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電影《七宗罪》?

電影七宗罪是影視經典,宗教題材加連環殺人,怎麼想都excited。可是片中留下了無數疑點,讓很多人爭論。那麼這部電影該如何解讀呢?


【古典主義的行為藝術】在尼采高呼出:「上帝死了」時我們的古典生活被宣判結束。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在無限縮小著世界間的距離,人們並沒有因此而更加親密,反而是疏離和冷漠將其取而代之,就連那僅存的藏有古典情懷的愛情,也讓赤裸裸的肉慾推翻在地,所有的悠長和浪漫,都變的短暫而破碎,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罪惡之都。 ·靈感來源於現代社會 所謂七宗罪,在這裡已經被貼上了現代的標籤,剝落所有罪惡本身,後面是赤裸裸的現代化後遺症,正如影片中所說的「人們把冷漠當做是美德」,這就是典型的現代化後遺症,所有人都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經營自己的生活,忙碌讓他們失去了對社會和周圍的感知,所以才會出現影片中輕描淡寫的幾個案例:搶劫犯為了搶一些零錢和一塊表而刺瞎一個人的眼睛;當一個女人遭到侵犯時喊救命沒用,只能喊救火。這無疑是最殘忍的暴力,正是這種暴力,讓人們拋棄了愛情,而去選擇短暫的淫慾;拋棄了道德去選擇骯髒的貪婪;拋棄友善而選擇冷漠的驕傲;拋棄健康而去選擇一時之快的暴食和懶惰;拋棄理解和讚賞而去選擇憤怒和嫉妒。自此,七宗罪被穿上了現代的外衣,兇手也找到了高高在上的理由。    正如兇手所說,「這是一件用於警世的作品」,就好像兇手選擇的作案手段一樣,每一件都是安排妥當,充滿了隱喻,這樣正適合了和這個現代化世界背道而馳的古典主義的情懷,他用食物將暴食的胖子撐死,用床榻將懶惰的癮君子困死,用公平將貪婪的律師懲治死。他擁有現代化得工具——槍,本可以將他們一槍斃命,但是他卻沒讓現代化的短暫代替他的古典主義,用所有人已基本遺失的古典,為兇惡的現代上了一課,我們不得不說他的靈感來源於現代,好像片中說的:「我們面對的是日常生活」。 ·用黑暗完成於黑暗之中 從薩摩賽不願接手本案開始,整個案件就透露出它的黑暗來,它的恐懼不來自它的殘忍,而來自對內心的拷問,所以在案件的偵破過程中,薩摩賽是處在自省的位置上的,他更加痛恨這個社會,和這座城市;而米爾則不同,他是初出茅廬的探員,他的慾望是能破大案,所以這種現代化得慾望讓他成為了獵物,這也成為案件黑暗的一部分。 另一個對城市黑暗的極端刻畫我想可能是天氣,我不知道他們的天氣是什麼樣,但是,影片中的陰雨連連總是透露著不安和恐懼,在陰雨和夜幕下的人們也是匆匆忙忙的行進的,所有的一切像是本就存在但卻與世隔絕的;還有就是兇手住宅,其黑暗的色調更甚於陰雨,壓抑感和空間的局限感更加的強烈,所以對於人物心裡的塑造也再此處有些微的體現,他的整個「作品」完成的過程都在這個暗室里被記錄,都在這個灰暗的城市裡被實現,所以我們再一次的不得不說,其實他也是受害者,就像他最終對於自己的審判,他也是現代化得犧牲者,感染者。 ·瑕絲隱藏於愛情之中 也許看過影片的人都認為兇手進行了一場超完美的謀殺,認為這是完美的醒世的行為藝術,但是這其中的瑕絲足以毀壞一切,其實好像上面說到的,作為身處現代生活的兇手本身也是受害者,所以無法更精確的描摹「作品」,本是用古典對現代的重傷,卻也迫害了古典本身,那便是米爾和妻子的愛情。 不同於肉慾和虛假的婚姻,米爾和妻子的愛情是本片中明媚的古典的符號,正如妻子和薩摩賽打趣說到的那樣;「我見到他時就知道要嫁給這個人。」這是摒棄掉說有所謂婚姻要素的純潔的感情,也好像薩摩賽感嘆的那樣,這是在這個生活節奏和生活空間中不多得的感情。然而,在米爾和妻子相擁的那個鏡頭,籠罩在他們身上的陰影,暗示了悲慘的結局,兇手用他所謂嫉妒的刀刃砍下了這份真摯愛情的頭顱,看似謀殺完美收場,可是這層破壞讓這份「作品」只存在於行為的本身,而完全喪失了其內在意義,所以,他們都失敗了,米爾和薩摩賽在殺手的指引下就範,殺手在「神」指引下殉道,其實都沒逃脫現代化對於他們的詛咒。 這是一部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片子,看到片名,就想起與之相似的《第七封印》。如果說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對信仰的根源和上帝的存在進行了追問和探討,那麼《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丟掉信仰,世界將會怎樣  影片中的紐約,灰暗、潮濕、骯髒、混亂,接連不斷的命案,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開頭是老少兩代警官追查殺人兇手,感覺好像一部偵探片。被殺者的慘象和陰森的作案現場在影片開頭就讓人心理緊張。在案子進行到第三個時,他們突然領悟到兇手是以殺戮的方式進行傳道,在以上帝之名懲罰被天主教認為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嫉妒。片子的宗教意義也就從這裡開始顯現,並在劇情行進中愈加強調,特別是將近影片最後,兇手極力控訴的一段話,他說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來懲罰那些有罪的人。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墮落,有罪之人會遭懲罰。這樣片子就有種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讓人看後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麼原因讓這些人產生罪惡,讓兇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殺戮的方式來進行懲戒,影片好像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是因為信仰的缺失嗎?在西方,啟蒙運動發現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漸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充分肯定了人類的理智,開始蔑視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理性摧毀了宗教信仰精神,認為科學技術萬能的人類覺得理性可以實現一切。不錯,以科學為代表的理性的確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飛速進步,促其完成了現代化的過程。可是,理性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束縛自身的枷鎖。依照齊美爾的看法,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諸如效率、計算、守時這些「理性化」的東西,這樣的理性化其實就是一種「物化」,金錢和商業價值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唯一尺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金錢的厲害變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對現代城市的冷漠現實不斷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強姦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會有人關注;受到房東欺騙的大衛和tracy住著一棟不斷受地鐵震顫的房子;房東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當做最好的房客,因為他會定期收到放在郵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態度其實就是現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對這個世界很是厭惡,在目睹一場街邊的搶劫案後鑽進計程車,司機問他去哪裡,他說:「far far away…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 more……。」他選擇的態度是逃避。他這種心理在一次和大衛的酒吧談話中被大衛揭穿,大衛還表示自己不會如此,知道這個世界的罪惡,但仍然堅持下去與它鬥爭。威廉沒有反對,他的想法的確如此,他意識到自己也應該積極面對這個世界,不能再逃避,所以他回家後砸掉了那個讓他更感孤獨的鬧錶。並且最後警官問他退休後將要去哪裡時,他說:「around,I』ll be around。」可是,大衛的堅持不是盲目樂觀,是因為他有動力有信念,那就是對妻子的愛。片子中,可以看到大衛結束和威廉的內心對話回到家後,抱著妻子說:I love you,very much…但是威廉的堅持就有些不得已,而且僅僅是種個人行為。 這是部絕望的片子,它向人們展示了世界的罪惡和冷漠,但是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避免這種境況的惡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對上帝的皈依嗎?可是片子塑造的擁有美好人性的tracy最後也被兇手殘忍殺害。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為陰暗的一面,對於美好光明溫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衛與tracy的愛情尚且算作這個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線,最後也由於tracy的被殺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裡?影片最後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話: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這個結尾太沒有說服力,這個世界不是個好世界,如何值得人們去奮鬥? 此外,在這個片子中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波茲曼在《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覆論述的觀點,新媒介的出現對人們認知世界方式的改變。老少警官威廉和大衛,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響的兩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環境里成長的,他應該出生在20,30年代,那個時代電視還沒有普及。而大衛顯然是看電視長大的一代。所以他們處理案件時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印刷品是有字元構成的,閱讀時需要大腦不斷的解碼、記憶、呼應、總結、抽象,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思維過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邏輯的、縝密的、深刻的思維方式,善於發現細節,並以此為線索進行邏輯推理,遇到問題甚至會翻閱古典著作,表現了沉著謹慎的偵案風格。電視是光影和聲音組合物,看電視不需要動腦子,人們不費任何力氣就能理解電視上的通俗語言和畫面,從小就看慣圖像偏向視覺體驗的大衛的表現是狂噪、衝動、易怒、油腔滑調、滿嘴髒話,偵案時也是對著幾副現場圖片翻來覆去沒完沒了的看個不停。老威廉給他的幾本但丁的書,被他詛咒並扔進抽屜里。 另外,老威廉去圖書館查資料時,遭遇一撥無所事事的同事。他們整年呆在圖書館,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學習知識時,他們自嘲自己有文化,隨即打開唱機,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在靜謐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們繼續打牌取樂。先賢的知識高雅的音樂被人們漠視,在這樣的情節中,這個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樂。


