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是怎麼樣的?

我常聽人講信仰上帝,死後能進天堂。那天堂是怎麼樣的?聖經里有提及嗎?舊約,新約里。希望真正的基督徒能為我解疑。(一些將信仰當成時尚的偽教徒就不用回答了)


天堂是怎樣的?

回答(僅供參考):

聖經中描述的天堂是個真實的地方。「天堂(heaven)」這個詞僅在新約中就出現了276次。聖經提到了三層天。使徒保羅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但他被禁止說出他在那裡經歷了什麼(林後12:1~9)。

如果第三層天存在,那就一定有另外兩層天。第一層天在舊約中被提到最多的是「天(sky)」或「天空(firmament)。」這層天包含了雲朵,它是鳥類飛翔的區域。第二層天是星際/外層空間,它是恆星、行星和其它天體的所在(創1:14~18)

第三層天是神的住所,它的位置沒有被揭示。耶穌應許要在天堂為真正的基督徒準備地方(約14:2)。舊約聖徒相信,天堂是作為救贖主的神應許他們死後的歸宿(弗4:8)。無論是誰,只要信基督就永不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使徒約翰蒙恩看到了天上的城邑並對它作了介紹(啟21:10~27)。約翰見證了天堂(新地)擁有「神的榮耀」(啟21:11),即神的存在。因為天堂沒有夜,主自己就是光,不再需要太陽和月亮(啟22:5)。

城中充滿了昂貴寶石和明如水晶的碧玉的光輝。天堂有十二個門(啟21:12)和十二個根基(啟21:14)。伊甸園般的樂園得到了還原:自由流淌著生命水的河與生命樹得以重現,生命樹每月都結果子,它的葉子能「醫治萬民」(啟22:1~2)。但無論約翰如何善於描繪天堂,天堂的實際情況遠遠超過了有限的人的描繪能力(林前2:9)。

天堂是個「不再有」的地方。在那裡不再有眼淚、不再有疼痛、不再有悲哀(啟21:4)。在那裡不再有分離,因為死亡將被戰勝(啟20:6)。天堂里最美好的就是有我們的救主(約一3:2)同在。我們將來可以與神的羔羊面對面,因為他愛我們並為我們舍己,讓我們能夠在天堂永遠享受與他同在。


【啟 21:10】 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 神那裡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啟 21:11】 城中有 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啟 21:12】 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

【啟 21:13】 東邊有三門,北邊有三門,南邊有三門,西邊有三門。

【啟 21:14】 城牆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啟 21:15】 對我說話的,拿著金葦子當尺,要量那城和城門、城牆。

【啟 21:16】 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天使用葦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長、寬、高都是一樣;

【啟 21:17】 又量了城牆,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啟 21:18】 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凈的玻璃。

【啟 21:19】 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

【啟 21:20】 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

【啟 21:21】 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門是一顆珍珠。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啟 21:22】 我未見城內有殿,因主 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

【啟 21:23】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啟 21:24】 列國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

【啟 21:25】 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裡原沒有黑夜。

【啟 21:26】 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

【啟 21:27】 凡不潔凈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


天堂就是與上帝同在。


謝邀。我不知道該怎樣用經文來回答你,只能說說我自己的理解吧。求神保守我所說的得蒙保守,不對的地方還請諒解。

首先,天堂是一個至善,至聖的地方,就像一個聖潔的「真空」,在那裡人與神同住,神愛每一個人都像愛一個人一樣,就像戀人的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人們的交流沒有誤會,你所想的,別人可以完全了解,你的喜樂和他人的喜樂都可以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與神同在的人可以感受到神完全的愛和喜樂滿足。用什麼來形容呢?我覺得那種滿足應該像相愛的人性愛時和性愛後的滿足一樣,而且是持續的(一定不太恰當,但是實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表達了)。別人悲傷也會感同身受。不僅是和神感同身受,與他人也可以感同身受,只要我們願意。與我們所愛的人同喜同樂。再有,神給我們不同的職分,按著我們被造時的特長,我們會樂意做,因為這是我們被造的目的,我們所做的也是我們喜歡做的。我們會常常不住地感謝讚美神,那是發自內心的感謝讚美。神分派我們管理神的國,永永遠遠與神同在他的榮耀里。聖經里還有寫碧玉牆,黃金鋪路,不過這些我並不注重,我更注重,在神的國里,人人都彼此相愛,沒有痛苦,悲哀,哭嚎。天堂里沒有死亡,所有的東西都有靈,我們開心時,連那些花草動物都會與我們一起開心。我們歌唱時,那些花草動物都會聆聽。魚兒可以離開水,鳥兒可以游在水裡,人可以與獅子同住。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代表任何人。也不能代表基督徒。不喜勿噴,謝謝!


