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敢在價值上億的瓷器上刻字?|汝窯5

你一定讀過批評乾隆皇帝「破壞文物」的文章。

比如,批評他在古畫上題詩:

(倪瓚(款)《獅子林圖》,北京故宮藏。倪瓚是元代著名畫家,乾隆推崇備至,在畫卷前後題詞13次共計2000多字,愣沒看出這是明人的仿品)

批評他在玉器上題詩:

(青玉煉藥仙人圖山子,清代,北京故宮藏)

但最惡劣的,要數在古瓷上題詩

(汝窯天青釉三足盤及盤底,北宋,北京故宮藏)

之所以說「最惡劣」,是因為這種瓷器實在太珍貴,也太昂貴了,隨便賣賣就上億。

它的名字叫汝瓷

(這隻汝瓷筆洗在今年10月拍出2.943億港元天價,刷新中國瓷器拍賣紀錄)

汝瓷出產於北宋汝窯,以釉色寧靜、造型簡約聞名於世,傳世品不足百件,即使在乾隆的時代,也屬於稀世珍寶。

可面對這樣的珍寶,乾隆皇帝又做了一件比「最惡劣」還要惡劣一百倍的事情——題詩也就罷了,他竟然

在90多件汝瓷傳世品中,有22件瓷器的底部留有宮廷匠人鐫刻的乾隆御詩,加一塊兒總共15首(有時同一首詩被鐫刻在多件瓷器上,估計是皇上的得意之作)。

在這15首詩里,寫錯的至少有六首

比如,他寫詩誇讚過一隻天青色的汝窯碗:

(汝窯天青釉碗和內底刻詩,北宋,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藏)

可張口吟出的頭兩個字就錯了:

均窯都出修內司,至今盤多碗艱致。

內府藏盤數近百,碗則晨星見一二。

何物不可窮其理,碗大難藏盤小易。

於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

好吧,我知道皇上寫了這麼好的詩,你們指尖輕輕一划,就略過去了,一定沒有認真拜讀

沒關係,頭兩個字看清楚了吧:均窯。

均窯現在稱鈞窯,和汝窯一樣,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乾隆皇帝顯然認為,這隻天青色瓷碗是鈞窯的產品。

可鈞窯最有名的釉色應該是這樣的: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北宋,北京故宮藏)

天哪!一個紫紅色,一個天青色,這都看不出區別,莫非皇上是色盲?

龍體的安康就不勞您費心了。其實,鈞窯也會生產青藍色瓷器:

(鈞窯月白釉玉壺春瓶,北宋,北京故宮藏)

乍看之下,和汝窯碗的顏色差不太多,難怪皇上看走了眼。即使古人鑒定失誤,咱們也不能嘲笑人家,以今天的知識水平碾壓古代,不值得炫耀。

有人說:那你原諒皇上了?

我說:那就怪了。

乾隆皇帝在汝瓷上做過的惡劣之事,遠不止題詩一件而已,簡直花樣百出,罄竹難書。

比如,他看到一些瓷器底部刻了「甲」「乙」「丙」的字樣,覺得是宋朝帝王給汝瓷定的品級,心說,咱大清不能亂了隊形,本朝意見也得刻上去——直接導致我們今天分不清,哪些「甲」「乙」「丙」是宋人刻的,哪些是清人仿刻的:

(汝窯天青釉洗的外底,刻「甲」字,北宋,台北故宮藏)

(另一件汝窯天青釉洗的外底,刻「乙」字,北宋,北京故宮藏)

(又一件汝窯天青釉洗的外底,刻「丙」字,北宋,北京故宮藏。乾隆還寫了首詩: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修內遺;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才嘆亦或如斯。後兩句的意思是,乾隆看到器底的「丙」字,感嘆這件汝瓷堪稱甲級珍品,可放在宋代僅僅位列丙級,所謂人才身不逢時,也是一個道理。其實,宋朝人刻的「甲」「乙」「丙」是否與品級有關,至今仍無定論)

再如,還有個別瓷器刻了「蔡」字,乾隆一見,又來了興緻。

汝瓷誕生於北宋末年,主要供宋徽宗使用,可能賞賜過權臣蔡京及其家人,所以有了瓷器上的「蔡」字。乾隆皇帝不知怎麼想的,叫人在其他瓷器上仿刻「蔡」字——話說人家姓蔡所以刻「蔡」,你一個大清皇帝,應該刻「愛新覺羅」吧!

