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空氣般輕盈的影像:鄭龍一海與攝影書《空氣蛹》

采寫 | 杜揚

「總有那麼一些時日,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會顯得那麼晶瑩透明和輕逸縹緲;它們在明亮的空氣中簡直無跡可尋,而同時又清晰可辨。那些近在眼前的事物也彷彿具有了距離,顯得遙遠起來,只能遠遠地觀看,而不能觸摸。」——里爾克《馬爾特手記》

從這期「攝影書房」開始,我們將陸續發布在「攝影書房第一回攝影書公開徵集」活動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的諸位獲獎者的作品及採訪。

鄭龍一海的手工書《空氣蛹》在工藝和細節方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材料的選擇、翻閱的體驗、精巧的編排,都令這本書不僅實現了呈現攝影作品的功能性,而在形態上更近乎於一件藝術品。

鄭龍一海 攝影書《空氣蛹》 翻書視頻 http://v.qq.com/page/l/u/6/l0196f3owu6.html

圖蟲攝影書房 攝影書徵集比賽 評委的話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1Q84》在某種程度上回應著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1984》,鄭龍一海的手工書作品《空氣蛹》藉助了《1Q84》中空氣蛹的概念,並試圖以蛹的形象來表徵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演變中的具化物(繁殖的形象),以此展開了許多對於「文化流變」這一現象的發問。書的形式則是製作成了一個長折頁構成的(單面)手帖,這種形式天然的連續線性結構與作者探討的「文化演變」的概念非常契合,而在書的編排方式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許多影射流逝、時間、文化編碼等關鍵元素有節奏地埋在其中,以此潛移默化地使觀看者得以進入到作者的語境里。在我看來,至少作者製作的這本書是有效地幫助了作品本身敘事的流暢性,而不單單是呈現照片本身。

——王歡(攝影編輯、寫作者)

《空氣蛹》的表現形式豐富。書里的細節——Tracing paper的使用、木片雕刻和圖片的結合等,再到整本書的設計、裝訂和紙張的選擇,都很考究。

——魏龍文(三影堂教育項目負責人)

鄭龍一海的這本作品讓我感到驚艷,首先是一本下了非常大精力所做的書,整本書的所有細節都體現著他的精細和匠心,整本書的內容圍繞著「真實」與「不真實」展開,配合他細心設計的各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麻小(圖蟲網編輯)

做這本書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空氣蛹」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小說《1Q84》中象徵「邪惡力量」的一個意象,在我的解讀里有更多非其本意的含義。村上的《1Q84》是對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完成於1948年的政體小說《1984》的某種回應與致敬。由此可見,文化的傳播與演變就像生命體的繁衍與進化一樣,生命體的複製密碼是基因,而文化傳播的密碼則是「MEME」(此概念由理查德·道金斯於 1976《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類的文化之所以會在人類意識中複製、輻射、演變都因為其中這稱之為「MEME」的文化基因具有的作用力。

此書所探討的議題並非文化基因的「複製性」,而是探討文化在長時間流傳中的「演變」, 它 像一趟跨越文字與圖像的文化考古之旅。過程中我發覺文化的「演變」有時會變得非常荒謬,例如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田野與樹木沒有給我一點啟發,而城市的人們卻賜給我頗多教益。」這句話對反城市化群體是過時且失效的,但是對中國高速城市化進程的當下而言又非常寫實。現實中諸多現象容易讓人迷惑和失望,我們的確永遠無法抵達真實,我們到底如何界定「真實」?到底有多少種「真實」?這也正是這個多元世界的迷人之處,這樣我們就有「藉口」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徒勞,因為我們一路在尋找。

能介紹一下你的設計理念嗎?

關於這本書的思路,我採取了非線性邏輯來編輯圖片,與其說這是一本「攝影」集,還不如說是一本「圖像」集。當下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變遷最高速的時代,我們在資訊漫天的轟炸下無處躲藏,城市化進程讓我們無論去到哪裡都感到麻木。不管你承不承認,「文化」這個概念在商業運作的巨擎下顯得甚微,我想通過這部手工書來排解自身的困惑與茫然,所選的圖像是在遊走於城市與荒野之間的路途所帶給我的種種印象,也有部分圖像出自個人記憶,個人的記憶也是集體的記憶,因為記憶、潛意識和生命體的基因密碼一樣自帶遺傳性,都遺傳於人類集體潛意識。

