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亞會不會倒閉?

存了挺多錢在泛亞現在取不出,有點擔心


禁止未經本人允許轉載!!!!尤其是某些不要臉的微信賬號!!!

這個我要佔坑回答,因為這個案子我從年初二月份一直跟蹤到現在,和年初「小額網路詐騙」一起折騰了半年,終於提前兩三個月進行預警,化解剩餘風險,各種風險提示既明顯,又模糊,有時間一定好好回答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認識「泛亞有色貴金屬」是2015年3月時候,那時候主要是做一個行長的離任項目,「泛亞」的飛單就逐漸出現在我們面前,其實這事一開始不是我,我當時在做我發現的一個疑點跟蹤,也就是「小額網路詐騙」的監測,主要是監測新型支付手段如微商詐騙一類的,這個手上有例子,只需要總結特徵,編寫個模型,跑跑量,然後給反洗錢做個預警就行,對我這個銀行內部審計菜鳥來說,這個梳理已經很讓我摳頭了,但是離任項目組是在沒人了,我就被抓了壯丁,我也是慘呀,扛磚的命。。。。。。

剛來項目組,就被安排了個活,梳理離任行長的個人明細賬,然後發現行長好有錢,我好羨慕好嫉妒,好恨,我喝了一口白開水,然後看看所查行長大人有啥投資渠道沒,讓我這個屌絲開開眼界,翻著翻著就發現行長和「泛亞」貴金屬來往頗多,看來我貌似發現賺錢的真諦了,我就興匆匆的在度娘上搜索了下「泛亞」。

當時的「泛亞」(2015年3月20日左右),我在百度翻了30多頁,翻出去Google也看了下(Google沒多查,因為一是翻牆速度太慢了,二是畢竟是銀行內部網路,雖然有外部網路口子,但是也不好太明目張胆,三是那時候信息安全查得緊),一點不良輿情也沒有,而且看起來真的很賺錢,但是越看越不對勁,不對勁在哪我說不上來,(現在想想我突然意識到了,一個投資交易平台一點負面輿情都沒有,未免有些不符合常理,從證券保險期貨各種交易平台,哪個不是網上「炮轟之地」),沒有不良信息,從一些白描信息中,其實還是透露出了一些隱隱約約的消息,首先最讓人震撼的是

「2015年3月15日的雲南省省委副書記,仇和,涉嫌嚴重違紀違法」

「2010年X年28日,泛亞正式解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仇和在27日會上動員。。。。。。」

而且當時搜索「泛亞」和「仇和」時候不光是關於貴金屬還有關於一系列各種泛亞的概念被「落馬」領導仇和提出,我其實當時就懷疑「泛亞」的政府背景是不是涉及仇和,仇和的落馬對於他倡導的泛亞貴金屬交易平台是否有衝擊?衝擊有多大?

隨後結合相關信息和離任審計行長的個人明細賬向主審彙報,得到了更加勁爆的消息。

此行長在支行2014年上半年,強推「泛亞貴金屬」,並且該支行員工所有都有涉及,並且下發營銷任務,並且在去年即2014年6月被省分行行長叫停,並以「涉嫌違規經營」處理,據小道消息說,此離任行長被一頓臭罵。這典型是「飛單行為」,在尚未得到許可情況下,強推未經授權理財產品半年之久,逆程序操作。現在看來省分行行長當時的決定相當明智,否則真的後果不堪設想。不用多說,這次該行行長的離任報告可是有東西寫了,剩下的就是對以前未處理完全的剩餘風險進行處理,即使去年7、8月份處理過此事,今年清理仍然還是有上千萬的剩餘風險。

隨後的處理,並沒有因為這次離任,「泛亞」調查就停止了,對涉及交易的特徵進行梳理,對於我行涉及「泛亞」客戶。

一是,資金流向集中於在廣東分行三個結算賬戶,後來事情爆發,廣東分行確實與「泛亞」合作過,但是總行沒有在全國設立統一的結算渠道(這點中國銀行就蛋疼了,不僅是設定結算通道而且還從總行層面推行「泛亞貴金屬「交易平台,致使現在本省中行門口天天被人堵門)。

二是,私下問了做期貨的朋友,「泛亞」有些貴金屬趨勢和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化不同步,作為一個貴金屬交易平台,但是其宣傳更像是一種理財產品,這又是熟悉的手法熟悉的味道,先前的理財產品騙局案例,往往就是拋出一個「大概念」,一個很誘惑利率,但是實質還是吸取資金,但是資金用途不明確,模模糊糊。

