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式大艇的故事

在二戰爆發前,英美等國為了保衛海上交通線,設計了能進行長距離、長航時巡邏飛行的大型水上飛機,如著名的美國PBY「卡特琳娜」和英國的「桑德蘭」式大型水上飛機。在二戰中,盟軍的大型水上飛機表現十分活躍,特別是在航空反潛方面,「卡特琳娜」和「桑德蘭」都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

美國PBY「卡特琳娜」大型水上飛機

英軍裝備的「桑德蘭」大型水上飛機,在大西洋反潛戰中表現十分活躍

而同期的日本海軍,也注意到了大型水上飛機(日方稱「大型飛行艇」)的應用潛力,從30年代開始就著手進行軍用飛行艇的研究開發。但在當時的日本海軍設想中,飛行艇並不是主要用來反潛,而是攜帶炸彈和魚雷對美軍艦隊進行攻擊。1936年,海軍委託川西航空機公司開發的九試大型飛行艇試飛成功,1938年正式服役,海軍賦予其型號「九七式飛行艇」

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的九七式大艇

九七式大艇擁有超大的航程(4940公里,只進行偵察任務時可達6771公里)和一定程度的自衛火力(4艇7.7毫米機槍和一挺20毫米機炮),武器掛載可選擇掛載2枚航空魚雷或者12枚60kg炸彈或4枚250kg炸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九七式大艇活躍在南太平洋戰線上,攻擊盟軍的機場等軍用設施,其中在1941年12月31日,東港航空隊所屬的6架九七大艇在攻擊荷蘭海軍水上飛機母艦「赫倫」號時水平轟炸失利,負責對其進行魚雷攻擊的一架九七大艇被當場擊落,暴露了九七大艇其實並不擅長反艦作戰的情況。由於缺乏防彈裝備及其他防護設施,以及飛機本身體積太大,九七大艇在戰爭中經常成為盟軍戰鬥機的好獵物,開戰一年後損失急劇上升,後期被迫調至二線承擔反潛和偵察任務。

被盟軍戰鬥機擊中發動機後墜落的一架九七大艇

時間回到1938年,當時日本海軍剛剛服役九七大艇不久,由於同年英軍的「桑德蘭」水上飛機也進入服役,日本海軍在經過評估後認為「桑德蘭」的整體技術水平要高於自己的九七大艇,於是萌生了參照「桑德蘭」開發新式飛行艇的計劃。而且,當時日本海軍上層認為,為了改變自己在航空戰力方面的劣勢,有必要開發新式大型陸攻(四發遠程轟炸機)和大型飛行艇用於遠距離奔襲轟炸作戰,以達成作戰的突然性,取得先發優勢。於是,在1938年4月18日,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正式發表了《十三年度試製飛行機計畫要求案摘要》,提出了研製十三試大型陸上攻擊機(深山)和十三試大型飛行艇的計劃要求。

1941年1月,正在位於川西甲南工廠附近的大阪灣進行起飛滑行實驗的十三試飛行艇

海軍對十三試飛行艇的性能要求為:

最高速度:240節(444km/h)以上

續航距離:攻擊時6500公里以上,偵察時7400公里以上

武器裝備:20毫米機炮數門(實際裝備了5門),增設防彈裝甲

掛載:1噸炸彈或2枚800kg魚雷

其他要求:要擁有雷擊能力與和小型飛機相當的操控性

為了完成研製任務,川西公司讓剛剛完成九七大艇研製設計任務、在飛行艇設計方面造詣頗深的設計師菊原靜男負責主持十三試飛行艇的設計工作。(此人戰後還參與了日本PS-1飛行艇和YS-11客機的開發)

與九七大艇相比,重點參考「桑德蘭」的十三試飛行艇的機身顯得短而粗,這顯著提升了二式大艇在降落著水時的機身穩定性。同時相對平整的機身還相對於九七大艇減少了10%左右的空氣阻力,這對提升飛行航程和速度都有著相當的幫助。

在自衛火力上,二式大艇相對於九七式大艇有明顯的提升:5門20毫米機炮和7艇7.7毫米機槍讓二式大艇擁有了相當強大的自衛火力。同時飛機上的14個燃料箱都裝備了防彈板,極大提升了飛行的生存性能。在戰爭中,美軍飛行員經常報告二式大艇比一般的日本飛機要更難擊落,因為這玩意難以接近,對其機身開火也很難造成什麼損傷,只有從其上方重點攻擊飛機發動機才能擊落它。

