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將中國稱作「支那」是對中國的鄙視嗎?為什麼?

百度百科「支那」詞條的說法準確嗎?(http://baike.baidu.com/view/58227.htm)

難道「支那」不是 China 的音譯? 不僅是英語,其他語言比如德語就更直接發作 chi na 了。


今天在油管看了香港某兩位垃圾議員的宣誓,被噁心得想直接吐出來。

大家都別洗了。

我們來看看我的日本同學是怎麼說的

很明確,在日本人眼裡這就是個帶有種族歧視(我問得很清楚,是不是discrimination,同學回答也很明確,yes)意味的詞。

至於前面說的支那這個詞的詞源和過去的涵義

那些都沒問題,都是對的。問題是,任何詞語都會隨著社會演進,隨著使用者的主觀、客觀影響被賦予新的歷史意涵。對於我來說,對於所有我採訪過的抗戰老兵來說,「支那」這個詞讓他們聯想到的就是南京大屠殺和731部隊。

我們可以舉另一個例子,那就是英語里「negro"這個詞的使用。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And so we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 shameful condition."

—— Martin Luther King "I have a dream"

馬丁路德金在這篇流芳百世的演講里,僅僅一段話就用了四個Negro。

然而,你現在敢在隨便哪個黑人區喊一聲這個詞試試?


民國前

支那最開始應該沒有太多侮辱性的含義。似乎的確來自外語。中國需要一個超越朝代的詞來描述,那時「中國」的說法不流行(中國是日本的一個地域名稱),就有支那的說法。

但是,這個詞的意思的確不怎樣,發音和「死な」是一致的。即使沒有侮辱的意思,也沒有什麼善意在裡面(日本人是非常善於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的,而這個詞偏偏就沒有)。

清朝時孫文等革命黨恨清朝超越一切,所以不在乎,也拿來用。

民國後

民國成立後,蔣介石懂日語,曾經說過這個詞發音的意思不好的問題。

一般來說稱呼對方的名字當然要考慮對方的意見:比如韓國首都要改名為首爾,那你稱呼漢城肯定是失禮。

日本最開始把中華民國稱作支那共和國。國民政府正式抗議。後來改稱中華民國。

侵華戰爭

盧溝橋事變開始的侵華戰爭前後,日本軍部開始重新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中國和民國政府。再後來日本政府也開始使用這個詞稱呼中國和當時的民國政府。

從使用的人和使用的時期來看,不友好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了。

戰後

戰後國民政府和美國給日本政府壓力,在官方基本禁止了這個詞。

這等於是國際社會和日本官方正式承認這個詞具有侮辱性含義的標記性事件。

但是這個詞仍然在民間用。極少數正經的學者,絕大多數右翼分子。因為這幫使用的人和使用的語境,到今天,這個詞的侮辱含義已經非常明顯了。

最後的話

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印度語的源頭就有些。。。了。。。。小姐的語源本來也不是什麼壞意思,如果你是女的,今天追著你叫你幹嗎?

ps

支那的出處

按照日語wiki

http://ja.m.wikipedia.org/wiki/支那

實際上印地語/梵語讀作 Thin?Chin,英語 China 都無法音譯為支那。只有拉丁語才比較接近:Sinae。但是音譯完全可以音譯為 しなえ。而非しな。

不過按照 @梁海 給出的讀音

「梵語 ??? 的拉丁轉寫為 cīna 或 chīna,梵語發音為 [c?i?n?] ,印地語(不存在「印度語」這個概念)發音為 [t??i?n]。 另外,順便說一下,我記得有人在知乎分析過,??? 這個印度名字更像是來自「晉」而非「秦」。 」

