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得流感都要使用抗病毒藥物?

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二,

「丁香診所」的微博在2016年12月22日發了一篇文章《流感高發、兒科爆棚,想要安全過冬?這些你該知道》,裡面說:「對於那些已經得了流感的孩子,我們建議在發病 48 小時內給予抗病毒治療,從而減少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概率。」,然而以「育兒科普」而出名的「火爸朱劍笛」先生「覺得這可能導致抗病毒藥物濫用」。

「火爸朱劍笛」在其的微博文章里是這樣闡述理由的(註解:AAP=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最後他總結道:作為丁香診所這樣的機構,應該幫助家長/患者來considered,而不是一律offered;發表科普文章,應該傳遞正確的信息、正確地傳遞信息。這樣,才能使目前這種「白痴狀態」變得更好。

作者引用的證據如下

他最終總結到:醫生應該找出哪些是低風險人群,然後避免使用NAIs。

三,

「火爸朱劍笛」錯誤理解了AAP的建議。原文的意思是:對於低風險的人群來說,使用NAIs並不能帶來很大好處;但原話並沒有說不給低風險的人使用NAIs。也就是對於低風險的孩子仍可以用,只是好處並不大。

實際上,在臨床上很難鮮明區分高危流感和低危流感。就如我的文章《冬天到了,小心一種「感冒」殺死你》所述,醫生把感冒分為兩種:

1,術語「普通感冒」是指「輕度上呼吸道病毒性疾病」,包括不同程度的噴嚏、鼻塞、流涕(鼻溢)、咽痛、咳嗽、低熱、頭痛等不適。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輕度上呼吸道病毒性疾病」也被醫生歸入了「普通感冒」!而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樣純粹根據病原學來診斷為「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由於癥狀較輕、併發症少,除了做臨床研究時需要深究其病原體外,實際臨床工作里明確普通感冒的病原體是沒必要的!

2,術語「流行性感冒」是指有如下特徵的感冒:上呼吸道癥狀突出、經常導致全身其它臟器受累、且呈爆發流行的「症候群疾病」被我們命名為「流行性感冒」!

也就是說,當醫生診斷一個人是流感時,他其實已經相對高危。儘管這些相對高危的「流行性感冒」人群里真正預後不佳、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的也不多。很可惜的是,我們實際上除了用「年齡、既往病史」來預測危險度外,並沒有其他可操作且可信的辦法來預測(請參考《冬天到了,小心一種「感冒」殺死你》)。

流感遠比普通感冒危險

眾所周知,治療流感的NAIs在頭48小時使用的意義最大,因為它帶來的好處是最多的。如果耽誤時間,則治療效果會減少。事後諸葛亮來分析,似乎那些風險偏低的人獲益並沒那麼大。但實際上的問題是,你不可能在頭48小時里真正在已經明確診斷「流行性感冒」里找出哪些是高危或低危!

考慮到流感病毒的傳染性問題:低齡兒童的流感病毒的體內排出時間較成人長,往往需要1-3周時間。成人和較大兒童的流感病毒排出時間是平均5天(3天---8天);對於低危的已罹患兒童抗病毒治療可以減少其他兒童被傳染的風險。考慮到兒童相互接觸多,很多孩子為實際帶病毒者等情況,對所有診斷「流行性感冒」予以NAIs是必要的。

再退而求次的說,給那些低危兒童用奧司他韋會有什麼壞處呢?現在的研究認為奧司他韋的抗病毒治療副反應比較少,常見副反應是可以接受的。而嚴重的不良反應是罕見的。目前的報道多發生於日本的兒童中,因為它在日本的使用很廣泛。這些事件往往突然發作,並迅速消退。尚未確定神經氨酸酶抑製劑與這些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部分不良事件可能與流感感染有關,而非治療藥物所致。

基於「治療的收益/風險對比」,不僅僅對明確診斷的「流行性感冒」予以NAIs治療。如有經常密切接觸特徵的人群存在「群體密集發有流感」,那麼對「整個人群」採用NAIs普遍預防性治療是合理的,哪怕其中很多人並沒有任何癥狀。有經常密切接觸特徵的人群就有:高風險兒童及其家庭成員/密切接觸者和醫護人員。

面對流感,2歲內兒童尤其危險

四,

對於那些僅僅是看看書發發科普的人,醫療絕對是一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苦差事!

讓健康更多,讓疾病更少


推薦閱讀:

胸型真的只有寥寥幾種?換個思路看看!
不要在維c上浪費錢了,它從來都不是萬能神葯
一桶泡麵34種添加劑,居然還明目張胆標註出來?
大眾科普:紅血絲
師兄的醫療科普:給「冠心病」患者算筆明白賬

TAG:流感 | 健康科普 | 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