流傳至今的汝瓷傳世品中,恰好有兩件底部刻了「蔡」字。哪個「蔡」是宋朝的,哪個「蔡」是清朝的,諸位怎麼看?

(汝窯天青釉碟的外底,北宋,台北故宮藏。乾隆曾發過這麼一道上諭:太監胡世傑交汝窯碟一件,傳旨:將碟底「蔡」字著(著)王裕璽找補過字李世金刻字,欽此。由於清宮檔案原本沒有標點,又時常出現錯字、漏字,所以今人對這道上諭的解讀不盡相同。有人理解為,乾隆把一件帶有「蔡」字的碟子交給工匠,要求加刻若干字,由王裕璽負責「找補」和「過字」這兩道工序,李世金負責「刻字」。至於加刻的是什麼字,上諭沒有明說。由於台北故宮這件碟子底部有「蔡」和「丙」兩個字,所以有人認為,上諭說的就是這件文物,要求加刻的是「丙」字)

(另一件汝窯天青釉碟的外底,北宋,北京故宮藏。對上諭的另一種解讀是,乾隆的要求鐫刻的就是「蔡」字本身。按照規矩,太監把碟子交給工匠的時候,還會轉交一張紙,紙上正是乾隆題寫的「蔡」字;皇上要求王裕璽修飾字體(找補),並把字樣轉到瓷器上去(過字),而李世金負責刻字。所以,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的「蔡」字碟都有可能是這道上諭所指的文物。除此之外,鄙人還有一種腦洞大開的解讀:也許記錄上諭的人漏寫了一個「的」。乾隆的原意是:傳旨,將碟底「蔡」字,著(著)王裕璽,找補過字的李世金刻字。原來李世金曾經「補過字」,而王裕璽只負責找人、傳話!當然,這個腦洞有個明顯的漏洞:皇上既然記得李世金的姓名,何不直接吩咐李世金做事,卻非要繞個彎子,點名叫王裕璽傳話呢?笑談笑談)

聊到這裡,估計不少人看出來了,乾隆皇帝不是第一個在汝瓷上刻字的人

收藏者把收藏信息和鑒賞意見留在藏品上,是自古就有的傳統,乾隆皇帝不過是這一傳統的積極傳承者而已。說他「破壞文物」,純屬善意的「抹黑」,需要好好「洗白」。

汝瓷底部的眾多刻字更是說明,汝瓷的粉絲遍布歷朝歷代,遠非乾隆一人。

汝瓷燒造於北宋末年,到了南宋,就有人評價說「汝窯(瓷器)近尤難得」,可見汝瓷誕生不久,就成了「難得」的稀世珍寶,備受追捧。個別瓷器底部依然留有南宋宮殿的名稱,就是絕好的例證:

(汝窯天青釉盤的外底,北宋,北京故宮藏。「壽成殿皇后閣」是宋孝宗第三任皇后謝氏的住處)

(汝窯天青釉碟的外底,北宋,台北故宮藏。多數學者認為,「奉華」指「奉華堂」,是宋高宗愛妃劉氏的住處)

進入明代,宣德皇帝善理政,也愛玩樂,而且玩樂的水平非常高。他把一國之君對汝瓷的喜愛推上了新的高度:自宋代以來,首次命令御窯工匠仿燒汝瓷。

(仿汝釉盤,明宣德,北京故宮藏。縱觀明朝,只有宣德朝仿燒過汝瓷,流傳至今的完整品竟比宋代汝瓷還要稀少)

(另一件仿汝釉盤的外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北京故宮藏。宣德皇帝仿燒古瓷不是為了造假賣錢,所以會誠實留下本朝的款識)

(天青釉高足碗(殘),出土於景德鎮御窯遺址的宣德地層,江西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釉色類似汝瓷,但高足杯從元朝才開始流行,可見宣德朝主要模仿汝瓷的釉色,而非造型)

