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公主,您的大清早亡了

「民族資產解凍」的騙局從誕生起,就利用信息閉塞時代,愚昧無知的普遍弱點四處行騙。而科技在發展,信息也爆炸了,但騙子也在進步。利用大數據,騙子們能精準地篩選出最容易上當受騙的人,一騙一個準。

作者 | 陳榮鋼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四十年來,有一種騙局一直沒有消失:「孫中山」130歲還能「復活」行騙,「昌平公主」還在為大清資產四處奔走,350歲「康熙」還能衝出地宮,找你解凍民族資產。

「民族資產解凍」的騙局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總有人心甘情願被騙?

「囚徒騙局」

「民族資產解凍」騙局最早起源於1588年的「英西戰爭」。

當時英國海軍靠一支「無敵艦隊」擊敗了西班牙,騙子找上英國人,自稱認識一位被菲利普二世囚禁在西班牙的貴族,需要籌資保他自由。騙子說,願意出保釋金的人將得到貴族重謝,還能和貴族的女兒結婚。

  • 尤金·弗朗西斯·維多克 / Wikipedia

與這一起「西班牙囚徒騙局」(Spanish Prisoner Swindle)相似,1832年,法國刑事偵查員尤金·維克多在回憶錄中記載,他收到一封騙子來信,自稱某侯爵的貼身僕人,因政治原因在流亡途中被捕,希望收到信的法國同胞籌措保釋金,並以侯爵名義承諾重謝。這一騙局正好發生在「法國大革命」的關鍵時期。

「一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也是「囚徒騙局」的高發期。一個名叫理查德·塞爾澤的人收藏了許多那時的詐騙信,其中一個名叫謝爾蓋·索洛維夫的「俄國銀行家」因殺害同胞被捕。信傳到了英國,信中說只要英國人出錢保釋他,就拿出500萬盧布回饋大家。

可見,四百多年來都不乏「囚徒騙局」的記載。

「囚徒騙局」通常出現在重大的歷史時期,騙子需要歷史事件作鋪墊。

  • 《紐約時報》也曾報道過美西戰爭期間,發生在美國的一起「囚徒騙局」 / TimesMachine

此類騙術的本質是「湊份子騙局」(pigeon drop),通常出現在重大的歷史時期,號稱戰爭、改朝換代中家道中落的「精英」、「貴族」,以信譽為擔保,編造人或財物失去自由的故事。

騙子許諾一大筆報酬,受害者則抱著「以小搏大」的僥倖心理上當受騙。

美國神經經濟學家保羅·扎克試圖用神經科學解釋「湊份子騙局」。他認為,受害者的主要動力是貪婪,但「湊份子騙局」利用了一種與信任相關的荷爾蒙(oxytocin)。

  • 一名騙子偽造的監獄文書 / 英國國家檔案館

曾經高高在上的上流人士,空降民間,需要你一個平凡人的幫助,將來還能獲得大筆回報。此時荷爾蒙擊昏大腦,化學反應讓你乖乖掏錢。

作家裡克·格倫德(Rick Grunder)認為,騙子虛擬的身份,如「精英貴族」,口中的「家道中落」、「大筆回報」,都是普通人無法觸及的信息。對很多慣於庸常的普通人來說,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信息炸彈」。

「民族資產解凍」

「民族資產解凍」並非近些年才出現的騙局,它產生於特殊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和中美建交前後。

「民族資產解凍」一事也不是騙子憑空捏造的謊言,騙子不過利用了「新中國」成立後中美兩國互相凍結對方在本國資產的那段歷史,再利用民眾信息閉塞、貪小便宜、渴望暴富的心態,編造了一連串凍結或藏匿財富的謊言。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2月28日,政務院發布《關於管制美國在華財產凍結美國在華存款的命令》,宣布管制和清查美國的在華資產,凍結美國政府、公司及個人在中國的存款。

