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角度看,中國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是怎麼形成的?


謝邀。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作為一種思維現象,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張白紙上畫上一道黑色,在這張白紙上,是非黑即白,一條河的兩岸,非此岸即彼岸。但是,這一認識是被限制在一張畫了黑色的白紙上和一條河的兩岸的。

這種合理性具有局部性,一旦對這一局部性視而不見,就可能謬誤。例如,黑白之間,還有成千上萬的色差,兩岸中間還有不息的水流,只承認有黑白和兩岸,就排除了事物的豐富性。

在認識事物中,注意到了局部的合理性或忽視了只有局部的合理性的現象都有,在一個人身上,無論其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會發生。一般來說,孤陋寡聞、視野窄小,容易出現將局部的合理性絕對化的問題,如坐井觀天,以為天只有井口大,盲人摸象,以為大象是一堵牆或只是一根柱子之類。

現在回到問題,問題中有兩個限制詞:一是「中國人」;二是「思維模式」。我不認為一般的中國人在一般的問題上,都是這種思維模式,這等於是說中國人對無限豐富的現象視而不見,而只知道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去硬套,真到了這種程度,人們在生活中將寸步難行。

但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現象,確實在一定的領域典型地存在著,他是在一定的統治方法下形成的,在這個範圍內,他是一種強制條件下形成的現象。中國有著特別漫長的專制體制,為了維護這種專制體制,一 切與專制不符的,或者對專制有威脅的,都是錯的,於是黨同伐異,排除異端,從文化上、思想上、道德上,甚至動用其他殘酷手段,進行清理打壓。

這種體制需要立標杆。最典型的,就是孔夫子所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裡的禮是說周禮,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恢復周禮才是最重要最好的,其他的與此不符的個人想法都應克服。雖然歷史和他開了個玩笑,最後秦始皇一統天下,改分封製為郡縣制,以流官代替世襲,但他那套思想,卻被留存下來,繼續豐富完善,繼續為新的專制體制服務。不管朝代更替,誰當上皇帝,都要以我為準立標杆,與此不符的都是錯的。

如果說存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這就是其中最深刻的原因。他在某些領域非常張揚地存在,尤其是在政治和社會基本秩序領域存在。如果將其說成文化,這是一種專制文化或者叫文化專制。

專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構建中的一部分,不能說其沒起過進步作用,比如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廣設郡縣制等,乃至後來還有過盛唐時期,但是恰恰是因為他的成功和不斷被完善和強大,在漫長的專制體制和專制文化控制下,卻排斥和打壓了可能成為異己的新生力量和創新力量。因為非黑即白,所以多元化的思想是不行的,所以才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可以說是專制文化最典型的特徵了。我甚至覺得,如果不是這一文化的特別發達,中國的專制體制可能不會如此漫長。

中國歷史到了今天,特別需要創新力量,特別需要多維的多向的去探索這個社會一切合理進步的方面,特別需要觀照到這個社會多樣本方式的存在。在說到中國傳統文化時,絕不能一個輝煌就了之,應當警惕那些阻礙我們進步的東西,特別是其中的專制文化部分。


中國人可能是全世界最不「非黑即白」的一群人了,作為先祖的智慧遺產,每個中國人腦子裡都有一個大大的「灰」字。

題主你看到那些聲稱非黑即白的人,所謂「非黑即白」只是他們的台詞而已,背後的潛台詞其實是「若不是我的,那便是不好的」。明白嗎?他們的標準把事情分成「我的」和「不是我的」,而不是黑的和白的。


@范洋 同學答案的第一段也正是我想說的。東北人為什麼都是黑社會?上海人為什麼都很市儈?廣東人為什麼什麼都吃?答案很簡單:見過的太少;經歷的太短;想的太淺。


所謂的非白即黑不是一種典型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嗎,說難聽叫極端片面,好聽點叫執著,刨根問底,邏輯學叫兩難推理,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至於中國文化,無論是道家還儒家,強調的都是中和。道家強調萬物流變轉化,儒家強調中庸適度。即使到現在,中國也沒有非白即黑的那種鑽牛角尖精神。

