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多維競爭力

文 | LinkedIn(ID:LinkedIn-China)

鏈接: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多維競爭力_麥子熟了_傳送門

蔡康永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對此感同身受。因為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很討厭接觸新鮮事物。

討厭到什麼程度?甚至路邊經過一家飲品店,我都永遠只喝珍珠奶茶。價目表上的其他品類於我而言,都是不想去觸碰的陌生事物,好像它們帶有某種危險信號。

就這樣,因為奶茶好喝,我就永遠喝著奶茶,永遠賴在這片舒適區不走,而誤以為世界上最美好的甜,便是奶茶的甜。

這可能是少年時期最美好的無知。

如此發展下去的後果是什麼呢?

  • 當我畢業後去面試,成為了被淘汰的分母。別人只因比我多懂一點產品思維而被錄取,而這些入門級的觀點我在讀大學時只需讀3本書,花1小時消化即可獲取,但是我沒有。

  • 當我進入外企,別人因為英語比我好,而獲得頻繁與客戶交流的機會,我只能幹巴巴地看著。而這些口語能力我在過去任何1年只要每天早晨讀點英語材料,主動練習即可獲取,但是我沒有。

  • 甚至碰見中意的姑娘,別的男性可以變魔術去哄人家開心,我只能弱弱地說一句:「喝點熱水。」

太多人沒有意識到,現代社會的競爭,無論哪個領域,都已是多維競爭。只有具備多維競爭力的人,贏面才會大,才能走得遠。

什麼是多維競爭?

李笑來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多維競爭。

他所指的是,人的核心競爭力不應該是一個點,而是一張多點的網。人不能只有一種維度的競爭力,而應當擁有多種維度的競爭力。

當你的核心競爭力孤立無援,它便無法發揮出驚人作用。只有用第二競爭力、第三競爭力來輔佐核心競爭力,你的核心競爭力才會展現出力量。

什麼意思呢?比如在新東方你想教好英語,你就不能專攻英語這個點。你還得懂演講技巧、懂心理學、歷史、國際政治、最好還要會講段子、會自黑。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羅,上過他課的人都深深地迷醉於他的魔性段子。後來還被他的學生剪成視頻,帶有「羅氏風格」的英語課瞬間走紅。老羅也立了行業標杆,甚至把這變成了一種新型教育文化。

我這幾年碰到的大約80%的新東方老師,都很幽默,口才也都好,講起段子溜溜的,都像在德雲社裡呆過似的。

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現象,就拿我了解的編劇行業來說,核心競爭力多維的人,優勢也很明顯。

作為編劇,你不能只會編,你最好要懂點別的。

編劇宋方金在《給青年編劇的信》里也提到過:真正的好編劇,要有兩種以上的賺錢能力。只懂劇本原理的人,寫不好劇本。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名編劇非科班出身,像六六畢業後做了好幾年外貿,王麗萍畢業後給《解放日報》跑了幾年新聞,《紙牌屋》的編劇之一曾經是白宮顧問。

多維競爭與開放性思維

我曾經為某線下社群開設過一個講座,講的是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模式。講座結束後,一年輕男人走過來和我討論了講座主題。

在對話中,男人頻繁地向我提出問題,並且拋出他的疑問,再問我是怎麼看的。

那天討論完了之後,他告訴我,他是國內某音樂類APP的創始人,最近他們在開發一個作曲APP,用於私人音樂的製作和生成。他認為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節奏對他的音樂模板製作有啟發。

雖然我一時之間沒弄懂啟發在哪裡,但這件事給我印象很深,他讓我再一次認識到優秀人士與普通人的思維差異:前者是開放性思維,後者是封閉性思維。

封閉性思維的人,像一列單向度的火車,開到哪兒算哪兒。

開放性思維的人,像一台自由運動的無人機,可以把不同信息串接在一起,生成全新的事物。

對,他們所做的事,就是「串接」。他們的包容度決定了他們的事業在日後,會是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擁有開放性思維的人,才會具備多維競爭力。

現在許多人是不是學習之前都會問一句:「學這個有什麼用?」

如果你剛學完1秒鐘,就希望下一秒產生直接收益。那麼不好意思,世界上99%的知識都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但是下一秒不會,可能下下一秒會呢?

聰明人都很耐心,他們也知道知識會自己發酵並且作用於自己。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後,你所學到的任何事情、任何思維,都有可能成為你競爭力當中的關鍵一維。

「多維競爭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這個時代的競爭力,早已不再是競爭力本身。」我在寫個人2016年年度總結時,末尾附上了這樣一句心得體會。

如果你觀察過,就會發現這個時代的事物,都已經從它的本來面目中跳脫了出來。

原本笨拙的手機,已經智能到幾乎樣樣精通。

原本簡單的體重秤,已經聰明到可以測量體脂、水分、肌肉量、體骨量... ...

原本我只想去超市買一瓶果汁,結果上面還寫了一行暖心問候:「喂,下班累了要記得喝我哦。」

這些產品思維的背後,其實都是多維競爭的作用結果。

在喬布斯之前,你不會知道手機會被添上「藝術感」這個維度。在老羅之前,你不知道英語老師會被添上「段子手」這個維度。在互聯網思維出現之前,你不知道產品的包裝可以有這麼多的玩兒法。

我再說說我最近碰到的活生生的例子,一哥們兒在美國念完碩士,回國開了家很有「學術范兒」的咖啡店,裝潢就黑白灰三種顏色。除了在裡面能聊天扯淡裝嗶,還能舉辦讀書會、商務會談什麼的... ...

一朋友在同濟學完室內設計,跑去做了廚師,研究什麼「江南創意菜的設計」(我比較擔心他做的菜會有甲醛味... ...)還告訴我說「知識是相通的」、「天下設計是一家」,這一點我完全贊同。

說到底,競爭有兩種朝向,一是深度,二是廣度。

深度即專業能力,廣度即多維融合的能力,後者常常被人忽略。

因為普通人只想走得快,不會考慮如何才能走得遠。他們並不理解,深度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快,而廣度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問: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什麼?

~:現代社會,單一的競爭力很難再有所作為,所需要的是多種維度的競爭力。而只有擁有多維競爭力,你才能走的更遠。深度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快,而廣度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特別推薦這首歌:我的一生如夢初醒,幸好,還有一大把的光陰,歌聲很乾凈。

? 舊街角 - 連詩雅


推薦閱讀:

你是誰?
既然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灵魂伴侣,那么结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应不应该把寻找灵魂伴侣作为婚姻的目的?
找不到工作是不是很失敗?
為什麼喝茶的圈子比喝酒的圈子富裕?

TAG:人生价值 | 竞争力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