(仿汝釉蟋蟀罐,明宣德,北京故宮藏。相傳宣德皇帝去世後,太后下令砸毀宮中蟋蟀罐,所以完整的宣德蟋蟀罐極其罕見。這隻蟋蟀罐不僅品相完好,而且是罕見的宣德仿汝瓷器,乃珍品中的珍品)

到了清代,仿燒汝瓷的皇帝就更多了,尤以雍正、乾隆二父子為最,仿燒的數量大,精品也多:

(仿汝釉石榴尊,清雍正,北京故宮藏。清代仿汝瓷器同樣偏重模仿汝瓷釉色,而非造型,石榴尊就是雍正官窯首創的器型)

(仿汝釉膽式瓶,清雍正,北京故宮藏。與宋明兩代不同,清朝仿汝瓷器很少有生活用具,多為陳設品和文房用具,這隻瓶子屬於陳設品)

(仿汝釉桃式筆洗,清乾隆,北京故宮藏)

對於自家御窯仿製的汝窯瓷器,乾隆皇帝滿意嗎?

可惜皇上沒有接受我的電話採訪。他只默默提起筆來,又寫了一首詩:

(汝窯天青釉筆洗的外底,北宋,台北故宮藏)

「趙宋青窯建汝州,傳為瑪瑙未為油(釉)。

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

從後兩句來看,皇上對當朝仿品不太滿意,理由是景德鎮御窯不懂古法,仿品「出藍寶色浮」,大概是說釉色過於偏藍,且浮於表面。

皇上果然好眼力,明清仿汝瓷器確實「出藍」,因為釉的成分變了。

(北宋汝瓷的釉色略淡。汝窯天青釉三足樽,北京故宮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乾隆朝仿汝瓷的釉色偏藍。仿汝釉梅瓶,北京故宮藏)

北宋汝瓷使用鐵元素為著色劑,但鐵元素太過敏感,很容易變色,所以明清窯工改用穩定的鈷元素,藍色更深一些。

鈷是著名的瓷器著色元素,藍色的唐三彩、濃艷的青花瓷都要用到它:

(三彩藍釉陶驢,唐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花雲龍紋梨形壺,明宣德,北京故宮藏)

至於「寶色浮」就不能完全責怪景德鎮工匠了。

北宋汝瓷的燒造溫度不高,低於1300度,瓷器沒有完全燒透,釉面呈現「亞光」質感。而明清御窯改進了技術,窯爐溫度提高了,釉面更加光亮透明,所以感覺浮在表面。

(北宋汝瓷的亞光質感,汝窯天青釉三足樽局部)

(清代仿汝瓷器更顯光亮,仿汝釉梅瓶局部)

但退一步講,皇上說自家御窯燒得不好,你也不能太當真。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種審美標準,說高雅點叫「復古」,說通俗點叫「懷舊」,說得正能量一點叫作「與古為徒」,說得負能量一點叫作「厚古薄今」。清人覺得宋人最文明,宋人覺得漢唐最大氣,漢唐覺得夏商周才是治國樣板,夏商周覺得要論萬世楷模、千古明君,只能是三皇五帝堯舜禹!

乾隆皇帝說,我朝仿品不如宋瓷,也許只是為了襯托其高雅的復古品味。御窯仿得好不好,仿得像不像,歷史不動聲色地給出了答案。

1935年,故宮挑選735件文物精品遠赴英國,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引起轟動。展品中包括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尊:

尊的外底還有南宋人留下的「奉華」款識:

後來,這件汝瓷屢屢出現在台北故宮編纂的圖錄里,編輯盛讚其「形制優美,釉色瑩潤,為(台北)故宮所藏汝器之冠」——你看都「之冠」了,美到不忍直視啊!

直到上世紀末才有專家指出,這件「汝窯尊」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御窯仿品。從「奉華」款識,到瓷器本身,都是仿的。

御窯官可以含笑九泉了。

微信公眾號:王牌講解員


推薦閱讀:

逛六朝博物館是怎樣的體驗?這座博物館的優缺點有哪些?
如何在博物館美術館給女朋友拍好照片?
為什麼要保護歷史文物?

TAG:汝窑 | 博物馆 |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