從梵語的 cina ,的確可以轉化為支那。考慮最早使用支那的是佛教人士,這個源頭是可以自洽的。


嚇到我...不知被哪位大V點了贊,突然就飆升到90多贊...這個是大一寫的論文,頗顯稚嫩,大家多多包涵…以下原答案

~~~~~~~~~~~分割線~~~~~~~~~~

為這茬,我還專門寫過一個6000字的論文,先佔個坑,改天有時間了把論文刪刪放這

先放結論:

最初不是,現在是

最初不是,現在是

最初不是,現在是

1、「支那」一詞的淵源

「支那」一詞最早出現在漢譯的印度佛經裡面。《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里說:「王又問曰:『師從支那來,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復有何功德,致此稱揚?』」

《慧琳音義》說:「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作,故以為名。」

至於「支那」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1該詞從梵文Cina音譯而來,而梵文Cina從漢字「秦」而來。這種說法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雖然秦王朝壽命短暫,但是「餘威震於殊俗」,事迹傳遍海內外,於是梵文中就以秦作為中國的代稱。

2一種說法認為是源於「晉」。因為晉國比之秦國,更加靠近北方的胡人,與胡人的交往更為密切。而西方人、印度人更多的是通過北方的胡人了解中國的,所以「支那」一詞更有可能是音譯自「晉」。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荊」是「支那」的來源,因為荊楚王國較之秦國地域面積更加廣闊,經濟實力更加強勁。

2、「支那」的褒貶變化

時至清末民初,受東學西漸的影響,不少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傳統的華夏夷狄觀念。認「中」「華」等稱呼體現出了一種漢民族的傲慢與自大,與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現代的先進思想有太多齟齬。故以開放和歡迎的態度使用「支那」作為中國的代稱。

章太炎先生曾在日本發表《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宣言書》。宋教仁、黃興等在東京創辦題名為《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後成為同盟會黨刊《民報》。民國3年孫中山寫給時任日本首相大隈伯爵的密函中孫中山自稱支那29次,對支政策1次,支那革命1次,支那國民2次,支那人1次,總計:34次。梁啟超也曾說:「我支那四萬萬餘人大夢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中國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不僅如此,梁啟超還自稱支那少年。康有為之女康同璧也有「我是支那第一人」的詩句傳世,曾得毛澤東讚賞。可見這一時期「支那」一詞非但沒有貶義,反而是一種潮流和時尚。

然而隨著國力的衰弱與日本侵略的勢頭初現,「支那」一詞在中國人的心中逐漸趨於貶義。1915年,留日學生彭文祖在《盲人瞎馬之新名詞》一書中所提出抨擊的第一個新名詞,就是「支那「,他情緒激動地呼籲國人趕快廢棄這-名詞。其言曰:

  「此二字不知從何產生,頗覺奇怪。人竟以名吾國而國人恬然受之,以為佳美,毫不為怪。余見之不啻如喪考妣,欲哭無聲,而深恨國人之盲從也。考此二字之來源,乃由日人誤譯西洋語China蔡拿者也。留學生寫諸書信,帶之回國。譯日書日報者,照直書之,人云亦云,不加改變,是國人歡迎此名之明證也。而不知此二漢字在吾國為不倫不類、非驢非馬也,又不知為由人妄加之也。吾新建之中華二字國名,日人日報攻擊吾為自尊自大鄙夷他國所起,竟否認吾之存在,絕口不道,偏呼吾曰支那,矢口不移,而國人恬然自若,不獨不怪,更歡迎如上帝授與者然。此予不勝大惑者也。自唐朝呼日本曰倭(形委音渦),形其為東方矮人。因其屢屢擾亂國境,故加之以寇。殊不知唐代之名,竟貽禍於今日。日人引以為奇恥大辱……每一文學士作一字典,必於倭字注下,反覆詳加剖解,說其來由,記其恥辱,與吾國人立於極相反對之地位,咄咄怪事,興國之民與亡國之民,自有不同之點乎……予欲罵而聲嘶,望之滾淚而已。近年日報又有東支那、北支那、西南中支那之稱,而吾國報紙競率直譯之,不知變為中國東部、北部、南中部之名。吁!此雖小事,亦四分五裂之兆歟?一班昏昧盲從,猶可藉口不知來歷與此恥辱,獨怪留學生(第一盲從難怪)與學法政者,亦朦然不解。嗟呼,痛心疾首,徒喚奈何。彼國際法中非有不許亂名人國之一說乎?學國際法者看何處去矣!」