不謝邀。請尊重我大飛面神教的宗教信仰,憑什麼直接欽定天堂就是你基督教的天堂?請立刻刪掉基督相關的三個標籤,謝謝。

我對《麵筋》的學習不夠,勞煩後來的弟兄姊妹補充面神的天堂的樣子,感謝!


我們不妨先看看聖經中是如何談天堂,即天國的。

「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做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到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以上是《馬太福音》22章1-14節。在這裡面,耶穌講了一個關於天國的比喻。

耶穌一開始傳道時,宣講的就是天國將近的消息,並且他的教訓始終不偏離天國這一核心話題。由此可見「天國」這個概念在福音中的重要性;在耶穌降世以前,這個概念就已經在舊約時代和兩約過渡時期中引起熱議。譬如傳統猶太信仰認為天國即上帝將要在地上復興的以色列國,一個形而下的政治實體,或如艾賽尼派信奉的強烈末世論、二元論觀念下的光明國度。儘管在舊約經文中並沒有天國一詞,但耶和華的日子將臨、神的國度將被複興這一觀念,卻被眾多以色列民期盼。

基督升天后,天國的概念又被歷代信徒與神學家們演繹著。在初期教會時代,飽受逼迫與患難的信徒們對現世終結與基督再臨懷有無比迫切的渴慕,信徒們相信在他們有生之年就能等到天國的降臨,因此天國被理解成了一個將於大審判之後降臨地上的國度,具有強烈的千禧年思想,如Irenaeus、Tertullian等人的「千禧年國」觀點。但隨著時間流逝,漫長等待中的信徒們漸漸開始對基督再臨的接近性產生困惑,對神國的千禧年式解讀也漸漸轉向了由Origen為代表的屬靈層面理解,將建立上帝國度理解為每個信徒內心的靈性建立。隨後在基督教合法化與國教化的君士坦丁時期,天國又被理解為基督教至上的拜占庭帝國。及至第四世紀末,Augustine的《上帝之城》對天國的神學理解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該書中,奧古斯丁區分了上帝的國度與世俗的國度,並認為教會就是神國在地上的彰顯;而「天國即教會」這種觀念,至今仍被許多神學家接受。後來隨著福音在歐洲廣傳,教會與世俗政權關係日漸緊密,信奉基督教的國家(Christendom)被認為是神國的彰顯。但宗教改革時期的神學家們隨後又提出了新的見解:如Martin Luther將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劃分,並認為只有真正悔改重生的真基督徒才歸屬天國,不信者屬於世界的國。而John Calvin的理解是上帝從不同層面對世界的掌權:一方面上帝對一切的普遍性掌管,包括撒旦也受控於上帝的權柄之下;另一方面上帝借聖靈對那些經由基督寶血救贖的聖徒們與教會的特殊掌管。

關於天國定義的探討並沒有停止在宗教改革時期。直至今日,神國到底是什麼這一問題還在被人們激烈地探討著。從上述歷史中,可以看出歷史上對神國的理解存在著許多衝突之處。神國到底是現世的還是末世的?神國是關乎倫理的還是關乎屬靈的?神國到底是由聖徒借上帝的權能在地上建立的,還是由上帝從帶入世間的?神國到底是否等同於教會?為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回到《聖經》中尋找答案。

在四福音書中,耶穌基督曾用多種名稱來指稱天國,如「天國」「神的國」「父的國」等。最常見的當屬《馬太福音》中的「天國」與《馬可福音》、《路加福音》所沿用的「神的國」。二者並不存在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所強調的區別,而是對同一概念的兩種稱呼,因為猶太人對神這一字眼極為慎重。

從字面來看,天國、神的國中的「國」字在原文中都為βασιλε?α,意為「王權」或「國土」。所以不能單從中文字面中,將天國僅僅理解為一個空間概念,它也含有王權、統治的意思。受中文字面意思影響,很多人將天國等同於「天堂」,認為天國就是聖徒將來要去往的地方。其實「天堂」這個詞語來源於中國本土化的佛教思想,認為行善事多的人死後會升入天堂。後來在基督信仰傳入中國後,人們想當然地把本土佛教中的天堂等同於《聖經》中的天國。甚至有些基督徒在傳福音時也會說「信耶穌進天堂」,然而耶穌基督並沒有如此說過。「天堂」在原本的中文語境中含有著過度突出的輪迴思想和空間性概念;當華人聯想到「天堂」時,只會想到天堂是一個死後要去的空間,而根本不會聯想到「上帝掌權」。這與《聖經》中的天國是不一致的。

