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禪定嗎?

如題,心經是指觀音菩薩對禪定的感悟嗎?行深波羅蜜多是指禪定嗎?


爾時尊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無邊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無邊故。

無等等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得故。

離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畢竟空故。

不可破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不可得故。

無句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名無相故。

無性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來故。

無言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分別故。

無來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蘊不可得故。

無去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來故。

無集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取故。

無盡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盡相故。

無生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著故。

無作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作者不可得故。

無知者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主宰故。

無所至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無退沒故。

不滅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前後中際不可得故。

夢幻影響陽焰等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不生故。

無煩惱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貪嗔痴等性清凈故。

無出世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所依止不可得故。

無染污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清凈故。

無戲論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平等故。

無念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念不生故。

無動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常住故。

離欲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真實故。

無起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疑故。

寂靜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相不可得故。

無過失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具足諸功德故。

無眾生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眾生際不可得故。

無斷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不起故。

無二邊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離著故。

無異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和合故。

無著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分別聲聞緣覺地故。

不分別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分別平等故。

無量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量法平等故。

如虛空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無障礙故。

無常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有為故。

苦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平等故。

空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得故。

無我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我不可得故。

無相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轉故。

空性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畢竟無邊故。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空無相無願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三解脫門不可得故。

內有色觀外色等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八解脫不可得故。

初禪定等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九先行法不可得故。

苦集滅道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四聖諦法不可得故。

布施等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十波羅蜜多不可得故。

十力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可破壞故。

四無所畏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不怯不懼不退不沒故。

離系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智智無著無礙故。

如來無量功德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過諸數法故。

如來真如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真如平等故。

自然智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自性平等故。

一切智智 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一切法相。不可得不可知故。


戒定慧其實本是一體的。

就是體相用的三個方面而已。

好比說一盞燈,

燈管燈泡、長的短的,這是形式,叫做相。

一盞燈的本身,叫做體。

拿來發光,叫做用。

戒定慧也一樣,

禪定是體,本體。

有了禪定,可以引發智慧,所以智慧是用。

有了禪定,時刻安住禪定,所表現出來的外相,是戒行圓滿這叫相。

六祖說,

定時慧在定,慧時定在慧。

也就是說,禪定的時候,是通過智慧安住在這個境界。

智慧啟用的時候,是禪定住在智慧境界上而有所用。

說白了,發光的是燈,燈是在發光。

那麼回過來看心經,

般若其實還有個名字,般若智慧。無上智慧。究竟圓滿智慧。

波羅蜜多直譯是到彼岸,意思就是圓滿。

那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就是觀自在菩薩深深地安住並且行持般若智慧時,

那麼自然是有禪定才能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也自然有般若智慧才能通過禪定去安住。

所以依然是,一盞燈

燈是在發光,發光的是燈。

您說他是禪定也對——因為安住在楞嚴定上

您說他是智慧也對——因為行持般若智慧。

好比更通俗地說,

夫妻是男的娶了女的,夫妻是女的嫁給了男的。

其實就是一體兩面的,

一句話兩頭說,從哪邊講,都對!


般若≠禪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指第六個,般若。

菩薩六度:(行大乘菩薩道,覺悟的六種方法/工具):

持戒。

忍辱。

布施。

精進。

禪定。

般若。


這句話中的「多」字,就是打坐入定的「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般若波羅蜜,定」行深了以後,人是一種什麼狀態?

如果,想當然地以為,就是我們平常的那種「打坐入定」,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以往對《心經》認識的局限也在於此。

我們還是藉助《大學》來認識,請看下圖:

《大學》「止於至善」後的「定」,並不是那種打坐中的「靜態定」。而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動態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是一種「動態定」的狀態。

所以,我們對於「定」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靜態定」。在「靜態定」之外,還有一種更高級的,或者用佛教語言來說,是大乘的「動態定」。

觀自在菩薩行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並不是「靜態定」,而是「動態定」。

這是,我們真正認識、理解《心經》的關鍵。


心經不是指觀音菩薩對禪定的感悟,是教授修行人如何在禪定中所起觀照的方法。

行深波羅蜜多是指禪定,但更準確的說是如來正定或入佛三昧。


禪定是工具


推薦閱讀:

什麼唯識,唯識與心理學有什麼聯繫?
如何理解阿賴耶識?
聲聞波旬魔王說法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為什麼佛陀是習得古瑜伽終極的宗師也會背疼?

TAG:佛教 | 佛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