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法,能夠讓你的學習效率提升10倍

「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很多人看來,是最正確的廢話。畢竟,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誰不知道呢?

其實,很多人還真的不知道。

這句話想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將多個類似的現象聚類分析,然後提取出其背後的理論模型,並以此套用到我們之後的生活中,形成有跡可循的操作方法」


很多讀者曾在後台問我: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回憶一下:什麼時候,我們對一種知識的掌握最為深刻?

然後,找到其背後的原理,整理出一套有跡可循的操作路徑,我們就能夠發現高效的學習方法。

於是,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以下場景:

「當我們將剛剛了解的知識說給別人聽之後,往往印象最為深刻。」

理解大腦運作的底層邏輯

就像是:研究營銷,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消費者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

同樣,研究「怎樣學習最有效」,本質上就要搞明白:人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如果拿電腦作為類比,我們能更加直白的理解人腦的運作原理:

人腦和電腦的區別在於:當我們讀取電腦的某個信息時,它的內容和位置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這很容易理解,當我們打開電腦桌面上的某個ppt時,它的內容和位置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讀取而發生變化。

可人腦不一樣,當我們讀取人腦的某個信息時,這個信息的活躍性將會提升,意味著下次被調用的可能性也在增強。

可以想像一下你最近有沒有和別人探討過什麼知識?它的概念是不是相對於其他知識在腦海中更加清晰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的有效知識並不是由我們接受、儲存、管理了多少知識決定的,而是由我們調取、使用了多少知識決定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總說:掌握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說給別人聽,因為在你向別人表達的過程中,你的大腦在不停的提取並使用知識。

當然,這種方法的局限性也很大。畢竟,我們很難找到合適的聽眾。

所以,最高效併兼具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寫出來。

「嗯,這種話我也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誰都知道寫出來能提高學習效率,你能說點我不知道的么?」

的確,誰都知道應該寫出來。但我的意思遠遠沒有那麼簡單,接下來我想說的是:寫什麼?怎麼寫?

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要先回到問題的源頭:怎麼讀?

相信有90%以上的讀者,在拿到一本書之後,會從目錄、序言開始,讀到最後一章。

我並不否認這種方法的正確性,但是又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太低效了。

其實,很多寫過書的人都知道,一本書的核心觀點,往往幾個段落甚至幾句話就能夠概括,而剩餘90%以上的內容,都是以案例或情境基膜來輔助核心觀點的表達以及幫助讀者理解。

那既然這樣,我們就沒有必要完全一字不落的讀完一本書,我們只要讀取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行了。

然後,搞清楚這本書講的是什麼,然後自己找案例套進去。

沒錯,這就是我要介紹的「錨定閱讀法」:

何為「錨定」?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比如說,當我們剛剛買到心愛的蘋果手機,會很奇怪的發現接下來的幾天身邊很多人都在用蘋果手機;

當我們剛買了一輛奧迪,會發現路上很多人都開著同款汽車

......

簡單來說,我們覺察到系列事件的連續發生,是因為一個早先的事件A開啟了我們的視角,讓我們主動觀察到了類似事件。

這個事件A,可以稱之為錨(Anchor)。

上例中,你生活中看到A款奧迪的概率基本恆定,你每天都能遇上N輛,但你卻視而不見,對於你來說,這個事件就像從來沒發生過一樣。

後來,你之所以會發現這麼人開A款奧迪汽車,是因為你自己購買了A款汽車,才讓你有意識地去關注和覺察,並非此車出現的次數變多。

而在讀書這件事情上,利用錨定效應,就能夠幫我們有效的提升閱讀效率。

舉個例子,當我們拿到《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之後,一般人會詳細的閱讀每一章、每一節,在花了幾天時間讀完之後,回過頭讓他總結這本書到底講的是什麼,他大概率會提取某一個章節的觀點甚至案例來代替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這並不難理解,畢竟腦海中關於這本書的信息太多了,我們的大腦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取並總結其中的核心觀點。

所以,我們看到了無數低效率的讀書方法。

但是高效的讀者會怎麼做?

拿到《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之後,他們會首先閱讀目錄和序言,了解這種書的大致觀點,注意,此時並沒有人能夠知道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接下來,他們會將這本書扔到一邊,然後通過豆瓣、知乎等等各種渠道找相關書評。

你沒有聽錯,此時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看看別人對這本書的總結。

在花了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大致可以提煉出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富人買入資產,窮人買入負債。

沒錯,就是這12個字,基本可以概括這本書想要傳授給我們的精華。

然後,帶著這個核心觀點,我們也可以稱為整本書的主要邏輯框架,回過頭來快速瀏覽整本書,重新理解作者對於「窮人」、「富人」、「資產」、「負債」這幾個主要關鍵詞的定義。

最終,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你已經掌握。

然後,將這個觀點作為一個「錨」,開始捕捉生活中的相關案例,例如:

很多大學生剛剛畢業投入工作時,大部分人選擇花費較少的錢住在距離公司較遠的地方,每天上下班要花費三四個小時的時間;

而少部分人選擇花掉將近一個月的工資租在公司附近,每天利用別人在路途上的時間投入工作、學習。

此時,看似前者比後者花費更少的金錢,但本質上,他們在花費能夠創造財富的資源「時間」,而換取此時並非最重要的「金錢」;而後者在節約能夠創造財富的資源「時間」,用於投資未來。

這樣看來,前者反而更是一種「窮人思維」的體現

......

很多類似的案例,都可以構成我們寫作的素材,比如說,當我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窮人思維?」時,往往就可以將我們的理解寫出來。

這種方式,本質上就是在「提取並調用」大腦中的知識。

我曾經用這種方法,在30分鐘內,掌握了《藍海戰略》的精髓:關於價值鏈的增、減、剔、除。

並結合大量的商業案例分析,例如共享ktv、快速剪頭等商業模式,加深我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解。

這樣一來,《藍海戰略》這本書幾乎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被我牢牢掌握。

同樣,以此方法來閱讀其他書本,我們就能夠在快速的時間內,形成高效的知識體系。

回顧一下這個方法的主要步驟:

(1)整體閱讀一本書的目錄及序言,了解書本的類型及大致內容

(2)通過豆瓣、知乎等各種渠道閱讀書評,提取核心觀點

(3)帶著核心觀點通篇快速閱讀,及時糾錯

(4)帶著錨定去觀察生活中的相關現象,並積累素材

(5)提取並調用大腦中的素材,整理成文


那些看似在不經意間成功的事情,其背後往往都存在有跡可循的科學思考路徑。

在我的公眾號「nick說」中,我分享了一篇關於思考路徑的文章《多一種緯度,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與眾不同》。

公眾號後台回復「思考路徑」,即可查看。

推薦閱讀:

你被「潛」了嗎?| 職場該注意的那些「潛規則」
拒絕俗套,PPT封底正確使用手冊!
公司可以限制員工跳槽到競爭對手那裡嗎
夢想,沒想到這麼快就實現了!
女上司婚外情被我撞破,結果現在處處想置我死地,我怎麼辦?

TAG:学习 | 商业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