名詞:七宗罪

英文:Seven deadly sins

內容:人類惡行

屬性:天主教教義

相關電影:[七宗罪](1995)、[千與千尋](2001)、[華爾街之狼](2013)、[弗蘭西斯·哈](2012)、[最佳出價](2013)、[羞恥](2011)、[黑天鵝](2010)

——基本釋義——

①應為七罪宗,七宗罪是錯誤說法

②宗,指來源、根源;七罪宗,指罪惡的來源有七種:貪婪、色慾、饕餮、嫉妒、懶惰、傲慢、暴怒

——詳細解釋——

1995年,紐約,大雨。

街上有人打架鬥毆,渾身是血的人下了出租也沒人注意,行人匆匆而過,伸手虛拿一下路邊發的傳單,沒有抽走。

每個街角都有惡行,而我們選擇無視和容忍,因為這些惡行太普遍了

▲[七宗罪]開場,城市陰冷潮濕、骯髒混亂,行人不管閑事,惜命如金

希臘神學草撰出八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暴食、色慾、貪婪、暴怒、怠惰、傷悲、自負或傲慢。六世紀後期,八種罪行被減至七項,去掉了「自負」和「傷悲」,改為「嫉妒」。

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的嚴重性依次排列七宗罪:色慾、饕餮、貪婪、懶惰、憤怒、嫉妒、傲慢

▲[七宗罪],老警探為破案去圖書館翻找但丁的《神曲》

饕餮

「那個胖到根本站不起來的人,如果在街上看到他, 你肯定會指給朋友看,然後模仿他來取樂。如果吃飯時看到他,你絕對無法再吃下去。」殺人犯說。

▲[七宗罪],饕餮者因被強行灌食而腸胃血管撐破致死

饕餮,亦作暴食,指如饕餮般浪費食物或過度放縱食慾、酗酒,過分貪圖逸樂。

[千與千尋]中,千尋的父母胡吃海塞而變成豬,是對「饕餮之罪」的塑造。

貪婪

「那個律師,窮盡一生竭盡所能幫殺人犯和強姦犯逃避法律的制裁賺黑心錢,貪得無厭,不知滿足。」殺人犯說。

▲[七宗罪],貪婪者死去的地板上被殺人犯寫了「貪婪」

希望佔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一種失控的慾望,是七宗罪的重點

[華爾街之狼]中,小李子在金錢遊戲中如魚得水,最終自掘墳墓,意指「貪婪之罪」。

懶惰

毒販子,那個搞同性戀的毒販子!」殺人犯怒不可遏。

▲[七宗罪],懶惰者吸毒成癮,被殺人犯禁錮一年,終日渾渾噩噩癱卧在床

懶惰一罪,多指逃避現實、怯懦、無責任心,想永遠睡去,好像犯懶般不肯起來

[弗蘭西斯·哈]中,弗蘭西斯的生活漫無目的卻怡然自得,屬精神上的懶惰。

色慾

不要忘了那個傳播疾病的妓女!」殺人犯說。

▲[七宗罪],殺人犯逼著嫖客用帶匕首的皮具殺害了色慾者

色慾,指肉體的慾望。在七宗罪里,指過度貪求性愛的快樂和不合法禮的性慾

[羞恥]中,男主因寂寞陷入色慾之罪,又因色慾令自己更加寂寞,最終站在雨中洗滌罪行

傲慢

「那個女人,內心如此醜惡以至於外表醜惡就無法活下去了。」殺人犯說。

過分自信導致的自我迷戀,覺得處處都高人一等,是為傲慢。

▲[七宗罪],傲慢者被割掉鼻子後選擇自殺,因接受不了自己變醜

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存在

[最佳出價]中的拍賣師,因長期以來的傲慢心態和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栽進一個巨大騙局。

嫉妒

「警官,我去了你家,取了你妻子美麗的頭顱。我嫉妒你那種普通人的生活,看來,我是犯了嫉妒之罪了。」殺人犯笑道。

▲[七宗罪],殺人犯將年輕警探的妻子殺害,斬下頭顱裝箱,快遞到曠野上

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懟,使出一切手段消滅對方卻不可得,是為嫉妒。

「嫉妒」這種東西非常奇怪,必然摻雜著百分之六十的欣賞,因為對方擁有的一切,你實在太想擁有了。

[黑天鵝]中,嫉妒同行的舞者不惜一切代價獲得登台機會,看似傳達的是嫉妒心,實是無法超越的自我。

暴怒

報復我吧,憤怒吧。」殺人犯說。

▲[七宗罪],年輕的警探成了暴怒者,為給妻子報仇而殺了殺人犯

因暴躁、憎恨、憤怒而導致情緒失控,從而產生強烈的復仇慾望,是為暴怒

他們「有罪」,他們多數人都死於他們的「有罪」。

這些罪行環環相扣,都有一個共同點:人以自我為中心,自視比神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地去愛神。

