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出六道三界輪迴了嗎,還是哪位菩薩轉世而來,現在何方?

首先我道歉,我並不是有意冒犯基督,我堅信耶穌是偉大的,而我只是想從佛教的角度看待找個問題。我看過台大校長李嗣涔的實驗 證明上帝耶穌是存在的,而我是想知道的是他是否出六道三界。

盡一切惡得須陀洹(洹念huán)。

然後布施遠離諸苦。

受苦眾生令得解脫。

怖畏眾生令得遠離。(僧伽吒經 seng qie zha)


很多牧師講聖經講不明白,真心是因為他們不懂佛法。

在人的二邊知見里。有開始,有結束。

但是聖經約翰福音第一句話,太初有道。

很多人把太初翻譯成一開始,最開始。但是很抱歉。這都是初。而不是太初。

但凡有生,再講出來都是初。而說到太初。顯然這個東西在生之前已生,在滅之後不滅。

所以,太初的比較精準的講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就是最常說的。不生不滅的。

而耶穌是道成肉身。

法報化三身,耶穌是應化身。夠得上這手藝的,非要從佛教的規格來講,起碼是見道位的菩薩。

不僅證得圓滿法身,而且報化身修的還不錯的大菩薩……

所以你問他出六道三界了么。

不能說他在六道三界里,更不能說他六道三界外。哪兒都沒有,也遍滿各處……

本人,武當山住少林寺支部隨軍神父——張大喇嘛,常見招收牧師、主教、神父惡補佛法……

不懂佛法,你們真沒法把聖經講利索……


瀉藥

耶穌偈贊

南無至高全能賜福真神耶和華!

南無永生聖子公正慈愛耶穌大士!

南無上智信德希望聖母瑪利亞!

耶穌真大士  菩薩無二般

漢傳彌賽亞  是未彌勒佛

現作種種身  為眾生說法

上帝之獨子  聖靈感孕童

降世救眾生  福音寶光明

三位一體聖 永生愛世人

救苦諸有情 神跡照四方

勇猛名基督  信奉顯威儀

一日贊耶穌  功德大名聞

解脫寶所依  福海具精進

歸敬耶穌者  所求皆滿足

假使百劫中  贊說其功德

大開天堂門  故皆當供養

咒曰:哈利路亞 以馬內利 阿門!


自成一國

跟佛沒區別啊

凈土和天堂

不都是一回事嗎

自己建了個伺服器

自己玩


大乘初期[大般若經]論[大乘與菩薩] 前際後際中際菩薩不可得 菩薩非實有性亦無邊 菩薩即是又離聲聞獨覺大乘

爵士貓18 小時前

大乘佛教的【大乘】【菩薩】應該如何理解?以大乘佛學的初期經典,【大般若經】可以很好的談清楚。【大般若經】六十一卷至六十七卷就是專門論述【何為菩薩】,【大般若經】初期談菩薩與大乘佛教後期菩薩的形象完全不同,【大般若經】還是以佛祖的原始佛學【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為核心,以緣起性空思想來看待【菩薩的觀念】。

第一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首先就談了何為【大乘】?經文指出【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般若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此種思想,應是初期大乘佛學,為了與部派佛教相融合,說明大乘佛學就是【般若性空】,而不是大乘佛教後期的【菩薩思想,凈土思想,十方佛思想】。

而後經文又繼續闡述何為【大乘】?

【大乘不異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靜慮,四靜慮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靜慮,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無量、四無色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八解脫,八解脫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解脫,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念住,四念住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念住,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空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蘊、界、處等空不空法,其性無二無二分[1]故。】

特別是【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空法不異大乘】就是要強調大乘佛學是與佛祖【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原始佛學是【無二無二分】。

第二部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一】

經文一開始就給出結論,【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就是【一切法之無限性】,也就是【法不是具體的形象與實體】。

【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真如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結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七卷】【初分讚大乘品第十六之二 】的經文

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善現!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法界乃至實際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談到【一切法非實有性】。由轉而談到【大乘與虛空

若菩薩十地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十地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實有性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極清淨,亦非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實有性故,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最極清淨,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

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大乘亦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故說大乘與虛空等

所以【菩薩非實有性】【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三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接著談【菩薩】與【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即是與遠離之關係,【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有情大眾因為【不斷我執】【不斷法執】的原因,有情是無法認知超出自己生活經驗的【法】,這也是有情永遠不能離開輪迴所謂根本原因。【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修行人只有對【法之空性,無限性,不可用語言表達,非實有性】有正確的認知,才可真正解脫!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五蘊之關係

