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美國資本市場操縱行為!(高頻交易,邊緣交易,黑池,坐莊,私有化)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

原文鏈接:詳解美國資本市場操縱行為!(高頻交易,邊緣交易,黑池,坐莊,私有化)

撲克導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人性是相通的。中國資本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醜陋的現象,但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存在這些醜陋的現象。例如操縱高頻交易,邊緣交易,黑池,坐莊,私有化等。今天請讓撲克投資家為你揭開這幾大現象。

來自 Financial Times

市場上存在操縱案例和這個市場本身被操縱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任何一個資本市場的常態,而後者則接近於陰謀論。比方說,牛熊趨勢確立後的市場固然還是會在局部存在各種操縱行為,但你能說牛熊前後的走勢是操縱出來的嗎?

我由於過去5年不間斷地於一線接觸美國的證券市場,親身目睹過十幾起操縱或疑似操縱的事例,現將其中一部分付諸於文字供讀者分享。總體而言,美國金融依然是世界第一,中國的資本市場改革沒有理由不依其經驗教訓做頂層設計,但自下而上著看看美國金融界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面,也算多個視角吧。另外,隨著自貿區內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入倒計時,對於那些有意申請合格個人境外投資試點資格(QDII2)的組織和自然人,這篇文章值得一讀。

自2009年以來,已公開查處的海嘯級市場操縱包括Libor(倫敦銀行間拆放款利率)、WM/Reuters基準匯率和ISDAfix利率指數,樁樁都不可思議。涉罪主體除巴克萊、高盛、摩根大通、瑞銀、德銀、滙豐等幾乎所有全球頂尖投行商行外,還包括了像BP(英國石油公司)這樣的五百強能源巨擎。可以說,徐翔和這些機構背後的勢力比起來,猶如小巫見大巫。

以關聯到3.6萬億美元資產池的WM/Reuters為例,有著海量日交易額的外匯和利率市場都能被操縱,小小的美股蓄水池更不用說了。而對於有外匯和期貨市場長期搏殺經驗的對沖基金經理們來說,股市可約看成用牛刀殺雞的狂歡地,尤其在若干監管盲區。

那麼什麼是市場操縱?按照最經典的定義,是指以獲取利益或減少損失為目的,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或濫用職權,製造證券市場假象,誘導其他投資者作買入或賣出決定,最終影響市場價格並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和內幕交易、欺詐客戶、虛假陳述相同,是一種證券欺詐行為。而本文主要介紹美國資本市場中四大類市場操縱,分別從高頻交易、邊緣交易所與黑池、pump and dump(類似A股做莊行為但有區別)、私有化等角度展開。

高頻交易的罪與罰

2010年5月6日,道指在幾分鐘內暴跌千點,創下美股自1987年股災以來的最大盤中跌幅。不久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門就此事件發布報告,稱可能涉及某位花旗交易員試圖操縱標普期貨合約,但就此沒了下文。直到2015年4月21日,英國公民Navinder Singh Sarao才因涉嫌閃崩事件(Flash Crash)在倫敦的家中被捕。就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對他的指控文件來看,其涉及22項欺詐和市場操縱指控,交易策略新穎卻並不複雜,用一句話總結——高頻交易和塞單(quote stuffing)惹的禍。

所謂高頻交易是指,從那些人們無法利用的極為短暫的市場變化中尋求獲利的計算機化交易。而所謂的quote stuffing手法,即那些配置高帶寬的高頻交易員通過大量的極速報單和撤單來淹沒市場,那些做日內交易的人腦很容易受到迷惑,前者下單撤單只要1毫秒,但人工即使是最熟練老手也得300毫秒。

Sarao在2010年的美股閃崩中造成了萬億美元的市值蒸發,但他自己只撈到了區區90萬美元。不過經此一役,自信心爆棚的他不斷在標普期指合約上鑽營,2010-2014年間累計獲利4000萬美元。

2005年前後蓬勃發展起來的高頻交易,那些既有日內交易經驗,又有計算機編程背景的交易者,在實戰中不斷融會貫通,他們不管是做波段還是做趨勢,首先用數學語言把自己的交易策略甚至體系代碼化,然後結合各種細節上的優勢在交易層面獲得戰果。

