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貼問答,精選集錦(一)

以下這幾位朋友雖然沒有中彩,但是分析有理有據,觀點新穎清晰。經他們同意,和大家分享:

1. 西坡下士知友:

西坡下士 :您好:

道長在如何理解冬至這一天被道人稱作三清祖師聖誕?中出的三個題目,我也答下。

題目一:文中不知石火先生是誰?

根據不識石火先生是誰,可以根據以下三個因素來確定:

1、時間:發現先生的趙囊子;2、特徵:先生的異人之處;3、地點:中山。

翻閱神仙傳,孫博是不識石火先生的可能性比較大。

1、時間和人物。

孫博者,治墨子之術。

墨子者,名翟,宋人也。

從神仙傳記載來說,孫博應該出現墨子之後。而墨子的生卒年月不詳,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宋國的存在時間(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因此,可以確定墨子出現的時間一定在公元前286以前。發現不識石火先生的趙襄子的生卒年月(?―公元前444年),因此確定不識石火先生的生年在公元前444年以前。從時間上大約來說,孫博比較符合。

2、特徵:先生的異人之處。

孫博行火水中,不但己身不沾,乃能兼使從者數百人皆不沾。又山間石壁及地上盤石,博便入其中,初尚見背及兩耳出石間,良久都沒。又能吞刀劍數十枚,乃從壁中出入,如有孔穴也。

神仙傳全書之中,只有關於孫博明文描寫自由出入石壁。

3、地點:中山。

孫博後入林慮山中,合神丹而仙矣。

中山大約在河北和河南交接處。同時,趙襄子為晉國大夫,而晉國的國土包括河南的部分區域,孫博歸隱的林慮山又位於河南境內。

題目二:簡要回答文中的問題?abc三選二即可

a為啥影視作品大眾傳媒中有些東西是乾貨的呢?

因為影視作品大眾傳媒面對的群體是大眾,是普通人。

影視作品和大眾傳媒要想為大眾接受理解,它的基調必須為大眾所接受,要表達的思想必須為大眾所理解。大眾平時耳熟能詳的東西,老生常談的東西其實就是乾貨,比如:孝悌、誠信、仁義等。只有表達這些東西,才能和大眾產生共鳴。

仙者,升遷也。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b這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

升遷這個詞應該分開來看,升:向上為升。遷:所往之處。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這潛台詞為:道士修道的方向為升,目的地為遷。只要方向正確,一日一階,日日自新,就是升遷之道。

c那道士本職到底是啥?

鑒泉先生:今之道教,無過內修和冥通。

道士的本職應該為內修和冥通

如果剝去名詞外衣,根據道長以往的答題內容,道士的本職工作為以保華夏子孫黎民

題目三:請簡述三星堆某造像為為什麼眼睛是這樣的?

道教一直強調長視久聽、耳聰目明,耳目是人們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的直接器官,因此比較注重耳目。

三星堆某造像要麼如學者猜測根據縱目人所造,要麼就是人們想延伸眼睛功能的想像創造。

以上答案,回答的不專業,請不要見笑啊。

祝好!

2. 匿名知友:

匿名知友:Cyberbrain道兄和道長好,以下是我上交的回答,讓您們費心。在過年時,祭祀以誠,似乎感到了胸中的一點點充實的感覺,非常開心,功夫尚淺,尚需努力。

題目一:文中不知石火先生是誰?

第一問題不知,只在道藏里找到一段與此相關,「觸情徇意,不知石火之難停」。感覺不知石火先生和山嶽有關吧。

具位臣某等,謹重誠上啟,虛無自然金闕七寶上帝,東宮教主太乙救苦天尊,傳經演教歷代師真,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帝,淑明皇后,太子貴妃,殿上炳靈公,西齊靈王,岳下文武考校,一切曹僚,三界應感,一切真靈。咸望洪慈,俯昭丹懇。臣聞會同五老,常聽法於天尊;光照九幽,因起請於法解。深憫三塗之厄,尤悲五苦之艱。考治罪魂,則有巨天力士;峻嚴陰獄,則有執法神兵。劍樹刀山,絕筋折骨。鑊湯爐炭,粉質糜軀。鳥啄蛇吞,犁耕鋸解。如斯苦惱,實可嗟吁。幸上聖之大慈,與說因緣之起;得真人之垂憫,俾知善行之修。率因三業之纏,亦自六塵之染。觸情徇意,不知石火之難停;受報罹殃,翻使夜扉之久閉。尚許革心而向道,皆得解考以滌尤。廣造福田,必仗琅函之經典;稱揚聖號,無踰東極之天尊。寔與斷疑惑之根,俾獲悟希夷之理。醮官某重念哀方深於死沒,罪恐積於生存,業網未除,法橋難上,須憑妙善,與滌前非。爰祗肅於齋壇,式具嚴於褥禮。名先嵩華,常驤首以遐瞻;勢面雲亭,皇注心而懇禱。丹輿緑輩,期飆忽以來臨;羽蓋霓旌,想葳蕤而下降。洞鑒精忱之意,宏開拔度之門。允同救苦之上真,隨聲應感;用濟沉淪之墜魄,委順成形。早逢南極之注生,兼得北都之部衛,漸階仙路,不滯迷途,普使存亡,均諧利樂。上明天尊大慈之澤,下副臣等皈命之誠,謹啟以聞。