作家郁達夫在其著名小說《沉淪》中也有這樣的說法:

日本人都叫中國人作『支那人』,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們罵人的『賤賊』還更難聽,如今在一個如花的少女前頭,他不得不自認說:『我是支那人了。』

緊接著作者又說:「『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強大起來!』他全身發起痙來,他的眼淚又快滾下來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該詞逐漸趨於貶義,一方面及時從留日學生中開始。另一方面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的轉變也促使了這一詞語的褒貶變化。

19世紀中後期,明治維新開始,西學興盛,尤其以荷蘭影響最大。受此影響,「支那」一詞出現的頻率增大。因為日本人認為「中國」這一稱呼充斥著傳統夷夏之辨的思想,稱「中國」有自貶之嫌。此時的日本人早已不再認為中國是亞洲文化的中心,反對尊崇中國的習氣。福澤渝吉提出「脫亞入歐」這一理論,也促使了「支那」一詞的風行。但「支那」一詞仍未在日語中生根,更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繫在一起。但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一些軍國主義著作中不僅稱中國為「支那」,還將中國與「懦弱卑下」之類的詞語聯繫在一起,表達了對中國的輕蔑態度和一種極為瘋狂的征服野心。1888年日本著名軍國主義分子佐藤信淵所著的《宇內混同秘冊》,被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惠顧,大量出版,並成為日本侵華的輿論工具。日本陸軍部還規定此書為全國陸軍將士的必讀書。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人帶來了空前的恥辱。條約簽訂後的日本全島,開始逐漸瀰漫起一種歧視華人的空氣。甚至在小孩中也流行著模擬甲午海戰,侮辱清軍士兵的遊戲。同時,「支那」一詞也成為日本人稱謂中國的普遍用語,並從此帶上了勝者對於敗者的輕侮的情感和心理。直至中華民國成立,日本仍稱中國味「支那共和國」而不稱「中華民國」。

1930年起民國政府開始要求日本官方不在稱「支那共和國」。同年,日本政府開始改稱「中華民國」,但民間仍盛行「支那」的稱呼。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開始侵華。隨著侵華的深入和日軍的節節勝利,日本政府不在在意民國政府的要求,無論官方文件還是民間報紙皆稱「支那」。而且作為一個勝利者和得勢者,這樣的帶有「支那」稱呼的語句大多與侮辱和醜化中國的內容聯繫在一起。例如《支那事變畫報》等。在這一時期「支那」一詞的侮辱性達到頂峰。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日本政府才應中國要求發出《關於避免稱呼「支那」的事宜》一文終結了這一詞語的使用。

3、詞語感情色彩變化體現的中國人當時的文化心態(支那趨於貶義的文化原因)

1是一種弱者的敏感。強大的國家對於所謂侮辱不會表現得太過在意,而弱小的國家總是很敏感,有時甚至對一些戲謔也會過度地反應(當然,這裡並不認為「支那」是一種戲謔)。抗日戰爭中儘管中國人也蔑稱日本人為「鬼子」、「倭寇」等,但很少聽到有日本人對此群情激奮。

2是中國士人的家國觀念。中國的文人常有以國家為己任的高尚情懷,尤其旅居國外的中國學生這一感情尤為強烈傳統文化中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中國文人對待「支那」這樣的侮辱性辭彙就更加敏感,並表示出一種義正詞嚴的反抗,也正是這樣的反抗使詞語的侮辱性也顯得更加強烈。