有超額收益自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加入,每年年初的紐約金融工程師大賽變成了世界計算機演算法交易員的年度盛會。而新生事物永遠是領先於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無意有意地在紅線邊緣的灰色地帶遊走變成了常態:領先交易(Front-Running)、回扣套利(rebate arbitrage)和慢市場套利(slow-market arbitrage)這些本質上違法違規的賺錢門道被反覆探索。

新的交易鏈顯然更合高頻交易員們的口味,不僅速度更快信息披露更少監管也更松,財大氣粗的機構甚至有辦法將自己的伺服器搬到經紀商機房隔壁的位置,他們相信超高速計算機發出的交易指令,由於縮短了在光纜上的旅行距離可以獲得疊加優勢,比如跨交易所的同品種套利。

於是老牌衍生品交易所在和新的經紀商與電子做市商的競爭中節節敗退,而像紐交所和納斯達克這樣的股票交易所也在和高頻做市商的角力中顯露頹勢。2009年紐交所只有15%的股票交易是通過做市商系統私下完成的,但短短三年後超過33%的紐交所上市公司的股票買賣發生在交易所之外。

不過,據筆者觀察,美國高頻交易公司的鎏金歲月正在走向盡頭,而引爆變局的關鍵人物就是日裔加籍的金融家Brad Katsuyama,他也是Michael Lewis暢銷書《Flash Boys》中的男一號原型。Katsuyama在效力於加拿大皇家銀行期間覺察到了高頻交易者的大量行為,是事實上的不公平競爭,而且這這種不公正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2012年離職後,他聯合了一批之前被高頻交易員蒙慘了的對沖基金和投行怪才創辦了IEX交易平台,自主研發的創新系統可以使得訂單同時到達交易所,確保交易可以在價格不受高頻交易干擾的情況下進行。

政府部門態度轉變是另一個關鍵。在嫉妒心和正義感的交織作用下,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證券和交易委員會、美國司法部、紐約州檢察院等內部都已開始立案調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前任主席Mary Schapiro,已不止一次對採用塞單手法的交易者隔空喊話,稱其正在評估是否涉嫌欺詐或其他不當行為,違反到現有法規。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柯林頓上個月在愛荷華州競選站演講時也表態,將對訂單取消比例超出一定標準的證券交易徵稅,理由是此類高頻交易威脅市場穩定。而CFTC現任主席Timothy Massad也於今日透露,由於衍生品對現貨市場的干擾越來越大,將採取史上最嚴厲措施限來制高頻交易。具體做法是出台一個細則性規範,一方面強制獨立交易公司在CFTC進行註冊,另一方面是對所有自動交易程序進行測試和監督。最釜底抽薪的一招是,將嚴控CME和洲際交易所(ICE)的交易激勵措施,以最大程度限制高頻交易公司在同一筆交易中身兼買賣二方的時間間隔。

另據我了解,繼引入「熔斷機制」後,美股的「漲跌幅限制」也已進入流程探討階段。所謂熔斷機制指的是,當股價出現直線下滑時交易將隨之暫停數分鐘,比如股價在五分鐘內下跌超過10%,則將自動停牌五分鐘。漲跌幅限制為了抑制投機行為防範過分的暴漲暴跌,美國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借鑒A股的漲跌停板交易機制。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挺諷刺?中國投資人不停的喊著要跟國際接軌,儘早取消漲跌停板,但資本主義的決策者卻在認真琢磨是不是要跟中國學習一招半勢。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中國的資本項目尚未開放,但海外的高頻交易者們已通過各種方式潛入A股市場,剛被公安部偵破的伊世頓貿易公司期市操縱案就是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之一。操盤手是Georgy Zarya和Anton Murashov,他們於2012年9月以兩家香港公司名義在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以美元出資註冊成立了伊世頓。隨後通過中國僱員借用了個人或特殊法人期貨賬戶31個,供他們組成賬戶組進行股指期貨交易,原始資金為50萬美元的註冊資本和從他處融入的360萬人民幣。

