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下轉型給中國製造的啟示

日本松下電器為其明年到來的創業100周年舉辦了「Change for the NEXT 100」主題發布會,在連續虧損之後決定對等離子等虧損業務進行剝離,向車載、住宅、元器件等B2B領域轉型,而對於中國市場其在向B2B領域轉型的同時將繼續加強家電業務。

日本家電企業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輝煌一時,不過隨著韓國和中國家電企業的崛起,日本家電企業逐漸衰落,近幾年更是頻頻陷入虧損當中,這迫使它們進行業務轉型,東芝、夏普等企業普遍選擇的是將它們的家電業務出售。

普遍的看法是,日本家電企業在面臨中國家電企業的頻繁價格戰後,導致家電市場的利潤極為微薄,家電業務對於日本企業來說成為雞肋。事實確實也是如此,2016年中國兩大電視機企業海信、TCL分別位居全球第三、第四名,不過它們的凈利潤率分別只有5.5%、1.5%。

那麼對於已經成長起來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家電市場真的是如此不堪么?筆者倒不如此認為,對於企業來說發展自己的品牌才更有前途,當然擁有了足夠的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後,終究會獲得豐厚的利潤。

目前國產家電企業中以格力最為出色,其連續20多年在國內市場佔有第一位的市場份額,在全球市場也奪得了空調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在擁有了優勢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其獲得了遠高於其他家電企業的凈利潤率,2016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其凈利潤率達到14.0%,這是國產企業當中所罕有的利潤率。全球家電老大三星電子2016年的凈利潤率為14.5%,可見格力成績的優秀。

在中國企業逐漸獲得了優勢市場份額後可以反過來支持中國製造往高端製造業升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是靠來料加工發展起來的,這就註定了我們需要逐步從低端製造業往上爬升。相比起前20年,當前中國企業所取得的成功已是巨大的成功。

中國手機企業曾在2004年前後崛起夏新、波導等品牌,不過當時由於產業鏈主要控制在國外企業手裡,在國外企業對中國手機企業限制供應元件、提高元件供應價格等的打擊下而迅速敗落。2011年中國手機企業再度崛起,雖然高端元件依然被掌握在國外企業手裡,不過中低端元件中國已能自行製造,華為海思、展訊等中國手機晶元企業更可以生產國產手機所需要的核心元件--手機晶元,這讓中國手機企業得以走向國際市場,並在歐洲、印度、非洲等市場獲得優勢的市場份額。

對於家電企業來說同樣如此,格力、美的、海信、TCL等在國內市場佔據優勢市場份額後,它們開始走向國際市場,開始發展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國產家電企業在擁有一定基礎後,開始投入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格力、美的兩家國內最大的空調企業也擁有了自己的壓縮機工廠,海信開發了自己的電視機晶元,TCL則發展起了自己的液晶面板工廠;美的更是通過收購東芝白電業務獲得了其在海外市場的白電品牌以及國內空調企業一直難以攻克的部分變頻空調技術。

對當下日本不少企業對家電業務剝離的做法,中國企業更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強化自己的家電業務,趁機奪取更多市場份額,即使當下利潤較為微薄,也不應該放棄。當下全球家電老大三星當年正是通過奪取了全球電視機優勢市場份額後支持液晶面板業務的發展逐漸獲得如今的優勢產業鏈,反過來又支持了其品牌的強大,成就了今天偉大的三星。

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正處於關鍵時刻,上游產業固然有豐厚的利潤,但是其也需要品牌作為支撐,否則再強大的產業鏈也有可能在面對強勢品牌企業的時候無奈被迫殺價競爭,這從蘋果屢屢迫使產業鏈降價可見。作為全球最大代工企業的富士康正是因為難以忍受蘋果等客戶的苛刻要求,而發展自己的品牌進入了家電市場,這也反映了家電市場依然可以有所作為。

對於當下實力依然未足夠強大的中國製造來說,更應該同時支持產業鏈的發展和家電企業的進一步壯大,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不應該僅僅因為家電業務的利潤微薄而放棄,當下已獲得一定優勢的家電企業對中國製造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松下與其他日本家電企業的選擇也有所不同,它依然不願放棄家電業務,而是在強化進軍上游產業的同時繼續發展家電業務。

推薦閱讀:

推薦好用日本護膚品和葯妝吧~?
變臉、不倫、醫療、懸疑,日劇空檔期的你是不是忘了還有這部劇?
東映與周日早間 六十六年的系譜(九):打不贏我就合體

TAG:日本 | 松下Panasonic | 中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