七宗罪,像每人心頭被蒙上的一層紗布,濕舊,帶著血絲和斑點。唯有不停地贖罪,以免有一天被鏡中的自己嚇倒

1995年,紐約,大雨。

| 六姨太

編輯 | 崔獻醜

| 饕餮毛


之前就想做一個系列的導演影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衛芬奇,而大衛芬奇裡面,最想寫的,就是《七宗罪》。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有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所主演的一部影片,演技自然不必擔心。

其二則是因為其濃郁的宗教風格。

這部具有宗教風格的電影,影響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同時我也深深的愛著這部電影,但是如果讓我來全面的解析這部電影的話,我恐怕是無能為力——因為《七宗罪》涉及到了宗教中的七原罪、精神疾病、懸疑、社會現象、人性隱喻、個人成長等多個方面,每一個方面拿出來,都是可以作為完整的一篇電影解析來呈現的。

對於只看過四遍電影的我,仍然沒有能力說自己對整個故事的架構熟絡於心,我是一個業餘編劇,看到了作為劇本影像化之後的結構之間的聯繫,也看到了人物的成長規律遵循著既定的形式來展開...

但是我看不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其一就是「人性」,再一點就是「傳道」,宗教中的「傳道」,記得薩摩賽特在電影中曾經解釋過「罪犯」約翰李的動機的時候,用的就是「Preaching(佈道)」,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可以確定的是約翰李確實有佈道的目的——而如果從佈道的角度來分析整部影片的話,影片本身的宗教色彩就更加濃厚了,迄今以來我看過的宗教色彩最濃厚的商業電影的話,就是《達芬奇密碼》,那也是我頭一次接觸到了耶穌和他的信眾們。

拋開這些散亂的點的話,我們就可以將整個電影串起來,即使沒有太深層次的宗教和心理學知識,同樣可以對《七宗罪》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而在此了解之前,我們需要一條線來將整個故事的主線串起來。

思考再三,我決定把警官薩摩賽特作為一個主心人物,從薩摩賽特出發,將整個故事串成一圈。

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環狀敘事。

而我選的切入角度,則是社會現象和電影結構兩點,同時這也是我比較擅長的兩點。

薩摩賽特的晚年生活

薩摩賽特老了嗎?

不,當然不老。這裡的「晚年生活」,不是強調薩摩賽特的年齡,而是在強調薩摩賽特的悲觀心理:薩摩賽特想要辭職,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這是薩摩賽特自己說的。

在影片的開頭裡,我們也看到了薩摩賽特辦一場殺夫案的時候,問警員:孩子看到了嗎?警員埋怨薩摩賽特多管閑事,讓他管好自己和工作就好了,不要為自己找麻煩。

薩摩賽特沒有說話,但是在隨後的劇情里,他為自己的這種行為做出了解釋,他說自己厭倦了人們的冷漠,厭倦了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在影片里,薩摩賽特提到了自己遇見的一件事情加以佐證這種想法,他說自己並不是悲觀,而是人性確實如此,一個女人收到迫害的時候,喊「救火」甚至比「救命」要有效...影片中多次通過薩摩賽特的對話讓我們了解了他本人的一些觀念,而從這些觀念中,我們得出,薩摩賽特與現代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他會用一台脫離時代的打字機做事情,在一個花花綠綠的世界裡獨守著「讀書」的習慣,對人慈善,遵守著嚴格的作息和整齊的穿著(在影片開頭有展現)...這些,都在說明薩摩賽特的性格和特點。

薩摩賽特的「沉穩」和「格格不入」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電影中的男主角,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做《老無所依》,可以說《老無所依》和《七宗罪》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形式,在《七宗罪》裡面,影片展現的主要是警官的視角和「探索、追尋」的主題,而在《老無所依》里,則變成了「殺人犯和竊賊」的視角以及「逃跑、爭奪」的主題,但是影片所表達的關於「格格不入」的概念都是一樣的。

薩摩賽特對現實生活的抵抗,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對社會現象的失望,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生活上的格格不入,而米爾斯恰巧正式薩摩賽特的對立面。

相比於薩摩賽特的沉穩和格格不入,米爾斯的性格衝動而果敢,就連薩摩賽特在評價米爾斯的時候,也提到過他衝動的性格,對於一個DETECTIVE(探員)來說,最怕的就是衝動的性格,所以薩摩賽特不止一次提醒他要冷靜,但是米爾斯從未聽過。

所以你會看到米爾斯打罵了「記者」,因受傷而憤怒的踹門進入了犯人房間,面對薩摩賽特的書單暴躁異常,無法專心等等。

無時無刻不在展現了七宗罪中的「憤怒」原罪,薩摩賽特無法去阻止他,就像他不能去阻止兇手一樣,事情的進展隨著兩個人的不斷選擇而變得越來越詭異。

而薩摩賽特也逐漸的發現,自己已經越來越無能為力了。

這很像電影《老無所依》所展現的情感,當警官和罪犯的軌跡走到了一起時,警官原以為自己即將解救被罪犯追逐的竊賊,然而卻發現自己還是晚了一步——當他到達那裡時,竊賊已經死亡。

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種孤寂和無力感,進而使得電影的主題「老無所依」得到了升華,將人們的視線從兇殺案拉回到了電影的意識形態的建置上。

而在《七宗罪》中,薩摩賽特的角色則更像一個父親,他不止一次勸導米爾斯放下衝動、放下憤怒,冷靜下來,但是從來沒有成功過,而米爾斯就是一個孩子,兩者的互動不僅僅是「父與子」之間的互動,其實嚴格說來的話,其實是「兩個時代」之間的互動。

一個時代過去,另一個時代到來的時候,上一個時代的故事就已經成為了歷史,而這個時代無論怎樣黑暗,都是發生在當下的故事,米爾斯就是發生在當下故事中的主人公,而薩摩賽特,其實更相當於是一段歷史(的寫照)。

電影為什麼這樣敘事?

說完了薩摩賽特,我們再來說一下薩摩賽特的故事線,在上文中我提到了一個概念:環狀敘事,我為什麼說這是一個環狀敘事的故事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故事的開頭,一個非常經典的開頭,並且有很多人可能會忽略掉的細節。

開頭中向我們展現了薩摩賽特遇到的第一個案子,也就是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殺父案,警員說是夫妻兩人在吵架的時候產生糾紛,因為「衝動」而下了殺手,注意這個衝動的細節,不是因為錢,也不是因為「出軌」或是其他的原因,只是因為衝動,導致了夫妻之間的殺戮,這是一點,建置了整個故事的引線部分,從這個小案件進而拉出整個連環案件,而這個小案件,就是因為大案件的「原罪」而造成的結果,所以說薩摩賽特接受的第一個案子,其實是整個故事的一個核心,也就是「原罪」。

其次,薩摩賽特開頭沒有關心案件,而是先問「孩子有沒有事」,這是一個隱喻(這裡並沒有過度解讀),隱喻米爾斯和其妻子的孩子的事情,而他們的孩子,則是造成米爾斯最後因為衝動殺死約翰杜的

最終造成了約翰杜因為妒忌而被槍殺的果。

同樣的,米爾斯也因為自己的憤怒(衝動)得到了懲罰,憤怒的原罪影響了他的情緒,最終不得不為殺人而承擔責任。

由以上看來,從開頭的(衝動)原罪建置,到最後的七原罪的建置圓滿,以憤怒(衝動)的原罪作為結局。整個故事呈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環形結構的形式。

導演的心思非常縝密,而且用法也很刁鑽,很有意思,從而使得影片最後的升華非常的恰到好處,幾乎稱得上圓滿。

那麼問題來了,電影為什麼要在形式上採用環狀結構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就是《低俗小說》,環狀結構+非線性敘事的經典之作,開頭以南瓜和兔子一對情侶搶劫咖啡店作為開場,而在結尾的時候,對開場的故事進行了延伸和完善,將整部電影串起來,形成了一個以「救贖」為母題的敘事線路。

救贖的母題體現在哪兒呢?