據披露,該賬戶組通過自主開發的高頻交易軟體(設置了技術偽裝環節)自動批量快速下單,申報價格明顯偏離市場最新價格,經保證金的放大效應累計完成8110手共計113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非法獲利20多億人民幣。在今年6月初至7月初的市場大波動期間, 伊世頓在中證500、滬深300、上證30等股指期貨合約上的開倉量居全市場前列,平均下單速度是每0.03秒一筆,短短三十天內獲得超5億元的凈利益。就日盈利數據而言,這兩個俄羅斯神人秒殺國際「大咖」Navinder Singh Sarao。

為他們辯護的民間聲音已經出現——原有國內交易規則未設置對quote stuffing和spoofing的禁止,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國內交易所1秒只產生2個數據包,美英等國已是毫秒級的競爭,此案有硬貼標籤的嫌疑。

邊緣交易所與黑池

中國對美國證券交易所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納斯達克。但金融圈以外的公眾有所不知的是,這三大主流交易市場之外,還有8個相對邊緣的交易所和近50個監管微弱的黑池。用SEC前市場及交易主管John Ramsay的話來說,這些「邊緣交易所」和黑池的發展態勢已然不妙,越來越有利於包括內部人士在內的市場操縱。

簡單說,之前二級市場上各類參與者,包括規模不等風格迥異的共同基金、資管產品、對沖基金、日內交易機構、經紀商、做市商,基本上可看成一個和諧共榮的准生態系統,但隨著新一代經紀商和電子做市商日新月異的基建升級,那些旨在促進交易者有更多選擇的初衷最終演化出了一條極不公平的起跑線,以致於系統失靈的概率也在成倍增加。

美國股票市場的整體結構可以和《星球大戰》中的死星(death star)相類比。兩者的共同點:一是,規模巨大結構複雜威力驚人,對更宏大的外部世界已構成直接威脅;二是,自設計初便存在不起眼死穴,而戳中該死穴可引發連鎖反饋式的崩塌。

先來看看黑池和市場操縱之間的關係。去年年中,紐約州總檢察長Eric Schneiderman在巴克萊銀行前交易員的幫助下起訴了這家全球知名銀行,最重要一條就是黑池交易嚴重誤導了機構投資者。巴克萊旗下的黑池交易所名叫Barclays LX,由於允許匿名交易股票且成交量價的披露具有延遲性,因此對經常有大額交易卻擔心信息披露會造成市場動蕩的投資人產生了很大吸引力。

如果只有一個類型的投資者市場流動性多半會出現問題。於是巴克萊邀請了一批做高頻交易的公司和個人來做機構客戶們的對手盤,並通過偽造材料來隱藏真實的買賣數據。這也讓黑池市場里的機構投資者變成了任人宰割的牛羊。獵殺行為也不一定就是高頻交易者主導的,比如資管機構在曼哈頓的宏偉辦公樓里發出了賣出指令,卻莫名其妙地被經紀商分配到了黑池市場去執行。無論是執行前執行中還是執行後,賣方徹徹底底地被蒙在鼓裡。

透明度過於匱乏,堂堂監管部門居然連交易細則都摸不著頭腦,於是SEC主席Mary Jo White計劃對所有交易所和黑池做整體架構層面的大檢修。按其建議,今後黑池必須在美國金融監管局備案,屬於華爾街證券界的非政府自監管組織。那些被監管部門約談時憤怒聲討黑池的機構投資者裡面,固然有大量真實受害者,也不無賊喊捉賊的貨色,尤其是資產管理規模上百億千億甚至萬億的超級機構。

接下來再來說邊緣交易所的貓膩。紐交所、美交所、納斯達克之外,中國人打交道最多的是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OTCBB)。截止2013年底的數據,自2003年起共有117家中國企業借道OTCBB輾轉登錄三大主流交易所。再接下來是OTC Pink,俗稱粉單市場,因為各種情況被紐交所、納斯達克摘牌的企業如果還想保持美國上市公司的身份,多半會去這裡面耗著。

說到粉單市場,不得不提下OTCQX和OTCQB。這三個交易所歸同一家公司所有,兩兩間定位不同。如果說粉單市場里專門賣「爛土豆」的話,OTCQX的水準要高出一個檔次,比如上市企業的股價不得低於1美分,不能因債務壓力處於破產邊緣,且每年都有基本披露要求。而在OTCQB掛牌企業更優秀些,因為財報數據需滿足的條件相對嚴格。三個交易所統稱OTC Markets,加起來有超過1萬家上市企業.

