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神聖羅馬帝國會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

這是否代表著新教戰勝了保守的天主教?


行了,我再做一張:


法國:我不是,我沒有,教皇別開我教籍啊。

俄國:我也不是,我也沒有。


與其說三十年戰爭最後是新教贏了天主教,倒不如說三十年戰爭的原因就是新教對於歐洲下層傳教宣傳戰爭獲得的完勝所帶來的。

天主教什麼都有,有組織,有紀律,有文化,有秩序。可惜土農民不懂拉丁文,中歐大地上的印刷機可是加班加點的印刷德語和捷克語聖經。最終讓這股龐大的力量加入了新教。也割裂了下層和上層僅存的那點共同認同感,也就有了布拉格扔維也納出窗戶。

三無羅馬的這場內戰,擴大到全歐戰爭,只是歐洲諸多國家對於臍帶國家的集體報復。法國和奧斯曼對它充滿仇視,英格蘭和瑞典則覺得打教宗的養的狗揚我教威不是不可。薩克森與勃蘭登堡則是根本利益關係人,看著sb皇帝擼了巴拉丁選候,萬一哪天擼了自己的選候位置呢。至於尼德蘭和波西米亞,我只能說拿臍帶當狗鏈子,淪落這種下場活該。

p社魔幻模擬器給出的答案,大屌堡的敵人遠比你們想像的多


其實三十年戰爭真不能簡單算是戰敗。

和約關於宗教的條款只是重新確認了之前的奧格斯堡和約,而法國和瑞典獲得的帝國領土仍然算作帝國的一部分,實行的也仍然是帝國法律,當然法國和瑞典也以此獲得了帝國議會的席位。

另外你先看看對手是多少個國家,先是內戰,平定了內亂丹麥人來了,好不容易打敗了丹麥瑞典人又來了,抵抗住了瑞典人法國人又來了。就算是太陽王也架不住這樣的歐洲包圍網啊。

只能說帝國所處的中歐政治格局太不好了,東西南北哪邊都能有人來干涉帝國內政。

雖然理論上帝國內政確實是國際性的,畢竟選帝侯們的位置本來是留給英法國王們的嘛

另外題目里提到的保守,論保守我覺得天主教應該保守不過新教,另外建議題主了解一下之後的反宗教改革和特倫特會議啥的,天主教之後一直在努力改革,反觀新教確是不斷原地踏步甚至開倒車了


第一階段:信仰新教的波西米亞人選了加爾文宗的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當國王,和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同盟互懟。

第二階段:聖公會的英國和天主教的法國支持新教丹麥和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同盟互懟

第三階段:新教瑞典(天主教法蘭西是金主)和天主教哈布斯堡同盟互懟

第四階段:天主教法蘭西、新教瑞典、加爾文宗荷蘭和天主教哈布斯堡同盟,中間還順便收拾了新教丹麥。

這麼看來,哈布斯堡恐成最大輸家……

蛤堡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歐洲的其他主要國家都不願意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神羅皇帝來整合德意志地區,神羅內部的諸侯也要保證自己的獨立地位,而蛤堡缺乏可靠的盟友,除了同一家族的西班牙,就剩下教皇的口頭支持了,基本是蛤堡在中歐擺好姿勢,等著四面八方鄰國都來踹一腳


如果從坐神羅帝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來說,說其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確實是一點也不為過,畢竟法蘭西和瑞典得到了割讓的土地,並得到了帝國議會的席位(這裡說一說個人觀點,割讓的土地是不是還在Reich的範圍內個人覺得是一點意義也沒有,其實低地國家和義大利名義上也一直屬於帝國版圖呢),帝國境內的新教諸侯也坐實了《奧格斯堡條約》後獲得的宗教和政治地位,挫敗了先代皇帝斐迪南二世戰爭伊始的圖謀,削弱皇室對於帝國諸侯的控制力。如果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整個帝國領土因為戰爭遭到嚴重破壞的程度,其實一點不亞於同時代的明清易代戰爭。可以說不論是從戰爭最初的目標、代表帝國最高權威的皇室奧地利哈布斯堡家的實際利益還是整個帝國的基本盤,神羅都是輸家。至於巴伐利亞選帝侯的保留,不過是戰敗背景下利益制衡的妥協產物,不影響戰爭結果對於「神羅」這個整體的負面影響。

要說哈布斯堡為什麼會輸,最大的因素應該是跟他的親戚板鴨在與法蘭西和其他新教國家的爭雄中落敗有關。畢竟這個老牌帝國已經打了一整個世紀的雞血,財力、物力和人力上都已經嚴重透支(請參考奧利瓦爾斯的改革),不得不利用重稅和恢復傳統的義務徵召制的做法來應付高額的戰爭成本,結果引發了諸如加泰羅尼亞叛亂和葡萄牙復國等一系列嚴重打擊板鴨哈布斯堡的基本盤的事件,與此時蒸蒸日上逐步恢復中央權威,改善財政狀況的法蘭西形成了鮮明對比。

所以說這場戰爭最後演變成實質上是當時兩大歐陸強權競爭的結果,和宗教本身是沒什麼關係的。當然看到有答主說到新教集團實際上是比天主教更加保守,其實個人覺得也不盡然。雖說新教諸派從教義上說偏「原教旨」,但其自治教會的組織特點客觀上保障了很多新教地區的基層活力,尤其是對印刷出版自由態度要明顯好於同時期的天主教世界,相比之下,原本出了N位以「文藝復興教宗」著稱之教皇(行賄受賄任人唯親亂搞男女關係的亞歷山大六世也算一個)的世(fu)俗(bai)化羅馬教廷,卻為了應對新教勢力的擴張而在反宗教改革之後走向了自我凈化,趨於保守的道路,連帶著影響了整個天主教世界的學術氛圍,這裡其實是存在著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的。

