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才是戒癮的鑰匙,而控制和懲戒不是|網癮真的是癮嗎?

簡單心理內容實驗室

1972 年,導演庫布里克拍攝了著名的電影《發條橙》。影片中,小夥子 Alex 和他團伙的小夥伴們崇尚暴力,幾乎無惡不作。終於,在姦殺了一個女孩後,Alex 鋃鐺入獄,並且決定參加一種特殊療法,以換取減刑。

這種療法如你所見,就是給犯人注射使人噁心難受的藥物,然後觀看血腥、暴力的視頻,從而抑制犯罪衝動。少年的原欲與身體的不適指涉著不同的方向,在這種分裂下,Alex 終於變成了「五好新人」。

庫布里克在這部電影里向我們展示了社會強制矯正的殘忍,和其與所號稱的期望背道而馳的結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電影的情節手法有點誇張。然而,三十年後的中國,有人幾乎複製了當年導演在那個帶有微妙未來感的大不列顛上演的殘忍一幕。

這次,是在臨沂那家號稱「戒除網癮」的機構里。據曾經被家人親戚或五花大綁,或連蒙帶騙送進去的人講述,無論是乖乖服從,還是拚命抵抗,被送進中心的第一日必須接受電擊治療,之後至少半年的「療程」里,一旦挑戰權威,甚至可能被電擊到「手心發黑,可以聞到糊味」。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的數據統計中,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從約6至9歲起就開始上網。這暗示著,被送進這類集中營或是被貼上類似標籤,遭受如此對待的,大多是一群還未成年的青少年。而共青團2007年發表的一項報告稱,在13-17歲的中國青少年中,約有17%的人有網路成癮的問題。

成癮問題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可以將「網癮」納入麾下的行為成癮也被精神心理學家們討論了好幾年。如果說多年以來的探索有什麼顛覆性的發現的話,可能就是:殘酷、嚴苛的懲戒並不能喚醒和制止成癮者。

事實上,成癮本身,就是不顧負面結果,仍強迫反覆進行某種行為。所以,如果懲罰——即負面結果的一種形式——真的有用,那麼上癮這件事從最一開始就不會存在。

一個爭論:網癮究竟是不是癮?

回到網癮這個話題。早在1997年,在智能手機和手提電腦還沒流行的時代,心理學家們就曾預測,互聯網具有著很大的「上癮可能性」——很顯然,他們是對的。

Marc Potenza是耶魯大學的一名精神病學家。這些年來,越多越多的人因為無法離開網路而向他求助。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就像此前多年裡他所處理的那些行為成癮問題一樣,人們因為某些動機和原因而沉溺於某種行為中,然後將生活中其他的更重要的事情擱置在一旁,置之不理。

只是,更複雜的問題在於:網路成癮從來就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網癮不像賭博等其他行為成癮或物質成癮問題,你很難用量化的方式去衡量它給你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

如果你喜歡賭博,酗酒,或是性成癮,那麼你將會失去的東西是顯而易見的:金錢,愛人,家庭以及身體健康等等。但網癮呢?這很難界定。

在紐約客的一期採訪中,Potenza講述了求助者Sue的故事。Su是一位大學新生,一個高中時代因優秀、喜愛社交而被別人喜愛的女孩子。但進入大學後,一切都變了。"她開始抑鬱,頻繁地翹課逃課,不再參與校園活動。她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在網路社交上,和從未在生活中碰面的陌生人聊天,見面,發生關係。」

問題的關鍵在於:就本質而言,網路終究只是一個媒介,而不是一個行為本身。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賭博,那麼也許你是賭博成癮,而不是網路成癮。如果你長時間地在網路上購物,那麼也許你是購物成癮。

「網路是一個工具,一個渠道,而不是某種行為障礙的目標所在。」以Sue為例,她沉溺與網路和陌生人社交,那麼這意味著她是在使用網路上有沉迷問題,還是她在掌控自己的生活與社交上上有問題呢?如果她極度地沉迷於網路,但卻是在上面編輯維基百科的頁面,或是學習一門新語言呢?這麼,這算是一種成癮么?

2008年,出於對網癮問題的焦慮,《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甚至發表了一篇編輯評論,強烈建議將網癮歸入第五版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後者被稱為之精神病學的聖經。精神病學家Jerald Block認為,同傳統的物質濫用一樣,網路將會鼓勵並導致過度的使用和退行等負面影響。網癮的複發率高,就像其他的疾病一樣,是應該被醫治的。

但最終,網癮並沒有納入到第五版DSM中,反而是強迫性的賭博行為被納入其中。但實際上這一過程是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的,相關研究人員經過了大量的研究和證明,才將賭博納入手冊中。相比而言,目前針對網癮的研究,還缺乏足夠系統性的、縱向的數據。

一個事實:離開網路正變得越來越難

無論在網癮的概念與定義上爭論多久,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過度的網路依賴的確造成了很多問題,且離開網路正變得越來越難。

2012年歐盟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萬2千名歐洲成人中,有4.4%的人有著網路成癮行為,且這些行為影響到了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當人們耗費了大量時間在網路上,且干擾了日常必要的社交與活動後,就會遭遇精神壓力以及各類臨床損傷。另外,這些有著網路成癮問題的人,也會在不同程度上有著例如焦慮、抑鬱、強迫症等問題。

隨著對成癮的了解增多,人們逐漸發現,上癮的原因並不如最初看起來那樣整齊劃一。有些人可能是由於生活中過大的壓力在尋求解脫,而有些人可能恰恰因為日子波瀾不驚,想尋求刺激。有些人是在家庭與關係中喪失了連接,從而去尋找其他的寄託。