【即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內六處之關係

【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外六處之關係

【菩薩】與【六識身】關係經文談的更加清晰。

【即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05]

「世尊!即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10]

「世尊!即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15]

「世尊!即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20]

「世尊!即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25]

「世尊!即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四聖諦之關係

即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十二因緣之關係

即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六般若蜜多之關係

即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四念住八聖道支之關係

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真如法界、法性之關係

漢地佛教徒感興趣的點就是【菩薩】與【聲聞乘】【獨覺乘】【補特伽羅】的關係!菩薩與【聲聞乘】【獨覺乘】是一體的關係!菩薩非獨立於【聲聞乘】【獨覺乘】!

【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四部分 從時間角度,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論證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四部分論證含有一個重要觀點【一切法本空,無自性,一切法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就是一切法是整體的,是不能以時間的周期來分別此法彼法】。也就是【心識是不含有時間的,心識是剎那剎那不間斷】

大乘佛教初期,對於【菩薩思想】就是與【阿羅漢思想】一致的!菩薩需在修行佛法中證得,菩薩不是神靈不是實體!

經文提出一個核心思想【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經文接著發問,【何緣故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何緣故說色等無邊故,菩薩摩訶薩亦無邊?何緣故說即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何緣故說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何緣故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何緣故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何緣故說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摩訶薩能行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筆鋒一轉,直接轉到【有情眾生】,因為【菩薩的觀念】是直接來源於【有情眾生】的心識。

大般若經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學的哲學概念,論證了【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經文提到,【有情無所有故,有情空故,有情遠離故,有情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有情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漢地佛教以為有情眾生是一群實體的眾生,大般若經特別提出【有情眾生無自性,本空】,有情眾生【無自性】,自然有情眾生的【菩薩】是【無自性,本空】!

若有情無所有,若有情空,若有情遠離,若有情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

經文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論證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色、受、想、行、識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若色、受、想、行、識無所有,若色、受、想、行、識空,若色、受、想、行、識遠離,若色、受、想、行、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苦、集、滅、道聖諦無所有,若苦、集、滅、道聖諦空,若苦、集、滅、道聖諦遠離,若苦、集、滅、道聖諦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無明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所有,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空,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遠離,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所有,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空,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遠離,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五部分 大般若經從空間角度,談【一切法如虛空,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一切法無邊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經文還是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虛空】,論證【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空性】。

【一切法虛空】之概念,就是說【一切法不佔有固定空間位置,又存在於任何的空間位置】。【一切法虛空】是人類【心識的基本特質】。在虛空中,【一切法是無法用時間順序予以定位的】。虛空是找不到邊界的。就如同宇宙的邊界,也是找不到的。

佛學對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宇宙也許就是沒有時間性的存有,沒有空間性的存有。人類認為宇宙有時間性空間性,是因為人類本身是固定於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中。

宇宙的真實存有狀態,就是【心識存在的狀態】,太奇妙了!

歸正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還是【一切法的無限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一切法的無限性】【一切法的無邊】的自然邏輯推理!

【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性空故,受、想、行、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意界性空故,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意界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性空故,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聲聞乘如虛空,獨覺乘、大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聲聞乘性空故,獨覺乘、大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聲聞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獨覺乘、大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第六部分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六部分又再次談到【菩薩】與【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是一體的關係!

【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本空,無自性。【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也自然無所有不可得。

修行人離開【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也得不到【菩薩】,修行人處於【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法相之中也得不到【菩薩】。

菩薩就是【法相】,【菩薩】是修行中證得的結果與目標,而不是後期的神靈!更不是後期大乘佛教的如來佛受記的結果!

