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能》|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更優秀?

文章共計4500字,閱讀需要些時間,認真看完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生物學家拉馬克認為,生物的進化應該包含兩個方面:垂直進化(由簡單到複雜)和水平進化(多樣性的進化)。人類的進化過程也是如此,垂直方向上從簡單無序變成複雜和有組織;水平方向上從相似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與豬的差距還大」。

在演化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與我們的本能對抗。大多數動物想要生存,就不得不改掉慵懶的本能,讓自己跑起來,去躲避天敵或者獵取食物。狼為了更好地生存,相互之間選擇合作,讓出部分食物,剋制自私的本能;人為了更好的生存,制定了文明的規則,剋制了廝殺的本能。

然而,即使當下比起嗜血茹毛的原始社會文明了很多,人類的進步非常大,在本能的自我剋制上也變得更為理性和成熟。但是生物進化的歷史並沒有很大程度上改變生存的基本機制。

正如英國神經科學家約翰·休林斯·傑克遜(John Hughlings Jackson)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意識到,物種在原有的舊腦的基礎上形成了精細的新腦系統。而舊腦作為基礎的存在更為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行為。換句話說,我們的大多偏好和選擇更多來源於我們的生物性。

比如說,男性傾向於選擇具有外表吸引力和身材比例感較好的女性做配偶,因為他們的生物性意識認為這樣的女性更可能繁殖出較為優秀的後代。而女性則傾向於選擇高挑和強壯的男性作為配偶,這樣才能給她們足夠的安全感,因為他們看上去更能夠捕獲到獵物和戰勝侵略者。

再好的法律,也無法停止所有犯罪;再好的個人,也會犯錯。因為人的本能之一就是野蠻,而歷史上也有無數次野蠻戰勝文明。重力作用讓每個物體都掉到地下,而人的本能也是如此,它會讓我們走向一種原始和野蠻,一種下落態的生活。

一、人為什麼更高級?

而演化的大方向則有秩序性和「反本能」的特點。

比如說,「及時享樂」是生物的本能。動物很少做那些短期內看不到收益的事情,因為動物的本能就是「及時享樂」,而人類相對其他動物更為高級,因此人們也願意為了「長遠的利益」而剋制自己享樂的本能。

在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簡史》中也有寫到「人類之所以能夠實現數萬甚至數百萬人通力協作,而一些動物只能形成幾十或者上百個單位的社群,是因為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相信『虛構信念』的物種」。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夠更好地剋制自己的本能,為長遠的利益著想。如果一個人不能很好地剋制自己的本能,那麼他更像是在「退化」,在水平進化中處於劣勢,他就更容易被這個社會所淘汰。這也是戰勝本能的重要性——越是能夠剋制本能的生物會更高級一些,越是能夠剋制自己本能的人往往也更優秀些。

儘管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生物本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生存指導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環境和關係變化,緩慢的進化已經跟不上現實的步伐。如果我們在用我們的本能去面對這個越來越快速變化的世界,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慢慢被淘汰。

因此,想要讓自己跟上時代,那麼就需要戰勝更多跟不上時代的本能反應,讓自己不再用低效的方式去適應和學習;不讓憤怒沖昏頭腦;不被直覺掩蔽雙眼。

二、卓越之路的「本能阻礙」

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展一場「反本能」戰爭,讓自己在水平進化中有更多的優勢,變得更卓越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加美好和優秀一些。比如減少自己的一點小贅肉,讓自己看上去更健康、讓自己的成績更好一些,考上不錯的學校、或者希望改變羞怯的性格,讓自己敢於去表達。

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願景,否則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對生活有那麼多抱怨和不滿了。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我們走向卓越呢?