和合本《聖經》中的確出現過「天堂」的翻譯,但僅有的兩處(彼前3:22,來9:24)原意都是指「天(heaven)」,與佛教中的天堂並不一致。

在《聖經》中,天國的確有空間性的含義,耶穌也明確告訴基督徒們天國是他們將來要去的地方。如《路加福音》13:28,「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神的國里……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里坐席。」保羅的書信也證實了耶穌的說法不是比喻,而是無可置疑的事實:「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里。」甚至有人把天國等同於人們將來獲得的救贖。但天國不單單是我們將要去的一個地方、一個有形的空間,天國也是上帝無形的權柄。如果不承認這一點的話,就無法正確理解《聖經》中的許多地方。比如:「願你的國降臨」「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

現在回到《馬太福音》22章。有人認為天國就是筵席,最終那些配得的人才能進入。但是這樣的解讀就過於簡化其中的信息,並且不符合原意。請注意,耶穌不是將天國比作筵席,而是將天國比作一個王擺設筵席。這裡的天國不同於疆域上的「國」;它不是一個空間概念,更像一個具有過程的動作。

對照其他關於天國的比喻,耶穌不止一次將天國比作一個持續的動作,如「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僱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第二節中的王,無疑就是上帝;那麼誰是王的兒子呢?有人認為是耶穌。但我有不一樣的答案,在下文中會解釋。

第三節,王差遣他的僕人去請那些已經受邀的賓客,但是卻遭到拒絕。在猶太人的習俗中,主人如果要擺設筵席,就會先定下日期,然後提前派僕人去他想邀請的人家,詢問他們是否能在那天出席,然後主人就會根據確定出席的人數來籌備筵席;等到筵席當天,主人會再派僕人上門邀請那些之前答覆出席的客人。這次王派僕人邀請客人是在筵席預備好之後,這意味著那些客人之前已經答應出席,所以他們的反悔是十分無禮的。況且這個筵席的主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這種拒絕就表明著對王的公然不敬與反叛。但這個王竟然沒有生氣,而是更和藹地派遣僕人前去,勸說客人們筵席是多麼美好。出人意料地,這些人不僅傲慢無禮地無視了王的邀請,甚至將王的僕人凌辱、殺害。這簡直是對王最大的蔑視與侮辱。王這次終於沒有繼續忍讓,出兵殺了那些不知好歹的惡人,並毀滅了他們的城。以前被邀請的客人都沒了,但是王的筵席還要繼續,所以王就差遣僕人去路上多多請人,而且是「不論善惡」;這些人聚滿了席位。很顯然,之前被請的客人指與上帝立約,但拒絕了耶穌基督福音的猶太人,王的兩批僕人是舊約時代的先知與新約時代的使徒,被毀的城是耶路撒冷。那些猶太人本來已經答應了赴將來天國的筵席,然而當耶穌基督真的通過自己將應許的天國帶到世上時,他們卻不願進入,正如比喻中他們的反悔與悖逆。所以上帝將他們原本應有的恩典收回,施加給了外邦人。

王很清楚地說了,之前所召的人不配。那麼這一批客人如何呢?有個客人沒穿禮服,被王趕了出去。然後王說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所以,並不是每一個受到恩典之邀的外邦人都能得救。那麼是否得救的條件是什麼呢?竟然是沒穿禮服。這是一個很值得被注意的細節,這些客人是從街上隨意請來的,而且是「不論善惡」請來的。但王從中篩選配得留在他席上的客人時,不是看他們有沒有干過壞事、犯過法,而是看他有沒有穿禮服。為什麼王關心的是一件衣服呢?因為在《聖經》中,衣袍(robe)有一個很重要的象徵,就是義(righteousness)的象徵。如《以賽亞書》61:10,「(上帝)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撒加利亞書》3:4「…我使你脫離罪孽,要給你穿上華美的衣服。」《啟示錄》19:8「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從舊約到新約,這個象徵都一直沿用。

