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博物館為什麼不允許使用閃光燈拍照?絲織品和書畫好理解,陶瓷等又是為何?以及想了解相關的文物保護知識

rt,對絲織品和書畫等比較理解。那對於青銅,陶瓷這種,開閃光燈會對文物有什麼影響么?下次去博物館就可以努力制止其他人這種行為了。


1.在博物館內用閃光燈拍照會影響他人參觀,我被嚇到不止一兩次了;

2.在博物館內開閃光燈拍照會引起局部過曝產生照片白斑,如圖

照出這種照片來就是黑歷史了,也根本沒法看。

3.簡而言之,閃光燈中的紅外線和紫外線,會對光敏感的文物(以有機質文物為主)造成損害,譬如纖維斷裂,顏料褪色等等。


文物的保護一定要根據相關的材質制定保護方案,外部環境大概可以從溫度、濕度、光線、空氣(甚至還有陳列材料)四個方面去談,而閃光燈無疑是屬於光污染的一種。

普通的可見光波長是在400納米至700納米之間,低於400納米的紫外線能量很大,容易被物體吸收,從而使物體變質;而高於700納米的紅外線能量小,不易被物體吸收,很安全。木材、植物、絲綢等物質都是高分子結構,含有纖維素或蛋白質,容易受光、電、細菌的影響而變質、損壞;另外一些物質比如石頭、銅鐵、陶瓷等不容易受光的影響。我們使用的閃光燈型號不一,波長有長有短。但都應是低於700納米的可見光,或多或少對高分子結構的文物有破壞。因此,木質建築物、字畫、絲綢製品、壁畫等文物,應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

光,按來源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博物館陳列採光照明設計的光,主要是自然界里的太陽光或依靠電能由熒光燈、鎢絲燈等發出的光。光輻射按波長性質可分為許多區,其中包括可見光區波長

(400—750nm)、紅外光區(?750 nm )、紫外光區(?400 nm)。不同波長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長彩奪目越短能量越高,不同性質的光對文物的破壞作用不同。紅外光含有較多的熱能,會促使文物表溫度上升,濕度下降,使文物產生翹曲和龜裂。紫外光主要起著光化和光解作用,能使絲綢、棉麻、紙張、漆器等有機類文物褪色、變黃、發脆、強度下降等。可以說博物館任何由有機化物構成的文物,在光的照射下都會發生光化學反應,導致這些被照物的變質。另外,光對無機物如金屬、石料、陶瓷等也都有一定的光化降解破壞作用,只不過其破壞程度緩慢而不易覺察罷了。

(摘自《文物工作》2006年第4期)

而常見的破壞諸如裸露在室外,經風吹日晒就不說了,已經建立比較好的保護的,想說兩個,一個是莫高窟,外牆擋住了自然天氣的破壞,但是如果參觀人數較多,造成洞窟內部二氧化碳增加,改變洞窟內部的氣溫,加上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很容易讓一些顏料受損,褪色,更不提一些不知好歹偷偷開閃光拍照的遊客;氧化使得顏料褪色最明顯的還有兵馬俑,出土的兵馬俑幾分鐘之內就會全部褪色,這也是長年沒有挖掘的原因之一,不過去年去兵馬俑聽說德國已經開發出了相關的保護技術可以對兵馬俑的色彩進行有效保護。

對文物的保護不夠的就太多太多了,我是個博物館控,比起閃光更令人髮指的是一些博物館內部的保護措施差的離譜,在真品前面拉跟隔離帶就完事了,配備的安保又不到位,就有自作聰明的遊客喜歡衝進去用手摸,我只能說喪心病狂!

拜託各位,去博物館就好好看,別拍照更別動手,要看照片相關官網有比你拍的更專業的照片可以下載,用各種手機相機開個閃光隨手一拍有啥意思?到此一游有人照請出門去大門口拍。去看諸如四大石窟,如果想看的更好,請自帶冷光手電筒。

看到遊人有破壞文物舉動,如果可以請上前制止,也可以告知附近安保人員。

如果是博物館的保護不到位,如果可以,請進行相關投訴。

謝謝,鞠躬

最後附上《文物工作》2006年第4期完整的文章

(入侵請告知,立刪)

文物保護工作有諸多內容,其中控制和改善陳列室的環境,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所指的文物保護就是在不觸及文物主體的情況下,控制環境,使文物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環境之中,儘可能地不受溫濕度、光線、污染空氣等影響,把文物損壞降低到最小程度。