OTCBB和OTC Markets之外,美國本土最知名的「邊緣」交易所集團叫BATS Technology,兩年前由BATS和Direct Edge合併而成。其旗下的四個交易所BATS BZX、BATS BYX、EDGA和EDGX都是成交量領先的,在交易員這個行業細分人群里那是響噹噹的招牌。只是大眾媒體里的曝光度一直較低,最近一次露臉還是今年春節前被SEC罰款1400萬美元,理由是只把準確充分的定單信息提供給少數幾家會員。

眾所周知,換手率位於兩極的個股甚至ETF,是容易吸引市場操縱者的好標的。說些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有半年多時間,我們曾經把大約一百萬的錢配在了OTC Markets,當時的想法是純粹做風險投資,單純從估值來看這裡的股票比紐交所、納斯達克便宜太多,再就是想像空間也大。但操作起來後發現,換手率太低或太高的股票在美股的任何一個市場,從中長期來看其估值一定會打非常大的折扣。而等到我們徹底明白過來,要想在邊緣交易所里賺到錢或者說不虧錢的聚焦點絕不應放在估值層面時,那筆錢也已經虧掉一大半了。

當時還有個很頭疼的問題是買的時候不好買,賣得時候不好賣。對只有A股經驗的投資人來說,成交量低迷的股票不好買賣容易理解,但很多成交量奇高、技術圖形上剛開始走牛的股票也買不到就難以置信了,但這就是現實。個人認為,邊緣交易所內掛牌企業的股價,要麼是少數交易暴徒說了算,要麼是做市商說了算。也許片面,但肯定有到位的地方。

當然,有些投機客之所以關注邊緣交易所里的股票,是因為回顧歷史,有一定比例的邊緣交易所掛牌公司會隨著規模的成長、質地的良化而轉板去到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只要核心指標像是財務數據和股東人數等過關即可啟動申請。

中國投資人對美股的私有化套利策略運用得比較熟練,由邊緣交易所到主流交易所的轉板套利策略不管是知還是行則少得多。其實支撐邏輯是客觀存在的,一是,舞台大了從此曝露在機構投資者的雷達中,之前的流動性折扣就此消失;二是,激勵機制豐富了,有助於吸引到更優秀管理層團隊,不管是內在增長還是靠外延增長企業的中長期業績可期。筆者覺得這頗類似於迷你版的「戴維斯雙擊」——賺估值修復的錢,也賺企業成長預期的錢。

當然本文的側重點是美股市場上的操縱案例和陰暗面而非如何贏利,所以接下來用點篇幅講一講轉板套利里的市場操縱。基本路徑是——企業先登錄OTCBB,等滿足一系列條件後轉去紐交所或納斯達克,然後被揭發造假而遭遇做空,輕則集團訴訟民事賠償重則摘牌追究刑事責任。在這個過程中一般有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的參與.

轉板套利既然稱得上策略自然遠非個案,放長時間軸和利益鏈來看,與轉板套利有關的市場操縱是可以用百分比來說話的。更新截止日期為2013年底的資料庫顯示,自2005年以來借道OTCBB登錄紐交所、美交所、納斯達克的中國企業共計117家,其中已有28家因為各種違法違規事件被摘牌,自行退市私有化的是8家,遇到做空或質疑但仍委身於主流交易所的是23家,剩餘58家也基本上不溫不火。

也就是說,約45%的OTCBB背景中概股在轉入主流交易所後有過被做空者獵殺的情況。並不是說所有的獵殺都是市場操縱,但據筆者近距離觀察,推動中國民企赴美反向收購者與2012年到達影響力頂峰的追殺中概造假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有個別情況就是同一撥人。在OTC市場里買入正手做多,轉板進入主流交易所後協力哄抬股價,估值由折價轉溢價刷新歷史最高後再反手做空。