早期神學家奧古斯丁曾提過一個很微妙的問題:這些人是被王的僕人從大路上隨意邀請來的,並且是當場請來的,所以這些人並沒有回家換衣服的機會。這樣的話,王斥責那人「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豈不是很不講理?因為大多數人不會隨意穿著珍貴的禮服上街。如此說來,我們的上帝是一個不講理的上帝嗎?當然不是。因為在猶太人的風俗中,主人會為客人預備坐席時的禮服,與當今社會不一樣。《聖經》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在《列王紀下》10:22,以色列王耶戶請了所有拜巴力的人到巴力廟裡,並吩咐掌管禮服的人:「拿出禮服來,給一切拜巴力的人穿。」所以,在這個比喻中包含的信息就是,王為那些從路上邀請來的客人預備了禮服,但是有一個人輕視了這禮節,沒有換。所以在王問他為什麼沒穿禮服時,他才會啞口無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衣服,但站在至高無上的王面前,襤褸骯髒的衣服都顯得破敗不堪。或有人認為,「在人群中我算的是有錢人,所以我的衣服比其他人的更好,能有資格穿到王的筵席上去」,但是和王所賜的禮服相比,其他任何衣服都是不夠資格。這裡的含義是,沒有人可以憑著自己的義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而只有那些願意白白接受上帝之義的人,最終才配得享受天國的筵席。

這則比喻以一個發人深省的警示結尾:沒穿禮服的人被丟在黑暗裡,並且是「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很明顯,黑暗就是不信者即將承擔永刑的下場,在這裡可以明顯地看出筵席與黑暗的強烈對立:出了筵席,就是黑暗,並沒有中間地帶。但最後一句話該怎麼理解呢?正如這個比喻所描繪,後來王的使者把筵席的邀請散發給了岔路口上遇到的眾人,並帶他們來到了筵席。這象徵著神的使者把天國的福音傳給世人,每個人都收到了天國的邀請;但並非每個收到邀請的人都願意誠心接受,所以接到筵席邀請並不是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能留在筵席上。

上文中遺留了一個問題:王的兒子是耶穌基督嗎?

有注釋認為,王和他的兒子分別象徵著聖父與聖子,既然是「王為他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理所當然地想到基督迎娶象徵著教會的新婦。但是這樣的解讀未免過於牽強。比喻是《聖經》中的一種特別的體裁,在解讀上也應用解讀比喻的方式對待,就像如果用解讀使徒書信中神學教義的方法來解釋箴言或詩篇,就會莫名其妙。比喻文學往往會用誇張與脫離現實的手法來強調、突出其中所要傳達的精意,所以在解讀時首先要抓住比喻的精意,而不是修辭上的細枝末節。在比喻修辭中,一個事物往往被賦予新的含義,譬如「耶穌基督如同羔羊」這一比喻中,羔羊不再指該詞原本含義中的動物,而有替人受過之意;而在另一比喻中,羔羊也可帶出其他含義,如懦弱、無反抗能力。一個詞語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所以辨別一個詞語在某一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就需格外謹慎。比如在《聖經》中有一個形象是利維坦(Leviathan),在《約伯記》中被用來佐證上帝造物之功的偉大,但在《詩篇》和《以賽亞書》中卻是與上帝為敵的邪惡象徵;同樣,娶親的婚筵在此處的含義是什麼,是否等同於《啟示錄》中的含義,也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

對王的筵席這一比喻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再來看究竟天國是什麼。天國是現世的還是末世的?答案是既是現世的,又是末世的。

對「天國發生在何時」的答案,取決於對「天國是什麼」的理解。如果認為天國就是基督再臨時所建立的實體國度,那麼這個觀點必然推導出天國是末世的;如果認為天國就是信徒的內在靈性世界,那麼這個觀點也必然產生天國屬於現世的的結論。正如之前所說,天國就是上帝施展他的權柄,那麼這權柄何時被施展呢?耶穌基督傳道一開始,就宣揚「天國近了」;後來宣揚「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當基督來到世上傳揚上帝福音的那一刻起,上帝的權柄就已經施展在了世人當中。可以說天國由基督的事工被帶入這個世界,當他將他的子民從罪惡與死亡的權柄下釋放並且毀滅撒旦的權柄時,天國就已經在基督徒中間彰顯。上帝已經在這世上掌權了嗎?這是毫無疑問的,正如耶穌基督在趕鬼時對眾人所說的,他的權柄已經勝過了鬼王的權柄;當他釘死在十字架上時,也徹底敗壞了罪與死的權柄。但是,上帝的國還沒有完全地臨到,直到要等到這個世界的終了,上帝徹徹底底在這世上作王的時候。正如王的筵席中所描繪的,天國是一個具有過程的動作;從筵席的預備到最後的賞罰這一過程,就是天國從臨近世界到完全臨到世界的過程。當上帝的權柄最終完全落實到這世上時,所有信從他的人都會得嘗筵席的賞賜,而不信從的就會落入永恆的黑暗。

