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光輝歲月:漢語影視十佳

浮華、喧囂的影壇、票房掩飾不了內在的虛火,審查、杯弓蛇影誠惶誠恐的自我審查和急功近利,使得粗製濫造、思想蒼白、劇情膚淺、娛樂至死成了大陸影視的通病。

撫今追昔,列出十佳紀念漢語影視的光輝歲月(依時間排序):

1.《神女》(1934)

《紅樓夢》之後,《神女》以影像詛咒男權社會,對精神和肉體深受傳統社會侮辱與損害的女性給予無限同情,成為《新女性》(1935)、 《良家婦女》(1985)、《湘女蕭蕭》 (1986)、《殺夫》 (1986)、《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等中國女權電影的先聲。

影片思想性、藝術品質俱佳,代表中國默片的最高成就。

有一個阮玲玉演的性工作者走了幾步坐下來點煙的鏡頭,看似簡單,張曼玉在《阮玲玉

》(1992) 中重新演繹這一經典場面,試鏡無數次,再怎麼努力,也表現不出那種難以言傳的風塵味。導演關錦鵬非常無奈:表演需要天賦,學不來的。

2.《小城之春》(1948)

1948年9月公映,國共東北激戰正酣,大眾對未來之忐忑、希冀,在影片里得到藝術再現;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感波動,體現傳統的含蓄、隱忍之美,折射時代風雲,堪稱民國大陸時期水平最高的電影佳構。

3.《楓》(1980)

影片生澀、樸拙、堅硬,犀利,藝術品質有待提升,思想價值鶴立雞群:愚昧、荒謬到了極點就得用鮮血買單,為了捍衛同一個領袖毛澤東,文革青年不可思議地分為兩大陣營,展開你死我活的血腥搏殺。參加武鬥的學生被集體洗腦,向著昔日的戀人、同學瘋狂射擊,發起無知無畏的衝鋒。

年輕的生命被無恥地愚弄、利用和虐殺,最後又慘遭遺忘。

4.《城南舊事》(1983)

丈夫死於學運的瘋子、供弟弟讀書的小偷,通過小女孩的眼睛,大陸觀眾第一次感受到了長期被妖魔化的民國氣質、民國憂傷。

插曲選用李叔同填詞、風靡民國學堂的《握別》(送別),純正的傳統之美,令遭受激昂紅歌飽和轟炸及文革洗腦的國人如飲甘泉: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驪駒》篇云:「驪駒在門,僕夫具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客人臨去歌《驪駒》,離別之歌因此被稱為驪歌。境由心生:驪歌,卻只寫環境和心情,似已不忍提及送別者,更別說:離別!李叔同高就高在這裡,但遠不止是這裡。

一觚濁酒盡余歡:多少陳年往事、愛恨情仇,佛門弟子、江湖兒郎、十年寒窗,濁酒敬人,不醉無歸!

今宵別夢寒:與君一別,世界頓時寂寥!

夕陽山外山:寒蟬凄切,夕陽如火,憂傷而美好的意境呼之欲出。

中國文化講究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長亭、古道、碧草的情境,凸現「晚風拂柳」的柔美和笛聲的凄迷,柳、留,觸景生情,迴旋、反覆,言有盡而意無窮,慈悲、友情、仁愛交相激蕩,百感叢生。

哀婉和感傷,欣慰和離別的凄涼,《握別》稱得上幽艷,也只有遺世而獨立的李叔同,才作得出這闕融儒、釋、道和博大精深的古漢語文學藝術為一體的驪歌,萬古流芳。

5.《黃土地》(1984)

攝影非常講究,人物經常處於邊緣,黃土地佔據大幅畫面,環境對人的壓迫,折射人物內心的壓抑、憋屈。

「鐮刀斧頭老钁頭,砍開了大路工農走!」外來者顧青(八路軍)給封閉的陝北山村帶來無限希望。姐弟倆歌送八路,黃土高坡高千丈,不及翠巧送我情!未料,這一闋驪歌竟是最後的笙簫。

「五穀里數不過豌豆圓,人裡頭數不過女兒可憐。」來不及等候入伍通知,翠巧渡河投軍被急流捲走,歌聲於「蘆花子公雞飛上牆,救萬民靠咱共產——」處戛然而止。

農民靠天吃飯,雨是生命的希望。求雨的人潮中,弟弟逆流而動,想把姐姐的消息告訴連續三次出現在地平線上的顧青;鏡頭定格於一大片堅硬、荒蕪的碎石,在翠巧洪亮的歌聲中結束。

貧瘠的黃土地、渾濁的黃河水(傳統的象徵),哺育、束縛、吞噬著它的兒女;改變命運的機會、追求幸福的希望,有時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與災難。

影片含蓄而又熾熱,彷彿整個民族和時代的寓言,令人震撼。

6.《紅樓夢》(1987)

「女」字在象形文字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孔子將女性與小人等量齊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烈女傳》、裹腳、貞節牌坊火上澆油,造就歧視、迫害女性之傳統,三從四德、夫為妻綱、女子無才便是德。

紅樓夢塑造的女性群體彷彿青春中國,或冰清玉潔,柔美、聰慧,才藝、顏值爆表;或剛烈、潑辣,敢愛敢恨,以謳歌、崇拜、讚美女性突破醬缸傳統。

更奇的是,男尊女卑、盛產渣男的醬缸居然跳出一個不喜功名利祿,覺得女兒如水清新可喜、男子如泥污濁不堪,頗具騎士風度的寶玉,以及非常之理解他的黛玉,簡直是在歧視女性、熱衷功名的臭水溝里引爆重磅炸彈。