題目二:簡要回答文中的問題?abc三選二即可

a, 管中窺豹,況且能看到一些情況,在真人和平常人之間,還有一些感覺敏銳的人,能學到一些這類乾貨吧。不同的文明又保存了一些東西。而不同的部族演化節奏並不一致,有些較為原始的部族具有活化石的性質。研究人類歷史時,宗教等神秘文化是繞不開的。西方社會受宗教影響比較深遠,對於這類部族社會及神秘文明又具有比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對心靈精神上的探索不斷深入並揭示一些出來。冷戰時,美蘇兩方又對特異功能進行了比較多的研究,神秘文化吸引力還是挺強的,總有一些真的東西,反映在漫畫電影上的也就多起來。

b, 道士的功夫有一方面是在養神、凝神、御神、守神上,在神上升遷。神,引申萬物。道家使人精神專一,真人獨立守神,藐姑射仙人其神凝。

c, 道士的本職工作,對於人,在道術學脈方面,需要承前啟後而又不斷開拓探索,天道貴其不已,縱然己不能至,也需要把這探索的情況傳下去,這份傳承和血脈傳承也類似吧。對於道、天、地,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學習接近這個理想,解開生死的奧秘。

題目三:請簡述三星堆某造像為為什麼眼睛是這樣的?^_^

《封神演義》里甲子太歲楊將軍,眼裡長手,手中長眼,──此眼上看天庭,下觀地穴,中識人間萬事。而《黃帝陰符經》中,「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這個造像對於眼、耳、鼻、嘴等都有誇張,可能反映了先民體察天地人間、溝通心靈與外界時對所用五官的崇拜和感覺,對其功能的寫意刻畫。而眼睛又是最像蒼天、最像日月星辰的器官,有一些天人合一的意味在。

3. 匿名知友:

匿名知友 :題目一:文中不知石火先生是誰?

答:

道長在文中給出了兩個明文提示:

層次在天清之下

非常知名

同時根據文本中可得暗含的上下文提示:

「不知火石」先生活動時間與趙襄子活動時間存在重合

「不知火石「先生活動地點包含了中山,中山,古燕趙之國,位於今山西太行山一帶。

然後列出一些相關名人的生平活動時間:

老子:BC 571~ BC 471

列子:BC 450~BC 375

莊子:戰國中期

關尹子:與老子同時

孔子:BC551 ~ BC 478

然後是一些背景時間:

戰國:BC 475 ~ BC 221

趙襄子:?~ BC 444

魏文侯:BC472 ~ BC 396

綜合提示,首先排除的是老子,老子為道教三清之一,在「不知火石」先生之上;列子本人即為該記載的作者,且活動時間與趙襄子重合度較低,也應當排除;至於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也就是BC346年前後,時間上與趙襄子重合度較低,應當排除;至於孔子,從時間上是可能的,但從語言風格上來說,應當排除。

那麼剩下的重大可能就是關尹子,根據資料關尹子與老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曾為函谷關守令,相傳與老子一同出關西遊避開戰國亂世。

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 「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從這個記錄來看,關尹子很喜歡住在山上石洞中,而文中的這位「不知火石」先生正好也是從石壁中穿出,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可能性,另外一個相關的資料即為《列子.皇帝》一書中記錄了列子向關尹子請教的情形:

「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空,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魚語女。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

注意到文本中的「蹈火不熱」正與「不知火石」先生的活動細節吻合,而從問答來看,對於關尹子來說,「不知火石」先生的「石壁中出,隨煙燼上下,火過,徐行而出,若無所經涉者」,顯然也不是難事。從而進一步增強了「不知火石「先生是關尹子的可能性。

但至此出現了一個問題,列子,即文本的作者,既然知道」不知火石「先生即為關尹子,為何又不直接在文本中說明呢?

