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諸侯國的太子或公子在其他國家待著?

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時,發現一個問題,有一些國家的太子或公子被送到另一個國家去,我知道這是某種外交手段,但我想更進一步了解這種(制度)?(或是什麼其他的名字)產生的前因後果,另外,希望各位能舉一下實例來說明.....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國家的公子會呆在另一個國家,一種是作為人質呆在其他國家,叫質子。一種是流亡到其他國家。一種是到他國為官的。

作為人質,一種是締結盟約,互遣人質, 《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一種是作為敵國締結和約,互送人質。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

一種是弱國討好強國,單方面送人質,像燕太子丹。

另外一種是求助他國,送人質做抵押, 觸龍說趙太后中長安君就是這樣,「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還有出現意外被扣為人質的,比如出使後被扣。楚懷王作為國君前299年入秦都被扣,死於秦國。

而流亡的原因,一種政治鬥爭失敗,流亡國外。一種政局動蕩,擔心遇害流亡國外。齊襄公「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奔莒」(《史記·齊太公世家》)。晉文公重耳也是著名的流亡人士。一般這些公子都有王位繼承權,所以能受到各國的禮遇與庇護。

主動去他國為官的,如齊桓公寵臣衛開方。 衛公子開方仕齊,積年不歸,管仲以為,不愛其親,安能愛君,不可為相。衛開方放棄衛國的君位只能是他想從齊國謀取到更多的利益。


各種情況都有,商朝時期是方國派貴族公子到商中央留學,這樣他們回去後傳播商文化

東周時期,有的是為了防止有些有野心的人在國內成為不穩定動蕩源,比如鄭厲公、宋桓公

有的是給對方做人質,比如鄭穆公,有的是逃避國內戰亂,比如齊公子糾,陳仲完,有的是為了防止國內公族勢力太強,所以削弱公族,而把公子外派到別國留學的,比如晉悼公


黃易小說裡面說這些皇太子被下毒控制,已經被掉包,是不是制度不清楚,不過匈奴蠻族子弟在羅馬遊歷相當於今天留學生,交戰狀態下殺死的記載有嗎?秦始皇母子有被殺死的威脅,在母親家族庇護下免災,攻打趙國秦始皇專門去邯鄲活埋仇人,而父親在呂不韋協助下暗中回國即位,其他似乎不多,重耳被楚國大臣認為出言不遜打算殺死


這種現象叫做 交質, 指古代列國互相派人為質,作為守信的保證。有史可稽的最早一次交質活動為 周鄭交質,後成為列國普遍做法。

《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庄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春秋戰國,大國林立,爾虞我詐,烽煙四起,稍有不慎,腹背受敵,為求自保,以子為質,或有聯姻,其由乃同。


推薦閱讀:

古代的人是怎麼想像未來的?
夜雨
皇帝為什麼不多生孩子,最後選擇優秀的孩子即位?
古代打仗死亡率這麼高, 為何士兵會向前沖?

TAG:歷史 | 戰國時期 | 中國 | 春秋戰國東周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