三是,地方性批准的交易平台,不是國務院批准的,大多是背靠政府背景,就像前面的雲南省官場地震,「泛亞」不會沒有什麼反應,我曾經問了下雲南的同事,他們只是說知道這個這個事情,然後我們就愉快的聊起了妹子之類,果然跑偏了,不過還是抓住了幾點,「泛亞貴金屬交易平台」確實有很強的官方背景;涉及泛亞的客戶曾因為收益問題鬧事,但是網路疑點負面輿情也沒出現。

結合以上判斷,領導大人說,這樣的交易平台其實相當危險,不出事啥事沒有,但是一旦出事絕對是大事,就看什麼時候炸了。

果不其然,在今年6月到7月期間,爆發的起點是因為「泛亞」的贖回不暢,隨後變成每日限制支取,致使各省參與泛亞客戶開始上訪,圍堵銀行事件,本省最受其害的就是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直到今日,中國銀行仍然每日都有客戶圍堵在門口。本行因為前期的預警成功避開此次危機,那位行長已經被「開除」處理,連帶著那個支行所有員工被折騰了兩個月。

「泛亞」這個事情發展到今天,缺口巨大,涉及人員眾多,已經不是很好收場了,我們干銀行內部審計的從越來越多的案例可以看出來,隨著經濟下行,潮水落了,可以看出來誰沒穿褲子。隨著利率市場化銀行存貸被壓縮,銀行作為穩健低利率的保值方式不太適應一些風險偏好激進的投資人。

但是我真心給這些朋友說一句老話:

現在錢不好掙,騙子越來越多了!擦亮眼睛,別投資那些自己不清楚的東西!


今天(9.20)我們組織了人員到證監會維權,現場的人很辛苦。雖然還不是得到所有人支持,但認為已經值得。原文發於8.11,那時候還不是很多人認可我們的觀點,但事實證明,我們的分析正確。評論裡面有人說能不能加QQ,我只能說抱歉,關於泛亞的QQ群除非實名並認同我們,否則就不加,一是怕泛拖搗亂,二是怕一些神邏輯投資人,沒力氣生氣。比如有人說:清算泛亞,我們錢就沒了。還有人就這個邏輯讓我們下地獄。如果這都能下地獄,我願意下一千次一萬次。所有批評我們的人,包括批評我們這次行動的真正投資者,請首先認清一個事實:這是詐騙!這是詐騙!!這是詐騙!!!然後,你再告訴我,這世界上會否有一個天使願意幫組詐騙犯兜底?無論是重組方還是政府。如果不定性詐騙,肯定是1分錢都拿不到。今天的條幅,有人說「清算」這個字有問題,好吧,讓你有幻想,我們改一下,團結最大多數人吧,但我內心並不認可:一個詐騙集團的公司,你不清算,還留在那裡弄個念想?

就這樣。

以下是8.11日的回答原文。

----------------------------------------

怒答!

利益相關說明:投資人,個人投資餘額200萬以上。

4月份出事後,陸陸續續進了很多QQ群,到8月份,一個群都沒有了,原因很簡單:每次看到QQ群里的人說話,發現自己竟然與這群人一起投資成為「難友」,深感羞愧。7月份開始,通過各種途徑調查了泛亞的情況,雖然沒要到錢,但也總算把事情搞的比較清楚了。

根本原因

在2014年的時候,銦的市場價500左右,泛亞是700,批發商想要把貨賣到泛亞,需要繳納20%保證金,所以實際售賣價格是560,392知道這情況,所以他給交易商的錢不會給到560,他只會給500,剩下的錢去哪裡了,根本不清楚。天有不測風雲,國際上銦的價格一路大跌,銦的實際批發價格一直跌倒200以下甚至到180,這時候某些人為了繼續撈錢去買香港某公司的股票,以及開辦新的市場,不但縱容批發商控制交易價格,甚至自己和很多高管都參與其中。山西****,昆明***都是高管控制的批發商,180弄進來,700多弄出去,大肆洗劫。操作方法是這樣:同時成立公司A和公司B,公司A負責去市場上買進貨物,同時又在平台上賣出,這時候,B掏出20%的保證金買入,不明真相的投資人負責掏出80%的錢。A得到錢後,去稅務局開出增值稅發票,完成銷售過程。公司B,這些批發商壓根兒不想履約,過幾天宣布破產就好了,再去開一個公司B2,循環下去。

了解了以上過程後,我就明白,我被生生的詐騙了。當銦的市場價格一直上漲,批發商賺價差-利息,如果價格下跌,把B系列公司一破產就行了。而投資人賺的時候只能賺14%的利息,卻要無底線地承擔價格虛高+市場價格下跌雙重風險,完全不對等。

本次危機,根本不是所謂的擠兌引起的,而是B系列公司大量違約引起的。

交易所責任

A公司和B公司惡意洗劫,交易所是不但心知肚明,高管還參與其中,這使得平台徹底淪為搶劫的平台。這中間,大量的批發商違約不支付利息,交易所竟然什麼也不做,造成大量的現金虧不平:本該給投資人100元,但是賬戶上只有10元。

