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周譯經 | 布施不同的人,功德千差萬別

佛說分別布施經

大正藏 No. 0084 宋·施護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釋種住處迦毗羅城尼拘陀樹園。與苾芻眾俱。爾時有一苾芻尼名摩訶波闍波提。持新氎衣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氎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願納受。令我長夜得大利樂。

那時候,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住迦毗羅衛城的拘陀樹園中。所謂釋種住處,就是釋迦族的國土,佛陀的出生地。在這裡,一位名叫摩訶波闍波提的比丘尼親手做了件新氎衣,要獻給佛陀。氎是一種精細的棉布,通常只在王室之間流通。

這位比丘尼不是別人,正式佛陀的姨母,波提夫人。佛陀出生第七日,生母去世,由波提夫人一手撫養長大;佛陀成道後第五年,波提夫人帶著五百釋迦族女,皈依佛陀出家,並親自領導比丘尼眾;佛陀入滅之前三月,因不忍見佛陀滅度,坐定於四禪天捨命。

爾時佛告摩訶波闍波提。汝可持此氎衣施諸大眾。所獲勝利同供養我等無有異。是時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重白佛言。我本發心。唯為世尊故造此衣。願佛納受。令我長夜得大利樂。如是三複殷勤勸請。佛亦如是三複答言。但當平等施諸大眾。所獲勝利與我無異。

波提比丘尼授衣,佛陀並未納受,他委婉地拒絕說:你將這件氎衣施給大眾,所獲得的利益跟供養我是一樣的。波提比丘再三請說:這件衣服是我發心為佛陀所做,請務必要收下。佛陀再三推辭不受。

這裡有兩個問題:

1、波提比丘尼為什麼一定要獻?因為供養佛陀能獲得無邊的利樂,這樣的善緣千萬劫難遇。

2、佛陀為什麼一定不接受?因為波提夫人曾是她的姨母,如果接受的話,會惹人閑話,說佛陀不平等,只接受親眷的供養。而且波提夫人是比丘尼,如果開了先河,以後比丘和比丘尼之間老是供養來供養去,就亂了章法。這個缺口不能開。

是時尊者阿難。侍於佛側見是事已。前白佛言。世尊。此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是佛之親有大恩德。唯佛自知。此所奉衣佛為納受。今正是時。令摩訶波闍波提於長夜中得大利樂。佛言阿難。如是如是。此摩訶波闍波提是吾之親有大恩德。我亦自知。今自手造衣來施於我。甚為難事。何以故。阿難當知。所有補特伽羅能起凈信心。歸依佛法僧者甚為難事。又復能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補特伽羅轉復難作。何況於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凈信於佛無疑。及法僧伽亦無疑惑。乃至苦集滅道四聖諦理。永斷疑見。阿難。今此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能起凈信心歸依佛法僧。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等近事戒法。而能於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滅道四聖諦理。已斷疑惑。此苾芻尼難作能作。佛亦自知。

佛陀的良苦用心,阿難就不明白。他在一旁看著,不忍心波提夫人失望,就幫著說話。

「世尊啊,波提夫人是您的姨母,過去於您有養育的恩德,無以為報,現在接受她的供養,為她帶去大利樂不正是時候么?」

佛陀說:「這些我何嘗不知道呢。而且波提比丘尼能親手製造衣服來獻給我,是一件很難得的事。為什麼?因為一個人能對正法起凈信心,拋棄世俗的快樂來皈依佛法僧本就不容易;又能在追求出世間法的道路上,收斂慾望,持五戒等戒法,更不容易;再者,能在生死輪迴中遭遇佛,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供養,對佛法僧沒有任何疑惑,對苦集滅道四諦不生懷疑,這更是難上加難。而這些,波提比丘尼都做到了,我何嘗不知道呢?」

這段話,佛陀為阿難闡述的是供養布施的因緣難以具足(意思是拒絕波提比丘尼的布施,不是隨意的行為,他有自己的理由)。

因緣說完了,接下來就是果報的部分,佛陀為阿難說十四種較量布施。較量,就是相比較的衡量。

阿難有十四種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於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於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於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於離染人而行布施。五者於須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於須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於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於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於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於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於阿羅漢向而行布施。十二者於阿羅漢果而行布施。十三者於諸緣覺而行布施。十四者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而行布施。阿難。汝今當知施病苦人獲二倍福。施破戒人獲百倍福。施持戒人獲千倍福。施離染人獲百千倍福。施須陀洹向獲無量福。何況須陀洹果。施斯陀含向獲無量福。何況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獲無量福。何況阿那含果。施阿羅漢向獲無量福。何況阿羅漢果。施諸緣覺獲無量福。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如是名為較量十四種布施功德。

一、布施病苦人。獲二倍福。(為什麼是二倍起?布施給健康的普通人,就是一倍福。)

二、布施破戒人。獲百倍福。(這裡就從普通人,轉到了佛弟子,即便是供養破戒的佛弟子,功德也比普通人多很多)

三、布施持戒人。獲千倍福。

四、布施離染人。獲百千倍福。(所謂離染,就是得定。供養一個有禪定的人,不管佛道還是外道,功德都非常大。)