體現在黑人朱爾斯的個人信仰中,這個在片中多次提到過。

第二個例子,就是《霸王別姬》,開場的一場別開生趣的「霸王別姬」的台戲,直接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大帷幕,在結局裡,又重新回到了開頭的舞台上,以「虞姬」自刎作為整部影片的結束。

這部電影里的結尾,同樣是對整個故事的一個總結和完善,而其中所提到的電影的母題,就是「人生與戲」,描述的,也是作為虞姬的扮演者程蝶衣戲劇性的一生,開頭與結尾的重複使得影片的母題「人生與戲」的探討上升了數個台階。

從一開始的戲與舞台,一直發展到最後的「不瘋魔不成活」,展現了程蝶衣瘋魔的一生,也隱喻了社會的動亂和荒誕。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低俗小說》還是《霸王別姬》,都在進行著一種「母題回歸」的探討,通過展現開頭與結尾的場景及對話的重複,亦或是展現形式與動機上的重複,來營造一種回歸的形式,而這種形式是重複的。

在電影中,我們把這種「母題回歸」的形式展現稱為重複蒙太奇,通過對以上展現的重複,以達到刻畫人物、深化主題的目的。

回歸《七宗罪》的主題上來,你會發現,在影片中,曾多次提到了薩摩賽特對米爾斯衝動情緒的勸誡,上文中也提到,通過多次的重複,從而刻畫人物,深化(原罪)主題。

這是影片的母題,同時這也是本部電影敘事為何如此有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原罪下的佈道者與原罪加身者

說到七原罪,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原罪,而是耶穌,耶穌本身並沒有原罪,或者說他的罪孽很輕,他去承受苦難的原因是為了替所有原罪加身的人承受苦難,所以,他既是一個佈道者,也是一個原罪加身者。

本來不想談及宗教,但是在影片中,宗教儀式感非常濃烈,以至於我們根本不可能避開宗教去談電影,因為宗教本身就是電影的一部分,那麼,宗教的儀式,在電影中的展現具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首先,也就是第一點,這種儀式感被影片中的佈道者,同時也是原罪加身者(約翰杜犯有嫉妒的原罪)視為一種不得不做的東西,它首先是一種信仰,其次才被稱之為儀式。

在影片的最後,約翰杜曾多次指出,自己是在為上帝踐行原罪處罰,這一點和薩摩賽特的想法不謀而合了,薩摩賽特既不是佈道者,也不是原罪加身者,他厭惡世界的冷漠,但是沒有去通過暴力來制止這種冷漠。

約翰杜做了薩摩賽特不敢做的事情,他挽救了人們的冷漠,讓人們開始對整件事情加以關注,雖然用的方式極其暴力和血腥。

約翰杜說:我們在每個街角、每個家庭中都看到了原罪...我們容忍了,因為見怪不怪,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從早容忍到晚......現在不同了,我立下榜樣,世人將對我的所作所為進行思索,和研究,並遵循——直到永遠。

這和薩摩賽特的想法其實不謀而合,可以說米爾斯就是薩摩賽特的另一種人格的展現,他們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也是從米爾斯身上,薩摩賽特思考到了很多東西。

在但丁的作品《神曲》中,煉獄篇中的但丁頭上被刻上了七死罪,而每爬升一崖(戰勝一個原罪),就會被擦掉一個死罪,雖然最後成功的到達了天堂,但是在煉獄篇的第四崖第十九章里,但丁在怠惰的死罪前睡著了,但丁承認了自己怠惰的原罪,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佈道者。

在電影中同樣也是如此,雖然約翰杜犯有「妒忌」的原罪,但是仍然不影響他是一個佈道者,約翰杜所做的事情,如果拋開道德層面來說的話,就是在進行一場「佈道」。

薩摩賽特明白約翰杜的行為動機,他問:你是在替上帝行善事嗎?

約翰杜的回答是:上帝的做法你是無法理解的。

之後兩個人再沒有就此問題對話。

電影中呈現的觀點很中性,薩摩賽特沒有對約翰杜的所作所為進行一個總結,同樣的,他也無法對現實生活中的冷漠進行一個總結。

就像薩摩賽特在電影最後所引用的海明威的那句話一樣:這個世界是個好地方,我們值得為之奮鬥。我同意後半句。

薩摩賽特感到了一種無力感,但是他卻無法避免這種無力感,正像上文中所提到的,約翰杜的做法是植根於心的,米爾斯也是,他們是性格如此明顯的一類人,薩摩賽特無法去改變他們,也無法去改變自己,他老了,終究會辭職,終究會離開世界,而離開世界之前,他想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這就是薩摩賽特的想法。


從薩摩賽特的角度出發的話,影片是極其孤獨和黑暗的,《七宗罪》想講述的並不是關於原罪的邪惡或是佈道者的神聖,他只是在講一種現象,如同戰後美國的「垮掉的一代」,如同《鋼的琴》中的「理想喪失」的展現。

而影片最終想讓我們思考的是:當知道了世界的醜陋和荒誕之後,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直面生活,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生活?

這是影片最終想要表達的東西。

最後,謝謝觀看。


麻煩先把那「無數疑點」說出來聽聽……

有疑點就說疑點,何況還是「無數疑點」。一部電影有「無數疑點」是個什麼情況啊?

希望你不是為了寫作業來當伸手黨。

回正題,怎麼讀解?

首先,應當對「黑色電影」,以及「新黑色電影」有些了解。對「黑色電影」的題材、表現內容,以及價值傾向演變有個印象。當然,這是個不小的工作。不過如果感興趣的話,過程也不痛苦。然後,你就可以注意到:《七宗罪》表現出了明顯的「黑色電影」風格。個人認為,不妨從這裡著手去進一步理解它。

第二,關於情節。個人認為,我們可以把它放到一個劇作框架下來看:頭30分鐘左右提出一個主要衝突(冠以7種罪名的連環殺人案);接下來表現這個衝突之下的各種事件(殺手不斷犯案,警探一點點接近真相);最後解決這個衝突(情況急轉直下,兇手居然投案自首了。他到底想幹什麼?)。在這個結構里,什麼樣的內容表現最多,電影的傾向或者說內涵就在那裡頭。毫無疑問,在這部電影里表現最多的,就是「罪」。而這個「罪」,不光是連環殺人案的犯罪,也是現代社會各種畸形病態的「罪」。也就是明線表現兇案,暗線表現社會病態。這兩點電影說得非常明白,毫不晦澀,根本不用猜。在這種邏輯下,難道還不清楚電影所指為何嗎?

