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殷商和西周軍隊都不愛用長矛?

和後世相比,殷商早期的軍隊比較寒酸,只有步兵這一個兵種。這些步兵們的武器除了弓箭之外,便是各種短戈和簡陋的盾牌。殷商地區也出土過一些早期的青銅矛頭,和其他地區相比,這些矛頭無論是形制還是工藝都比較落後。學者們認為,長矛不是殷商地區的傳統兵器,而是由外界傳入的。

根據後世經驗來看,矛是最有效的格鬥武器,和矛相比,什麼刀劍斧子,方天畫戟,要麼威力不足,要麼屬於擺設,統統都不夠看。商人慣用的戈,實際上屬於一種異形斧,按道理說也是不如矛好使的。

但具體到軍隊裝備什麼武器的問題上,除了要考慮實用性之外,還有一個因素是必須要考慮的,那就是習慣。想想也知道,軍隊之前用了那麼久的戈了,一樣打勝仗,你說長矛好使就要換長矛,憑什麼?

別說古代了,即便是現代,你要換個裝備,都會遇到一些阻力。但習慣畢竟抗不過生產力。商代中後期,長矛的裝備量還是有所提高的。除了武器裝備在更新之外,當時的戰爭模式也開始變化。軍隊雖然仍以步兵為主,但也出現了另外一種新的兵種——車兵。國內出土過一些商代的車子,有人認為這些車子有可能是戰車,並據此認為,在商末時期,殷商軍隊可能擁有少量的戰車部隊。

殷商的實際控制面積並不大,也就是現在的中原地區——並且還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畢竟古代沒汽車沒電話,控制領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了實際控制區域之外,大江南北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諸侯,這些諸侯也是臣服於商王的,因此這些諸侯的領土也可以算作殷商的領土。

那麼問題來了,萬一某個諸侯,他不想臣服商王了呢?比如周人,就是這麼想的,周是臣服於殷商的諸侯之一,最初活動於陝甘地區,後來逐漸擴張勢力範圍。這個擴張著擴張著,他的野心就來了。周武王姬發即位後十一年,率領軍隊進攻殷商的都城朝歌,這次戰役被稱為牧野之戰。

戰前,周武王姬發將大軍開至牧野城外。檢閱完軍隊之後,姬發開始戰前動員,在他的命令下,戈兵擺正盾牌、舉起手中的戈,長矛兵將長矛豎在地上。姬發曆數紂王的過失,並對戰士進行了激勵。大致說就是告訴將士們,最後一任商王帝辛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咱們打他是對的,你要不滅了他,他就滅了你!周軍聽完姬發的動員之後,拔起武器奔赴戰場,朝歌城破,商朝滅亡。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定都於鎬京。前771年,犬戎軍隊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其子即位後遷都洛邑,即周平王。從地理位置上看,鎬京位於西部,洛邑位於東部,因此後世為了便於區分,一般習慣稱呼武王到幽王時期的周朝為西周,平王及其以後的周朝為東周。

西周時期,中國的青銅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西周軍隊的常規裝備中,青銅武器所佔的比例相對商朝有很大的提高,石質武器和骨質武器逐漸被邊緣化。

剛才我們說過了,商朝人之前不用矛,後來學會用矛之後漸漸開始用矛。那麼按這個發展路子,西周的矛應該比商朝更多,畢竟他又多發展了幾年嘛。

但實際並非如此,中國出土了大量西周時代的青銅戈,但同時期的青銅矛出土實物很少。而且《考工記》中說,西周的長矛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酋矛長20尺(394cm),步兵使用,夷矛長24尺(483cm),適用於車戰。但根據出土文物看,西周時期步戰矛的長度一般為165~220cm,車戰矛的長度一般在280cm以上。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呢?有人認為,這跟周人的作戰習慣有關。

根據現有的研究來看,車戰在西周時候開始盛行。

車戰的主體是馬拉的雙輪木製戰車。一般來說,一輛戰車配有三名士兵,左方士兵攜帶弓箭,負責遠程攻擊;居中的士兵駕馭馬匹,負責控制車輛的行進方向和速度;右方士兵裝備長桿兵器,負責近距離格鬥。

負責近戰的士兵可用的武器包括戈、戟、殳和矛。相對而言,戈戟的數量更多一些。

一輛戰車配有若干步兵,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作戰單位「乘」。戰車上的三名士兵都是貴族或者中小奴隸主出身,配備昂貴的青銅武器,是作戰的主力。

關於車戰的實際情況,現在也無從得知,按照多數人的推斷,應該是這樣的:大家把戰車排成一排,每輛車的周圍跟著一幫步兵,然後就轟隆隆的往前開,遇見敵軍就放箭,如果敵軍的戰車翻車了,大家就上去圍毆他。

在這種作戰狀況下,步兵的價值在於輔助作戰,例如守護戰車和追擊潰敵便是他們的責任。戰鬥中,如果戰車被擊毀,那麼這個作戰單位也就崩潰了。

《考工記》中說:「有虞氏尊尚製作陶器的技術;夏後氏尊尚建造宮室、開挖溝渠的技術;殷人尊尚製作梓類木棺的技術;周人尊尚製造車輿的技術。」

有學者認為,由於周人的技術慣性,西周軍隊比商代軍隊更加的推崇車戰。在車戰時,弓箭是主要的攻擊手段,當戰車被迫停止時,士兵需要進行近戰,而近戰時的武器一般是短戈。只有當兩輛戰車錯榖而過時,士兵才會使用長戈、長戟或長矛去攻擊敵人戰車上的乘員,而這種機會在戰場上並不太多。

由於西周不重視長矛,因此矛在西周的發展相對緩慢。大體來說,西周矛頭的形制與商代相仿,商代的幾種矛中,除了亞腰形矛頭不見於西周時期之外,其餘樣式如柳葉矛、等腰三角形矛、圭首矛都在繼續使用。

存世的西周矛頭中最多的是帶有雙耳的柳葉矛。部分帶耳柳葉矛的骰由菱形變為圓形,為了防止旋轉,骰上設有釘孔。這些柳葉矛的厚度要明顯大於商代的柳葉矛,這樣可以避免矛頭折斷。

西周時期還存在一些形制特殊的矛頭,長安張家坡和房山琉璃河出土過帶有倒刺的西周早期矛頭。南方還出土過一些西周晚期的矛頭,銎口分叉,呈燕尾狀。這種燕尾銎口的矛頭在西周時期屬於非主流產品,但將在未來春秋戰國時期發揚光大。整體上說,現存的西周青銅矛中,製造於西周中期以後的很少。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飛刀、飛針、流星鏢,這些暗器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古代日本五兵之一:長槍發展史
劍客猴哥 | 從揮舞木棍的男孩到全身重甲的戰士
手半劍為何能成為歐洲騎士手中的萬金油,它到底如何破板甲的?

TAG:夏商周考古 | 中国考古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