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行業分析?

目前國內助聽器行業廠家情況及市場需求量情況


助聽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領域,既有二類醫療器械的原本屬性,又和消費電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從整個消費電子領域來看,助聽器的市場顯得極小。無論從上游的晶元採購,還是下游的消費,都體現了「定製」這個據說是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也就是說小歸小,但卻天生是一個長產業鏈的典型模式。

助聽器行業,人才建設不說梯隊了,連基礎團隊都沒有完全建立,客觀上也不可能像配眼鏡、牙醫這樣的快速發展。而國產助聽器廠商因為過於弱小,最近接觸了國內廠商里比較大的,基本上思路還是停留在聯合中小企業的連鎖思維。

事實上,助聽器如果有個類比的話,是類比汽車行業的。都是屬於單體價值高,技術含量高(但主要是其他行業技術的集成)、長期售後、長期維護、消費者意識逐漸顯露的行業。從原先的多級代理商模式(這個是電子產品和汽車行業原有的模式),到市場更大一些出現類似國美、蘇寧和汽車4S店模式。目前歐美和澳大利亞已經有類似模式的產生,好處就是減短銷售鏈,對團隊和利潤需求有顯而易見的好處。

總體而言,這個行業長期封閉,且利潤尚不能引起外來資本和人才的關注。因此, 即是一個目前加入顯得得不償失的行業,又是未來發展穩定增長的行業。


謝邀。引用昨日看到的知乎日報上的一句話:「你知道這樣的報告外面要賣多少錢么」 :P

話題太大,回答起來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國內這類數據的收集異常艱難。其一,國內沒有所謂的助聽器製造企業聯盟;其二,國內沒有被真正公認的助聽器行業協會。只要各個企業之間都不願透入自己實際的銷售情況,就無法公正的回答這個問題。即使是上游供應商能夠提供數據,但也無法區分哪些是用於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因此在此不談。

僅僅能通過幾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能看出各個企業的側重重心。比如西門子想甩開助聽器部門這個「包袱」;誰誰誰把中國列為重點發展對象(似乎還沒看到);比如誰要加入中國戰局....

這個行業還缺少能把人和資源積聚起來的領導者。不知道是因為行業太小,留不住有資歷的人才?還是這個行業的發展實在太過緩慢,思想太過保守?

我屬助聽器業界的小輩,也只能說到這份上,再說上去,就是浮誇了。那不是咱的作風 :)


國內的助聽器行業還有待研發技術的提升


說的很實在。句句在理!

助聽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領域,既有二類醫療器械的原本屬性,又和消費電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從整個消費電子領域來看,助聽器的市場顯得極小。無論從上游的晶元採購,還是下游的消費,都體現了「定製」這個據說是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也就是說小歸小,但卻天生是一個長產業鏈的典型模式。

助聽器行業,人才建設不說梯隊了,連基礎團隊都沒有完全建立,客觀上也不可能像配眼鏡、牙醫這樣的快速發展。而國產助聽器廠商因為過於弱小,最近接觸了國內廠商里比較大的,基本上思路還是停留在聯合中小企業的連鎖思維。

事實上,助聽器如果有個類比的話,是類比汽車行業的。都是屬於單體價值高,技術含量高(但主要是其他行業技術的集成)、長期售後、長期維護、消費者意識逐漸顯露的行業。從原先的多級代理商模式(這個是電子產品和汽車行業原有的模式),到市場更大一些出現類似國美、蘇寧和汽車4S店模式。目前歐美和澳大利亞已經有類似模式的產生,好處就是減短銷售鏈,對團隊和利潤需求有顯而易見的好處。

總體而言,這個行業長期封閉,且利潤尚不能引起外來資本和人才的關注。因此, 即是一個目前加入顯得得不償失的行業,又是未來發展穩定增長的行業。


推薦閱讀:

3分鐘幫你全面了解5類(大)數據產品
在北京每年學習程序的人非常之多,IT行業薪資在慢慢下降,將來行業前景如何,數據化時代又如何?
如何分析一個行業未來 3 到 5 年的市場情況?
高端製造業的行業模式 是怎樣的?
快消行業的職業未來在哪裡,該怎麼做?

TAG:行業分析 | 助聽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