  • 1950年12月28日,政務院發布《關於管制美國在華財產凍結美國在華存款的命令》

不久,美國政府也宣布凍結美國銀行的中國賬戶,金額共計8.05億美元。當時,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約翰·里德希望把部分中國資產轉移到香港避險,但在美國外交部和花旗總部的壓力下也未能實現。

直到1979年5月11日,中美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解決資產要求的協議》。根據協議,被美國凍結的政府和私人財產在當年10月1日解凍。

為了趕緊解凍資產,當年9月9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又稱「九九通令」),規定持有資產凍結憑據的大陸居民可以去銀行辦理解凍手續。

  • 「慈善富民總部」組織者陳玉英偽造的1936年「花旗銀行取款單」

但政策變化太快,短短3年,國務院就發布補充文件宣告「九九通令」失效,而且在當時的信息傳播條件下,解凍資產的政策普及度極低,真正解凍的資產少之又少。

從資產凍結到解凍只經過了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巨變。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資產階級家庭的結構和經濟成分也被改造。許多人搞不清自己家裡有沒有資產被凍結,有多少被凍結,更搞不清取款憑證還在不在,會不會迫於改造的壓力丟棄了……

  • 2008年山東濰坊一家古玩地攤市場內,商販們正在兜售古玩商品 / 視覺中國

一方面人們渴望利用祖輩的「老錢」迅速致富,另一方面這些關鍵問題又無人解答。民間開始流傳一種「民族資產」的神話,而騙子能屢屢成功,和「民族資產」的神秘性密不可分。

人人愛「老錢」

1979年至1980年間,中央人民銀行連續發布通告,要求嚴厲打擊收兌偽幣和打著「資產解凍」旗號實施欺詐的活動,但是收效甚微。「民族資產解凍」騙局甚至在80年代演化出多種形態,有的變體一直延續至今。

  • 2008年江蘇淮安古玩市場上的「老錢」 / 視覺中國

廣西那坡縣,尤以「民族資產解凍」的生意為盛,倒賣偽舊幣「五三票」(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10元紙幣)、仿製舊玉鐲。從80年代起,這裡就開始流行做「老錢」生意,這也是「民族資產解凍」詐騙者中最典型的一類,把一文不值的「錢幣」或「前朝古董」哄抬到高價,等人上鉤即可。

還有一類典型騙子擅長偽裝身份和社會關係。2008年,死去62年的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李烈鈞突然「復活」,以解凍「民族資產」為由,98歲老人周志評夥同他人詐騙了一名美籍華人博士74.9萬。2003年,「孫中山」也「復活」了,他自稱活了130多歲,手頭有筆錢需要解凍,解凍成功後雙倍報答,幾位北京老人相信了他,被騙走55.4萬。

  • 2009年,當時99歲的周志評在朝陽法院受審 / 視覺中國

更誇張的是,2015年,48歲的河南農婦王鳳鷹冒充「愛新覺羅昌平公主」,宣稱掌握1750億資產,希望投資者幫助她「打通關係讓資產解凍」。據悉,王鳳鷹背後的詐騙團伙騙走了6人共計572萬元。

這些冒充者,大多只有小學或初中文憑,無業或在家務農。但就是這些沒受過教育的人,深諳人性的弱點,發明出千奇百怪的騙術,從去年10月至今,騙走了9.5億元。

  • 2016年西安兩名男子以投資開發民族資產的名義,詐騙他人錢財100萬元,出示了包括《大清機密》等證據 / 視覺中國

以投資「民族資產解凍」或「老錢」為由的詐騙行為,其實和利用假古董、錢幣、玉器的詐騙類似,吃准了受害者的投機心理,這種心理和「改革開放」後紅火、但無序的古玩經濟有著密切關係。

高回報率向來是古董生意最吸引投資者的特點,80年代散落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則代表著「草根」的古董生意。但是改革開放前,只有國營公司允許有限地經營古玩。

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古玩混雜著各種舊貨、文玩才出現在民間集市上。這種雜糅的市場形態至今仍保留在某些中小城市,舊書報、舊錢幣、假古董、文玩都能在同一市場上看到。

