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膩」在文藝片里的金馬獎,果真已經忘記了香港電影

作者|樂水

昨天,第54屆金馬獎似乎辦了「兩場」。

紅毯上的金馬獎,小S、許瑋甯、舒淇、李安、「勞模姐」星光熠熠。在提名名單上,《大佛普拉斯》、《相愛相親》、《擺渡人》勢均力敵。雖然今年金馬獎少了太多內地影迷關注的看點,但無論是星光還是地區的平衡上,都做的相對「公平」。

但真正的金馬獎,今年所頒發的22個獎項中,台灣電影人獲得了10個,理所當然的被稱為「台灣大年」。在個人獎項上,無論是影帝塗們還是影后惠英紅,亦或者拿下最佳導演的文晏,對內地影迷來說都有著極大的陌生感。

提名是一回事,頒獎是另一回事,「古怪」的金馬再次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沒有「熟臉」明星獲獎,全是文藝片包攬。

儘管如此,今年金馬獎最大的遺珠都不及香港電影,曾經在華語三地最輝煌的香港電影正在被徹底遺忘。

惠英紅:僅存的香港門面?

愛哭的紅姐今年終於如願,憑藉著《血觀音》中的棠夫人拿下了人生中第一座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上台時的惠英紅已經哭的泣不成聲,而言語之間流露的全是「堅強」和「勇敢」。

惠英紅終究憑藉著演技證明了自己,「打女」出身的她如今也已經57歲。但在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她憑藉《幸運有我》獲得了金像獎影后。而加上此前憑藉《心魔》拿下的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惠英紅終於湊齊了金馬金像表演獎的「大滿貫」。

惠英紅紮實的演技,是終獲認可的最大保障。但《血觀音》是昨晚金馬獎的最大贏家,作為一部台灣本土電影,惠英紅能如願拿下影后似乎也和「小台灣」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聯繫。

除了7項提名最終收穫3項技術類大獎的《擺渡人》,惠英紅成為了香港電影僅存的門面。值得注意的是,惠英紅表演生涯近一半的獎項來自於2015年之後。而從惠英紅的身上,似乎有著一個更為「慘烈」的現實:香港電影正在「絕後」。

隨著香港電影人大量「北上」,香港本土電影市場大幅縮水。除了每年香港金像獎宣告著「香港未死」外,香港本土電影在各大獎項中存在感極低。大量的合拍片和技術類獎項,構築了香港電影的「現在」。但撐起香港電影的演員、新生代導演卻處於一個斷層的狀態。

今年,金馬獎的主題與致敬王家衛有關。除了為了紀念《春光乍泄》上映20周年以外,海報也是以王家衛《春光乍泄》為引子,並由王家衛親自挑選,分為「影展版」和「粉絲版」。

但除了57歲的惠英紅,上映20周年的《春光乍泄》以及與內地合拍飽受爭議的《擺渡人》,香港電影又存在在哪呢?

新人輩出,離商業越來越遠

有意思的是,今年被視為「流量寵兒」的金城武憑藉《擺渡人》首次入圍了金馬獎影帝的角逐。但最後,金馬獎的影帝被內地的塗們收入囊中。

在個人獎項中,儘管內地影迷熟悉的不多,但競爭卻格外激烈。只是從最後的選擇來看,和商業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花白頭髮的塗們,57歲的惠英紅分獲表演類兩項大獎;曾經擔任過《白日焰火》製片人的文晏,首度以導演身份入圍,結果力壓三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獲得者許鞍華;而最佳女配角,則有14歲的文淇斬獲。

文淇、

另外,今年獲得10項提名的「頭號種子」《大佛普拉斯》是導演黃信堯的第一部劇情長片。FIRST青年電影展突圍的《老獸》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大獎,但這部電影是青年導演周子揚的處女作。當晚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的《大世界》(原名《好極了》)的導演劉健,這是他的第二部動畫長片。獲得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的林生祥也是拿到了第一座金馬獎。

扶持新人,一直是金馬獎的「經典路線」。但今年除了新人輩出外,距離商業越來越遠也是最大的特徵。距離商業越來越遠,不只是文藝片大量獲獎,而是影片的風格類型都極難在內地上映。

例如《嘉年華》表現了近期三原色事件廣泛聚焦的兒童性侵;《血觀音》和《大佛普拉斯》分別用超現實和荒誕的手法隱射台灣歷史;《老獸》和《大世界》算是內地最為「生猛」的現實主義作品。

其實,今年獲得提名的46部影片中,也僅有《喜歡你》《綉春刀2》《擺渡人》等十餘部影片在內地公映。而此類獲獎佳作,因為其較小的體量級和過於犀利的視角,很難與內地影迷「見面」。

空間最大的內地市場難以登陸,台灣本土市場卻需要靠「抽籤」確定上映資格,而越來越狹小的香港本土電影市場又能有多大的空間?

越來越「小」的金馬獎大力追捧新人和文藝片,但缺乏市場空間甚至大批量無法與普通觀眾見面,這是否會成為金馬獎下一個「頭疼」的路線問題呢?

文藝片全面當道

雖然提名影片諸多,但真正獲獎的都是高頻率「出鏡」的個別影片。例如「台灣代表」《血觀音》、《大佛普拉斯》,「內地代表」《嘉年華》和《老獸》,在絕大多數重要獎項上,幾乎被這四部電影所包攬。

而這四部電影,清一色的小眾文藝片。去年,雖然內地獨立電影《八月》拿下最佳影片,但拿下最佳導演的馮小剛,內地小花周冬雨、馬思純共享「金馬影后」。這些元素,都讓金馬獎在內地有著極大的推廣價值,尤其是范冰冰這樣的流量明星可以憑藉爭議強勢吸睛。

今年,除了金城武,幾乎沒有太多能引起內地影迷關注的金馬元素。而金城武背後的《擺渡人》,早已讓內地影迷麻木。總體而言,本屆金馬獎更多地成為了鼓勵台灣本土電影創作的「表彰會」,內地和香港雙雙失寵。

但內地尚有一批青年才俊堅守文藝片創作,《嘉年華》、《老獸》、《大世界》都曾在海外的國際電影節上獲贊。而內地扶持青年導演的計劃比比皆是,儘管上映難、票房差,但仍然獲得了不錯的成長空間。

例如《老獸》就是來自於阿里影業A計劃的作品,獲得了阿里影業全鏈路的支持,《嘉年華》也有嘉映影業為其「站台」。而香港電影,卻沒有這樣的資本。本身市場低迷,再加上人才和資本的大量流失,極少有人願意給文藝片機會。

類似於今年替香港申奧的《一念無明》已經屬於極少的個例,而缺乏文藝片成長的土壤也讓香港電影和金馬獎漸行漸遠。

不過,金馬執委會主席張艾嘉在本屆金馬獎過後將卸任,轉而由李安確定接棒。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平衡最為穩定的李安,或許是將金馬獎帶出「泥潭」的最佳人選。

只是對於香港電影來說,大量轉戰內地後,誰又能將香港電影帶出「泥潭」?

推薦閱讀:

追龍於野
香港十大奇案系列之五:屯門色魔案
林家棟:不辜負別人,也不辜負自己的千年配角

TAG:金马奖 | 台湾问题 | 香港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