再次,可以明確地說:《七宗罪》完全沒有什麼「幕後真兇」這種設計。任何一個成熟的劇作人員,都不會幹這種畫蛇添足的事情。商業電影劇本一個很忌諱情節轉折次數太多把人繞暈了,第二個忌諱前後矛盾自己拆自己的台,第三忌諱過於晦澀,指向不明確。在這裡,恕我完全看不出來《七宗罪》脫離了商業電影製作體系規則。

然後,必須要知道,大衛芬奇是個骨子裡十分叛逆的導演。他對美國社會一貫持有批判態度。這一點在他的作品裡有鮮明的表現。簡單來講,他熱衷於對「美國夢」大唱反調,故意把它們描繪成「美國惡夢」。這一點,對理解他的電影十分重要。

關於電影里的公寓為什麼叫「巨人」。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只能說:這個鏡頭並沒有特殊含義,最多是製造一種反差。別想得太複雜。

另外,希望各位不要認為某些指東打西的電影就一定是值得推崇的。如果個個都這麼干,那看電影就變成猜啞謎了。


《七宗罪》。

經典台詞:
海明威說過:「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我同意後半句。

這個世界很奇怪,
有一些人,
能發光發熱的去照亮別人,
卻很難照亮自己。

1890年。
創作出《星夜》、《向日葵》等人類歷史最頂尖藝術作品的荷蘭畫家梵高吞槍自殺。

1893年。
法國文學史最重要的大師之一、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

1927年。
中西方哲學、美學集大成者,提出經典人生三大境界的詩人王國維投頤和園莫名湖自殺。

1961年。
那個在《老人與海》中寫下「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海明威自殺身亡。

1972年。
極力反對輕生自殺的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含煤氣管自殺。

1989年。
那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生以夢為馬的海子,在山海關附近卧軌自殺。

1991年。
那個把一輩子交給愛情,於芸芸眾生中只求不負我心的三毛,在台北用絲襪上吊自殺。

1994年。
那個一生於黑暗中尋找光明的當代「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殺死妻子後上吊自殺。

天主教教義指出人類的七大原罪:
傲慢、
妒忌、
暴怒、
懶惰、
貪婪、
貪食、
色慾。

一宗罪,
你說他背井棄家動離殤,
判他三生煙火情斷腸。

二宗罪,
你說他輕負佳人沉暗香,
判他一世隔岸遙對望。

三宗罪,
你說他忘卻紅塵天涯浪,
判他悔恨千年卻不忘。

四宗罪,
你說他征戰沙場苦思鄉,
判他征魂歸家把酒唱。

五宗罪,
你說他為君描眉卻凄涼,
判他冷心無情人痴狂。

六宗罪,
你說他溫文笑顏扶心傷,
判他永安極樂骨成雙。

七宗罪,
你說他留念過往言虛妄,
判他輪迴奈何行匆忙。

每個人都在等待救贖。
貌似很少有人能實現自我救贖。

我們在等一個人,
TA能發光照亮我們的生活,
帶我們逃出困苦。

只是,
許多人,
終究堅持不到那一刻而已。


不用太關注宗教元素,這部電影其實是導演大衛 芬奇對人情冷漠、混亂不堪的社會的控訴,影片中很多細節都表現了這一點,比如說,沙摩塞說當你遇到危險時,不要叫救命而要叫救火,因為叫救命不會有人管,火災才會影響到別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密爾斯滿滿的正能量逐漸將影片的主題引向樂觀,沙摩塞也改變了,從開始別人問他退休後去哪兒時的far away 到後來的around 以及最後引用海明威的話,表明了他將為這個世界繼續奮鬥的信念,算是導演的一種呼籲吧。而另一種選擇,即罪犯約翰的選擇,因為容忍不了世間的各種罪惡,選擇用七宗罪的方式去懲戒世人,然而我們知道七宗罪的列出不是讓世人不幹,而是讓我們在這些方面加以約束,由影片的走勢我們也知道作者並不贊同約翰的極端做法,所謂上帝選中的人也犯了七宗罪,最終被審判,所以七宗罪並不可避免。沙摩塞和約翰的選擇,是為這個混亂的世界繼續奮鬥還是極端的懲罰世人,也成了觀影者的思考。


真正犯有嫉妒罪的人並不是約翰,而是沙摩賽。他表面雖是一個沉著冷靜的老警長,但內心因為過去錯誤的決定而導致痛失兒子與「愛人」早已被陰影籠罩。當他拜訪米爾斯家庭與崔西的單獨對話可以看出他對幸福家庭有一種深切的渴望。

電影里有一幕鏡頭,米爾斯擁著妻子深切說著我愛你。反轉沙摩賽這邊 他一個人在家裡憤怒的投擲飛鏢,早起時打飛桌子上的節拍器。這個穩重男人少有的失態展示出了他內心其實隱藏著深深的陰霾。

電影尾聲時沙摩賽打開盒子後並沒有直接告訴米爾斯盒子里到底是什麼而是勸阻米爾斯要冷靜不要衝動(之前米爾斯踹門的時候沙摩賽就知道他衝動的時候並不是一個會取他人意見的人,卻扔採取了這種無用的行動值得深思),約翰當時還說出了崔西懷孕的事情激怒米爾斯,崔西來到這個城市並沒有深交的人,知道崔西懷孕的人只有她自己和沙摩賽 。之前約翰投案的時候崔西還來過電話證明崔西並沒有死,那麼有一種推斷 沙摩賽告訴了約翰崔西的情況 和激怒米爾斯的方法,最終導致了米爾斯開槍被判刑。


宗教性故事片,用基督教慣用手法,善於用講故事來傳教,誇大世俗的各種慾望,渲染人生是罪惡的,必須要神來拯救我們。

真受不了這個調調!