色色性空。何以故?色性空中,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非色性空。何以故?非色性空中,非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受、想、行、識性空中,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受、想、行、識非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非受、想、行、識性空中,非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色處色處性空。何以故?色處性空中,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處非色處性空。何以故?非色處性空中,非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香、味、觸、法處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非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真如真如性空。何以故?真如性空中,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真如非真如性空。何以故?非真如性空中,非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聲聞乘聲聞乘性空。何以故?聲聞乘性空中,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聞乘非聲聞乘性空。何以故?非聲聞乘性空中,非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獨覺乘、大乘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獨覺乘、大乘性空中,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獨覺乘、大乘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中,非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七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從有情角度,修行人角度,談如何可得到【菩薩】。結論就是,【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1]見竟不可得】

首先經文論證了五蘊之空性,無自性,談了五蘊之相互關係,得出有情大眾【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色性空故,色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性空故,想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於色、受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色、受、想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色、受、想、行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此經文證明,初期大乘佛學還是緊緊依靠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而提出大乘佛學的【一切法空】的思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還是圍繞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為核心,論證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其中,對於六識身六觸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論證的特別清晰。自然得出,【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

【意界性空故,意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性空故,法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性空故,意識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於意界、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性空故,意觸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於意界、法界、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對十二因緣的緣起緣滅,十二因緣之間的互相作用,也花了大量篇幅予以論證,就是要修行人明了十二因緣之整體運行的過程,結論就是【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無明性空故,無明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無明、行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性空故,名色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於無明、行、識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性空故,六處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於無明、行、識、名色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性空故,觸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性空故,愛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性空故,取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性空故,有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性空故,生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還論證了,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九次第定十遍處,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虛妄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極喜地法離垢地法發光地法焰慧地法極難勝地法現前地法遠行地法不動地法善慧地法法雲地法,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法、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法、如來地法,異生、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如來地,預流向法預流果法一來向法一來果法不還向法不還果法阿羅漢向法阿羅漢果獨覺向法獨覺果法菩薩摩訶薩法三藐三佛陀法,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上述十分複雜的大乘佛學的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係。這些概念都是【心識心】對於【法】的描述。

【法】本身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本身是緣起緣滅的,但是【法】有變現為種種功能,但【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有情大眾畢竟生活在一個實體的具象世界之中,有情對於【法】的【無量劫的持續不斷】【三十三天的層次存有】是無法理解的,就如大眾無法理解【十一維度】一樣。大乘佛學就用了原始佛學沒有的哲學概念,來表達【法】以及【法】的【無限性】【無所不在性】。

但是大乘佛學清醒的明了上述哲學概念,只是一種人類語言的符號,是【緣起性空】的特性!

第八部分,回答了【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因為【菩薩摩訶薩名唯客所攝故】

第八部分應該是大乘佛學從【一切法自性空,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解答【法】的特性。【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的存有,但是【一切法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的名稱或者語言符號】,完全是有情眾生,為了認知【法】而【假名施設】。

【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此段經文,就是大乘佛學首先是用十分複雜的概念用於描述和模擬【法】,而後又指出【這些十分複雜的概念符號】本身不是【法】,只是假設的語言名稱,這些名稱又指向了【法】。

【菩薩】就是這些複雜的假名之一。

大般若經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學的哲學概念,論證了【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如意界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意界中無名,名中無意界,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意界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意界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中無名,名中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無明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明中無名,名中無無明,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明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明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中無名,名中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空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空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空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空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空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無相、無願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相、無願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聲聞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聲聞乘中無名,名中無聲聞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聲聞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聲聞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獨覺乘、大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獨覺乘、大乘中無名,名中無獨覺乘、大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獨覺乘、大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獨覺乘、大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出輪迴,看似有兩種方式即解脫與超脫,也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根本差異。

所以,如果所謂六道輪迴存在,你只能根據解脫與超脫的表現來判定耶穌是否做到了。

從行為表現來看,似乎沒有解脫(事實上大乘佛教的釋迦牟尼也沒有),從自稱來看,耶和華的位格是高於輪迴的,耶穌也算是超脫吧。當然如果認為宇宙即上帝,也無所謂解脫與超脫

另外,說什麼「上帝是天界的帝王,耶輸是上帝的兒子,應該也是天界的,天界就是天道,六道之一。」篡改人家位格,就下卑劣了,

就算如此,根據佛經的說法,天人要比人類更有福報,輪迴是業力感召,悉達多一個小小人類王子也敢說自己比天界之主更早脫離輪迴,更有智慧?乾的不會是佛經中帝釋天自稱創世主實際上不是的把戲吧?