比較有趣的是,由於當時日本的飛機防水塗料質量不過關,二式大艇在著水後經常發生漏水,每次降落後機組成員總要拿著個水桶把艇底漏進的水給舀出去。

1941年3月26日,十三試飛行艇試作1號機完成,1942年2月5日,正式加入海軍服役,命名為二式大艇11型,編號H8K1。在二式大艇初次執行作戰任務時,由於前線部隊不熟悉這種飛行,還將其誤認成了美軍的B-24「解放者」四發重型轟炸機,造成了一些誤傷事件。

橫濱航空隊的二式大艇,從地面上看二式大艇與美軍的B-24的確有幾分相像

1942年3月4日,海軍發起「K作戰」,由3架二式大艇對珍珠港進行轟炸,但沒有取得戰果。在同年3月7日對中途島的長距離偵察中,原來的K作戰大艇隊指揮官橋爪壽雄大尉的座機遭遇了美軍的F4F戰鬥機的攔截後被擊落,這是日軍損失的首架二式大艇。

在南太平洋戰線上,二式大艇十分活躍,曾經執行了對澳大利亞本土北部達爾文港地區的偵察,以及對錫蘭島和加爾各答等地的長距離偵察。此外,第802航空隊的二式大艇被配屬給了飛行艇母艦「秋津洲"號,在索羅門群島附近為日軍艦隊提供航空偵察。

水上飛機母艦」秋津洲「號正在準備收容802空的二式大艇

1943年11月,一架日軍的二式大艇遭遇了美軍P-38戰鬥機的攻擊,在長達40分鐘的空戰中,美機共擊中大艇230次,但除了一名機組成員受傷外,飛機本身並沒有遭受致命損傷,在擊退美機後這架二式大艇自行返回了本土基地,顯示了二式大艇強大的生存性能。此外,二式大艇在遭遇盟軍重型轟炸機時,也經常運用機上的20毫米機炮追著轟炸機打,B-25、B-17等美軍主力轟炸機都有被其擊落的記錄,二式大艇也因此被稱為「航空戰艦」。

在南太平洋上進行反潛巡邏飛行的851空的二式大艇一二型,其裝備有H-6型機載雷達,擁有在4000米高度探知280公里範圍內的水面艦艇的能力,在夜間巡邏飛行時有很大幫助

為了運輸人員物資,海軍還要求川西對二式大艇進行改造,這種改造運輸型被稱為「晴空」三二型(H8K2-L),共生產了36架。在1944年3月31日發生的「海軍乙事件」中(甲事件是山本長官戰死),時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古賀峰一大將認為美軍即將接近,緊急欲將位於帛琉群島的司令部後撤至菲律賓,與福留繁參謀長分別乘坐二式飛行輸送艇」晴空「離開帛琉群島,在飛行途中遭遇颱風後,古賀大將乘坐的二式大艇就此失蹤,而福留繁的座機則迫降在菲律賓宿霧群島,後被菲律賓游擊隊俘虜,但不久又被交還給日軍。

「晴空」三二型(H8K2-L)輸送艇,可以注意到機身上的窗口

太平洋戰爭進行到後期,隨著美軍新銳戰鬥機數量的不斷增加,日軍逐漸喪失了在南太平洋上空的制空權,此時在南洋執行偵察任務的二式大艇在遭遇美軍戰鬥機群時,縱使自衛火力再強大、防禦再堅固,也不能從美軍戰鬥機的手中逃脫了,在美軍戰鬥機和PB4Y巡邏機的聯合絞殺下,裝備二式大艇的前線偵察部隊損失慘重,其在南洋各島嶼上的駐紮基地也隨著美軍的登陸而被摧毀,在美軍的照片中能見到不少二式大艇殘骸的照片。

美軍PB4Y巡邏機拍攝的畫面:一架二式大艇被美軍巡邏機擊中著火,墜入海中

被美軍空襲和炮擊摧毀的二式大艇的殘骸

在海上自衛隊鹿屋航空基地資料館保存的一架二式大艇,該機原由美軍測試後保存在美國,後由於保管經費削減,再加上日方長期申請,這架二式大艇於1979年被返還給日本

戰後的川西公司改名為「新明和工業」,繼續為日本海自研製生產水上飛機,目前其研製的US-2型海上巡邏機是如今世界上技術較為先進的大型水上巡邏機之一

大艇醬的真實形態(誤)

參考文獻

文林堂《世界の傑作機》No.49 《二式飛行艇》

Model Art No. 541, 《Special issue Type 2 Flying Boat and Imperial Japanese Navy Flying Boats》 Model Art Co. Ltd.,


推薦閱讀:

既然特斯拉能夠啟動電動汽車,為什麼我們不能開啟電動飛機時代?
堅決捍衛祖國的領空--新中國的國土防空作戰(上)
Cessna 172 飛機可靠性,安全性如何?
重提法航447空難,記得曾在《新周刊》看到黑匣子錄音解析,有人能找到么?
最後的局地戰--震電史話(上)

TAG: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