說回PIPE,即私募基金、共同基金或者其他的合格投資者以市場價格的一定折價率購買上市公司股份,從而擴大公司資本的一種投資方式。分為傳統型和結構型兩種形式,前者由發行人以設定價格向PIPE投資人發行優先或普通股來擴大資本,後者是發行可轉債。從陽光面來看,這種融資方式很受中小企業歡迎,因為相對於二次發行等手段,由於監管機構審查少且無需昂貴路演等費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就陰暗面來看,在OTC市場做PIPE的機構,有部分的確和熱衷於搞pump and dump的各方遊資合作緊密,畢竟雙方的利益在某些階段相當吻合。

在這個市場操縱的利益鏈里,除了內部人士、PIPE機構、高頻交易達人、專業做空基金外,也少不了在企業登錄邊緣交易所的過程中提供過服務的投行和會計事務所員工。以後者為例,粉飾甚至捏造財務數據可以幫到股價操縱者兩次:第一次是登錄OTCBB時可以獲得相對更高的估值,並在財經公關的配合下逐步在羊群中建立起信心甚至狂熱;第二次是把經年積累起來的脫水財報數據給到對沖基金那邊。毋庸置疑是在詳盡做空報告公開發布以前,而相關人等的空頭部位早已埋伏好。

Pump and Dump

和大多數的市場操縱一樣,pump and dump由施害者和受害者兩部分人群組成,前者的人數一般是個位數,而後者可能超過百人甚至上千。該行為可以看成A股里的做莊行為,但又有些明顯區別。

一方面,pump and dump的標的股票主要是納斯達克和OTC市場上乏人問津的小盤股(3-5億美元市值),5000萬美元-3億美元的微盤股,以及5000萬美元朝下的蝦米股,單價最高不會超過2-3美元;另一方面,整個操縱持續期的時間較短,大量案例也就是2-3天左右,最長的也就個把月。

老謀深算的「獵手」在搜集到小型上市公司90%以上的流通股股份後,利用各種媒體渠道發布虛假信息或帶有誤導性的陳述,把股價像火箭發射一樣猛烈地炒到高位。或者是先把股價炒上去隨後再把精心準備的消息放出去,順序取決於自己的偏好。

等價格漲到目標區間時,各路接盤俠們也已紛至沓來,真實的買壓開始出現,於是「獵手」一步步地按計劃減倉甚至清倉。很快股價重回底部,甚至砸穿上漲之前的底部。除了搞陰謀詭計的小集團,99%的參與者都虧慘了錢。

從上世紀初開始到1990年代,pump and dump是經典的市場操縱手段,一代代的小散投資人吃過虧。這類騙局最早是美國各地證交所的經紀人們玩起來的招數。在咖啡店、周末集會的新老客戶中間時不時地散布些虛無縹緲的「絕密消息」,每個月只要來這麼幾次養家糊口的錢就賺到了,畢竟交投活動因為這些真假難辨的小道傳言而活躍起來,傭金就到手了。慢慢地,這演化成了一種萬變不離其宗的市場操縱手段,在法律明文禁止前堪稱標杆性商業模式。

2013年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曾發出警告,pump and dump正在美股市場洶湧回潮。這些人通過電子郵件、網路論壇、行動電話、社交媒體取代了電報、報紙分類廣告、座機,成為他們撒網撈人的新工具。身處全球化時代自然標配也得升級,註冊離岸公司和擁有海外銀行賬號。沒有改變的是那一套一套的話術——朋友,只要你有膽量很快就能發財了;這公司是一生一次的機會,千真萬確;行動起來是關鍵,現在就去買。

還有一種類似的市場操縱叫short and distort,很多方面是和pump and dump很像。只不過後者是通過先做多然後賣出從而非法得利,往往在大盤和板塊處於牛市時應用得比較多;而前者是通過先建立空頭部位然後在股價下跌後平倉來賺錢,在熊市時該手法勝率更高。前者的核心步驟也是散布謠言,不過不是正面積極的言論而是負面的極具殺傷力的謠言。

說句題外話,前段時間中國證監會表態要打擊惡意做空後被各路豪傑一頓取笑,理由是做空就是做空,哪裡還分什麼善意或者惡意。其實即便是在美國金融世界中惡意做空也是真切存在的,short and distort就是其中一種,它和常規意義上的做空是完全不同的。

