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的五兵之首:殳的消失與發展

明清兩代,軍中肄習武藝,一向以「正宗少林棍法」為基本操練規範,無論學習哪種冷兵器器械,都要先學習少林棍法,就像秀才讀書應考要先學四書五經一樣。直至今天,少林棍不僅成為我國傳統民間體育的重要項目之一,而且國外也有人學習少林功夫和少林棍法,形成一股「少林功夫熱」。

▲少林寺現代武僧習練少林棍

飲水思源,從少林棍說起棍棒,棍棒被古人稱為殳(shū),又叫做杵、杖等,後來才漸漸俗稱改叫成棍、棒(細長為棍,粗短為棒)。夏、商、周三朝時代,殳與弓矢、戈、戟、矛並列一起稱為五兵。當時車戰時代的重要冷兵器。殷商時代的青銅兵器產量有限,僅供王公貴族執用;從奴隸中徵召的徒步士卒才是使用木棒作戰。

▲現代少林棍木均是白蠟桿,但非最佳棍木,唯紅椆木為最佳,其木質柔硬、韌性佳、極耐腐、特重,結構細密,古人打仗用的槍桿及棍棒均是椆木製成,故有椆木最好、荷木次之、白蠟木更次之的記載。

兩軍交鋒時,貴族甲士乘坐在高大的戰車上,左持弓、右持戈,車轂相錯,白刃格鬥。而廣大的徒步士卒卻只能簇擁在車前、車後、車左、車右,用殳(棍棒)擊敵。

《詩經·衛風·伯兮》中說的「伯兮執殳,為王前驅」,描寫的正是這種戰爭情景。公元前十一世紀,當周武王姬發率領八百諸候伐紂,與殷紂王受辛會戰於牧野,殷師「前徒倒戈」,武王揮師追殺,殷軍大敗,死傷遍野,「血流漂杵」(戰鬥流出的鮮血能使棍棒漂起來)。—(《尚書·武成》)

這些漂在血海上的杵,正是殷軍徒步士卒所使用的木棍:殳。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時,晉國兵源水足,大量徵兵補充軍隊。一時造不出那麼多青銅金屬冷兵器。於是「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廣大不滿暴秦虐政的奴隸、戰俘們,「揭竿而起」,他們所用的兵器,都是這種竹木杆製造的簡單兵器。

中國古代殳的種類較多。早期的殳,是一很堅實的、帶有八棱的粗木棍,長約一丈二尺左右。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用鐵頭或全用鐵鑄造的殳。《六韜·軍用篇》中曾提到一種重12斤的「方首鐵棍」,即是方形鐵頭的殳。後來出現了全鐵的殳,後世雲遊僧人,攜帶的防身禪杖、錫杖等,即是從殳演變出來的。這鐵棍還在明朝成了少林僧兵們抗倭的主要有效兵器之一,那是倭國倭寇的日本刀根本無法砍斷鐵棍。

過去冷兵器專家、考古學家們均一致認為「殳無刃」。《考工記·廬人》賈公彥疏:「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打人。」 《釋名·釋兵》也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後來一些經籍註疏、辭書釋文均一直沿用此說。

▲秦代殳首:其實就是在木棒兩頭套上一對銅箍,非常簡陋,增重能提高打擊殺傷力。西遊記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是在鐵棒兩端套上金箍,構造相同。

後來中國考古學家曾在安徽壽縣蔡候墓中發掘出有刃的殳頭,但是囿於「殳無刃」的舊說,誤斷定以為是一種變形的矛。直到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曾候乙墓發掘出現了帶有銘文的帶刃殳,方證實在戰國時代,除了無刃殳之外,還有一種帶刃的殳。

▲湖北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三棱殳頭,殳頭長17.7厘米

從曾候乙墓出土的七件殳來看,當時至少有兩種形制的殳:一種是無刃殳,通長3.30~3.40米左右。去掉殳的兩端的銅鐏和裝飾物,其長度正合《考工記》所說的長一丈二尺之數。另一種是有刃殳,在長桿頂端還有兩個球狀銅箍,兩者相距35~51厘米左右,殳頭有三棱形矛刺。殳標通長3.30~3.40米左右,直徑約2.8~3厘米,這些殳上有「曾候乙之用殳」等銘文。因此我們可以確認,戰國時期確有帶刃的殳。有的銅箍上帶有刺球,也許後世狼牙棒一類打擊兵器大概也是起源殳吧。

▲劉德華主演電影《墨攻》中出現的戰國青銅殳,外觀像是矛頭+狼牙棒組合

古代還有一種儀仗用的禮殳,積竹為棒,八棱,「建於兵車,旅賁以為是驅也」。(《說文·殳部》)漢代的「執金吾」所持的金吾就是這種禮殳。禮殳通體銅製,兩頭鍍,拿在手中金光閃閃,很是威武。朝會時,御史大夫、司隸校尉手持金吾夾侍皇帝。後來,殳成為法律的象徵。三國時代的曹操年輕為洛陽比尉時,懸五色殺威棍棒於門外,如有違法者,不論豪強,一律擊殺!