說實話,平台如果嚴格按照風控去處理,價格和市場價格保持大致一致,這個平台還是個好平台,即使發生擠兌,說好的180天等在那裡,180天後,大家的錢也就能出來,過段時間風聲一過,交易所又能活蹦亂跳。而現在。。。

關於重組

大量的投資人對重組抱有希望,我們先不說重組是不是真的,我們現在就當這世界真有一個有錢又任性的主,專門喜歡幫助別人噁心自己,問題來了,重組後會發生什麼?什麼也不會發生,好嗎:B系列公司和投資人之間是借貸關係,平台只是中介方,現在重組的是中介,和投資人有一毛錢關係?當然,重組的好處只能是以下:

1、投資人賬戶上的資金權益,可以看作平台欠投資人的錢,重組後,這部分利益能有一定的保障;

2、這個大善人可能喜歡銦啊什麼的金屬,會用一個比較好的價格收購全部金屬,投資人還是虧損出局。

關於維權

由於交易所高管大量參與洗劫過程,搞得現在維權難上加難。本來很簡單,交易所把所有欠錢的人名單已經餘額一公布,告訴投資人,該向誰要去就向誰要,平台一點事情都沒有,投資人去打官司也好,調解也好,多少還是能有點利益保障。基於現在的情況,重點是:

1、通過非法律途徑,你懂的,我不解釋。

2、法律途徑:

1)、起訴泛亞,要求交出所有欠款人的名單(包括A公司和B公司)以及餘額;

2)、再次起訴欠款人,讓A公司(B這種殼公司老早註銷了)必須歸還投資人欠款(理由可能要問專業律師,比如AB公司之間的合同無效之類的)。

結論

目前情況下,只有積極維權,才能減少投資人損失。

1、希望通過新人來解救我們舊人,不但不現實,而且很無恥。明知是騙局,還拉新人進來,我寧願自己損失,也不幹這種缺大德的事情。

2、我們分析過重組,本身重組的事情就是子虛烏有,即使是真實的,投資人會大幅度虧損;

3、只是華山一條路:維權!

目前這種情況,最最有害的想法就是幻想,幻想來新投資人,幻想批發商突然良心發現還錢,幻想正*公司發神經給大家錢,現實嗎?現實嗎?現實嗎?

----------------------------------------

9月23日補充:

今天泛亞不顧我們的強烈反對,還是強行退出公告,可惡。竟然有人叫好,我也是醉了。

方案一:在現貨交易系統中把貨賣出。損失程度90%以上,而且收回資金的時間遙遙無期。IN的庫存現在可以供全世界用幾十年,你當現貨賣出,不在現在市場價(不是泛亞的價)的基礎上打個2折、3折,根本沒人要。

方案二:自己提貨。我們提回家時刻提醒曾經的災難?

方案三:更扯淡了,連錢都不給了,把方案一中應該給的錢「幫你」買成股票。

所以,只要不徹查泛亞,投資人都是血本無歸。如果現在一旦同意了方案1/2/3,後果不堪設想。


泛亞的背景很硬,網貸之家都不敢報道,天眼,財信的報道均被刪除。

在投資泛亞之前,有多少人認識這個字:銦(yin)?

泛亞官方宣傳的交易模式是:通過掛牌實物交易方式為稀有金屬企業提供購銷和融資服務,通過信息透明、交易公開的定價機制實現中國稀有金屬產業的資源聚合。為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形成了資源保護與開發、商業收儲、企業和投資人雙贏、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這種供需和資本共同定價的模式,符合全球資源性商品配置的基本規律。

怎麼樣,能看明白嗎?至少笨虎這個經濟學小碩是給跪了。笨虎請教了幾個金融大咖,也都覺得是霧裡看花。誰可能看懂?除非是專門研究稀有金屬的人。

可是研究這個領域的人太少了。不過這也許正是泛亞希望得到的效果:大家都看不懂。再加上昆明市政府的文件、央視財經和第一財經的報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與國家統計局的合作關係,甚至還有國務院參事和著名經濟學家背書,這簡直比e租寶的宣傳還要高大上。

於是大家被這些外圍的包裝迷惑了,不再關心投資產品的本質。這次遭到擠兌的日金寶,模式其實很簡單:投資者購買日金寶理財產品,本質是把錢借給有色金屬交易商購買貨物,交易商按日給投資者支付一定利息,完成有色金屬交易後償還本金。但這些交易商中存在大量的炒家,在泛亞平台繳納20%的保證金後,即可從投資者手中融資炒這些稀有金屬,比如銦。