1、溫濕度

衡量博物館展廳氣候環境,首先要看空氣溫度和濕度。目前經國內外博物館界長期研究實踐,已基本公認的博物館內環境氣候標準數值是: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為45—65%。在此數值範圍內緩慢的波動,對保存和保護文物是相對適宜的。此外,展廳內的氣候變動不能過驟,氣溫日較差不得高於2--5℃,

相對濕度日波動值不得在於5%。溫濕度對文物的保護有著重要影響,控制好溫濕度對文物的保護有著重要影響、控制好溫濕度的變化將會延長文物的壽命,相反任其變化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溫度和濕度在一定的條件下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當溫度發生變化時,濕度也隨之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必須對博物館陳列展廳的溫濕度嚴格控制。

上海地區是四季分明、高溫多濕的城市,尤其進入梅雨季節,空氣濕度尤為大。因此若僅靠自然氣候環境提供的溫濕度條件來保護文物,是不可能做到良好效果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基本陳列室的記錄資料表明每年觀眾參觀高峰的5、6月份展廳空氣濕度相當的大,陳列廳濕度值經常在於65%,顯然超過標準值。而文物經常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對文物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這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主要的做法是。

(1)採用中央空調控制溫濕度的變化。

中央空調可以使整個建築空間的溫度、濕度得到控制。中央一大會址紀念館陳列室採用了不同季節和展廳需要使用空調的辦法,以達到控制溫度濕度的目的。雖然這種方法會造成白天與黑夜溫濕度的不同,但在目前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是很好的選擇了。 (2)機械抽濕處理

為了加強夜間濕度的控制,進行了機械抽濕處理辦法。我們將抽濕要放在陳列室各位置、閉館後即工作,來補充晚上中央空調關機時的不足。這樣處理後白天中央空調開機前再對濕度進行檢測,濕度基本上能控制在60%。

採用中央空調或機械抽濕來控制溫濕度的變化,比較適用於陳列廳大空間環境的溫濕度的控制。但文物更多的是陳列在展櫃小空間的環境內,因此各展櫃的溫濕度的變化直接關係到文物的安全,博物館應儘可能將放置文物的展櫃進行密封處理,進一步減少其內部空氣對流,這樣可對環境溫濕度起到緩衝作用,為展櫃文物保存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當然,展櫃的密封性能與其製作材料以及展櫃的結構有著緊密關係,為保證展櫃密封要求,在工程設計製作上要嚴格把關,每道工序必須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以確保質量。此外,還可採用化學調濕劑等,以達到控制展櫃的濕度。

2、光線

光,按來源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博物館陳列採光照明設計的光,主要是自然界里的太陽光或依靠電能由熒光燈、鎢絲燈等發出的光。光輻射按波長性質可分為許多區,其中包括可見光區波長

(400—750nm)、紅外光區(?750 nm )、紫外光區(?400 nm)。不同波長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長彩奪目越短能量越高,不同性質的光對文物的破壞作用不同。紅外光含有較多的熱能,會促使文物表溫度上升,濕度下降,使文物產生翹曲和龜裂。紫外光主要起著光化和光解作用,能使絲綢、棉麻、紙張、漆器等有機類文物褪色、變黃、發脆、強度下降等。可以說博物館任何由有機化物構成的文物,在光的照射下都會發生光化學反應,導致這些被照物的變質。另外,光對無機物如金屬、石料、陶瓷等也都有一定的光化降解破壞作用,只不過其破壞程度緩慢而不易覺察罷了。

(1)光源

博物館的陳列採光照明主要有自然光、人工光和綜合光三種方式。其中人工光在陳列中的運用,被普遍認為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理想採光方式。一般來說,適用於博物館的通用光源主要有熒光燈、白熾燈、金屬鹵化物燈等。但選擇光源要慎重,因為很多光源或多或少含有不同強度的紅光外線和紫光外線。因此,在陳列中可以通過對各種光源的比較分析並結合陳列風格及文物保護要求選拔光源和照明設備。近年來,利用光纖傳導性方式照明的冷光源——光導纖維照明開始在陳列中廣泛應用。光導纖維照明由於其獨特的照明方式和具有普通照明所不及的優點,非常適用於全封閉式人工照明的陳列及展櫃陳列使用。其最大的特點是,無紅外光和紫外光輻射、不導電和不發熱、可將光線導向各個不同的地方、不會產生老化現象,使用壽命長、照明系統檢修方便等。上海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館陳列中都運用過光導纖維照明,並取得良好效果。

