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中風險和收益真的應該成正比嗎?

我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是說 「風險與收益是對等的。風險越大,收益的機會越多,期望的收益率也就越高」 也就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 可是,為什麼生活中老有人說某個投資是「低風險,高回報」呢? 這不是和理論相悖嗎?


我們經常聽到,收益大的投資風險也大。金融學教科書上也計算出了各個投資品種的風險和收益率並且用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首先要分清討論的層面。我們用金融市場來舉例說明,

1. 從資產類別的層面上來說,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也就是是說,風險越大,收益越大。

我們可以看一下穆迪BAA、AAA級別債券收益率及其收益率之差圖表。

BAA級別的債券風險高於AAA級別債券,BAA的收益率(桔色)高於AAA的收益率,所以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紫色的線條是BAA收益率減去AAA收益率,它的值一直是大於0的。

2.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個體的層面風險和收益一定是成正比的。在個體的層面,存在著一些高收益但是低風險的投資機會。

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是「市場有效假說」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一個具體應用。

巴菲特說,

The market is generally fairly efficient in evaluating asset classes, but not always efficient in valuing specific businesses.

Source: BRK Annual Meeting 1999

也就是說,市場在資產類別層面還是比較有效率的,但是在評估特定企業的時候並不總是有效率。

換句話說,市場在某些時候存在某些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這也是價值投資者超額回報的來源。巴菲特的業績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

參考:市場總是有效的嗎


補充點自己的看法。

根據有效市場理論,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套利機會會轉瞬即逝。但現實中我們確實卻看到有些風險收益不匹配的事實,實際上是沒有滿足有效市場理論的假設前提:理性人、信息對稱、足夠多的套利者、無摩擦成本的市場等等。舉幾個案例可能更容易理解,不局限於金融市場:

(1)行政壟斷導致的風險收益不匹配:如對能源行業的管制、金融行業的管制,導致裡面的央企可以無競爭的吃利差,阻礙私人資本的湧入,長期地享受高於平均利潤率的回報。

(2)內幕交易導致的風險收益不匹配,尤其是在法律不健全的市場,風險和收益真的太不匹配了。

(3)對於公開交易市場上的「低風險、高收益」的宣傳語,基本都是坑,往往是風險披露不完全。

-------4.27更新

看到前面有朋友說以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是低風險高收益,反駁如下:

無論價值投資還是技術分析,都是長久不衰的投資策略,都有很多的支持者。但還是那句話,我不認為價值投資就是低風險高收益的策略。價值投資之人必言巴菲特,可是但有多少人通過價值投資賺到了錢?因為迷信價值投資套牢、虧損的投資者該恨自己還是恨巴菲特呢?

我不否認巴菲特的成功,他是偉大的投資者,伯克希爾的Sharpe Ratio也很耀眼,但在不具備條件下盲目模仿巴菲特不值得提倡,巴菲特所說的話並不一定都適用於每個投資者;金融市場很公平,但也很不公平,尤其對散戶而言。每個人也都可以對巴菲特做出自己的解讀,列出幾條「投資真經」,但這只是在邏輯上給你指引了投資成功之路,並不代表實際中你就能依靠價值投資獲勝。

對於巴菲特的成功學術上也有解讀,CFA協會網站上有一篇文章《Buffett』s Alpha》引用了紐約大學幾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把巴菲特的超額回報歸結於「巴菲特擁有長期穩定的、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巴菲特運用槓桿進行投資;巴菲特偏好於安全、便宜和財務質量高的企業」。因此巴菲特的成功更像是一個「基本面的異象」,基本面異象是對半強EMH的一個反駁,半強EMH認為靠分析財務報表不會帶來超額收益。這篇文章的研究結論意味著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也可以複製巴菲特的成功,但巴菲特的偉大之處他在幾十年來一如既往地利用這個異象來賺錢,而不是等到這篇文章發布才構建組合。

這篇文章也提供了一個數據:伯克希爾的股價波動率比市場平均波動率要高出50%還要多,如果你承認伯克希爾代表價值投資,那麼價值投資並不低風險。


本來看了問題題目是個大題,想要好好組織語言的。

可看了題目補充後覺得沒什麼好說的了。

從學術上說,「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理論上不可能存在。

首先我們假設市場是有效(efficient)的。如果真的存在這個產品在同樣風險下有更高的收益,大量買家會去購買這個產品。大家都想要了,這個產品的價格就高了。因為收益=未來的收入/今天的投入,你的投入增加,未來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收益就會降低。從而使這個產品變成「「低風險,低收益」。你可以看看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是怎麼出來的。