投資者收益的前提是交易商有利可圖。但銦作為一種稀有金屬,過去10年之間價格一直經歷著暴漲暴跌:2005年最高時價格上探至1100萬/噸,而2008年年底價格最低下探至160萬/噸。金融危機後則再度上沖至600萬/噸,而2015年價格則再度回落至190萬/噸左右。

銦的價格暴跌,投資者的收益只能來自泛亞墊付,實際是來自於後來的接盤俠,這就變成了龐氏騙局。而以這種價格波動極大的稀有金屬作為收益來源的理財產品肯定是不靠譜的。

詳見我的專欄文章 一個字戳穿泛亞騙局的本質 - 煮歷史品金融(P2P平台監測) - 知乎專欄


崩盤是遲早的。我沒投過泛亞,但我想說不管會不會倒閉,政府都不應該出面為泛亞買單,政府的錢是全體納稅人的錢,不應該用於填補這個窟窿(其實全體投資者都希望政府買單)。

泛亞要承擔該承擔的民事刑事責任,政府監管不力,領導應引咎辭職。清算資產,給投資人說法,拍賣剩餘資產,按比例還給投資人。


泛亞的「日金寶」模式其實就是龐氏騙局。

主要有三方:賣家A,買家B,和日金寶投資人C。

賣家A:其實就是以生產廠家為代表的莊家,通過操縱交易所市場,把市面上10元的貨物炒到20元,然後10元從外面市場買進,20元賣給買家B。

買家B:以20元價格買入貨物,但並不立即付全款,而是只付20%定金,也就是4元而已,其餘16元差價由日金寶投資人C墊付。買家B支付給日金寶投資人C年化13%的利息。

日金寶投資人C:借錢給買家B,先付出了16元,然後獲得年化13%的利息。

從以上已經可以一眼看出來賣家A和買家B都不是什麼正經的貿易人。

假設這時有些狡猾又存心不良的人,他同時開了一家賣家公司A和一家買家公司B,把貨物從賣家公司A賣給買家公司B,A凈賺10元,然後買家公司B一年到期後直接惡意破產,B損失4元加16×0.13=2.08元,總共他就賺了大概4元,而初始投資為10+4=14元。而日金寶投資人C付出16元,只留下一堆值10元的貨物和2。08元的利息,凈虧損4元。以上的流程可以無限制的玩下去。

泛亞交易所實際上是開了一個期貨交易所,而又沒有按照期貨的規定對買家B的支付能力進行嚴格審查和要求其提供擔保,而讓這些騙子公司A和B大行其道,最終必然造成日金寶投資人C的巨額損失,甚至血本無歸。


如果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泛亞兜底,泛亞投資人之前所賺取的收益怎麼算。只能說自己的貪婪害了自己,希望政府不要兜底,這就是算是智商稅吧。


會不會倒閉不是看有沒有政府背書,也不是看有沒有政府監管,而是要看這整個模式有沒有漏洞。

當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都會不認賬。

我又想起來我那個炒比特幣的好友,他發現了美國洲際交易所美元指數期貨合約設計漏洞。

他跟我說:「我詳細研究了美國洲際交易所美元指數期貨違約體系:洲際交易所的自由資本大概是35億美元,憑藉這個漏洞可以吃到整個交易所的資本金。幣別指數權重,歐元57.6%,日元13.6%,英鎊11.9%,加拿大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計算公式,USDX=50.14348112×EURUSD(-0.576)×USDJPY(0.136)×GBPUSD(-0.119)×USDCAD(0.091)×USDSEK(0.042)×USDCHF(0.036)。這個指數是以美元結算的,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指數和歐元的變化成反比。因此當歐元解體,或發生解體預期時,歐元下跌超過一定百分比例,如90%,美元指數期貨合約就會出現天文數字的上漲。我只需要在美元期貨對應的期權合約上,做一個多頭,付出12.5美元,如果歐元解體,那麼美國洲際交易所美元指數期貨合約35億美元的資本金就歸我了。」我說:「我怎麼覺得歐元解體這種事很難發生?」他說:「任何事物都有解體的那一天,歐元區解體還是有可能的,導致歐元解體的很重要的一個設計缺陷,就是設計者認為,德國國債風險較低的國家,和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國債風險較高國家,之間的國債交易價格1:1聯動。事實上,歐元自成立以來1999年至2008年間,德國和預期脫鉤國的國債價格,基本保持1:1不變長達9年之久。2008年後,脫鉤國的國債價格開始偏離德國國債,也就是這些國家的利率相對於德國開始上漲,脫鉤國的財政部需要支付比德國更高的利率才能在市場上借到資金,這種不公平會導致歐元解體。」

投資之前就要做好交易所倒閉,錢要不回來的準備,如果害怕倒閉就不要參與。銀行和政府都有倒閉的可能。

我在這裡提醒大家了,美國洲際交易所可能會倒閉,大家要小心了。別到時候倒閉了,就來知乎哭著問問題。


該上訴上訴,該抓的抓,該坐牢的坐牢。但是,自己貪婪的投資行為,讓政府買單,讓廣大的納稅人買單,也虧你們好意思說的出來!自己傻就可以了,請不要無恥!!!!


