戰爭歷史中有哪些聽起來輕描淡寫但讀過之後感到十分難過的句子?


《靖康稗史》里有一段描述靖康之變:「是歲,燕山大飢,父母食其子,至有肩死屍插紙標於市,售以為食。」

戰爭過後,這一年燕山饑荒,父母吃子女,甚至有人扛著死屍插紙標在集上,拿屍體肉當食物賣。


「促進了民族融合」

歷史教科書上每次出現這個,都是人頭滾滾


蟹妖,在古代戰爭等災難前後必有大瘟,東漢末年戰亂四起,那時的瘟疫和戰亂相互交替。《傷寒雜病論序》:「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die well

曾經一個同事說過的話

評論區的各位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類似咱們說的死得其所啦。。。得個好死這個。。。雖然也沒啥不對。。。但是怪怪的啊


春燕歸,巢於林木——《資治通鑒》


土客械鬥,聽起來以為是打群架,實際上是持續了上千年,吞噬了幾千萬生命的慘烈屠殺,時至今日,廣東,福建,江西一代的小規模械鬥仍未停止


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左傳·宣公十二年》)

小說《東周列國志》對這句話的演繹是:

及至船上人滿了,後來者攀附不絕,連船覆水,又壞了三十餘艘。先谷在舟中喝令軍士;「但在攀舷扯漿的,用刀亂砍其手。」各船俱效之。手指砍落舟中,如飛花片片,數掬不盡,皆投河中。岸上哭聲震響,山谷俱應,天昏地慘,日色無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

雜樹生花,群鶯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丘遲《與陳伯之書》

單單看前四句真是春和景榮啊,然而放於文章中細讀,並非如此,大概征戰讓江南人陳伯之想家了,江南景色觸動了陳伯之心中早已有之的思鄉之情,陳伯之後帶領八千軍士,降與南朝。

答案做了一點修改,改的比原來精緻一些,畢竟有人看。

還有一個是我中學是學的《項脊軒志》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雖然和戰爭的關係不大,但也是看了清淡細想反倒感到他對亡故老妻的思念,令人感慨。

都到這了,君何不點個贊鼓勵下再走?


那個無條件愛你,並且永遠不會讓你失望的人,無法繼續陪你走完人生的路。事實上,這些男人從未讓任何人失望,這也正是他們永遠缺席的原因。


1.主流是好的。2.犯了擴大化的錯誤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第一次讀這個還是鳳歌的《崑崙》,裡面借用了杜甫的《兵車行》。後來每次讀史書,戰爭場面我都會想起這句。

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張世傑死遂宋亡」

在田中芳樹的《海嘯》中讀到這句話

心裡狠狠地「咯噔」了一下

曾經如此強大的宋國,在這句輕描淡寫中 亡了

很無力 很痛苦 也很絕望


「給程子華髮報,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林彪


屠城,犒勞屬下軍隊。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