1.阻礙我們走向卓越的第一個因素:人的認知模式的穩定性。

俗話常說「三歲看八十」,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模式就已經被外界環境培養起了一個較為基礎的模式,作為我們後期認知事物的模版。當我們遇到相似的場景時,我們便會提取以前相應行為作為反應。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一個事物時,我們的行為都會經過一個「圖式」,而改變的本質則是換一個「圖式」。但是這個過程非常困難,因為這個圖式已經伴隨我們二三十年。而且年齡越大,「圖式」印刻越久,改變的難度也會增大,所以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父輩相對比較固執一些。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首因效應」,我們可能會因為對方給我們一開始留下的好印象而認為對方不錯,後期即使對方犯了錯誤,我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偶然。

實際上這也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圖式」比較難改變的原因。我們會將第一次與對方接觸的印象當作了我們認識對方的「心理圖式」,思考關於對方的問題大多會經過這個圖式,也就是傾向於往最開始印象的方向去想。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為什麼我們對「第一次」印象都非常深刻呢?因為我們已經將「第一次」所經歷的事情,當作我們認識這類事物的「心理圖式」,當我們遇到相似的事物,我們會通過這個「圖式」去做反應。改變之所以困難的原因之一也在於此,因為「圖式」的本能很難被改變。

2.阻礙我們走向卓越的第二個因素:急功近利。

一些時候,我們讓自己變得優秀的辦法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可能在付出的過程中,當看不到想要的結果時,我們便選擇放棄。

比如說,一些人想要減肥,堅持了三天的運動感覺沒有效果,覺得自己的方法有問題,不斷調整不斷修改,反而讓自己疲於變化而消耗更多的能量,不利於我們想要的改變。

記得以前一個朋友告訴我,她高中時候非常努力學習英語,但總是考試結果不理想。後來索性將重心放在其他科目上,這個時候她的英語成績反而突飛猛進。看上去感覺反而是「玩能夠提高成績」。

事實真的如此嗎?不是的,因為我們的收益都存在滯後性。改變並不會立刻發生,而是需要時間的積累才會出現效果。當自己開始放鬆的時候,以前的積累反而開始出現了成效,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以為是我們「玩」的狀態帶來的。

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側重的思維都是「同時性」,我們看到的事物是以光速傳遞到我們的視線中,我們的感覺是以光速傳遞到我們的大腦,以至於我們覺得生活中的大多數事物到被我們感覺到是同步發生的。這就造成了我們思維的「短視偏向」——無法立刻看到成果,我們就會產生可行性懷疑。

但是,與我們的感官相反,我們的付出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體現出來,我們稱之為「效益滯後性」,這與我們的思維慣性相悖,所以當我們付出不能很快出現我們想要的結果時,我們就會傾向於懷疑和放棄。

因此,很多人沒能在正確的路上堅持到成果出現的時候,也與優秀無緣。

3.阻礙我們走向卓越的第三個因素:一直停留在舒適區。

足球運動員會被要求用反腳踢球,或者以最快速度跑完全場。但是足球愛好者則沒有教練強迫,他們更傾向於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踢球,他們只是享受這個過程。

後者就是在自己的舒適區去行事,所以他們的球技進步水平也更有限。而足球運動員則是被要求各種不舒服的方式去踢球,雖然感覺挺折磨人的,但是他們也因此變得更優秀,進步更大。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更多用我們習慣的方式去學習、去工作,但是這很難讓我們進步。這就像一道數學題,可以有很多種解法,但是我們一直用自己最熟悉的解法去解題,直到有一天自己的解法行不通了,但是自己並沒有在日常的練習中學會其他解法。

所以,我們也不奇怪為什麼有的人有十年工作經驗但是卻還沒有成為專家,因為他們並沒有積累十年的經驗,而是同樣的經驗用了十年。當遭遇瓶頸時,他們又沒有其他特長,於是也只能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層級中。

大多數人不願意離開舒適區,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離開舒適區往往意味著短期的效能降低。就像左腳踢球的運動員一開始會踢不好,用別的方式解數學題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所以,在這個過度追效率的社會,人們更難有精力去試錯。用熟知的方式去完成任務,雖然速度能夠更快,可是這並不利於一個人的成長,不利於一個人走向更優秀的水平。