要了解泛亞為什麼出問題,首先解釋下泛亞,還有出問題的那個產品日金寶。

泛亞其實只是個有色金屬的菜市場,上面各種有色金屬的買方和賣房在交易。買方有時候需要借錢買,所以泛亞做的就是讓其他投資者借錢給有需要買入有色金屬的買手們。而買方就用有色金屬在倉庫里做抵押物。即使買方錢還不起了,賣方還有有色金屬用來變現還款。

聽起來覺得很安全,實質上你投「日金寶」等於借錢給有色金屬買家,

"日金寶"的本質上就是有抵押物的p2p

出問題的關鍵就是,泛亞把價格炒高了,最後賣不出去了,沒賣家接盤。最後大家投資者提現時,泛亞拿不出錢了……

自從餘額寶問世以來,市面上各種XX寶層出不窮,但本質上他們都是不一樣。

餘額寶:是貨幣基金,流動性高,安全性好,收益率比活期存款高(現在大概3%)

日金寶:本質上是p2p產品,借錢給了缺錢的人或企業,投資安全性當然比不上貨幣基金。

要知道,日金寶在自己的產品介紹上直接與餘額寶比較收益,要知道他們根本不是同一個東西……

高風險的產品,還要同時做到隨時提現,其資金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這次就是雙十一臨近,大家紛紛提現,然後發現錢被套住拿不出來了,問題就雪崩一樣湧現了。

這個其實也怨不得其他人,當你投資時,期待產品的高收益同時,你就要警惕他的安全性。貪高收益,出了問題,卻要政府買單,個人認為機會渺茫。

個人投資還是要首先選擇安全穩定的投資性理財產品。


我的這篇文章重點說的是關於關於這錢到底是誰賺走了,怎麼賺,老百姓其實不用關心那些虛頭巴腦的尤其已經被某些經濟學家當做謀財工具的宏觀經濟學。重點就是看住錢、賺到錢!

至於泛亞到底倒不倒閉,跟個人有什麼關係,一個實體企業倒閉了還能用庫存沖沖賬,這麼個偽金融公司倒閉了,哭都沒地方哭去,錢沒了就是沒了.........

騙錢和詐騙其實在金融這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政府要不要保護......政府已經保護的太多了,偽機構的大漏洞怎救得過來.......求人不如求己,看好自己的錢才是正事。

文/樂行者 首發於原創訂閱號:樂行者 ID:lxzview

關於泛亞事件本次爆發的有點大,但是如果在這個行業內待過那麼幾年就會對此不是很感冒,原因無他,這種兌付危機的事情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

任何一個平台倒下大概都是兌付不了,而所謂的兌付危機其實又分為兩種。

一種是擠兌危機,就是舊時候銀行常常面對的危機。這種其實跟平台本身的風險或者其誠信度並不是關係很大,當大量出現提款的客戶以後,平台本身的流動性出現危機自然會有這個危機出現。

而另一種則是因為平台本身資金鏈短裂而導致的兌付危機。也就是由於其本身的風險控制能力或者信息不透明造成的龐氏騙局式的擠兌危機,而這個危機則是需要消費者嚴加判斷的,因為這裡面含有太多的欺騙以及包裝成分在。

在對於大多數客戶來說,理財產品不過是一頁紙,上面花花綠綠密密麻麻的寫著各種名目繁多的用途,但是關鍵信息大多數是周期、利息、保本,這幾個字而已。

在所有的產品出現兌付危機之前,每一個購買者很可能都碰到過身邊的人勸阻。但是然並卵,大部分都是一副怒氣騰騰的樣子好像這些好心的勸慰著是騙子一樣。

我曾經就見過一個老人家,買一份非常不太靠譜的理財產品(某些原因我無法透露這份產品的名字),家裡人都不同意,但是老人家愣是不吃不喝了三天,然後痛罵自己的兒子兒媳之後,所有人無可奈何地讓其老人家將全部積蓄70萬元購買了這個產品。

產品是每月1%的利益,年化12%雖然也不是很高,但是記得剛剛拿到手幾個月的老人家還得意洋洋的跟家人炫耀.......結果一年後一切全無.......