對於每個個體而言,上癮的背後都有著各自的原因,而這一行為本身,也是他們對自己遭遇、感受、情緒的一種應對方法。換言之,若不上癮,必定還會有其他的出口,或者表現。而對於那些還未成熟的孩子們的世界而言,網路成癮問題更是如此。

網癮的情形和歸因很難普遍化,因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不停改變。「事實上,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常』,」 Potenza 說,「它並不像酒精那樣,我們可以推薦給人們一個健康的飲用量。」 換言之,僅僅根據上網的時間並不能斷言是否成癮,沒有一個正常值或硬指標來指導人們的判斷。

行為成癮是非常真實的事。而在很多方面,網癮和行為成癮有許多共通的核心特徵。但兩者的區別在於,網癮的治療方式和其他行為及物質成癮的典型治療方式不同。通常,最有效的方式是移除上癮的『催化劑』,比如遠離賭場,遠離吧台。但是,遠離互聯網?

十年前,對於從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走過來的父母而言,『斷網』似乎是個不置可否的選擇。但在今天,這似乎已經不太現實。不僅因為互聯網的觸手可及,也因為它強大的功能:讓你的孩子完全遠離網路,似乎也就切斷了他們與社會、朋輩之間必須的互動和學習。

就像Potenza所說的,Sue並不是他接待的第一個因使用網路而造成各種問題的人。在過去的幾年裡,網路成癮的人數數量在逐漸上升。而且,這些問題並不僅僅是所謂的學生焦慮的一種新形式,它是網路這種介質本身的一種普遍性問題。

「我想,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難以忍耐在沒有電子科技的情境下生活,你離不開智能手機,離不開任何可以幫你聯通網路世界的設備。

一個方法:在現實中建立更多的支持、關係和聯結

對於很多青少年,以及許多因過度依賴網路而影響日常生活的人而言,解決問題,才是他們最重要的訴求。

關於網路成癮的戒除問題一直來都飽受爭議。無論是學界所做的科學嘗試與實驗,還是各種「民間偏方」,在面對網路成癮問題時,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你真的成癮了嗎?

其實相關的專業人員已經發明了具體的診斷網癮的表單。1996年, Kimberly Young發明了世界上第一份評估自己是否網路成癮的表單。後來,各式各樣的表單應運而生。目前廣為流行的是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學者Beard K.W在2005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以下幾個因素可以來幫助你判斷參考自己是否有網路依賴/成癮。(僅供參考)

  • 精力完全被網路佔據(總是會想著之前的上網活動,並期待著下一次上網)

  • 為了讓自己開心或滿意,使用網路的時間大幅增加

  • 曾多次嘗試自控,讓自己暫停使用網路,但卻失敗了。且上網的時間,越來越比原本打算的要長

  • 經常感到無力,情緒化,抑鬱,離開網路時變得敏感且易怒

  • 喪失各種關係的風險增加,如家庭關係,愛情等,且工作,教育機會可能受損

  • 對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撒謊,隱瞞自己上網的事實

  • 使用網路來逃離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緩解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緒

那麼,網路成癮究竟該如何干預?一個必須首先建立的共識是,治療網路成癮的目的,並不是實現完全的與網路的隔斷,而是讓自己能夠控制並平衡自己對與網路的使用。只有在這個共識之上,討論「戒網癮」才有意義。

干預網路成癮的方式多種多樣,且很多都與心理諮詢中的認知行為療法有關,這其中包括轉變思維方式,參與團體治療與家庭治療,設置目標,改變行為習慣等等。也有一些研究者使用動機式訪談,接納與承諾療法等等。

在戒癮這件事上,持續報道成癮長達三十年的記者 Maia Szalavitz 更具發言權。十幾歲時她的癮比網路更令家長瞠目結舌——海洛因,毒品。她認為,今天許多對成癮的治療方式跟不上研究正果的步伐。「懲戒」就是其中之一。「吸毒上癮的時候,我只有八十幾磅重,手臂上全是傷痕,面色又灰又綠,看起來像要死了一樣。」

更多的傷害、撕破尊嚴的懲罰並不能讓成癮者擺脫陰影。或許,恐懼會令他們進一步壓抑自己,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被封塵起來,腐爛發酵。

至於 Maia 是如何擺脫毒癮,成為一個了不起的記者和作家的?很簡單,她找到了一個環境,在那裡,她感到安全、被愛,與人有鏈接,最重要的,她感到自己是有尊嚴的。

毒癮尚且如此,在面對網路成癮時,其背後隱藏的文化、家庭與社會問題也應該被重視,被解決。

戒癮的最大困難在於,我們對於這個行為本身投入了大量的關注和信賴,從而與外界失去了聯結與關係。

所以,在戒癮的過程裡面,除去專業療法之外,成癮者需要去外界尋找讓他感覺信賴和愛的支持,去建立更穩固的人際網路,來幫助他面對戒癮過程中種種困難。

才是戒癮的鑰匙,而控制和懲戒不是。

參考資料:

A targeted review of the neurobiology and genetics of behavioural addictions: an emerging area of research.Leeman RF1, Potenza MN.

Internet Addiction: The New Mental Health Disorder? Alice G. Walton

Internet addiction.The free wikipedia

Unbroken Brain Explains Why Tough Treatment Doesnt Help Drug Addicts.Fresh Air. NPR

Is Internet Addition a real thing? Maria Konnikova

Internet Addiction: A Brief Summary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Hilarie Cash,a,* Cosette D Rae,a Ann H Steel,a and Alexander Winklerb

轉載務經授權,投稿或版權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女生喜歡看BL小說?喜歡看兩個男人搞基?
怎樣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大學校園裡面:師生,同學之間存在哪些比較常見的博弈?

TAG:戒瘾 | 计算机网络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