假設樓主的命題成立,那麼按照結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的說法,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普遍存在於人的心智中,詳情可見《猞猁的故事》序言。如果說現在這種思維方式盛行,那麼可以理解為西方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


據@南山子 說中國人喜歡站隊,而且不許站在中間。

那麼這樣的思維方式,可能是站隊的需要。


如果說中國人"非黑即白"那可能是近現代的政治口號影響。相反在現實生活中中國人可能更傾向於"有妥協的堅持原則"。折中這種方式可能被中國人接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就是折中的典型代表吧


非黑即白

是思維能力弱的表現…

文化程度低的人大多如此…

原因很簡單,中國還存在一大批文盲/半文盲…

你讓他們做高等/更複雜的思維?可能嗎?

他壓痕就不會。

我們能做的只有寬容、希望

寬容他們的存在…

希望下一代多學點知識…

你可以去每一個爭論現場冷眼觀察…

形形色色…

人的講話水平和他的受教育程度基本是成正比的…

尤其是突出的是部分沒文化的老頭老太太門,唉!

中國,只能寄希望於30年後了…甚至更長

我堅信時間是把殺豬刀

直到它把我也殺死…


「中國人」「長期」「非黑即白」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就帶著「非黑即白」的特色——試圖用歸類、經驗、貼標籤來解釋某一種特定屬性。

「道可道非恆道」開篇就解釋了沒有絕對正確這個概念,「中國人」典籍里大概沒有「非黑即白」的傳承,一個不斷思辨的民族不應該把問題簡單化。

要解釋的話,我覺得「思維的懶惰」是一種可能性,然後這又和人性的弱點、資源的惡劣、環境的壓抑、盲目追求效率等等產生關係。

「非黑即白」這種思維現象在每個人、每個地區的人身上都會有的,我覺得重點最好放在如何敏銳地認識到這個並且盡量去避免。


我猜想題主要說的是近現代以來中國出現的文化激進主義(五四新文化運動、文革)和暴力革命思想的起源吧。傳統中國有其溫和妥協、模稜兩可的一面,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世界觀/處世哲學並不是主流。

通過暴力消滅和破壞既有的傳統社會、文化來建立一個新世界,而不容忍相對溫和、漸進地修正改良和發展——這種思維模式,的確在過去百多年的中國社會裡佔據上風。原因是什麼?也許沒什麼必然的原因吧,也許只是孫文、陳獨秀、毛等一些引領潮流的人物正好是一些不惜亡命的角色;但或許也正因為他們天生的激進絕對和不容置疑,符合、順應了當時世人的一種心理需求,贏得了更多人的追隨和認同。


中國人沒有非黑即白,中國人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非黑非白,是灰。


自古以來的傳統,從小接受的就是這種教育,不是黑就是白,你不討厭那你就是跪舔,誇幾句日本就是日雜,罵幾句政府就是漢奸,誇幾句中國就是小粉紅,生下來就是非黑即白的思維習慣,而且無法容忍別人不是這種思維,一旦發現異類群起而攻之,要麼就是無盡的道德綁架,,你看看之前南海仲裁,微博上對沒有表態的明星各種噴,,你就應該知道這個國家為什麼依舊是個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老百姓的思維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子,沒有因為生活水平提高而改變,你以為國家給外網上牆是為什麼,就是為了不讓大把的SB網民出去給中國丟臉的呵呵


"非黑即白"的並非只有中國人,全世界的人都這樣。"非黑即白"讓你只考慮狹隘的兩種可能,省了思考的麻煩,對大部分人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上學時期的"標準答案"


其實要說非黑即白,島國到是很明顯。中國中庸之道才是王道。建議讀讀明朝那些事。


泱泱大國,人口眾多,底子又薄,管理甚是麻煩,減少不必要過程,直接告訴人們他們應該聲討誰、怎麼做,管理層落個清靜,人民也省些麻煩。


你錯了。中國人絕對是自古以來奉行中庸才是王道的理念的民族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