基督教善於講故事,

佛教善於打啞謎和恐嚇,

伊斯蘭教善於定各種教條,

各有各的玩法,請君入甕,願者上鉤。

認真你就只能跪舔了,比逼你信教更好玩。

「存XX,滅人慾」,是各類唯心主義的做派,好好的人不做都想成什麼神,神經病的範圍其實蠻大的,只是我們不承認。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莫諾格(來自豆瓣)

來源:《七宗罪》:你以為的善良,只不過是暴力的另一個名字

文/莫諾格

01

我從來沒想到自己可以跑到這麼快,就像一陣風,一道閃電。

今天的配速打破了以往訓練量的記錄,5分30秒,每公里。

這是個讓人難以置信的數字,畢竟我作為一名馬拉松愛好者小白才正經訓練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當我在夜幕下如風似電地穿過一對對遊走於花前月下的情侶時,他們的耳膜定是鼓起了一道立體的人形的風,向來低調跑步的我,甚至引來一對年輕情侶的側目,有小聲的議論,但今夜北京的風吹得太大,我根本就不可能聽清楚。但我在猜:他們一定再說,今個兒七夕,這個女孩跑得那麼快,一定是失戀了吧。

但事實上出門跑步的前幾分鐘我才剛剛掛斷和男友的視頻通話。

一般來說,我很少在跑步的時候想心事,會傾向於目不轉睛地瀏覽周邊流逝的風景,近乎貪婪地欣賞,大腦多半處於一片空白的真空狀態。

但今夜我在看完了電影《七宗罪》後,幾乎是滿懷著一腔憤怒去跑步的。如果是在白天,而你恰巧就在我的身邊,你一定會注意到我緊縮的眉頭,還有嘴裡不停重複的那個英文單詞「SHIT」。

02

長期以來,我哥微博簽名都是那句: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為之而奮鬥」,我同意後半句。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是電影《七宗罪》的台詞。在影片的末尾那個黑人老警官威廉?沙摩塞在離開之前,內心留下了這樣一句獨白,伴隨著悲劇性音樂而結束。鏡頭停留在遠方的暗沉的天空和廣袤的田野上,那漸次濃黑的夜,那尚未來臨的曙光,才是真正讓人心生寒意的恐怖,因為看不到希望。

電影《七宗罪》里精明而狡黠的罪犯約翰?多伊根據《失樂園》里的語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和嫉妒,一一殘忍地殺死胖子、律師、毒販維克、金髮妓女、美女,炮製了血腥的犯罪現場,且刻意留下殺死他們的理由——那七宗罪中的某一個。還有七天就要退休的老警官威廉?沙摩塞和他的新搭檔年輕氣盛的米爾斯共同追查這個離奇的連環殺人案。然而在兇手約翰?多伊殺死五條人命後,卻主動跑到警局自首。原來他利用米爾斯對妻子翠西深沉的愛,通過殺死翠西並割下她的人頭來徹底激怒米爾斯,逼迫米爾斯開槍,並在死前承認自己是因為嫉妒才選擇這樣做。最後遺留下來的兩條罪孽「嫉妒」和「憤怒」因而坐實。

在兩位警官帶著罪犯約翰?多伊驅車前往他所說的兩具屍體之處的路上,約翰?多伊平靜地說「我從來都不是個特別的人,這是我該做的事,我的工作……我不期待你能了解,這不是我的選擇,是命運找上了我……我不否認我想讓罪人自食惡果……」緊接著,他言辭激烈地指責他所殺的無辜之人,並稱他們都是罪有應得。

「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你真的能說他們是無辜的人,可以問心無愧嗎?」控訴完,約翰?多伊這樣反詰道。

正是因為約翰?多伊了解並熟悉人性,他才能在最後那樣平靜地激怒年輕的警官米爾斯,讓他開槍殺死自己,從而完成自己那七宗罪的連環殺人計劃。

我看到彈幕上那句簡短的疑問:胖子有錯嗎?

是啊,按照約翰?多伊的看法,這世上的所有人都是帶著原罪的,這七宗罪的任何一條,只要犯了,就是死路一條。所以胖子有罪,他罪在無法掌控自己,他罪在暴飲暴食,他罪在一生都要背負300多斤的肥肉以及「死胖子」的罵名。

可是如果沒有了這些缺陷,我們,這些從猿猴演化過來的人類,還能算是人嗎?

一度,那些善於塑造高大全人物形象的作品是被我們所詬病的,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清楚地了解一點,那就是——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只要生而為人,我們的身上就或多或少帶有一些無法擺脫的缺陷,一些可能是我們的弱點,一些可能是我們令人厭惡的地方,但我們毫無選擇,只能接受這個並不完美的自己。因為,這樣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

幾乎每個女孩兒都愛看韓劇裡面那些帥氣多金霸道又獨寵你一人的男主角,因為這樣的男主角的形象是完美的,毫無瑕疵的,在韓劇那些唯美的鏡頭裡,我們看不到日常生活里的雞零狗碎,也看不到那個完美無暇的男主角或狼狽或醜陋或陰暗的一面。

但每一次女孩兒們關上韓劇,走到現實生活中來,都會發現自己最後找到的男朋友身上藏匿著大大小小的惡習或缺陷。有些女孩兒遲遲無法接受這一點,要麼選擇分手,要麼選擇假裝無視這些問題但腦中意淫帥氣男明星。

接受不完美,真的是一件這麼困難的事情嗎?

「我們在每個街角看到原罪,在每戶人家都能看到。但我們容忍它的存在,因為它成了常態,因為它不重要。我們不分日夜都在容忍它,但一切即將改變,我是在樹立典範,我做的事將會被解密、被研究、被追隨,直到永遠。」車內的約翰?多伊說完,嘴角勾起一絲微笑。

很顯然,一旦一件事或一個人走向了極端,思想就會隨之扭曲,約翰?多伊把人性本身就存在的種種元素肢解成一樁樁罪孽,這本身就是在逃避真實的世界。

03

這部影片,讓我想起了很多塵封多年的往事。

初中的前兩年,我是在北京讀的書。班主任是至今都讓我難忘的一號人物,她明媚而漂亮,很年輕,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因此很輕易地跟我們打成一片。

那時候班級的氣氛是寬鬆而自由、融洽而和諧的。但在一片嬉鬧的平靜中,在看似美好的背後,其實涌動著骯髒齷蹉的暗流。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中,就不由自主地喜歡抱團,或三五成群,或三三兩兩。

而當時的我們,都不由自主地抱團討厭兩個人,一男一女,被我們稱作「奇葩」。男生名叫QZ,女生名叫JQS。(抱歉,在這裡,我不能寫出他們的真實姓名。)

QZ是我們的數學課代表,他很聰明,個子中等,有著一顆原子彈似的的腦袋,腦門大且亮。但他為人舉止輕浮,好色,喜歡沒事兒調戲班上的女生。包括筆者我都曾被他一路追到女廁門口。關於他的桃色緋聞從未斷過,但他似乎樂在其中,且不可自拔。

QZ被我們討厭是因為他公然在計算機課上看黃片,後來又被老師發現在辦公室行竊。

據說那天QZ因為履行課代表的職責去送作業本,但他發現桌子上堂而皇之地放著一疊紅色鈔票,而且辦公室里一個人都沒有,於是他賊膽包天,拿走了那疊鈔票,但他沒想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辦公室里的攝像頭拍個一清二楚。

後來,他百口莫辯,承認了一切「罪行」,當著所有老師和同學的面,痛哭流涕,說自己錯了,再也不敢了。

但沒有人相信他是真正改過自新,都覺得那是鱷魚的眼淚——虛偽矯情。

於是我們全班抱團想方設法地攻擊他,除了冷嘲熱諷的語言暴力,我們更多地使用直接的肢體暴力。

我們撕爛他書包里每一本書,掀翻他的桌子,踹倒他的椅子,推到他,男生們把他按在地上,狠狠地用腳踢他,甚至去踩他的襠部。女生們則多半是充當輔助性角色,撕書、掀桌子、踹椅子,大多數都由女生完成。