從前面的討論可知,老子知道戰國將至,避而出關,關尹子很可能與之一同出關,但從文本上看,列子與關尹子之間應該是師徒關係。而從列子的活動時間判斷,關尹子肯定在出關後又再次進入過中原。

也許,「不知火石」先生在太行山一帶從事的是某種秘密活動,因此,列子在記錄這個故事的時候有意隱去了其真實身份?這就 不得而知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不知火石」先生應該就是關尹子。

題目二:仙者,升遷也。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b這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

答:背後的潛台詞暗示了我們:神仙,作為一種與我們普通人有某種聯繫的實體,存在於某個普通人無法觀測的維度上?神仙,即升遷者也,即躍遷者也在某種程度上類比於粒子在能級軌道上的躍遷,進入了一個更高能的狀態。飛升成仙者,通過修鍊,身體和精神發生了某種本質上的變化從而能夠突破某種客觀存在的「屏障」?,進入那個「新的維度/空間」?因此,我個人認為這裡的「升遷」應當不是簡單的字面上離開地球前往另外一個星球的意思(這個設定會帶來很多bug),應該有更豐富的內涵。

c那道士本職到底是啥?你們剝去名詞外衣有沒有好好想過呢?

答:1.某一期消失文明的火種保管者,那個文明在思想上,意識上,精神上掌握了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要高明的多的東西,而這些寶貴的東西可能在某個將來的時刻對我們這個世界的存續,特別是華夏世界的存續起到關鍵作用。2. 不同「維度/空間」的中間人,協調者,根據某種宇宙尺度上的原則(天道?)來引導(干預)這個世界,特別是華夏世界的運行。

題目三:請簡述三星堆某造像為為什麼眼睛是這樣的?^_^

答:五臟六腑精氣充足,陽氣旺盛所致。

4. 匿名知友

一、赤松子

二、a 因為「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道」存在於現實中的各個方面。「人苟用心,即有所得」,因此大眾傳媒的創造者在生活中也會領悟到一些「道」的片段,故而也會將其片段化的理解表達在作品中。

b 「道」的稱呼,是因為「道」是一個抽象的東西,不易描述,故需採用「假借」造字的方法。「道路」是指要到達某地所經過的路,因此假借「道路」中的「道」來描述做某事的「方法」,在這裡專指「得道成仙的方法」。那背後的潛台詞可能是:道士就是握瑾懷瑜,抱道守正,有志於得道成仙的人。

三、作為工科生,我寧願相信那個眼睛是那樣是因為鑄造的工藝所致,比如一個眼睛作為鑄造的澆冒口,另一個眼睛作為連通器判斷是否已經澆築滿沙模了。然而留下「澆冒口」和「連通器」也很好看(藝術往往不存在「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好看就是藝術的目的),於是「眼睛」就凸了。。。但也可能是專門這樣製作表達製作者群體的一個認識,比如:表現觀察要超出「膚淺」的範疇,要「既見花之俏,又見花之妙」,或「未見花之俏,而見花之妙」,不要」只見花之俏,未見花之妙「;或表達人類看見的「事物」源於大腦,即視覺是一種主觀感覺而非客觀實在,所以視覺是大腦的延伸,故而眼睛凸出了;或表達了製作者群體對「時間」概念的認識,認為人不僅可以看到某時刻某事物的一個圖像,也可觀察到一段時間內某事物的變化「視頻」,故而眼睛凸出表現觀察是具有時間跨度的,因此通過這種觀察,可以察覺事物的變化轉化規律,繼而察覺「道」的存在。不過以上都屬猜測,要真正知道製作者的目的,還是要「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相結合,不能只通過「以意逆志」這一種方法。

5.莫非知友:

莫非 :道長:

您好!

第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介子推

理由有三

一、時間接近

「介子惟 介了推者,姓王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遊。日一有黃雀在門上,晉公子重耳異之,與出居外十餘年,勞苦不辭。及還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遊。從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後數十年,莫知所在。王光沈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處契玄友。推祿讓勤,何求何取。逐影介山,浪跡海右。」

——《列仙傳》劉向

二、傳說相似

「他當年忠君報國,但是當朝皇帝聽信宦官讒言將他用火困在深林里,他為了救自己的母親而被火燒身亡,至於三頭六臂的說法是兩隻胳膊是他自己的,兩隻是他父親的,兩隻是他母親的,三頭的說法是,一張臉是他自己,一張臉是他父親的,一張臉是他母親的。」