很多所謂的「聖父聖母」會對於這些投資人持有一種奇怪的反應,說什麼為什麼騙你沒有騙我……(⊙o⊙)…這特么的就像小學老師的「至理名言」為什麼他打你不打別人。

而怎麼騙人的暫時先拋開,由於本次大部分衝過來的是散客居多,所以大部分媒體曝光的關於高息、隨時取、保本保息等等這部分欺詐,而這些名目基本上市場上每個理財產品都推脫不掉,並不是泛亞首創。

再加上比如類似「吳曉波」式的所謂財經人士、成功人士靠偷換概念的各種推廣,先各種宏觀經濟學各種雲里霧裡的理論事實講述,然後突然一轉結論說了個微觀經濟學裡面的理財產品《那一年靠股災扛過了金融危機》,一般人很難不上當。

而且有些人以利息高低判斷風險也是醉了.......高息固然風險高,但是低息可不代表沒有風險,很簡單一個例子,一個虛假的年化15%的產品,他隨時可以改為年化5%的產品,改一個字而已。面對這種換湯不換藥的,重點還是要看其平台所投向的產品以及誠信度等等。

每每出了這種事情基本上都是靠抓一兩個領頭羊進行謝罪了事,至於錢那基本就屬於打水漂了,再加上維權時間成本太高,很多也就不了了之了。

金融五行屬性水,充滿流動性,400多億絕對不是憑空而消失,那麼這些錢去了哪裡?到底誰賺走了這四百多億?

老闆固然賺走了一部分,但是肯定不是全部。在這個泛亞平台一推出的時候靠的是稀有金屬高溢價的炒作,也就是老闆氣勢磅礴的準備壟斷某種稀有金屬來造成高溢價。

而各種ZF部門估計也是被這個經濟遊戲搞暈了,因為這裡面靠壟斷某種產品提高其價值里忽略了一個因素,那就是交換價值,任何一個物品都有其本身價值以及交換價值兩個價值屬性,最高溢價空間的壟斷是去壟斷具有高交換價值的產品。這塊論述會比較長,暫時忽略不談。

而這個平台本身在這個偽命題下,其實還是有一大部分人將錢賺走的。

泛亞一開始,是沒有「日金寶」的,大部分客戶都是一些比較高凈值的客戶。整個平台是對於稀有金屬進行交易的平台。但是這個平台比較特別的是,信息不透明,交割不公平,所有的一切目的就是為了金屬壟斷,而最後也差不多也做到了,據說其某一產品「銦」佔據了全球95%的儲量。

而要想壟斷這個產品就要做到高溢價,也就是這個平台的價格比其他地方都貴........也就是價格並不是市場價格,而是平台價格。而其在買賣的交割上進行各種限制,不斷改變,比如有交保證金就可以延遲賣,買容易賣很難,做多容易做空難等等條例限制。

而在這些條例的限制下,就會造成一路上漲的長期上漲的假象,所以所有人在產品交易上只會買不會賣……所以外部的供應商就不斷地往裡面輸送產品......而這些就是第一批賺錢者。

而平台裡面的交易者看到一路上揚的價格,什麼時候賣什麼時候虧,就會交付一點點平台上所謂的滯納金而拖延交割時間......而這個錢是平台賺取得,這就是第二批賺錢者。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真的見好就收,突破重重阻力將這個產品賣掉給下一個交易者。在一開始沒有兌付壓力的時候,這個實現並不難,這是第三批賺錢者。

而其它在這個平台上的客戶,基本都是浮盈狀態。

而這個時候平台的流動性已經開始緊張了......於是為了增強流動性泛亞推出了「日金寶」這個產品,起投金額10萬,全民參與。靠散客來救這些日益減少的大客戶。

這個產品設計是根據剛剛說的延遲交割這塊業務展開的。

因為整個平台相對於全球市場來說,只有買沒有賣。而在平台內部買的容易賣的難,那麼這個日金寶就是為了增加流動性,每個產品就是為了買這些稀有產品,同時還會有一個賣的空單對沖。

表面看起來無懈可擊,沒有任何風險。在一個高溢價的平台上,產品不斷上漲價格,買的產品同時進行了賣出,根本就沒有損失的可能。

在這個前提下,大部分前期投資者都是收到了很強的收益,這是第四批賺錢者。

但是,這一切都是在偽命題下展開的,那就是空單基本不會兌現,只能靠不斷地轉讓空單獲得收益,而這需要滾雪球一樣,大量散客繼續購買。而當散客增長出現瓶頸的時候,這個平台轟然倒塌……

這時候所有最後的接盤俠都被套住了。如果再想靠圍堵從那些既得利益者手裡那回錢,真的太難了......尤其那些既得利益者可能也是身邊的一員。

話又說回來,從微觀角度看,不是有四部分收益人群分走了這些錢嘛,而這四部分人之外的得到利益的,還有第五部分賺錢者:平台的工作、銷售人員(包含了成為推廣助力的財經人士)........