筆者在這裡真誠地檢討和懺悔,因為當年自己也是施暴者的一員,雖然只是象徵性地踹翻了他的座椅。

當時我有個玩得很好的女生朋友,她是個佛教徒,看不慣我們對QZ所做的一切。我至今清楚地記得,她是班級里唯一一個沒有對QZ實施暴力行為的人,無論是言語還是動作。

有天,她氣急了,沖我們叫吼道「他是有錯!但你們這麼做,就是錯上加錯!」此話一出,我們都震驚了,因為那不是一貫溫柔安靜的她所該有的表情和動作。

話說完,她深深地彎下腰,對攤在地上被揍得鼻青臉腫的QZ很大聲的說了一句「對不起」。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站在一旁的我聽了,覺得那句「對不起」就像一個響亮的耳光,抽在我的臉上,火辣辣的疼。

我們沒有一個人像她那樣勇敢,因為我們都心知肚明,如果不去圍攻QZ,那麼其他人就會連同你和QZ一起圍攻。我們都害怕被孤立和凌辱,身處那樣的環境,我們不得不學會忍耐和妥協。

但還好,她沒有受到和QZ一樣的待遇,這可能要歸功於她平時積攢的好人緣。

JQS是個長臉斜眼的女生,起初因為她的長相另類,我們紛紛孤立她、凌辱她,後來因為她自身的浮誇、炫耀、特立獨行的習慣,讓我們集體性反感她。

我記得有次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我們都心照不宣的三五成群湊到自己的小圈子裡說說笑笑,只有JQS一個人孤零零的,雙手插在校服褲子的口袋裡面,獨自彷徨在這悠長又寂寥的操場草坪上。突然,她假裝漫不經心地走了過來,然後就開始伺機加入我們的話題。

不知道那天是我們心情好,抑或是別的什麼,總之大家頭一次沒對她的刻意靠近表示反感和厭惡,甚至當我們聊到護膚這個話題的時候,有人注意到了平時班級里的小透明JQS。

「誒,你們看,JQS的臉,光滑滑的呢!」

「對哦。」大家的注意力被這句話吸引過來,放到了JQS那張長臉上。

JQS可能是從小到大,第一次接受這麼龐大的注目禮,一時之間有些自亂陣腳。

她用手捋捋頭髮,把一絲不慎從發圈裡滑落下來的頭髮輕柔地別到耳後去,故作鎮定地說道「哎呀呀,其實沒什麼啦,我也不是天生麗質,全都是因為我每天早上都用最新鮮的牛奶來洗臉……」她話音未落,正準備好好高談闊論一番,就被圍觀的一個高個子女生一腳踹倒在地。

「我他媽讓你裝逼,讓你裝逼!」高個子女生覺得不解氣,還在JQS身上多補了幾腳。然後回頭看看我們,在她的示意下,我們也只能象徵性地湊上前去,往JQS身上添了幾個「美麗的印花」。

這只是女生內部對JQS的暴力行為,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男生也動手參與了欺凌JQS事件。

我們女生平日里也只是在背後嚼嚼舌根,說說JQS的壞話和糗事,除了那次「牛奶洗臉」事件,我們所做的也不過是語言上的冷暴力再加上對她的完全孤立罷了。

但那次與眾不同,帶頭的那個轉校男生扇了JQS狠狠地一耳光,把她直接扇暈了過去。

原因就是我們的女班長提議做某件事(具體是什麼事,我也不記得了),而全班只有她持反對意見,而且態度還很強硬很堅決。

後來因此與女班長發生口角衝突,她直接動手扇了女班長一耳光。

她錯就錯在這一耳光上,全班我們最不敢激怒的便是女班長。女班長雖然也是個轉校生,但人緣極好,尤其是異性緣極好。

女班長家裡非常有錢,在我們一群小屁孩啥也不懂的時候,她家裡的陳設傢具就是什麼梅蒂奇、薩維歐費爾米諾的。和她關係甚好的一個女生去到她家,回來向我們彙報「她居然睡日本的榻榻米誒。」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榻榻米這種只有在日漫中出現的東西居然離自己如此地近。

因此,惹誰也別惹我們的香餑餑女班長,且不說女班長在班級內部混得爐火純青,女班長在班級外更是認識白道黑道一堆「高手」,其中不乏一些地痞流氓。

女班長從小到大,嬌生慣養,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她先是高喊一句「我爸都沒碰過我一根手指頭!你算老幾,居然敢扇我?」然後便裝柔弱,伏在課桌上,哭得一塌糊塗,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她的肩膀劇烈的抽動。

這就像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那些平素與班長交好的男同胞們。尤其是那個轉校男生。

所以,當時場面很慘烈。

JQS被轉校男生揪住頭髮,連扇數十掌,終於扇到JQS嘴角帶血,後來不省人事。

我還記得轉校男生兇狠如惡鷹的眼神,他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說道「你他媽不是有本事嗎?!喜歡扇耳光?嗯?那好,我讓你好好感受一下扇耳光的滋味!」

而當時的我,和周圍所有人一樣,只是個冷漠的看客而已,都覺得這是JQS自作自受,她活該的。

現在想想,真是羞愧不已。為什麼我們要死盯住別人的缺陷和錯誤不放呢?就像《七宗罪》里約翰?多伊,我們以為自己在嚴懲惡人,卻不知道在這一過程中,自己已然做了比他們還要可怕一萬倍的惡人。

我至今難忘QZ被迫轉校前那個黃昏,他的眼神里是掩飾不住的落寞與無助,「沒辦法……我始終是那個做錯事的人……就應該得到這樣的懲罰。」黃昏下,夕陽把他的影子拖拽得好長好長,直到他再也消失不見。

是我們用暴力逼走了他,在發現他身上的那些令我們無法容忍的問題時,我們沒有選擇用一種寬容的姿態去原諒他,幫助他糾正這些問題,反而去欺辱他,讓他一生都要在心裡背上巨大的枷鎖去生活。這樣做的我們,真的是善良的嗎?

在後來的同學聚會裡,我雖然從未參加,但也輾轉聽說了QZ和JQS的一些消息。

最近的一次消息是,我那時候的一個好朋友,她在銀行偶遇了QZ,然後晚上在微信群里興緻勃勃地把這件事當成可供消遣的八卦分享給我們「你們猜,我今天在銀行碰見了誰?」就算是到了今天,她也是習慣性地把有關QZ的一切當做笑料來談。這讓我心裡有些莫名的難過。

而JQS則在我們初中群里淪為一個見證往昔的茶餘飯後的談資,我只知道她沒有被我們摧毀,繼續保持著她在初中班級里的小透明角色,在滿是風塵的大社會中摸爬滾打,然後平庸到死。

我們在自以為善意地行為中,一步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欺凌者、一個施暴者,卻始終對此渾然不知,毫無察覺。仔細想想,我們有多少自以為正確的做法和行為,其實傷害甚至毀掉了別人的一生。我們不僅內心毫無愧疚,並且理直氣壯地認為他們「罪有應得」。

究竟是他們「罪有應得」,還是「我們惡有惡報,只是時候未到」?