五、布施須陀洹向。六、布施須陀洹果。獲無量福。

七、布施斯陀含向。八、布施斯陀含果。獲無量福。

九、布施阿那含向。十、布施阿那含果。獲無量福。

十一、布施阿羅漢向。十二、布施阿羅漢果。獲無量福。

十三、布施諸緣覺。十四、布施如來。獲無量福。

從五開始就是一個大跳躍。供養病苦的人,能帶來健康的善報;供養破戒的人,能帶來聞佛法的善報;供養持戒的人,帶來出家的善報;供養有禪定的人,能帶來清凈的善報。但是,如果供養有果位的人,能帶來的是出離生死系縛的善報,哪怕是最低的須陀洹向(所謂向,就是雖然還沒有獲得果位,但今生一定能)。

第五條之前,還是在世間搗騰,第五條之後,就屬於出世間的範疇了,所以功德只能用無量來形容,供養其中任何一人都沒有太大差別。就像一個人餓了,「須陀洹向」就能吃飽,不需要點如來豪華套餐。當時僧團里得果的人太多了,堪稱大眾。所以佛陀對波提比丘尼說不一定要供養布施給我,給大眾也一樣。

複次阿難。當知布施大眾有其七種。一者施佛現前諸苾芻眾。二者施佛滅後諸苾芻眾。三者施佛滅後苾芻尼眾。四者施佛滅後苾芻苾芻尼二眾。五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諸苾芻眾。六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苾芻尼眾。七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苾芻苾芻尼二眾。如是名為七種大眾。當行布施。

接著,佛陀為阿難說大眾的範圍,依次有七種。

一:佛住世時,跟隨佛陀的比丘。他們都是證得一定果位大眾。

二、三、四:佛滅後的比丘、比丘尼以及二眾。這裡應該指的是處於佛教中心的佛弟子。

五、六、七:佛滅後在世界遊方行化的比丘、比丘尼以及二眾。

這七種佛弟子,都是可以布施和供養的對象,可以獲得非常大的功德。

複次阿難。當知有四種布施清凈。何等為四。一者能施清凈即無受者。二者所施清凈即無受者。三者能受清凈即無施者。四者所受清凈即無施者。阿難。何名能施清凈即無受者。謂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業清凈口業清凈意業清凈。正命清凈見亦清凈。如是具足即無施相。以無施故即無受者。若施者有所見相。即身口意三業不清凈。命亦不清凈見亦不清凈。若離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凈。又復何名所施清凈即無受者。若受者身業不清凈口業不清凈意業不清凈。命不清凈見不清凈。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業清凈。命清凈見清凈。如是具足即無所施相。由離相故即所施清凈。又復何名能受清凈即無施者。若受者身口意三業不清凈。命不清凈見不清凈。即有能受相。若離是相即無施者。又復何名所受清凈即無施者。謂由施者三業清凈。命清凈見清凈。即無所施。由離施故即無所受。是故所受清凈阿難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種布施清凈。

說了布施的功德,布施的對象,最後,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如何布施?佛教講究的心行合一,光有布施的行為還不行,心如果不清凈,就會損壞布施的利益。

什麼叫清凈?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身口意上全面處於「無我」的見地當中。看到街邊有個斷手斷腳的乞丐,覺得特別可憐,上去給了一百塊錢,這是布施,但不屬於清凈布施。他可憐的地方不在於身體殘缺,受別人控制,飢餓等,因為這些並不是由外境導致的,是他自己的因果。看起來是外境的導致,那是相;本質上呢,是因果。

乞丐所代表的是一種苦的形式,折射的是無常和無明,這是我們應該從他身上所看到的東西。正因為此,如果我們還留戀自身、家財,終有一日會變得像他一樣,陷入苦、無常和無明中。以這種心去布施,就是清凈布施。

那接受布施的人如何清凈呢?不貪執別人布施給自己的東西,以無我、無常和苦的心去接受,以利益他人的心去接受。如果是一碗飯,知道這碗飯吃飽是為了更好地修行,而不是為了更有力氣去做壞事;知道因為這碗飯,對方會生歡喜,會有福報,因此坦然接受。

總結起來就是四種布施清凈:

一、能施清凈。二、所施清凈。三、能受清凈。四、所受清凈。

能施:布施的人。所施:被布施的人。

能受:接受布施的人。所受:布施的人。

這是從雙方不同的角度去區分的,這樣會比較嚴謹一些,布施與被布施,接受與被接受,總之如果雙方都清凈,布施才能利益最大化。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聞佛宣說種種布施法已。即持是衣施諸大眾是時諸苾芻眾即為納受。

佛告阿難。於當來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於大眾起凈信心。而行布施者。當知是人獲福無量。何況於今現在行施。

爾時尊者阿難及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聞佛說已。歡喜踴躍信受奉行。

波提比丘尼,也就是曾經佛陀的姨母,聽到佛陀宣說關於布施的妙法後,歡歡喜喜地將新做的衣裳,供養給了大眾。諸弟子歡喜奉行。

註:本文首發自公眾號不苦堂

推薦閱讀:

《金剛經》開篇:生命和精神的秘密真相
今晚,為夢參老和尚點亮萬盞燈
諸事不順,世上是否真的存在詛咒?
極好的心經直說
【發明宗教】淑娟部佛教

TAG:佛教 | 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