從實際上說,有這麼好的投資,別人為什麼介紹給你?你是領導人的兒子?所以都是忽悠的。


從邏輯學上說,原命題可以分解成兩個層面的子命題:

1、低風險是低收益的充分條件

2、低風險是低收益的必要條件

在EMH經典世界中,資產的收益與其承擔的系統風險相關。承擔非系統風險是不會得到收益率回報的。在這個世界中:

風險(系統風險+非系統性風險之和較低)一定帶來低收益,(子命題1成立)

低收益是因為其承擔了較低的系統風險,而低收益產品可能總體風險很大。(子命題2不成立)

在現實世界中,EMH的假設被推翻:

1、風險度量。EMH採用標準差作為風險的唯一度量標準。這個度量方式的缺陷在於,它假設資產的回報率(r)的概率分布服從於正態分布。在現實中,資產回報率分布更多的是左偏、肥尾、高峰分布。這個分布使得標準差度量法嚴重低估了資產的實際風險。因此,在現實世界中,投資者可能承擔了重大風險,而僅有較低的收益。(子命題二不成立)

2、信息對稱、套利機會存、無成本假設。這點的討論zgd已經展開得非常嚴謹了。結論是子命題一在非有效市場不成立。


風險收益成正比是「有效市場」和」理性決策者「兩個前提的推論。It looks good on paper, but does not work in the real world. 你的問題是是否」應該「成正比,這裡包含了價值取向。我的回答是,」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是一個illusion, 按照這個前提去生活會出大事。


在講求速度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快速致勝的法寶,特別是在投資領域,人們焦躁情緒更為明顯。不過,從近幾十年投資大贏家來看,收益與耐心恰好成正比:很多人似乎走進了死胡同,越急躁,越賺不到錢。玄甲金融借一篇老文章,談談為何那些傑出人物做法為何常與大眾相反。

喬布斯不讓自己小孩玩iPad

  前幾天,恰巧看到了一篇紐約時報的老文章。文章提到,iPad剛上市的時候,紐約時報記者認為,喬布斯的小孩肯定非常喜歡自家的iPad。然而,喬布斯的回答卻讓他大吃一驚。喬布斯回答說,他的小孩還沒有使用過iPad,而且他對孩子使用iPad,在使用技術上有限制。

不僅僅是喬布斯,從那時起,許多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風險投資家,他們都做了類似的事情:他們嚴格限制他們孩子玩電子設備的時間,常常禁止他們在放學後晚上玩任何電子設備,就算在周末,讓他們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也非常短。

  《喬布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也提到過,晚上喬布斯與小孩子聊的話題更多是歷史、書籍中的內容。沒有人拿出iPad或者電腦,他們的孩子也不痴迷於電子設備。

這種家教方式,與我們國內大部分家長的選擇恰恰相反,國內大多數家長都讓孩子們日夜沉浸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或者電腦屏幕前。甚至還有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小孩「落伍」,還特地購買iPad作為孩子們的玩具。

  曾有專家打比喻說,「技術的進步,有時像一間將人帶入虛擬情境並使人樂在其中的玻璃房,看似透明,卻讓生活其中的人無處遁逃。」

  雖然當前虛擬現實產業正如火如荼發展,但對於孩子們來說,沉浸在虛擬的數字世界,有很多弊端。比如,孩子們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溫暖,缺乏對大自然美妙風景的嚮往等。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孩子們會因為接觸過多的電子產品顯得更為急躁以及缺乏耐心。這些估計都是大佬們為何不讓自己的小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的原因。

  當前,蘋果手機已經更新七八代了,更新換代的集中改變點之一就是速度。在互聯時代,追求速度已是人們的共識,而耐心早已成稀有珍貴品性。信息爆炸碎片化,也使得很多人難有耐心看完一篇稍微長一點的文章。

好收益是對耐心的褒獎

  回歸到投資領域,國內股民們茶餘飯後討論較多的就是,如何抓到漲停板;談到收益率,動不動就說翻倍。每個參與其中的投資者都希望自己短期有驚人的收益率,結果就是每天在二級市場追漲殺跌。在這樣焦躁的市場氛圍下,許多人早已忘記了投資的本質。