我不得而知,這道思考題,留給你們。

———————————————————————————————————————————

http://weixin.qq.com/r/wSgdBfXEUKgvrbFm933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掃一掃,關注莫諾格啦~


看完之後解讀不擅長,疑點到時有一個。

疑惑的是,William Somerset的人物形象問題。直到結尾之前,我們都不難知道William Somerset是一個資深冷靜的警察。也不難知道,William Somerset了解Mills是一個血氣方剛的、情緒較衝動的警員。

但是從收到包裹之後的反應就和之前的表現相差甚遠了。

當看到包裹裡面的東西後,他應該對兇手的計劃有所了解了。但是,William Somerset卻是焦急的向Mills叫到:「扔掉你的槍」。這樣無頭無尾的話,是個人聽到都會想為什麼吧。這時,兇手向Mills說出快遞里的就是他妻子的頭,等一些慫恿的話。而William Somerset只是叫他扔掉槍,或叫兇手閉住。然後說你殺了他,那他就贏了。而這些動作無一不是佐證了,兇手說的話都是真的。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感覺有些幫凶的意味了。

而這,我認為是導致,Mills在沒有自己親眼看到,親自去確認自己妻子是否真遇害的情況下,就開槍殺人的重要原因。

正常人是不是對於這種事,總會抱有一線希望。只要William Somerset騙下他,我想當時他就算在懷疑,也會很樂意相信。會確認下,兇手又跑不了。而如果去確認的話,他就有很多方法可以嘗試避免了。

個人認為如果讓Mills去看那個包裹,然後Mills意識到後暴怒殺人,一切盡在不言中。是不是合理點?


很重要的一點大家都沒有考慮到,我補充一下, 聖經裡面,男人女人是一個人。或者說,聖經裡面,女人是不算做人口的。殺了tracy,wills就等於死了一半了。我相信tracy死了。這種電影,按道理來說,還應該有一個文戲,點名主旨,如果說tracy是幕後,那麼在tracy的話裡面,應該能找到主旨。


我對宗教不感冒,也對人性黑暗不感興趣,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可能就是,它用將近兩個小時,給我上了一堂名為如何高端優雅不落俗將謀殺進行到底的犯罪入門課??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殺人犯有兩種。

低級殺人犯只能在心中殺戮欲的驅使下去殺人,他們被稱作屠夫。

而高級殺人犯也就是本片的boss,他們可以利用人性,把警探玩弄於鼓掌之中,優雅高調的以審判的名義殺人,他們被稱作變態。

所以說,變態一般都是高智商,有大把金錢和時間的人。

關於這部片子,真的有好多漏洞,可能導演自己都展開了一個個奇妙的靈感之後,不知道怎麼收場了。

所以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變態的身世之謎?

bong ! 變態狗帶 !

崔西的死亡謎團?

攝製組! 在老警長開箱子那幀加一個崔西聖母微笑的JPG圖片。

等下 ! 還沒完 !

變態出現之前在加一個前台提醒皮特來自崔西的電話鏡頭。

我就是要提供兩種思路。就是這麼任性。

讓觀眾自己猜去吧。

如果從這個角度分析可能能解釋通這些漏洞。

首先,最後的嫉妒者,不是變態。

是老探長。

因為變態沒理由去嫉妒皮特一家啊。

變態在日記中寫到他在地鐵上遇到一個平庸的男人向他搭訕,他因為太厭惡那個男人的平庸,而吐了他一身。

變態要是嫉妒者,不就和他的日記矛盾了嗎?

而且他宣稱他是代表神,是神賦予他審判眾生的使命,神會犯嫉妒的罪嗎?

七宗罪本身不是神賦予人類的嗎?神怎麼可能牽涉到七宗罪里呢?

所以嫉妒者不是變態。

變態既然是神的使者,他就不可能犯任何人類會犯的罪。

為什麼說嫉妒者是老探長呢?

影片中崔西曾經找到過老探長,崔西告訴他她懷孕了。而老探長的女友曾因打掉孩子而離開老探長。

還有一段是,皮特抱著崔西說我愛你的時候,老探長在憤怒的扔飛鏢啊。

這說明什麼?

單身狗的憤怒啊。

是老探長嫉妒皮特幸福而平庸的生活。

而不應該是變態。因為變態代表了神。

老探長一開始是正義而善良的,但後來隨著對案件的調查,老探長內心的惡被激發出來,他黑化了。

崔西到底死沒死其實不重要了。

老探長是個經驗豐富的警察。

他能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結尾不管他看到的是頭還是死胎還是別的什麼,他完全可以掩飾情緒,告訴皮特,箱子里空無一物,避免皮特產生憤怒的情緒啊。

但他沒有。他還放下了槍。

這什麼套路??

如果這麼解釋的話,就能說的通了啊。

崔西沒死。

皮特是憤怒者。

老探長是嫉妒者。

變態因為完成了上帝交代的使命,所以他去見上帝了。

這不就完美的解釋了所有漏洞嗎?

哈哈哈,我終於明白了。

啊,我解釋了自己的所有疑惑。

好舒服啊。這種撥開迷霧見月明的感覺。

爽。

我真是個小天才啊。

哈哈。

歡迎來反駁我。


一個俗人的見解

刑警Mils很正常了,這麼一個正常的人因為愛妻被殺激發的wrath,也被列為deadly sins之一。

美麗的Tracy竟然被殺,為了體現John他自己的envy? 他媽的什麼邏輯?John還自詡被chosen。

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一部兇手掌控一切的電影


超我殺死本我的故事


電影對於惡有3個人給出了3種選擇,兇手是一個極其有學識又是高智商的人,他認為讓這世界變如此糟糕的原因,犯罪只是現象,每個人心中的惡才是根源,是每個人心中的惡造就了這個現實 貪婪的律師包庇著罪犯,淫慾的嫖客和墮落的妓女讓性病傳染等等。。 所以兇手認為這個社會惡不該草草對待,所以他必須向世人傳道讓這個社會變成如此的是每個人心中那些或多或少的惡,所以兇手覺得自己唯有通過犯罪傳遞對於惡的懲罰,才能讓麻木世人聽到神的教導。


大家是不是對這部電影過度解讀了?我看完後覺得也就那樣,並沒有達到我期待的高度。


小弟不才,在我看來電影講得好像很直白,世界不美好,大家要努力奮鬥。也沒發現賣了什麼關子,所以覺得探長老婆最後還是慘遭毒手了。


推薦閱讀:

用哲學的眼光看待佛教
為何馬克思主義者學習馬克思主義時推崇「原著教學法」?
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如何鑒定一個自稱是基督教徒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徒?
請問佛教徒如何看待俄羅斯電視節目通靈之戰?

TAG:電影 | 宗教 | 影視評論 | 犯罪心理學 | 七宗罪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