——《百度百科—火德真君》

三、地域符合

「《史記》所載的綿上究竟在何處? 既然文公封綿上田給介子推,其地應在霍山以南晉所轄境內。《 左傳·襄公十三年》:「晉侯蒐於綿上以治兵。」《左傳·定公六年》:「趙簡子逆宋樂祁飲之酒於綿上。」從宋至晉,是越過太行山南端的南陽(今河南獲嘉北)。可見,趙簡子與宋使相會的綿上在晉都新田以南。蒐兵之事在春秋時十分隆重,均在國都附近舉行。治兵之地須廣而平,以便戎車運轉自如。晉國當時只有澮河以南有廣平之地,相當於今稷山、萬榮、聞喜一帶。乾隆《萬泉縣誌》說縣西南有綿上,其自有來由,晉侯於該地治兵是可信的。今萬榮縣南之山又名綿山,介子推隱居於此,理乎自然。」

——《介子推隱居地小考》李廣潔

第二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A:實踐。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我們是否能感覺到或是感覺全。在馬克思的語境下,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的社會性活動。感性、片面、主觀的認識推動實踐並藉由此升華成為理性、全面、客觀的認知。

想像和傳承一樣,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夏蟲不可語冰,但當夏蟲發現溫度這一客觀存在時。白雪皚皚也便成了一種觸手可及的美景。

B:潛台詞有:1.神仙是可以晉陞的2.晉陞是有一定條件的3.信仰是參與晉陞這一過程的前提4.愈加晉陞就愈加接近終極——道

《鍾呂傳道集》: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歷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C:本質是探索者,修行是一種探索。探索方法,探索視角,探索如何傳承,探索如何前進。「天地一逆旅,我亦是行人。

第三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這件國寶名為:「青銅縱目面具」

據我查到的資料,其獨特的眼球造型原因有三:

1.圖騰崇拜:其獨特的造型是對擁有「人首,縱目」特徵的偶像「燭龍」的崇拜。燭龍是蜀人的始祖,是人神的混合體,是半人半動物的神,也是蜀族信奉的祖宗神圖騰。

2.祖先崇拜:這種形象是對歷史傳說中直目人的描述:蜀王蠶叢的形象記憶——祖先崇拜。《史記中講到蜀山氏與黃帝聯姻。《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3.神靈崇拜:巴蜀、甘肅南部以及西藏地區,直目神受到民間廣泛的信仰。

以上

此祝

春祺

6.白雲深處人家知友:

白雲深處人家 :道長,您的有獎問答答案,哎,高人眾多,您的問題問的太妙,我的答案可能太淺薄,同時也希望道長隨後在知乎能發個文章解答,到時候肯定有乾貨

問題一:

我覺得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至人,內經所說: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問題二:

1. 仙者,升遷也。道士以神仙信仰為主。這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

道士以成仙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成仙就是超脫,超脫不是變成一種更高的生命模式,而是回歸本源。比如無根樹里說,順則凡逆則仙,只在中間顛倒顛。我們大部分人成長的過程是和先天一氣漸行漸遠的過程,而道士卻是通過自己的修行越來越回歸本源,所謂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而世人多貪嗔痴(借用佛教辭彙描述一下),被五色五音所迷。

所以這是一個通過自己修行達到回歸的一個過程和最終目標。

2. 那道士本職到底是啥?你們剝去名詞外衣有沒有好好想過呢?

道士從名詞上講就是奉道之士,如果拋去名詞,那麼道士和和尚,神父什麼的區別有一部分是叫法上的不同,其餘還有一部分的就是對世界的認識上的不同,如果排除這兩點不同的話,那麼道士就是和尚,就是神父。。。。

道士的本職就是以身心和於自然,進而神氣交感,感通萬物,並且是這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實踐者。

易傳中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然後又說「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進而最終達到「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的真人境界。

問題三:

三星堆的塑像我覺得反應了當時的一個文明,四川至今巫風濃厚,而且多奉道之士,雖然造像的時候進行了一定的誇張,但當時可能真是存在這樣一種修行的人或巫(不知道該怎樣形容,最好的形容應該是當時的修真者,但感覺很中二哦)。

還有一種可能是為了表達神氣,古人重神氣不重形體,而神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眼睛,這種造像應該就是當時人們心中的神仙的形象。

推薦閱讀:

支離疏者,執刀在人
《老子》中分量最重的一句
書?道德經
解老:《道德經》第三十一~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壽
《薩祖煉性歌》淺解

TAG: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