  • 2009年8月22日,南京市南藝后街古玩市場里文物商店和古董地攤 / 視覺中國

當然,古玩市場上也能看到一些來路不明的文書,號稱家族傳下來的地契房契、外資銀行存款單,甚至前朝聖旨、玉璽、將軍印、國庫金元券、藏寶圖等等。

「民族資產解凍」的受騙者和古玩愛好者都有兩大迷信,一是對來路不明的東西的迷信,二是對傳承的迷信。

80年代和90年代的古董販子四處搜集古玩,這種行為本身就有神秘感。同樣,把被凍結的「民族資產」編成通俗的尋寶故事反而更有吸引力。「來路不明」還可以指自身不了解的事物,比如德國馬克紙鈔、偽造的聯合國印章和「萬國銀行」的金條。

  • 2013年瀋陽道古物市場上,一位收藏者正在仔細挑選 / 視覺中國

其次是對傳承的迷信,認為「老的就是好的」,對古老宗族記號的迷信,愚昧地相信它們能流傳下來就自帶神秘的力量,同時鑒別真偽的能力低弱。

「民族資產解凍」騙局的編造者正是利用這一契機,把自己偽裝成民族資產階級的後代。他們宣稱持有民國時期外資銀行的取款單,能從解凍的私人戶頭提取巨額現金;或者宣稱藏有國民政府支票和錢幣,能拿到台灣或美國兌換現鈔,行騙無數。

傳銷才是騙局本質

雖然作案動機相同,但如今的「民族資產解凍」騙局,早已不同於七八十年代。

現在的騙子不僅團伙作案,而且效仿公司建立人員管理制度。實施公司化管理,啟用會員制,優秀會員進入管理層,一層層要發展下線,完成行騙目標金額,這也是傳銷組織的通行做法。

  • 「慈善富民總部」組織者陳玉英偽造的「國務院授權書」

「民族資產解凍」只是幌子,騙子實際打造的是集返利和詐騙於一體的傳銷組織。

中國裁判文書網自2011年至今記錄在案的同類案件共計69起,遍布全國各地。儘管「民族資產解凍」騙局分布廣泛,但集中出現在東南沿海地區,以廣西、浙江和廣東最多。「民族資產解凍」詐騙案的高發地帶與非法傳銷活動的高發地帶基本重合,有時兩者之間的界線並不清晰。

1832年,法國刑事偵查員尤金·維克多認為,「西班牙囚徒騙局」的轉換率可達20%。這是當時的數據。

今天,互聯網大大降低了詐騙轉換率。但「解凍民族資產」如此容易識破的騙局,為何總涉案金額依然能高達9.5億元呢?

互聯網大數據其實是篩選「受騙對象」的一大利器。

研究網路詐騙的微軟專家柯馬克·赫爾利認為,低劣的詐騙手段對騙子反而有利。互聯網時代,騙子可以利用群發手段「廣撒網」,低級騙術為騙子過濾掉絕大多數一定不會上當的人,反倒節省了時間。

在低級騙術的誘導下,上鉤的受害者很難脫鉤,因為他們比那些被高級騙術騙倒的人更沒有判斷能力,也更願意為騙術買單。

  • 「幸福199工程」,吸引了全國各地上萬名中老年人加盟會員,短短一年騙取會費280餘萬元 / 視覺中國

也因此,相信「解凍民族資產」騙局的受害者,很多是剛開始接觸互聯網、對信息沒有鑒別能力的老年人。

斯坦福大學公共政策和心理學教授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的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傾向以正面態度(positivity)面對他人。因此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樂觀,更容易相信陌生人,相信他們給的建議、身體上的照顧以及基於陌生人的社交關係,也更容易被騙。

一個月前,「慈善富民」組織的「民族資產解凍大會」參加者年齡集中在60多歲,55歲以下的很少見。顯然,傳銷組織準確定位了目標人群,盡其所能掌控這代人的心理弱點。

這代人在30歲左右見證過「改革開放」,經歷了從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轉變,也經歷了「民族資產」、假古董和錢幣投資最鼎盛的時期……對他們來說,「民族資產」這四個字還有特殊的含義。