諸此種種,走向卓越的過程充滿非常多的阻礙,,大多數人的「優秀之路」往往都會以失敗告終。

三、「總有人會贏」

不過,走向優秀的路雖然有很多本能障礙,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成功者。他們的經驗也可以幫助大家提高自己的改變的成功率。

也有一些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找到影響我們改變和變得優秀的因素,告訴我們改變的策略。我們的改變歷程,更像是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的博弈。我們想要戰勝過去的自己,我們需要知道對手的下一步棋。當我們知道過去的自己下一步棋要怎麼走時,我們就能根據他的方式預防性修正。達到戰勝自我的目的。

絕大多數人缺乏的不是戰勝慵懶和膽怯本能的勇氣,而是改變的技巧,而這才是走向卓越的關鍵。

《反本能》這本書的目的正在於此,它更注重於啟發性。一些書告訴大家戰勝拖延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心理獎懲等方式;大家想要變得會溝通,他們就告訴我們要多去讚美,多嘗試。但是他們很少告訴大家,為什麼可以這麼做,這麼做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這就像告訴我們一道數學題怎麼做,我們不知道原理,遇到它的「變型」我們可能就束手無措,更不用說自己去做方法的創新。

而這本書,不僅給了很多具有實操性的方法,而且盡多地解釋一個行為產生的原因和背後的根本。讓大家不局限於這本書的方式,自己根據原理去尋找更為適合自己的改變策略。

我也清楚,很多人在互聯網時代看的文字大多是文章類型,它們更短更精悍,雖然能夠快速讓我們獲得很多零碎的知識,但是我們的耐心也在這種狀態——在越來越多偏娛樂和短小的文章閱讀過程中,慢慢被消磨。看到有用的東西,很多人不是認真看完而是收藏起來等有空再去閱讀,但是卻很少打開自己的收藏夾。

所以,我希望大家閱讀這本書時,能夠真正耐下心來,不要像瀏覽網文那樣沒有深度加工地看完。也只有耐下心來,才能夠讓自己進步地更快一些。李小龍也說過「我不怕會一萬招的人,我只怕一招練一萬次的人」。如果沒有深度思考和訓練,那麼學到的東西也很容易只是「花拳繡腿」。

我們在用手機閱讀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因為手機對我們的「心理喚醒」更多是社交性和娛樂性。也就是說,即使我們認真地用手機閱讀,我們還是帶著社交和娛樂的情緒和知覺,這樣做不利於獲得更為深刻的知識,這種狀態的知識吸收效率並不比邊吃飯邊閱讀高。而紙質書的閱讀模式相對來說,對大多數人更為高效,因為我們對紙質書的知覺帶有更多的學習性。

另外,「乾貨」始終沒有「雞湯」那麼容易讓人接受。用一個朋友的話講就是:「雞湯」它更像是色情按摩,你哪裡舒服它就按哪裡。而「乾貨」它更像正規按摩,你哪裡不舒服它就按哪裡。

「雞湯」讀起來會爽,也能夠「飽腹」。但是它可能並不會讓自己更「健康」,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而「乾貨」讀起來讓人覺得很燒腦,但是它卻能夠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完整。

雖然這本書為了實現科普性和體現實用性,在專業性方面適當降低了。但是它依然是「乾貨」類書籍,還是需要花費些精力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成長。我也相信能夠認真看完這本書的人離自己的目標更近一些。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在思維上和自我控制能力上有成倍的提升,我想這本書會很適合你——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

點擊鏈接可直接購買:《反本能》 衛藍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天生變態狂:TED心理學家的腦犯罪之旅》一書?我們該如何認識變態心理與行為?
求類似於《巨嬰國》的書?
團隊合作中如何承認錯誤或者面對錯誤?

TAG:日常心理分析 | 生活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