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就讀地理是怎樣的體驗?

聽說LSE地理是「純文」,而且評價相當高,請問知乎上有沒有學長學姐能講一下這所學校地理programme的特點、優勢劣勢和自己的體驗?


謝邀。

LSE地理系分為三個 research cluster, 彼此之間相對獨立,分別是:economic geography,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以及 urbanisatio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具體師資和研究專長可參見:LSE Geography - Research

與國內的地理學院系做比較的話,LSE地理系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自然地理項目。曾經有一些老一輩的自然地理學者,他們退休後再也沒有新人進來。第二個特點跟學校特色相關,比較偏重經濟、政策、發展路徑的地理學研究和教學。這不僅體現在老師們的發表上,也體現在各種學位項目的設計上,比如 MSc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和 MSc in Urbanisation and Development. 如果對類似這樣的話題感興趣,那麼這裡應該會很適合你。

至於說在這裡讀書的感受,我只能從我自己的經歷出發分享一二了。我所在的項目是 PhD i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Studies,對應著國內的人文地理博士項目。這個項目讓我印象最深的點大概就是自由吧,確切地說是有條件的放養狀態。具體可參見我博二時寫的一篇文章:「手工作坊」vs「流水線作業」

另外一個深刻的印象來自對「人文地理」內涵的反思。雖然這不是LSE地理系所獨有的特點,在很多其他英美大學的地理系一樣顯著,但是我覺得值得在這裡稍費筆墨。LSE的訓練讓我逐漸明白,地理學是個沒有邊界的學科,只要是空間議題都能討論。城市群、產業集聚、城市化是空間議題,環境和生態和社會運動也是空間議題;外商投資和全球生產鏈是空間議題,征地拆遷、剝奪式積累和全球不均衡發展一樣是空間議題。在地理學這個框架里,你可以討論空間,討論地方,討論權力,討論政治經濟,討論政治生態(political ecology),討論環境政策……社會科學的空間面向在這裡展開,著實有一種讓人自由自在的遨遊之感。

最近我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Space as method,介紹了在國內做田野時通過滴滴順風車做訪談的經歷,同時從理論和方法論的層面對這個故事進行了反思。之所以講這個故事,倒不是因為這樣的切入點更容易吸引眼球,而是因為我實在不願意再參與任何形式的定性、定量之爭(這樣的討論在國內的社科學界似乎依然「方興未艾」)。在我看來,不關注空間問題的方法——無論是用數據和模型鋪路,還是張著定性的大旗把思考讓位給描述——都是不可取的。而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意識,一方面是因為一年級時上過的那些方法論課的啟迪,另一方面則來自四年級時給本科生講方法論的一些思考。

在這裡的另一個感受是各個研究群體(cluster)之間的交往很少。這當然跟地理學內部的方法論分異有關,當一些人熱衷於 JPE, QJE, AER 而另一些人鑽研著馬克思主義和後殖民的時候,把他們放在一起討論確實是會挺要命。但是話說回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分離狀態對整個學科的前途似乎並不十分有利。當年列斐伏爾大力抨擊的過分專業化的問題,現在不僅在大學內部愈演愈烈,甚至改變了地理學科的存在狀態。如果你對我們系感興趣,一定要提前想好自己的興趣和關切,在思考的時候得時刻提醒自己這學科內部存在著的一堵堵高牆。

最後說一些比較現實的問題吧。大家一貫的印象是英國學校很摳門。這個印象是符合實際的,LSE也不例外。全校所有的博士生項目每年總共提供大約70個左右的獎學金名額,另外還有數十個來自ESRC 等外部 funding body 的名額(後者一般對國籍有限制)。前面70個名額分配給各系之後就沒有多少了,我們系不完全統計大概一年五六個的樣子,但是其中多數都給了經濟地理和環境經濟與政策的博士生,人文地理的競爭可能會相對更激烈一些。至於碩士項目,獎學金的覆蓋面反倒比大家預想中的高,很多人在被錄取時都拿到了5000至兩萬鎊不等的獎學金/助學金,考慮到這裡的碩士項目只需要一年,性價比還是挺高的。

最後,歡迎來我系讀書!


推薦閱讀:

英國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summer school 怎麼樣?
Sicily Xia:切爾西「匠人」精神,帶你走進真正的「面料設計」
牛津大學別樹一幟的考試傳統
教你如何正確打開大學排行榜(上)-英國大師兄留學報告04
在英國安頓下來究竟有幾百件東西要買買買……

TAG: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 留學英國 | 英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