3還是避不開中國傳統的夷夏之辨的觀念,和一種自大的延續。「貴中華,賤夷狄」的思想從古至今一直延續,雖然近代以降,西學東漸,這種觀念有所改變,但是在骨子裡仍難以徹底根除,所以當昔日俯首稱臣的東瀛小國突然不以「中華」稱之,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憤恨,這種自傳統以來的文化自負,也是「支那」一詞走向侮辱辭彙的一個推手。

4、從語言學來看「支那」的褒貶變化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他的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到語言是所指和能指的結合。而能指所代表的音響形象或者符號往往是任意性的。具有一種不可論證的特點。既然符號是任意的那它本身就不會有什麼所謂的褒和貶。然而語言並不是自由的,時間將使對語言起作用的社會力量可能發揮效力。隨著時間的演進和社會力量也就是說話的大眾的影響,一個本無感情色彩的符號可能就會富有某種特殊的含義。

比如「你就是一個日本人。」這句話不含任何侮辱性的詞句。然而若在抗日戰爭時期,對著某一個正直的中國人說出這句話,再輔以某種特別的語氣,那麼這句話就會成為一句極盡惡毒的罵人話。類似的,一開始「你是一個支那人。」這句話並沒有什麼侮辱性,但在某種特殊的場合輔以某種特殊的語氣,這句話就有了它的感情色彩。久而久之,這種感情色彩就固化到「支那」這一詞語之中了。這便是索緒爾所說的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力量對語言的改變。

薩丕爾在《語言論》中說道:

「語言的辭彙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

早期在日本翻譯的佛經中的「支那」服務於一個信奉佛教,對中國仍有尊敬的日本文化。明治維新的「支那」服務於開放化和日益西化的日本文化,是日本向西方學習的一個象徵。侵華戰爭時期的「支那」服務於富有擴張野心的日本軍國主義文化,使之沾染上軍國主義的殘暴野蠻和任意侮辱他人的特點。現在極少數日本右翼政客仍在使用的「支那」則服務於右翼政治文化。

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文人的獨特文化和文化心態深刻影響著漢語的變化和發展。外部的歷史條件和詞語使用者微妙的心理變化也會深刻影響詞語的感情色彩。語言影響著文化的思維方式,文化和文化中的人也改變著語言。任何詞語的變化無疑都是紮根於深刻的文化之中的。倡導一些積極向上的文化可以減少惡毒語言的出現,多說一些積極向上的語言也可以避免文化上的醜惡發酵。

以上。

參考文獻:

[1]鄭張尚芳.「支那」的真正來源.

[2]蘇仲湘,論「支那」一詞起源與荊的歷史和文化[J].歷史研究,1979.4.

[3]孫中山.密呈大隈伯爵首相閣下函.

[4]彭文祖.盲人瞎馬之新名詞[M].編者自刊,1915.

[5]郁達夫.沉淪[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7.

[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6.

[7]菲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1.

[8]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


支那不是國或民族,而是形容地區,之所以二戰日本人刻意把形容中國的用語"地區化",乃是為了服務於他們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態。

辛亥革命後,清朝被推翻,日本國內有兩種聲音,對接下來的中國事務干涉與不干涉。內藤湖南寫了一個《支那論》,其認為當時的中國要拋棄中央集權,如蒙古族、藏族、滿族、維族等都要和中國脫離,各地區有自己的地方自治團體,且不需要有自己的國防,由當時在中國有實際利益的列強們透過他們的協商來決定中國的命運。

這樣的地區就叫做支那,不配稱作中國。

那時有日本人鼓吹中華的正統在日本,中國經過元、清蠻夷統治已經不是中華正統。像乃木希典給天皇送《中朝事實》,用意都是如此,他們務求在思想上自視日本是中華正統,要侵攻的地區如果還稱作中華、中國這種傳統中華文化圈中心的名稱,豈不是亂了套了?