有了以上結論,可以斷定,天國不是教會。

雖然二者非常相像且關係緊密,但這並不意味著教會等同於天國。可以說天國的臨近產生教會,而教會則為天國的臨到而服事。在《馬太福音》16、18章中,耶穌基督兩次在談論天國時提到教會,可見二者是不同的。

天國的降臨是上帝完完全全的主權彰顯,而非藉人手完成,這點是不言而喻的。天國的降臨源於上帝的權柄與恩典,而不是由人所促成,而信徒的使命則是要合上帝心意而為此禱告。天國也並非是一個虛構的主觀概念,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實體。有觀點如Adolf Hanark認為,天國不過是烏托邦一般的倫理驅動口號,基督藉此來傳播道德與博愛的教導,而在這種倫理引導之下所建立的和諧社會即是天國。但是,天國不單單在我們心裡、信即有不信即無,而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天國更不是像Albert Schweitzer所說的,是耶穌的主觀臆想。雖然Schweitzer的一貫末世論(Consistent Eschatology)觀點認為天國不僅具有倫理意義,更重要的是其屬靈意義;但他否認天國的客觀存在,而認為天國不過是historical Jesus的幻想,而這一幻想也在拿撒勒人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破滅而永不可能實現了。Schweitzer還宣稱,耶穌所傳講的天國倫理(即登山寶訓)是進入天國的基本條件,這與上文中所分析「耶穌基督傳揚因信稱義進天國」的觀點存在巨大差異。筆者在寫這篇文章時,曾多次為近現代神學中對天國闡釋的偏差而扼腕。天國是我們信仰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之一,而明白這一永恆奧秘的唯一途徑,就是聆聽耶穌基督關於天國的教導。

公眾號:鹽吾

作者:@李煩


天堂差不多就這樣

上有天堂,下有紐西蘭

上有天堂,下有紐西蘭


我是來看答案的。看了很多答主引用經文里天堂的描寫,感覺天堂和川普家差不多,到處金光閃閃。哈哈哈哈哈,到天堂大家都是有錢人呢!


謝謝邀請。

天堂是永遠與神同在的地方。

希望對你有幫助。


天堂里,肯定不是只有善人。

如果一個人喜歡殺人,沒有善惡,那他肯定也在天堂。

一個愛酒如命,因酒而死,依舊愛酒,他也在天堂。

每一件事做到極致,都會在天堂。

但是平庸的你,肯定不會在天堂,所以還是活在現世吧。


有神同在,有愛的地方就是天堂!所謂地獄,就是沒有愛的地方!


耶穌說, 天國在你們心裡; 當這個沒有在你心裡的時候; 你無法用物理空間去了解那個地方

那些資深的研究聖經比基督徒還專業的人也許可以給你很多經文介紹天堂的, 但是如果神沒有進到他們心裡, 他們只是把這個當作一種知識, 並不認為這個是真的; 你可以用這個模式理解, 你知道這些單是知識是沒用的, 就算真能知道一點你無法靠這個分辨這個跟其他宗教又有什麼不一樣, 也許你以為都是真的...這個就害自己了 :)


天堂反正就是好,你在那裡可以得到永恆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平靜的,永恆的,你去了天堂就不用擔心一切事情了,因為你永遠永遠都呆在那裡。不過你去那裡就沒有軀體了,所以很難說是什麼樣子的。

反正我也沒去過233...


Heaven is a place on earth.


推薦閱讀:

基督教徒與非基督教徒的婚姻如何走下去?
基督教可信嗎?
據說耶穌在臨終時對見他的一位婦女說過「其實我是騙他們的」,基督徒能證明他沒說過這句話嗎?
「聖誕節」和「上帝」的漢語譯名都不妥,改成「耶誕節」和「耶帝」比較好,大家覺得呢 ?

TAG:信仰 | 基督教 | 基督信仰 | 基督教徒 | 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