  • 2011年11月28日,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因被保健品推銷團伙欺騙的老人們,希望能討一個說法 / 視覺中國

參加「民族資產解凍大會」,被「慈善富民最高管理辦公室」宣傳成一次關乎民族大業的「出征任務」,並承諾報銷交通費,安排食宿,團隊長接受領導接見,並「佩戴大紅花」。

這些措辭激發起受害者的紅色記憶,1966年還是中學生的他們正經歷另一場「民族大業」,滿腔熱血嚮往著首都。而50年後,真正驅使他們不遠萬里趕來的,是騙子們逆天的承諾:10元換5萬。

和「民族大業國際市場啟動大會」這個矛盾的標題一樣,貪婪的心理反映出經歷時代斷層的受害者分裂的一面。

靠智能手機,他們終於在互聯網上接頭,微信群建立的社交網路緩解了生活的乏味和孤獨感,重新激發了他們年輕時的夢想。

「民族資產解凍」,就是他們的咪蒙。

參考資料

[1] 北京晚報:《「民族資產解凍」項目皆為騙局》(2017年5月26日)

[2] 鳳凰周刊:《解凍民族資產騙局:350歲的康熙衝出地宮找你借錢》(2017年6月1日)

[3]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人民法院:《被告人楊某犯詐騙罪一審刑事判決書》([2014]那刑初字第72號)

[4] 澎湃新聞:《公安部:打擊「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 半年抓獲204人》(2017年4月25日)

[5] 新華社:《「民族資產解凍」數億騙局:以慈善名義新瓶裝舊酒》(2017年4月25日)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解決資產要求的協議》(1979年5月11日)

[7] 中央電視台:《夕陽紅·被解凍的「民族資產」》(2016年2月5日)

[8] AN OLD SWINDLE REVIVED.; The "Spanish Prisoner" and Buried Treasure Bait Again Being Offered to Unwary Americans. New York Times. Mar 20, 1898.

[9] Bruke, Jackson. History of Scam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CNBC. Feb 17, 2015.

[10] Cima, Rosie. The Email Scam with Centuries of History. Priceonomics. Mar 5, 2015.

[11] Devane, Richar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laims and Assets. Asian Survey, Vol. 18 No.12, Dec. 1978, 1267-1269.

[12] Eleanya, Conleth. The 4-1-9 Coalition, the Internet, and Nigerian Business Inte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2008.

[13] Herley, Cormac. Why Do Nigerian Scammers Say They Are From Nigeria? WEIS. June 1, 2012.

[14] Lee, Pui. Colonial Hong Kong and Modern China: Interaction and Reintegr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 Lingen, Roy. The Spanish Prisoner: A 1910 letter from Spain proves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heaven. BuckaCover. Oct 5, 2003.

[16] Mason, Julia. Old Con, New Twist: The Bizarre History of the Nigerian Email Scam. History Buff. Oct 21, 2015.

[17] Seltzer, Richard. The Serge Solovieff Mystery: A WWI Variant of the Spanish Prisoner Scam. 2012.

[18] Sino-U.S. Asset Freeze Issue Solved for Bilater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Bank of China, 1979.

[19] Thomas, David. Beggars, Cheats and Forgers: A History of Frauds Throughout the Ages. London: Pen and Sword, 2014.

[20] Zak, John. How To Run a Con. Psychology Today. Nov 11, 2008.

[21] Graham, Judith. For the Old, Less Sense of Whom to Trust. New York Times. Dec 5, 2012.

本文首發於【浪潮工作室】(微信ID:WelleStudio163),歡迎搜索關注,帶你揭秘更多精心設計的騙局!


推薦閱讀:

在對老年人進行問卷測試或科學實驗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如何優雅且美麗的老去?
怎麼化妝成老人?

TAG:骗局诈骗 | 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