(2)照度

照度是用來測定物體受光照度的量,單位是勒克斯(Iux)。

對文物進行照明,國家對照度是有限制的。博物館陳列室採光照明的標準是:對光高敏感的書畫、文獻書籍、絲綿麻毛紡織品等文物,其照度標準是≤50 Iux。對光敏感的漆器、油畫、皮革等文物,其照度標準為≤150 Iux。對光不敏感的鐵器、玉石、陶瓷等,其照度標準≤300 Iux。對光高敏感文物的年曝光量標準為12000 Iux,及50 Iux的照度全年平均300天每日曝光8小時。對光敏感文物的年曝游標准為36000 Iux,及時性150 Iux的照度全年300天曝光8小時。因此我們必須科學控制陳列室內的照度強度。

3、空氣污染

博物館一旦開放後,室內外空氣對流將在所難免。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隨之而來的空氣污染問題也變得越突出。空氣污染物對各類文物都產生損害。據檢測資料,純凈的空氣中含有70%的氮氣、21%的氧氣、0.93%的氬氣和微量的氖、氦、氪等稀有氣體。而我們生活中除了含有上述各成分及二氧化碳、水蒸氣以外,還混含有多種空氣污染物,這些污染物主要有塵埃、微生物、硫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它們都均以飄塵或氣體形式分布於大氣之中,非常難以除凈。上述空氣污染物在展廳與室外空氣的交換過程中,一般都會不同程度地進入展廳內,對展廳內的文物產生緩蝕。如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過高,會加速金屬的腐蝕,會使紙張酸性增強,從而使紙張的強度、耐折度等性能下降。上述幾種空氣中有害氣體都會嚴重威脅文物的安全。因此,控制並消除有害氣體對文物的影響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保持陳列室環境清潔至關重要。具體改善之舉措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博物館周圍環境進行綠化。綠化可以改善博物館周圍的小氣候,能起到降低高溫、降低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含量,減少灰塵侵入。同時還可美化環境。

(2)在經費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安裝有空氣過濾裝置的空調設備、凈化、過濾灰塵及有害氣體。

(3)根據本館所在地季節的變化特點,適時開窗降溫通風去濕,確保陳列展廳適宜的溫濕度。

(4)控制參觀人數。當觀眾太多時,展廳溫度會相應增高,展櫃溫差拉大並形成對流,造成污染空氣進入展櫃。

(5)做好文物的防霉,防蛀等工作,要勤檢查、勤清理、勤更換防護藥物。

4、陳列材料

對陳列中文物影響比較大的除溫濕度、光線、污染空氣等環境因素外,還有建築材料、裝飾材料、藏品儲存設備材料和陳列輔助材料等,這些材料都含有有害物質,導致陳列室空氣環境的污染。如揮發性的有機塗料、含甲醛揮發物等物質的膠合板和膠粘劑、含放射性的大理石和化纖毛毯等,特別是有的裝飾材料含有有揮發的酸、鹼、甲醛等物質,從而容易與文物展品發生化學反應。為便於陳列裝飾及確保展示道具的綠色環保,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予以考慮。

(1)必須選用有國家權威質檢部門認可的合格產品。儘可能地使用金屬、棉、麻、玻璃及經無害加工處理後的再生材料。陳列室中運用較多的材料是木材和金屬。由於木材取材比較方便,具有絕緣性能好,易機械加工、材質輕、抗壓度大、具有吸收釋放空氣水分、可調節濕度,因此很受博物館青睞。金屬材料具有硬度高、堅固耐久、機械成型、不怕生物危害、不易燃燒、不揮發污染等優點。以金屬代替木材是發展的方向。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基本成列在設計製作中基本採用了綠色環保材料。如在陳列牆體製作上,全部採用了鋁合金支架材料;在陳列牆面上全部使用具有防火、環保性能和可清潔水洗的海潔布材料;在展櫃及展版製作上採用鋼鐵框架和玻璃材料等。

(2)博物館除有固定的基本陳列外,每年也都會舉辦一定數量的臨時陳列。在各類陳列製作中,必然會有牆體、展板、展櫃的施工。因此,在陳列設計製作中,要科學設計,提倡工廠化生產,盡量減少現場施工量。必須在現場施工製作的,一定要充分利用現場空間,按區域放置材料。尤其要做好施工製作中下角料的處理,要及時清理好現場,儘可能減少施工製作帶來的環境污染。


推薦閱讀:

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何不是5A景區?又為何5A中有一些博物館?
有誰敢在價值上億的瓷器上刻字?|汝窯5
逛六朝博物館是怎樣的體驗?這座博物館的優缺點有哪些?
如何在博物館美術館給女朋友拍好照片?

TAG: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