我想,在現在大部分人做不到不該賺的錢不賺,使得大部分人面對這些平台防不勝防的時候,如果可以混進這五大部分人群也吃一吃蛋糕,也未嘗不是好事,反正吃的多了蛋糕也自然會沒有。至於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具有背景的人士為什麼不願意鼓勵推廣這個,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http://weixin.qq.com/r/xUg7I4PENN5LrcdA9x3X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你們收利息 爽到了 默默收 那時候咋不分享 現在出事了 到處鬧 搞笑


關鍵是國內合法正規的貴金屬交易所不是只有天津和上海的兩所嗎?


更新

公安部在其「非法集資案件投資人信息登記平台」發布公告稱,為有利於公安機關及早準確查清事實,確認、維護投資人合法權益,從4月1日起,公安部非法集資案件投資人信息登記平台(http://ecidcwc.mps.gov.cn)將對昆明泛亞有色案件投資人開放。

-----------------------------------

致某些答主,

你們都說,投資者/受害者是傻,是貪婪,但你們知道他們維權是因為什麼嗎?你們知道他們跑到北京來是因為什麼嗎?

你們都說,該上訴的上訴,該坐牢的坐牢,可你們知道真實的情況嗎?

兌付危機出現已經大半年了,既然泛亞有問題,為什麼沒有任何監管機構制止?投資人現在在維權,而泛亞還開得好好的,還在繼續做廣告拉人。你們都這麼聰明,不用看就知道這是騙局,政府就這麼傻不知道也管不著是嗎?

從夏天開始,全國各地上萬投資人報案,根本沒有公安機關受理,也不出具任何說明,只是讓你回家,這個你們知道嗎?

既然血本無歸,讓違法者得到應有的懲治難道不對嗎?被騙的錢想辦法拿回來難道不對嗎?現在的情況就是,騙子好好的,你的錢沒了,報案不讓報案,上訴不讓上訴,上訪就把你遣送回老家,這些你們知道嗎?

你們根本不知道,或者也許根本不在乎,你們只是嘲笑什麼都不懂的中老年人沒有知識活該被騙,或者貪心不足活該被騙。出了事忍氣吞聲,這就是你們的觀點?

附上《期貨日報》2015年11月13日的報道鏈接

剝開 「泛亞系」 精心偽裝的畫皮

--------------------------------------

買理財產品 和 打著理財產品的旗號行騙 是兩回事

真的很佩服所有能夠堅持維權的人,不論是各種寶的受害者,還是其它事件。


泛亞危機能發展到今天,高管、X官、企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鏈,高管與外部企業聯合,監守自盜肯定是有的,不是說,一開始就是騙局,而是一步一步扭曲到完全的騙局,加上泛亞稀有金屬遠離市場報價的基本面,幾十萬賬戶上百萬人、400多億的投資金額血本無歸,泛亞無力回天,但是幾年時間,政府監管去哪兒了?

有人說提現貨。一是稀有金屬大多有毒有害、難於管理存儲,二是幾萬噸稀有金屬現貨投入市場,對個人和整個市場都是災難,已經低迷的市場價格,將直接到地板價。

有人說收益穩定,睜眼說瞎話嗎?你的錢還能取出來?直接把你的出金記錄貼出來,讓大家看看你2015年4月份到現在的出入金記錄?

更多泛亞危機真相和各地維權行動情況,關注 北京泛亞維權 新浪微博,北京泛亞維權的微博。


提幾條個人觀點,歡迎同樣上當的和我私信聯繫。

1. 債務人和債權人的關係是借貸關係,兩者間是否要重組,這要看雙方的意願,更主要取決於債權人是否願意。泛亞作為借貸關係實際發生的平台,只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督促債務人儘快歸還債權人的借款,如今卻提出什麼「債權債務重組意見」。

2、借錢須還,天經地義。債務人利用泛亞的平台(無疑是在泛亞的協助下)借用受託方(債權人)的資金將有色金屬的價格炒高,賺得盆滿缽滿,拿賺得的錢買房買車買股票,泛亞的高官也乘機大撈特撈,其老總甚至出資數億買下香港某個上市公司。如今有色金屬的價格下跌,泛亞不是積極督促債務人還債,反而對債權人說人家還不出錢了,你就拿這些有色金屬自己去賣吧,或者由債務人設法低價拋售,賣多少算多少吧。這就好比有人借錢炒股票,股票跌了,債務人對債權人說,錢我還不出了,你就把股票拿去吧。世上哪有這樣的荒謬無恥的邏輯?

3、資金受託方(債權方)的權益由兩部分組成,即資金權益和貨物權益,泛亞有溢短機制,貨物價格下跌,資金受託方貨物權益下降,但資金權益會隨之增加,如果泛亞溢短機制切實執行的話,有色金屬的上升或下跌顯然與債權方的權益無關。

4、泛亞口口聲聲說資金均由銀行託管,如果泛亞是盡職的話,那麼債權方的資金怎麼會出現不能出金的情況呢?