耶穌出六道三界輪迴了嗎?還是哪位菩薩轉世而來?現在在何方?只回答第一個問題(其他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答案是:在基督教信仰中,【耶穌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並且【沒有六道三界輪迴】,因為耶穌是上帝的聖子道成肉身,即【神在肉身顯現】(提摩太前書3:16)。只有一位真神,但具有三個位格(父、子、聖靈)。三者同等,並俱同等尊榮。除了三位一體的上帝,【再無別神】(申命記4:35、39,以賽亞書44:6~8),某位答主說聖經首卷的第一句是「太初有道」,我想糾正一下,這是聖經【第31卷】《約翰福音》的首句,而聖經的首卷【第1卷】是《創世記》,第一句是「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第二節經文提到「【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第三節經文「上帝說【注:「上帝的話」即太初與上帝同在的道】:「要有光」,就有了光」,三節經文連起來,暗示了上帝是三位(聖父、聖子、聖靈)一體的上帝,並且,請看聖經約翰福音1章1~3節:太初有 道, 道與 神同在, 道就是 神。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萬物是靠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這處經文什麼意思?結合聖經中其它多處相關經文(含創世記1:1~3)用一句比較直白的話,意思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共同創造天地萬物,其他一切有形無形的,都是受造物,並且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權威【聖經】啟示了人類的永恆歸宿只有兩條,即地獄和天堂(含末日審判後的「新天新地」),既然如此,討論所謂「六道三界輪迴」和後面的兩個問題就毫無意義了,聲明一下,因為本題與基督徒信仰有關聯,並且對答題者沒有作宗教信仰上的限制,所以,本人作為一個基督徒,只是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進行了簡單的闡述,沒有不尊重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意思。


耶穌是造物主,無論有形無形皆為祂所創造,佛教亦是受造物,無論佛教如何如何皆是有因之出,有果之末。阿門。


你們這方面的學習真的很努力,但是我實在是說我們的信仰真的跟你們沒有關係。更何況下面還有一位說「很多牧師講不清聖經是因為不懂佛法」,性子急一點都要以為是公然挑釁了,而且這完全沒有道理啊。

謝謝你們的尊重和渴望了解,但是耶穌一定不想你們用這種方式來了解他,因為你們的問題從根本上否定了耶穌的身份,我們也不需要佛教給耶穌一個菩薩封號,因為耶穌不是菩薩,也不是芸芸眾生,而是造物主,獨一的神,是基督。

用佛教的思維解釋基督教是不行的,和霧裡看花一樣,不行的,你們要了解,就請謙卑下來,放下自己的智慧,用孩童的心去了解,求神給你們顯明。扣門就給你們開門,尋找就讓你們尋見。


天堂,天地宇宙間最高的空間。

沒事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這裡面就沒有死亡這一說法,不死還怎麼個輪迴法


就我親身的經歷知道的說兩句吧,造物主起初造了一個很廣大的狀態,形成了一個高層次的世界,在這個廣大的狀態下又分化了其中一個空白的狀態,因為這個狀態有來自高層的創造的慣性,所以這個空白的狀態又分化成了道家所說的陰陽,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相對底層的世界,伴隨創造陰陽的還有就是道成肉身了。是造物主創造了一個生命可以在其內或其上活動的地方,同時他也具有自覺覺人的生命意識,不斷的放出可以渡人的化身。是一個神通廣大本領叼炸天的大菩薩。

耶穌出六道輪迴了嗎,花草樹木,大海高山,太陽月亮出六道輪迴了嗎?沒有這一說。


不是一個體系的!

十進位中,一加一等於二。但人家用的是八進位,這個怎麼計算?

有些人老喜歡對比,卻不知信佛的掛了自然輪迴去了,信耶穌的掛了上天堂……兩者都不在一條線上

一個天堂,一個西天極樂!真比較起來耶穌的信徒比佛教還多,還牛|B


有興趣的話看看一本書 海奧華預言


上帝是天界的帝王,耶輸是上帝的兒子,應該也是天界的,天界就是天道,六道之一。當然也是三界中欲界天的眾生。這樣說來,說明耶輸沒出六道輪迴。

當然耶輸也有可能是某個大菩薩應眾生機,化現而來度有緣眾生的,但沒有聖人告訴人們,大家都是肉眼凡胎,也只是猜測。


推薦閱讀:

女權主義者的十大謊言
【轉載】庄祖鯤:索爾仁尼琴——俄羅斯的良心
佛教徒被基督徒傳教該怎樣應對?
天主教神父講道水平為什麼普遍很差?
基督徒是不是不可以追星?

TAG:基督教 | 宗教 | 菩薩 | 輪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