這個是《中朝事實》。

垂仁是日本天皇,這裡寫的是新羅王子貢日本等各種認為日本正在成為、應該成為、已經成為"中華之文明"的現象。

發展到了二戰,就變成日本人有責任來複興支那地區,支那已經沉淪了,不能叫中華文明之國。支那失去了中華文明中心之國的機能,繼承中華文明正統的日本有責任站出來"暴支膺懲",領導中華文明,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日本人在二次世界大戰選擇稱中國為支那是為其軍國主義的對外政策方針服務。

現在稱中國為支那者多是討厭TG自己沒本事又拿TG沒辦法,亂開地圖炮的人。


是鄙視。

如果一個詞被很多人用作某種意味,那它就擁有這個意義。小姐以前也沒有性工作者的意味,菊花以前也只是植物。

我如果能帶領幾十萬人上百萬人輕蔑地管中國人叫「白蘿蔔蹲」,久而久之,「白蘿蔔蹲」就成為有侮辱意味的辭彙了。如果很多人誇讚人有才華,說他是「平谷大桃」,幾年以後,「平谷大桃」就變成了褒義詞。


謝邀

「支那」一詞的的惡意主要源自它對「中國」的不認可。

東亞國家都講究一個名不正則言不順,對一個正式名稱的否認,實際上就是對一個名稱擁有者本身的否認。

就像「倭」本身是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本身沒有惡意,但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動輒管日本國稱為倭國,管日本人叫倭人,管日本刀叫倭刀之類的,明顯就是對「日本」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自稱的不認可,「你也配叫太陽升起之國?」

管韓國叫「高麗」,也隱含著「你個蕞爾小國也敢稱大韓?」的意思在裡頭,管朝鮮叫「北韓」,管韓國叫「南朝鮮」則隱含著對政權合法性的不認可。

還有最近Angelababy被各種扒,扒她的時候也沒幾個人叫她對外宣稱的藝名,而直接叫她本名「楊穎」,意思也很明顯,就你也配叫「angela」?

與此同理,對於有著官方名稱中國,故意不這麼叫,而叫它奇奇怪怪的外文名稱的音譯「支那」,意思也很明顯——你也配叫中央之國?


哎,你看「2」和「B」,好端端的數字和字母,合在一起怎麼就成了髒話了呢?


大兄弟,你試著在美國叫黑皮膚的人negro試試。

negro過去根本沒有貶義,就是描述黑色皮膚的人嘛。


小時候一個胖子對一個瘦子稱呼叫「豆芽菜」,瘦子叫胖子「肥豬」。兩個人互相看不對眼,常常呼叫綽號罵對方。

幾十年後倆人再度見面「豆芽菜」,「肥豬」。倆人計較對方綽號並緊緊相擁。

=======

一個人叫另一個人某種綽號,是否帶有侮辱意味取決於這個人內心的情感,而並非名詞。

你真是一個高手;你真是一個「高手」

=========

當然我不是為了為「支那」這個詞作辯解。而是對方在明知道我們覺得這個詞是侮辱的意思的情況下,還用這個詞來稱呼我們,那他的內心的情感是什麼呢?


支那這個詞跟「小姐」這個詞有點相似,本來是沒有貶義的,但是日本人鄙視地用來稱乎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就覺得是這個詞不好了

還記得有一年不少人在網上流傳sina就是「支那」的發音,sina網就是鄙視中國人云雲,說白了就是競爭對手利用民族情緒搞的花樣。

其實歷史很好玩,中國從漢朝一直到唐朝,都稱日本為「倭」或「倭奴」,這個倭有矮的意思,不能說沒有鄙視的味道吧,日本人也接受了好幾百年,與中國來往的時候也自稱倭國。《舊唐書》里說唐朝的時候日本人跟中國學到很多東西,也明白這個「倭」不是什麼好詞,於是將國名改成日本。


我們現在再稱日本為倭奴算不算鄙視?


所謂侮辱,不是這個詞什麼意思,而是我明確告訴你不要這麼叫我很不爽,你非這麼叫。

這種常識性的問題有什麼討論的必要嗎?


中國這個辭彙雖然來源已久,但作為一個非常明確的國家的稱呼,歷時並不長。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大多跟著朝代,比如唐、宋、明,最後是叫清國。清朝沒了以後的一個階段就稱支那了(具體為什麼選了這個稱呼沒有嚴格考證,應該是來自「秦」,但一開始應該不是有選擇的歧視性的名稱)。問題是叫支那的那個階段正好也是日本看不起中國這個國家的階段,所以那時候不管叫什麼都會帶著歧視的態度去叫的。結果造成支那這個名稱本身有了歧視性的色彩。