▲公元前3世紀前的措銀銅鐵複合禮殳頭,長11.8厘米(具體年代不詳)

三國時代的步兵裝備大量的殳。魏國將軍鍾會率兵平定西蜀後,陰謀叛魏,密掘一個大坑,埋伏數千名手執白木棍的親兵,準備召集「護軍、郡守、牙將、騎督以上」和蜀國歸降官員開會,然後一舉擊殺。沒想到,行事保密不慎被泄露,「一夜傳相告,皆偏」,各營將士遂將鍾會殺死(詳見《三國志·魏書·鍾會傳》)。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武將,善用棍棒,傳說他靠「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宋軍中裝備有多種形式的棍棒。

▲京劇中趙匡胤善使棍棒的劇照

《武經總要》卷十六中,有七幅宋代棍棒圖,有的棒首增加了刃器,有的兩端包鐵,有的在柄端加刺刀,也有的棒桿縮短到四至五尺,變成短兵器,便於近戰揮舞格鬥,這樣一來,殺傷能力顯著提高。明代的棍棒,棍長八尺左右,重三斤八兩,又叫少林棒,首端有刃的則稱為大棒。大棒的頂端有鴨嘴形刃,長二寸,刃有中鋒,一面起脊,另一面有血槽,凈重四兩左右。明軍操練、教習武藝以練棍棒為主。戚繼光主持練兵時曾編印《棍法口訣》,他說:「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松鈀如習一經,四書即明,六經之理亦明矣」。他坐鎮薊州時,有的將士認為明軍乘騎不如塞外鐵騎,每逢交手,常常失利,產生畏戰心理。戚繼光特地召集屬下十二路鎮守將領集訓,並親自持大棒作對抗騎兵的示範表演,使部下很信服,增強了戰鬥必勝的信心。

▲周星馳電影《功夫》董志強使五郎八卦棍打跑斧頭幫

棍棒主要是一種以打擊為主的打擊長兵器,依靠自己的力量使棍獲得加速度時所產生的動物來擊殺敵人。然而當敵人防禦能力提高之後,在堅實的頭盔和護身甲的保護之下,其殺傷能力始終有限,若是遇到皮厚肉硬的強敵,棍棒會無法成功擊殺或打傷敵人,只是使敵人感覺一陣疼痛而已,打痛敵人不能一擊必死,必定激怒敵人殺意,招來敵人瘋狂的反攻未必是好事,故棍棒不見得是完美的好兵器。

▲橫練、鐵布衫、金鐘罩等功夫均是棍棒打擊類鈍器的剋星,黑風雙煞梅超風、陳玄風一身橫練,銅皮鐵骨,刀槍不入,但陳玄風最終被狗屎運的小郭靖無意以匕首利刃捅刺命門—肚臍眼立馬斃命。

少林僧兵之所以選擇少林棍為主流格鬥冷兵器之一,其原因是少林寺學佛之人不能殺生的。拿帶刀刃金屬利器是很容易殺死敵人,而用棍子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傷而不殺,點到為止,符合了佛家的不殺生的戒律。即使格鬥也是為了自保,再者製作棍棒的木料極易得,故棍子在我們生活中很平常不起眼,可以掩人耳目,但一到棍術高手手裡發揮的威力卻不小!

▲電影《師父》中廖凡與小宋佳在街邊長凳談笑風生之間,用一根長竹竿擊敗一群來犯的天津小流氓

其使用的棍法叫做詠春六點半棍。六點半在廣東南方俚語是弔兒郎當、無精打采之意,六點半棍是屬較長(總長為2.5米左右)而「提不起來」的棍法。需要舞棍者具有雄厚的臂力,架勢為棍頭點地。所以殳在戰爭實踐檢驗中的作用和地位便逐步下降了,退出戰爭歷史舞台,成為現代男人們看家護院驅逐歹徒盜匪的隨手可用的防身冷兵之一。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黃藥師。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破鋒八刀」也不行,說說刀劍類武器為什麼無法對抗刺刀?
歐洲迅捷劍VS中國雙刀
老祖宗點對的科技樹!這獨有的盾牌竟讓在中國沿用數千年?
電影《英雄》里萬箭齊發的場景真的存在嗎?關於秦弩都有哪些錯誤觀點?

TAG:冷兵器 | 少林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