P.S. 此類話題已經成為P社玩家的天下了嗎,答主我有點方……


主要這新教陣營不止低地和北德,背後還有一大票外國野爹啊

北德,荷蘭等新教陣營不止有丹麥,瑞典野爹出兵支援,還有英國,法國野爹出錢啊(最大野爹法國到了後期也赤膊上陣了)

反觀天主教陣營,雖是表面看是新教和天主教陣營的撕逼,但同樣信封天主教的波蘭,匈牙利卻基本划水


地緣政治的原因恐怕比宗教更大,紅衣主教黎塞留領導下的法國在三十年戰爭里先當金主,後親自下場,加上瑞典丹麥英國荷蘭還有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諸侯以及俄羅斯,哈布斯堡家族差不多是一己之力(加上德意志天主教諸侯,教皇和波蘭)對抗全歐


基本上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了,就是宗教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宗教而戰,而是前期沒完全解決的積累的宗教和政治衝突交纏在一起導致的集中爆發。哈堡的政治野心並不僅局限在神羅內部的統一,義大利匈牙利的領地和南北美的殖民地也是他們普世君主國構架的一部分。反對他們的勢力也不僅在神羅內部,而是分布在歐陸各處。感覺到己身受到威脅而先後加入戰局的英格蘭法國荷蘭瑞典丹麥這些國家,信仰有天主教路德宗加爾文宗不等;反觀哈堡這一邊,起初站皇帝一邊的薩克森和勃蘭登堡這兩家選帝侯都是信新教的。所以這兩派並沒看出有清晰的宗教界限,反而有很明顯的政治傾向。(EU4里也是差不多機制,站隊更取決於你的宿敵在哪一邊。)

關於戰爭最後的勝負也有爭議,有些作者已經傾向於「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這樣的結論,因為比較兩大陣營的得失還不如看單獨看各個國家最後的結果。宗教戰爭的很多結果是雙方都得利的:新教一邊法國瑞典都有領土補償,荷蘭被承認獨立,外加奧格斯堡不承認的加爾文宗被承認;但是天主教這一邊,至少巴伐利亞公爵終於拿到了選帝侯(這人似乎對此執念頗深),奧地利也算是比較徹底地解決了波西米亞問題,將其整合進哈堡家的固有領土裡邊。可能唯獨需要同情一秒的是西班牙,那是真負分結束戰爭……

放到EU4裡邊,這個結果就是雙方都沒拿到足夠的戰爭分數,所以最後簽了宗教和平。最後想給題目點個贊 ,題干感覺上是新教國家被開除神羅會員一樣,建議以後EU4的宗教戰爭改成確立天主教/新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後,神羅異端國家要麼改宗要麼皇帝得到其所有神羅領地的宣稱 ,方便皇帝給小弟校正三觀

(還有一點,宗教戰爭中間跳陣營的太多,還有反覆跳好幾次像三國殺的內奸一樣控場的。所以這幫人到最後算哪邊兒的都沒法說,所以戰爭最後誰贏了這個問題就更不好討論了。)


三十年戰爭的宗教色彩比16世紀淡了很多,民族國家的國家利益佔了首位。

否則你怎麼解釋f♂a國這個天主教國家當了二五仔?有利可圖啊(笑)誰弱幫誰是保證能贏的情況下博弈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你在新教諸侯和瑞典丹麥墳頭上再踩一腳能撈個屁啊。


維斯特利亞條約並不能算是新教的勝利或者天主教的勝利,而是雙方妥協的結果。

三十年戰爭並非整整打了三十年,而是一系列的衝突持續了三十年。最開始是波西米亞的拋出窗子事件,但是很快被鎮壓,之後丹麥參戰,也被擊敗。之後是瑞典參戰,在古斯塔夫戰死後瑞典也退出了戰爭,然後法國為了遏制哈布斯堡的勝利親自出手,雙方都無力再戰才簽訂的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中,對奧地利有利的條約主要有

信仰新教的普法爾茨一分為二,巴伐利亞被分割開且成為選帝侯,而巴伐利亞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一直是奧地利的盟友。

如果新教優勢真的那麼大,奧地利還能當皇帝?


因為法妖站了新教國家。

以法妖西歐最強農業國家的實力和潛力,起碼能保持不敗吧。然後西班牙蛤堡掉了鏈子,就輸了。

那段時間蛤堡強勢崛起,圍毆蛤堡也算是共識了(《大國的興衰》肯尼迪)。不過蛤堡能抗全歐洲圍毆三十年,不輸面,不輸面。


三十年戰爭…西班牙哈堡太能敗家了,那麼大的家底完全體現不出來,作為天主聯軍之雙璧,發揮的作用太小了(感覺就像是土豪的m1在葉門翻車那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地方都會有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這樣不會很不尊敬嗎?
為什麼天主教反同性戀,卻有那麼多神父猥褻男童醜聞?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異同(天主教的答覆)?
從宗教角度看,洪秀全是上帝第二個兒子嗎?
韓國基督教異端狀況有多嚴重?

TAG:基督教 | 天主教 | 宗教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