在日本的時候曾跟一個老學者爭論過這個問題,他堅持支那不是一個歧視性的稱呼,說古時候中國人管日本叫倭國才真是歧視性的。還說了許多支那這個稱呼的來龍去脈,很學術性的。不過當時我對他說的那些不感興趣,沒記住,我只跟他說,不管你出於什麼理由,中國人覺得這個稱呼是歧視,聽了不舒服,別人聽了不舒服,那你幹嘛非要這麼叫?不是很不禮貌?禮貌不就是要尊重別的的意願,別讓別人不舒服嗎?老頭子倒也從善如流,點點頭說你這麼說的話我同意。

當然除了少數老派的學者,有些極端右翼分子至今還有用支那這個詞的,那是很明確的歧視性稱呼。不過現在的中國沒必要對一小撮上躥下跳的井底之蛙太過看重了,誰有功夫理他們?


日本人說這個詞,就是為了侮辱你。

跟詞意有什麼關係?

詞意正常,但是是侮辱人的,不是有的是么?

甚至讚美的詞,換一個語氣說,都不一樣了。

如果日本人用支那來稱呼你,並且是讚美相信是個人都能聽出來的。


其實我想問題倒不在稱呼上,即便日本人用「中國人」的稱呼,就能保證他們沒有鄙視輕蔑的成份在內麼?日本大部分人對中國人與事帶有偏見,這是毋庸置疑的。

以下文字引自http://www.xmart.tw/formosa/reply.php?TopicID=1707

考證一下「支那」一詞的由來,就會發現最早把中國稱為「支那」的並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自己。古時印度人稱中國為 cina,據說cina是來自「秦」的音譯。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 (見《舊約全書》),後來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據說均來自這個語源。現在英語中Chino或Sino的詞頭代表中國,比如Sino- Japanese War表示「中日戰爭」,Sinology 意思是「中國學」。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的佛經以後,懂得梵文的人太少,所以要把佛經譯為漢文。高僧翻譯梵文佛經時,按照音譯把 cina翻譯成「支那」,現在中國的佛經中還是用「支那」這個詞稱呼中國。佛經傳到日本後,也把「支那」這個詞帶入日本。

  由於發明「支那」這個詞的並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自己,所以可以排除日本人假借漢字的會意方式貶損中國的可能性。

  二、辛亥革命前的「支那」稱呼

  上面說過,「支那」一詞在日本流行起來是明治維新以後的事。不過那時中國的正式國號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清國」或「大清帝 國」,把甲午戰爭稱為「日清戰爭」,把義和團事變稱為「北清事變」。但是在一般的民間報刊,則一般把中國稱為「支那」,把「日清戰爭」稱為 「日支戰爭」,把中國話稱為「支那語」。日本人不稱中國的正式國號「大清」而稱「支那」,中國人為此而氣憤嗎?非也。原來那時的中國漢人,特別是中國的革 命家,對日本稱中國為「支那」,不但不生氣,反而還有幾分感激。

  那時中國漢人處於異民族的統治之下,因為日本暗中支援中國革命,所以一時間日本成為中國革命家的樂園,同盟會、光復會等反政府組織都是在日本組建的。 那時很多漢人來到日本的頭兩件事就是:第一是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是自稱「支那人」,拒絕承認自己是「清國人」。由於那時「中國」這個詞還沒有 被公認,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稱呼稱自己是「支那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提出「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陸瞗A功成身退」的誓詞(「支那亡國」是指明朝亡於清朝的那一年);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名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志,這是後來 同盟會黨報《民報》的前身。即使是立憲派的梁啟超,也用「支那少年」 為筆名,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