這是我看到的一個帖子,希望對樓主有用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知名的稀有金屬現貨交易所--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被投資者的「維權活動」纏身,被媒體稱為400億兌付危機。關於泛亞到底是不是合法的問題在眾多維權的投資者那裡一直糾結?個別媒體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但是沒有結果。搞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泛亞的成立、運營和危機原因說起。

首先,合法與否要看是不是政府審批成立和監管的。

根據云南省工商管理註冊登記資料,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是雲南省在2011年入駐昆明的一家現貨交易所,註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2010年12月27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文件《昆政發(2010)110號》的內容,說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設立、交易品種、交易參與者、主要交易模式、風險控制、糾紛處理等進行了規範,是依法設立並在昆明市政府的監管下合規有序運營的交易所。

在2012年2月份,雲南省金融辦下發了函件明確表示:在清理整頓期間,雲南省金融辦支持泛亞按照國務院38號文依法經營、合規運營、更好地服務雲南省實體經濟發展,省政府將按程序報請雲南省政府研究決定泛亞的請示事項。

從這份文件中看出,泛亞交易所是得到了省級清理整頓工作小組的許可繼續經營的。

從泛亞的工商註冊信息和省市兩級政府的批文來看,否定泛亞交易所的合法性是沒有道理的。從這點上看,以「非法集資」、「詐騙」這個罪名給泛亞定性顯然是不成立的。

其次,泛亞在運營過程中是否觸犯了法律?

泛亞交易所的兩項業務:現貨掛牌交易和現貨受託委託業務。現貨掛牌交易業務經歷了最初的T+0到T+1再到T+5,都是根據省清整小組即雲南省金融辦的整改要求進行的。最後一次T+5和實名制是完全根據38號文的現貨交易精神要求整改的。根據泛亞自己的說法,在實行T+5以後,交易盤面的活躍度下降了,造成了市場功能失靈。成為隨後危機爆發的隱患。

現貨受託委託業務按照泛亞的說法是供應鏈金融業務,泛亞在各地的授權服務機構為了方便給普通投資者介紹業務總結成「日金寶」的說法。筆者查了泛亞的所有官方資料,均沒有「日金寶」這個名稱。泛亞自身也沒將此業務定義為理財產品。記者通過泛亞工作人員了解到,泛亞交易所內部將「理財」設定為紅線詞,並要求機構也禁止用理財的字樣進行宣傳,泛亞的法務很確切的知道交易所不是金融機構,是沒有許可權發行理財產品的。但機構人員在向投資者進行宣傳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投資理財」的字樣。據記者向泛亞在各地的授權服務機構了解,泛亞在2013年底意識到授權服務機構的宣傳不一致會為自己以後帶來風險,於是改為了統一印刷宣傳資料。

關於泛亞的資金流向問題,本刊記者通過與銀行、投資客戶進行多方調研,並通過開戶實際操作進行核對。泛亞所說的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的概念是指客戶銀行賬戶與泛亞賬戶進行銀商綁定,客戶自己通過劃轉資金到泛亞賬戶進行交易和資金受託的業務。參與受託的客戶,划到泛亞個人賬戶里的資金根據每天結算價的變化與銀行進行結算。在這個過程中,客戶的資金動向自己是可以看到的。在沒有發生擠兌的情況下,泛亞每天有的3-10億不等的流進和流出。在盤面交易正常的情況下,價格有漲有跌,資金有進有出。生產商通過在盤面掛賣融得資金,投機客戶也從價格的漲跌中有賠有賺。在交易過程中,不存在做市商,所有交易會員都可以買可以賣。與其他交易盤面一樣,通過K線圖,可以看出長線、中線和短線莊家的交易成本,以便交易會員進行多空操作的判斷。因為每天都有產品交收,資金受託也會根據產品交易額的不同需求資金量有變化。在這種模式下,顯然與「龐氏騙局」沒有關係。

因為泛亞盤面每天的流動資金量是有限的,當要求大量出金的情況下,泛亞採取了限制出金的方式來緩解擠兌,但是這種限制反而引來更大的恐慌。所以就出現了本文開篇提到的「泛亞被投資者的維權活動」纏身的情況。

再者,泛亞作為一個交易平台和供應鏈金融平台,有沒有的涉嫌挪用客戶資金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在維權群里質疑的單九良收購意馬國際股權一事,記者尚無通過泛亞官方渠道獲得消息。通過當時收購使用資金量為5.4億港元,根據泛亞近幾年的盈利情況,泛亞自身有這個資金實力來購買意馬國際,而沒必要動用客戶資金。

所以,從泛亞成立、運營和發生兌付問題來看,都沒有違法的嫌疑。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在運營過程中因各種主客觀原因造成的經營性困難,是風險控制的環節出現問題造成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