再就是唯美帝獨有的一個證券欺詐手法叫chop stocks,標的股票亦多為納斯達克、OTCBB和粉單市場的低流動性公司。經紀人從幾個大股東那裡用很高的折扣拿來一批股票,絕大多數單價只有小几毛錢甚至幾分錢,然後合謀用每股幾塊錢的價格賣掉,主要坑零售端的小白客戶。

「坑爹」的私有化

剛開始做美股的時候,有跨市場投資經驗的前輩告訴我,一是,不要買IPO三年內的公司,因為統計顯示這是高概率的賠本買賣;二是,等到在美股市場浸淫過3-5年後再在這個市場上從事逆向投資,「這裡和A股的邏輯完全不同」。

如何理解?拿A股來說,哪怕是大熊市期間都有很多小盤股,在跌到10億人民幣市值後就不太跌得動了,業績再臭也沒關係,預期再慘也不礙事,哪怕破產都能看成好消息,因為重組預期來了,A股從來不缺「敢死隊」。但美股徹徹底底不同:這裡沒有必要保護的商業組織和就業崗位,只要資產負債率到一定水平,只要有到期債務出現違約,十幾億美元市值的中盤股分分鐘給你砸到只剩5000萬美元。

以數字移動媒體運營商華視傳媒為例,該公司2007年12月6日登陸納斯達克,每ADS發行價是160美元,最高漲到過512美元整,但到了2013年中它的單價只有1.8元左右,時總市值不到1000萬美元。

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抄底都是錯。而且這些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市值一旦跌進千萬美元級時,另一個巨大風險出現——如總市值或成交單價連續30個交易日達不到標準,按主流交易所的規定,相關企業是必須摘牌去到邊緣交易所,流動性就會再下一個台階。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來看一組數據,由OTCBB轉板到主流交易所的117家中概公司中,截止2013年底已有28家企業被摘牌退市(轉回OTC Markets),百分比是23.93%; 截止今年5月21日寶尊電商登錄納斯達克,自1990年代起共有總計174家中國企業以IPO的方式登錄紐交所、納斯達克,其中有14家因有造假行為或業績慘淡而摘牌退市,百分比是8.05%。

回到私有化的問題。2009年以來,美國主流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從6800家減少到5000家,年均減少近300的絕對值,考慮到每年還有不少於150個新IPO,簡單相加可得出摘牌退市+私有化的年總數為450個左右。上文說了,從主流交易所轉去邊緣交易所對於投資人來說是很悲慘的事,90%的本金灰飛煙滅是家常便飯,那私有化是不是要好點?

就數據來看,涉及到私有化情況對投資人來說肯定比摘牌退市要好,但也沒好太多。

174家以IPO方式登錄紐交所、納斯達克的中國企業,截止2015年9月份,已完成私有化案例34起,佔比19.54%。這些基本發生在2012年中到2014年初這個時間段,因中概股造假風暴所引發的估值大幅下泄引發。這34個案例中,有21例的私有化執行價比當年的IPO價格低,佔比為六成。而這21家折價私有化的公司中,有11家即超過半數其折價率高於50%。裡面最慘是生物柴油公司古杉,私有化的價格較IPO時下挫了96.63%。這些公司,投資人只要是自上市日起開始買入都絕對不可能賺得到錢,哪怕採用特別的定投策略,這還沒算通脹和股指的調整。

20%的發生率以及其中過半數會大幅折價回購的現實,值得所有二級市場投資人反覆思考。先用好看財務數據獲得高估值IPO,再一步步釋放慘淡季報不斷做低股價(到一定價位後啟動回購),3-5年後最終完成大幅折價的私有化,然後再把企業從架構到各個業務部門全方位地洗一遍澡,這已是部分海外VC和PE的隱秘賽道,當然大股東到管理層的共謀也少不了。

一言以蔽之,做不做私有化用什麼價格去私有化,如果在相關企業IPO前後就已經有所計劃,算不算「長線操縱」?對散戶和市場的殺傷力角度看,這條隱秘的賽道又比徐翔們的內幕交易和價格操縱好得了多少呢?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

推薦閱讀:

玩轉一派
專訪 · 許哲 | 談交易與賭博的區別
想賺錢,先管住手:系統化交易中的風險管理
滬上十二少:交易員之殤
魚哥說:投機閑言碎語(15)

TAG:资本运作 | 高频交易 | 交易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