其實,好的投資收益是對耐心的最好褒獎。大家是否還記得,投資大師,巴菲特為了等待迪士尼的投資機會,關注了30年;為了等待白銀的投資機會,同樣等待了30年;對於可口可樂這家公司,巴菲特關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之後才將其納入自己的重倉。

  1995年,有人問時年98歲的卡里特,在過去的75年里,對於投資,你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耐心!」卡里特不假思索地回答。

  傑出人物對問題的看法總是與普通大眾有出入,甚至完全相反,無論是科技界還是
投資界的大佬。玄甲金融覺得,倒不是因為這些傑出人物故意與大眾持相對立的意見,而是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他們更能從問題本質出發思考問題,同
時還能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利益得失,以此作為當下決策依據的判斷。

  反觀大眾,很多人依舊還在尋找「捷徑」,近期國內爆發中晉、e租寶、泛亞等事件,便是人們短視、貪婪的具體表現。

當你與大眾不一樣,獨立思考,回歸本心,回歸事件本質,或許,你就能理解那些傑出人物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了,也能在投資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方向。


不是,比如說避險天堂,債券


有效市場的成熟模式,最終會讓風險和收益匹配。

如果想追求低風險的高收益?

一種辦法是利用特權建立門檻。比如行業准入。(查查中國運營商的利潤率)

另一種辦法是用新技術簡歷門檻。比如蘋果在推出 iPhone 的時候,使全球僅有的三家掌握電容觸摸技術的廠家。而且還是三家中最領先的。

最後,領先的商業模式也可以是門檻,它往往和新技術和新企業結合。比如 37 signals 的產品和模式。

走在別人前面,就有高收益。團隊強大,走的比別人好,就有低風險。


風險與收益顯然不成正比,否則巴菲特那麼高的收益對應的風險也將是巨大的,那巴菲特的成功只能用奇蹟般的運氣來解釋了。

凡事總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在裡面,但我們注意到風險的大小與從事工作的人的能力有密切的關係,有些人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有些人則被人稱為福將。對於公眾而言,對金融市場缺乏了解,沒有良好的判斷能力,成敗幾乎全靠運氣,因此可以說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風險從小到大依次是銀行存儲——債券——基金——股市——期貨。

但通過學習努力天賦獲得金融市場的知識,便可以大大降低風險,金融行業的從業者長期收入高於社會普通階層不就是他們以較低風險獲得了較高的回報的證明嗎?


現實世界是複雜的系統,風險與收益的關係很難用理論概括,實際上金融業大多數機構都在不斷探索如何量化風險和量化收益,所謂理論和模型是建立在理想(不存在)市場條件下的一種近似。在中國尤其是如此,制度設計導致了確實很多領域存在低風險和高回報的情況。


當然不是, 比如說一支股票K,A在2元時買入,B在5元時買入,那麼A的預期收益一定會高於B,而A所承擔的風險也小於B(股價不會小於0),因此預期收益越高風險越小


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人 風險中性

基於風險中性原則

只有風險收益正相關才會有公平賭博


理論上也許是 但實踐上肯定不是 否則ALPHA 值沒法算 但有個時間值前提


如果法律風險不算的話,還是有很多的。

開賭局,當雞頭,販毒品,搞地下錢莊。哪個都是低風險,超高收益。


我認為提問者實際上問了兩個問題,"真的"和"應該"本來就不是一碼事。


這個問題必須要加上時間的因素,並且樣本量要足夠的大。@樊增 基本上說了從理論上說的一些問題,高風險,高回報這個是從理論上來說的必然。至於有很多人談到的一些政治上的壟斷,等等。其實就長期來說,依然也是遵循這個規律的。那些壟斷的企業雖然再目前獲得了高額回報,但是再未來,如果回歸正軌的話,相應的反壟斷法,或者是一些調查也會導致他們獲得很大的懲罰或者失利。90年代之前的國有企業到後來下崗也可以做對比。貪官,富二代什麼的就別說了,如果一旦出事,那都是波及幾代,甚至是掉腦袋的事情。短時間內,是沒有辦法考察風險和收益的。在一個很長的時間維度內,風險收益統一是對應的。


推薦閱讀:

一個職業做股票混得還可以的人一般年收益率是多少?100%?
250起動漫投資事件,有這些行業發展規律與趨勢
陌陌唐岩:CEO不需要什麼都懂,但一定要知人善用
完整工業體系的重要性2(原創)
專訪PreAngel · 王利傑:投機是零和遊戲,但可以用投機的方式解決投資的錢

TAG:投資 | 風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