  當時很多中國的革命家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自己,亦說明那時日本使用「支那」稱呼中國,不但沒有貶義,反而含有對中國漢人的尊敬。如果日本人按照當 時中國的正式國號「大清」,把中國人稱為 「大清人」,把中國話稱為「大清語」,對中國的漢人來說,反而會感到被侮辱了。在辛亥革命前, 「支那」這個詞是被中日兩國都承認的名詞,沒有人對此提出過什麼異議。可是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正式國號從「大清帝國」變成「中華民國」,由此而引發了中 日之間的「支那」爭論。

  三、辛亥革命後的「支那」稱呼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有了一個新的正式稱呼「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這個國號並沒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清王朝倒台後,中國發生了內亂, 各省獨立,南方的革命黨在南京成立了一個叫 「中華民國」的臨時政府,但那時「中華民國」的范圍只限於南方數省,北方的大片土地並不屬於「中華民國」。此時清王朝倒台,已不能稱中國為「清國」了;而 稱「中華民國」也不合適,一是因為那時 「中華民國」還不能代表中國全國(南北和談後北方才承認「中華民國」的國號);二是因為日本政府一段時間內並沒有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在此情況下,日本 政府放棄「清國」的稱呼轉而用民間慣用的「支那」一詞稱呼中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 「支那」稱呼中國。

   1913年10月,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同時,日本表示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可是日本政府只是在中文的文書中使用「中華民國」,而在日文的文 書中,則使用「支那共和國」稱呼中國。開始日本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遇到多大問題,因為「支那」這個詞在日本已經流行了幾十年,中國人一時間也沒有多想這個問 題。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這是中日關系惡化的起點。1919年的日本轉接德國租界問題,又引起「五四」運動的反日熱潮。當時愛國人士 提出的一個抗日話題,就是日本稱呼中國為「支那」。一些愛國青年提出日本稱中國為「支那」是有意侮辱中國人,於是一把愛國大火便燒了起來。愛國志士紛紛向 政府上書,要求抗議日本政府使用「支那」和「支那共和國」辭匯的做法。此後中國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但都沒有結果。

  日本不使用「中華民國」的稱呼,除了有上述1913年7月日本政府的規定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認為「中華」一詞暗藏著對日本的輕蔑。原來歷 史上「中華」、「中原」是為了區別周邊異民族國家的用詞。以前中國把東方的異民族稱為東夷(日本人、韓國人),把南方的異民族稱為南蠻(東南亞人),把西 方的異民族稱為西戎(西亞人),把北方的異民族稱為北狄(蒙古人)。中華和夷蠻國家的關系不是對等關系,而是上對下的朝貢關系。日本人認為中國人自稱「中 國」,含有天下之尊、文化上優越的驕傲感,因此一些他們認為改稱「支那」為「中國」,有承認自己是「東夷」朝貢國的被侮辱感。這是日本不願意使用「中華民 國」和「中國」的內在原因。

   「中國」這個辭匯,盡管中國人未必認為它就是「中央之國」的含義,但不可否認按照字面可以把「中國」解釋為「中央之國」。當然中國政府使用「中華民國」的 國號時,並沒有想到要侮辱日本;而日本政府使用「支那共和國」一詞,也未必有侮辱中國之心。可是漢語是會意語言,一個辭匯有很多引伸意義,在辭匯上做文章 就會搞出好多名堂,因此中國才有文字獄的出現。