我承認自己有厭世傾向,厭惡紛擾的現實枷鎖,在圖像的世界裡面尋求自由。我不認為藝術非得激進務實,我個人的藝術觀是傾向務虛的,凡但能夠觸及形而上哲思的我都會認為是好的作品,無論你用什麼媒介。但我也非常尊重能給這個時代拍攝出深刻肖像與景觀的紀實攝影師。

書是做給懂的人看的,圖像就是語言,所以我不想對單張圖片作過多的註解,這樣反而會消解圖像本身的魅力。下面我只對這本書的結構和視覺元素作一些陳述。

全書採取風琴褶頁的布面裝幀,在我看來風琴褶更具東方審美情素,同時也具有可伸縮性,翻閱時可以更具個人喜好以4、6、8 甚至更多個頁面同時打開的方式瀏覽,類似中國畫的捲軸。

書中不少圖像插入半透明狀硫酸紙,也是為了追求「婉約」與「藏」的意境。這樣的形式也與主題的「空氣」、「蛹」的意象相互呼應。

書中所用帶有裝飾性的小活頁除了增加總體「柔軟」氛圍以外,我更想討論的是書籍這一平面媒介所能承載的空間感,逃離常規意義上書籍的扁平化感受。

數碼圖像的後台其實就是數字代碼,這和基因代碼、文化傳播密碼「MEME」同理,通過技術手段可以進入電子圖像的後台,獲取生成圖像的數字代碼將其覆蓋到圖像的表面,從而激發一種新的觀看方式——直視表象與本質。

做這本書的靈感來源是《1Q84》在先,還是MEME的理論?

一直有寫作的慾望,但自己對自己的文字沒把握,所以就用視覺語言來「寫」這本書。

照片出現的摩爾紋和《1Q84》裡面「空氣蛹」的意向有某種莫名的關聯,所以就選為書名了。而MEME這個理論體系是一直都感興趣的,目前也還在研究。

可以談一談你做書的工作方式嗎從理念形成到實際動手大概花了多久大概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為拖延癌。做這本書大概有2年多了吧,工作方式比較自由,做做停停,在編輯的時候如果覺得缺了某些「東西」就停下來,等找到那個「東西」了再做 。

從一開始就想好這本書最後的形態了嗎?還是邊做邊摸索得來的?

我沒有給結果預設,甚至都沒列大綱,周遭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就是所謂的「諸行無常」,我寧願讓它自由生長,只要它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那就對了。手工書和出版書的區別就是它可拿捏的自由度大很多,也是它的魅力。目前做了幾本,每本都有點不一樣。

選擇剪紙這一形式是因為它較輕盈?有考慮過其他材質嗎?

選擇剪紙這一形式是為了「遮擋」。例如這一頁,你得翻開才能看到這個女生的眼睛:

所以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層次感

可以這麼理解,或者說空間感。

硫酸紙上的文字是什麼內容?

「最後,我們都只不過是信息流裡面的一粒粒微塵,就像空氣蛹一樣,漂流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

作為藝術家,你在創作中最注重哪一部分?

覺得純粹性對於整個創作過程非常重要,我有多元的創作方式,但無論用哪一種,我都在逐漸抽離明確的敘事性,期待作品的呈現可以像古詩詞一般耐人尋味。

做完這本書之後,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受到認可自然是比較愉悅的,但也需要警惕。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了結了用視覺語言寫作的「作家情結」。

做書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

沒錢。

比較耗錢的地方在哪?

這本書的成本在一千元左右。全書用日本宣紙藝術微噴。做工最難的是全書用的手工撕邊,因為此書是風琴褶,那麼輸出後是條狀的嘛,常規裝訂機器切就完事,但這本書的邊緣得把預留的白邊手工撕掉,才達到總體的毛邊效果。這種效果和主題的「蛹」是有呼應的,不是為了裝逼。

接下來還有新的出版計劃嗎?

有的,已經在計划了,下一本預計會在2017年初出版。主要內容是在網路與熒幕等新媒介的語言方向上,繼續探究文化基因「MEME」 的演繹。

點擊這裡移步鄭龍一海的圖蟲主頁

更多關於攝影的優質原創內容,請移步圖蟲「影像頻道」。

推薦閱讀:

瑞士超美小鎮禁止遊客曬照片,原因是怕不能去小鎮的網友痛心
【手機後期Snapseed-5】畫筆
少一點隨拍 你的照片就會有很大進步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攝影師!
我眼中的攝影 - 下篇

TAG:摄影 | 艺术 | 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