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學16歲的高三學生羅某,在辦公室將自己的班主任刺死。這是近年來師生關係惡化的又一起典型悲劇。

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有教師說:「中國教師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時間,大家都在思考:「我們的學生怎麼了?」、「我們的老師怎麼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在眾人看來,讓羅某起意動手的是下午臨近放假時的作業。

李力說,當時班主任鮑方讓大家觀看一部勵志電影,並要求同學們寫完觀後感再放假。

臨時增加的兩項任務,讓羅某感到不滿,還當場和幾個同學表示了反對,和鮑方說他不想寫。

「他的聲音不大,但態度不好,很多同學都能聽見。」李力稱,班主任那時明顯有些生氣地和羅軍說:不想寫就轉班。(注意:這是重點!估計很多老師說過這種話吧。)

於是悲劇發生了。

這看似偶然的場景下,其實藏著必然。

望著鮑老師冰冷冤屈的臉上凝固的血跡,我們彷彿看到「升學率」和「分數」在他臉上沉澱的疤痕。

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高考改革,但是這場改革從來是換湯不換藥,「分數論英雄」依舊普遍流行。

家長和學校都唯恐「起跑」落後,唯恐跑程中被別人趕上,「分數」能爭名,「分數」能奪利,於是學校、家庭、老師就爭先恐後千方百計地「掙分」。不然,學校還能辦下去嗎?老師的「率」不行,你的班還吸引家長和學生嗎?孩子沒有「分」,家長的「龍鳳夢」不就破了嗎?

迫於社會各界的壓力,學生們鴨梨山大,老師們更是壓力山大,我們需要指出的是,分數不僅是普通孩子的生命線,班級升學率更成為了老師在學校立足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所以老師各種方法用之,惟願學生分數上去,難免出現簡單粗暴的做法。

鮑老師迫於學校的升學壓力,在關注到學生學習懈怠的情況下,隨口說出「不想寫就轉班」的話語,言下之意:你不認真學習,我管不了你,但你不能拖我們班後腿,你可以去其他班。

甚至可以這麼說,老師並不是出於對學生真正的關心,而只是對學生考試成績單一的關心,這是迫於升學率的壓力。

亦即,在教育市場化的條件下,教師所謂的轉化差生,實質是為自己的教學成績服務,並不能真正地起到關心學生的作用,極易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

「不想寫就轉班」——簡單的「六個字」暴露出了以資為本社會下的教育異化現象,而鮑老師的生命就是這個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

再看看羅某的情況,羅某的同學告訴記者,他的成績足夠讓他考上一所重點大學,但他對此並無太大興趣。羅軍曾經給不止一個同學講過,自己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學校。

他對自己這個規劃的解釋是:「我只想過輕輕鬆鬆的生活。」

而他的這種生活與想法與鮑老師和學校追求分數的目標太不一致了!因此他不接受老師的批評和要求,對此採取了過激的行為反應。

羅軍說:「我不覺得班主任對我多好,對他也不了解。」

這是唯分數論的悲劇。在當今中國應試教育下,特別是高中階段是標準的「應試教育」——直奔考試科目,死拼教學時間,「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是高中教學的縮影。

教師、家長、學生各方都生活在壓力之中,都覺著一天24小時是不夠的。老師和學生就像過去的「騎馬郵差」一樣,「馬歇人不歇」地灌輸和學習著一堆機械的知識,使學生在單調悲涼中枯黃地成長,把人培養成答題的「機器」,當然富二代和官二代是不用擠高考這座獨木橋的。

當今社會為何熱衷於高考這座獨木橋?大家普遍的認識是「為了美好的未來」。而事實證明高考越來越不是通往「美好未來」的橋樑,反倒是成為了社會階級固化的致幻劑和遮羞布。

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階級固化不斷加深,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資本、資源流動的僵固,應試教育也拼金錢,佔據社會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要通過高考這一座獨木橋實現階級跨越的概率越來越低,草根家庭的孩子高考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此下去,不僅是中國教師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草根孩子也是受害者。

「很後悔自己的行為,也非常對不起老師和他的家人。」目前,已經被警方控制的羅某情緒已經完全冷靜。

分數主導下的教育將老師推向了風口浪尖,把原本應該傳道受業的教師變成了追求分數的一線工人,而學生成了應試教育下被異化的產品。

羅某顯然不是這個分數主導,利潤驅動下之社會的合格產品,殺害老師讓其作為「殘次品」而被被淘汰。

最終是一個失去生命,一個失去未來的雙輸結果。

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只想說:

師生同根,相煎何急!

那麼誰贏了?

慕蘭微信號:qnczy20140504

weixin.qq.com/r/KkmGng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讚賞↓↓↓

wxp://f2f0HTbL1WcafFcmegVeBZaHzXjujGNPOdw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老師應該和學生做朋友么?
老師懷疑你被包養,該怎麼辦?
有什麼好的歌頌老師的句子,描述師生情的句子,教師節祝福語?
如何寫出有逼格的元旦祝福語?
大學輔導員,經常碰到學生用各種奇葩理由請假,應該怎麼應對?很多理由根本不合理?

TAG:师生关系 | 应试教育 | 阶层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