寶玉愛妹妹弱柳扶風,更愛她吐氣如蘭:不僅「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詩詞在眾姐妹之上,還是寶玉反抗死讀書、讀死書的知己。大家公子跳出「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的醬缸已屬不易,女兒有這般見識堪稱天人。

寶黛愛情悲劇因此震撼人心。

7.《悲情城市》 (1989)

國民黨丟掉大陸,接著坑害台灣。影片痛揭二二八事件的傷疤,宣洩悲情的同時,保留了必要的剋制,沒有讓憤怒淹沒鏡頭,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

男主攝影師是個有苦說不出的聾啞人,但他能用相機留下苦難的見證。

8.《小武》(1997)

通過一個社會最底層最被人鄙視的小偷來捕捉時代的脈搏,鳳頭、豬肚、豹尾迎空怒放,這是什麼水平,又是何等分量?排名前五的中國電影,除了《小城之春》《黃土地》,怎麼也得給小武一個位置。

影片真實得令人顫抖:皺巴巴的劣質西裝、自稱警察即可免票、毛像下發生的扒竊、讓我的朋友先富起來、攀高枝的性工作者無不充滿諷刺,後毛澤東時代騷動、浮華、逮住老鼠就是好貓,如同反覆播放的《心雨》一樣俗爛,謝謝你「明天就要成為別人的新娘」,給我更多的可能和機會。

乳臭未乾的小弟都在泡妞,自己還沒著落,小武酸水直冒,礙於身份又不好發作,賈科長的分寸感掌握得很好:

兒時好友、暴發戶小勇不想在婚禮上看到小武,甚至都沒邀請他。

禮金往桌上一丟,點燃煙把人家的打火機揣進自己口袋,尷尬、失望、憤怒的小武有些暈頭轉向,走了幾步又返身給了小勇一下:

輕輕的一下,科長的才華叮噹作響:打重了對不起曾經的友誼,不打無法傾瀉排山倒海、欲哭無淚的悲傷。

面對殘酷的現實,友情、愛情、親情集體淪陷:

片尾,銬在街邊的小武慘遭路人圍觀:

男女老幼、父老鄉親看得小武站也不是蹲也不是:

有罪受罰,無話可說,但哪條法律規定小偷要被展覽、羞辱?

這一橫掃千軍的豹尾讓我們想到了什麼?難道不是迅哥筆下的看客嗎?

迅哥偉大,賈科長這個電影也很偉大,非常自然地呈現了看客的嘴臉,他們不是為小武悲哀,而是為看客悲哀,為沒有人為弱者呼籲公道悲哀。

賈科長的高端表現在,銬小武的老警察很善良,對小武還不錯,因為要去辦點事,順便把小武銬在路邊,根本就沒意識到這樣做會給小武帶來多麼嚴重的傷害。

和科波拉(根據《黑暗的心》改編拍攝《現代啟示錄》)一樣,賈科長不是簡單、生硬地圖解經典,也不僅是向經典致敬,而是在經典的基礎上創造,迅哥的悲哀於大銀幕成倍放大,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看客:

9.《鬼子來了》(2000)

舉手投足都是詩,每一個隱喻都是那麼自然而又強烈:

一刀劉殺同胞行雲流水卻殺不了引頸以待的鬼子,諷刺朝廷鷹犬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毛驢強姦日軍戰馬嚇壞村民,顯示懦弱的國人還不如牲口有反抗精神;唯一敢於反抗的居然是個身有殘疾的「瘋子」,反襯國人麻木不仁的心靈疾患。

被俘日軍花屋從但求速死的強硬到一心苟活的變化,堪稱歷史寓言:繼鮮卑、蒙元、滿清(滿文消失,八旗子弟成為腐化墮落的代名詞,當年入關吃鐵吐火,何等剛健)之後,再一次表明漢化之後的民族什麼鳥樣。

安排英俊、瀟洒的吳大維扮演拄著拐杖的國軍少校令人叫絕:外柔內狠的國民黨傍著美國朋友,抗戰勝利一呼百應,實則馬屎皮面光,與日寇血戰八年大傷元氣,下盤不穩、大廈將傾。

真正的大師,不僅殺戮暴君,對草民同樣手起刀落;廉價、淺薄的同情,如何對得起曾經的苦難與犧牲?

10.《孩子王》(1987)

以知青、學校的日常表現國家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貧困。

班長為一字不漏背誦老師的講話感到驕傲;學生抄寫字典;全班鏗鏘有力、精神飽滿地背誦循環反覆的課文:「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講故事……」

一切的一切都在呈現真實的荒誕:中國的教育、歷史無非是悲劇的簡單複製和循環。

有多少悲哀可以重來?老師離開學校,給學生留下一張字條:「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影片堪稱改開號角,中國再也不能稀里糊塗地重複上演古老的悲劇了。


推薦閱讀:

年度爛片之王出爐,從未見如此厚顏無恥的電影!
票房僅14萬,好評如潮,上映僅2天卻面臨強制下映的危險
戰狼2發行高管大筆套現,這個世界正在狠狠獎勵有眼光的槓桿玩家

TAG:中国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