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半劍為何能成為歐洲騎士手中的萬金油,它到底如何破板甲的?

手半劍是十五世紀歐洲的主流武器,是歐洲劍歷史上的里程碑。名稱由來是歐洲稱其為hand and a half sword,意思是柄長比雙手劍短,比單手劍長,一隻手加一半的柄長。其典型特徵是有十字形護手,劍柄夠長,可以雙手持也可單手持的雙刃直劍,一般長度為90 到 110 cm。

目前網上對手半劍有著很高的評價,稱之為:「手半劍集闊劍的輕便,騎士劍的突刺,雙手劍的劈砍、斬擊,長劍的經典於一體,無論雙手還是配盾都能發揮作用。一直統治中世紀戰場直到中世紀結束。」聽起來似乎是一款完美的萬能劍,但是手半劍是否真的這麼完美?如果真的這麼完美,為何別的地區並沒有廣泛使用手半劍?

▲15世紀的手半劍

首先手半劍興起已經是文藝復興時期,談不上一直統治中世紀戰場。而且手半劍雖然也能單手使用,但是明顯更適合雙手使用。另外,手半劍即便是在歐洲也只是騎士們的副武器,士兵們很少配備這種武器。這也足以證明手半劍統治戰場的說法過於誇大。可見,手半劍並沒有優秀到沒朋友的地步。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手半劍在15世紀的歐洲確實相當流行。很明顯,一種武器的流行當然還是因為使用需要,而15世紀也是板甲開始流行的時期。這點看一下描述手半劍使用的繪畫就能看到,雙方基本都是身著全身板甲。這種情況下遠程武器傷害有限,完全不需要使用盾牌。手半劍比雙手大劍更方便攜帶,自然是負重已經足夠高的歐洲騎士們的首選了。

總之,這些穿全身板甲的騎士才是使用手半劍的主要用戶群。手半劍的形制也並非始終如一,而是不斷改變改進的。在其最早出現的十三世紀,手半劍劍身有血槽,血槽使得劍身重量更輕重心可以更靠後一些。到了十四世紀初,此時劍身仍有血槽,但劍尖變得更加尖銳。到了十四世紀末,血槽被突出的劍脊取代,因為劍脊的強度更高,同時劍尖的尖銳程度和硬度有所增加。

但是穿著全身板甲的騎士們有時候握劍的方式也並不是握在劍柄上,而是一手握在劍柄上,另一隻手則握在劍刃上(當然是戴鐵手套)。這種握劍的方式被稱作「半劍打法」,這也是因為當時手半劍劍刃的後30厘米,也就是被稱作強刃的部分,常是不開刃的。所以騎士能手握半劍刺擊板甲的縫隙,比如下陰或者膝蓋下方或者鎖甲部分,因此被稱為「半劍打法」。而為了刺擊甲縫,15世紀的手半劍的劍尖一般都會收窄變得很細很尖銳。

半劍打法還有很多倒持手半劍,使用劍柄上的配重球作為鈍器打擊對手的招式。為了配合這種招式,當時的手半劍的劍首配重球一般也會做得比較大,甚至帶有尖刺。但實際上這種鈍擊對於全身板甲的騎士來說傷害效果有限,更多的是給自己創造機會,配重球用力砸在對手的頭盔上時發出的巨大雜訊會令對方頭暈目眩。

而且還有使用劍的護手來攻擊對手盔甲縫隙的招式,而這種一字劍格也會做得如同鑿子一般。之所以採用這種奇特的攻擊招式,是跟他們所穿的盔甲有著直接的關係的。我們現在看看歐洲傳世的板甲的結構。

上圖是15世紀比較流行的哥特式板甲,讀者們可以注意一下肩窩那兩個旋渦狀的盤子狀的護甲。那是為了防護腋下這種無甲覆蓋部位的弱點的增強甲片。但是要穿上這種盔甲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兩手無法合攏,根本無法做到兩隻手握住劍柄進行攻擊。穿戴者想做個劍道雙手持劍的姿勢都做不到,因為肩關節那裡的盤子狀護甲擋住了肩部關節的活動範圍。如果說這幅盔甲只是一個個例,那麼我們再看看15世紀時期流行的其他款式的盔甲。

上圖是15世紀比較流行的米蘭式板甲,這幅圖有著具體各部位護甲的分解圖,可以看到右上角的肩甲具體結構。那麼大的一個護肩,雖然沒有兩個圓盤擋住肩關節,但是對肩膀活動的限制更甚於圓盤護甲,並且還限制了舉起手的動作。這樣的肩甲想要做出劍道中兩手握劍舉過頭下劈的動作一樣做不出。因為那麼大的護肩導致你無法把雙手併攏舉過頭頂。

盔甲設計成這樣,當然是因為當時穿著的全身板甲騎士不需要用雙手劍,因為一來在馬上基本無法使用雙手大劍,並且更適合劈砍的雙手劍對於板甲來說效果也極為有限。板甲甚至可以擋住早期火槍的射擊,更不用說人力的硬劈硬砍了。只有鈍擊和刺進盔甲縫隙才能對穿著全身板甲的騎士造成傷害。可既然對抗全身板甲的騎士只能用刺擊或者鈍擊,為什麼不直接帶個鎚子呢?當然是因為穿著全身板甲騎士老爺們的主要對手並不是數量稀少的鐵罐頭,更多的還是沒有護甲或者有限護甲的普通士兵。這樣的話利刃顯然更好用。

手半劍的優點也就是重甲可以用,無甲也能用,馬上也能湊合用,步下也能湊合用。單手可以用,雙手也可以用。這種較強的適應性就註定手半劍相對其他刀劍類武器具有較好上手的優點。

同時也衍生出無甲的手半劍的格鬥技術,這種劍術可以追溯到1380年代的劍聖Liechtenaur理查德納爾所教授的劍法,他將手半劍的起勢分為四個基本勢為:Ochs、Plfug、Alber和Vom Tag。它們分別是牛勢、犁勢、愚者勢和頂勢。在這裡手半劍的握持方式才是雙手都握住劍柄。所有雙手握住劍柄的招式,古代的圖像中都是以不穿盔甲的人物形象出現的。這套劍法也被現在的HEMA運動重新挖掘出來,導致大部分人都以為手半劍如同雙手劍一般握住劍柄來進行攻擊的。

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也有著類似手半劍這樣的柄長的刀劍類武器。除了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的打刀,清代衙役用的牛尾刀一般柄長正好夠兩隻手勉強握持,比雙手刀的柄短些,又比單手刀柄長些。但這並不是為了方便刺擊,而是因為刀頭較重,單手揮舞相對比較吃力的緣故。

▲清代牛尾刀

而到了火槍發展將全身板甲這樣的重型盔甲徹底淘汰之後,士兵們穿起了軍服,拿起了火槍,在無甲的情況下,刺刀代替了手半劍,而民間和少部分部隊則選擇了細長的刺劍來對付無甲目標。並且因為手甲的消失,劍的護手變得越來越複雜,對手部防禦能力越來越高。一字護手的手半劍隨著全身板甲被一同送進了博物館中,徹底退出了軍隊列裝的序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大劍和闊劍的區別是什麼?
青銅時代的五兵之首:殳的消失與發展
「破鋒八刀」也不行,說說刀劍類武器為什麼無法對抗刺刀?
歐洲迅捷劍VS中國雙刀
老祖宗點對的科技樹!這獨有的盾牌竟讓在中國沿用數千年?

TAG: | 冷兵器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