  清朝有個大臣寫了「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句,被搞文字獄的人引伸出「清風」就是比喻「滿清人」,結果該大臣被砍了頭。近代中國和日本的愛國人 士又把文字獄引伸到國際舞台,中國人說日本稱「支那」是有侮辱中國人之意,日本人說中國自稱「中華」有侮辱日本人之意,對一個名詞內在含意的不同理解搞成 一場國際紛爭,也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難於理解的。

  不過在中國政府的再三抗議和敦促下,1932年日本政府終於承諾在政府公文中不再使用「支那」,一律使用「中華民國」,但民間報刊仍稱中國為「支 那」。一直到日本戰敗後,1946年日本政府向全國發出《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後「支那」這個詞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 志中消失。中日間這場關於中國國號稱謂的爭論,在戰敗日本的全面妥協情況下徹底解決。

  四、現在的「支那」問題

  日本戰敗後完全接受中國的條件,在公開場合不再使用「支那」一詞,此後一段時間內「支那」一詞被中國人忘記了。一直到1960年代美國出兵越南時,中 國大陸報刊上再次出現了「印度支那」一詞,原來歐洲人把處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地區稱為「印度支那」,越南等國所在的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半島」。中國大陸照 搬西方的稱呼「印度支那」,當時大陸人對「支那」這個詞似乎並不在意,不過台灣卻把「印度支那半島」稱為「中南半島」。

  可是到了1990年代以後,隨著大陸反日情緒的升溫,「支那」一詞又被中國人回憶起來,作為日本侮辱中國人的罪行之一。現在日本的主要媒體看不到「支 那」一詞,但是一些右翼分子卻不時挑起這個話題。東京知事石原就在公開場合說「支那人」,引起得中國愛國志士的氣憤填膺。而石原卻辯解說「支那人」一詞不 是貶低中國人,反而是尊敬中國人的意思,因為「支那」這個詞最早是中國人發明並被中國人承認的。

  然而石原的說法顯然是強詞奪理。比如現在中國人把日本人稱為「倭奴」,明顯有強烈的貶損之義。可是古代日本人卻自稱自己是「倭奴」 ,中國漢書上有「倭奴國」的記載,日本也出土過中國漢朝皇帝賜給倭奴國王的金印(金印上刻著「漢倭奴國王」)。如果現在有人把石原稱為「 倭奴」,並說這是為了尊敬石原,因為「倭奴」這個詞最早是日本人發明並被日本人承認的,我看石原也未必能接受。

  目前一些日本右翼人 士別有用心地挑起這個話題,與其說他們主動挑起事端,不如說他們是在對中國愛國人士罵日口水戰的「應戰」。中國愛國者在網站上鋪天誚a散發 「倭奴」、「鬼子」、「小日本」等辱日稱呼,難免激起日本愛國者的反擊,重提「支那」這種讓中國人氣憤的辱華辭匯。當然中國用 「倭」等蔑稱稱呼 日本人,並不是現在獨有,歷史上每次反日運動中都有同樣的罵劇重演。

最後我們需 要明確一個問題:「支那」這個詞到底是不是對中國的蔑稱?如果是的話,其輕蔑程度有多大?從上面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日本從江 戶末期開始用「支那」稱呼中國,當時日本使用 「支那」稱呼中國的確沒有侮辱中國的意思,中國人自己也不反對「支那」這個稱呼。可是辛 亥革命中國改了國號後出現了問題。中國的正式國號「中華」或「中國」,日本人認為其中含有對日本等「前朝貢國」的傲慢含義,所以不願稱 中國為「中國」,堅持稱中國為「支那」,這時日本人稱「支那」就包涵了一些對中國人的輕蔑成分,但並不是很嚴重,比中國人稱日本人為「 鬼子」、「小日本」的輕蔑語氣要輕一些。打個比方,中國人往往喜歡把黑人稱為「老黑」,「老黑」有一定輕蔑之意,但並不強烈,比稱「黑 鬼」緩和得多。日本人稱中國人為「支那人」,與中國人稱黑人為「老黑」的感覺有些相似,並不是一個特別惡毒的歧視用語,而是帶有一種微 妙的輕蔑感覺。


日本學者的看法,出自堀敏一《中國通史——問題史試探》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