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最近看了一部黑奴解放題材的電影,看到了有些人為了利益摒棄價值觀和道德;也有一些人順應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準則。希望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且更具普遍性的研究這個問題。


With or without religion, good people can behave well and bad people can do evil; but for good people to do evil — that takes religion

——斯蒂芬·溫伯格,1933年出生,1979年因弱電統一理論與格拉肖和薩拉姆分享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學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國家天文學會會員,美國哲學和科學史學會會員,美國中世紀學會會員。曾任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機構顧問,美國防禦分析研究所顧問等職。著作《廣義相對論與引力論》《最初三分鐘》《終極理論之夢》等書。


我是一個基督徒 ,只能寫一些自己的感受。

接受基督信仰的人,應該是一定程度上對人性的幽暗、人的軟弱有一定的認識,且對此感到無能為力。接受信仰之後,有許多人的行為發生了一些改變,也有一些人和往常一樣。為什麼這樣呢?還是要看是不是真正的信仰?是表面接受了,還是真實地接受。還有一個主觀的意願,願不願意讓接受的這個信仰(其實基督信仰是接受一個活的人位進入自己,這個活的人位是至善至高的生命)活出來,是活原來的還是活現在這個新的生命。馬太福音里耶穌講過這樣一個比喻,大意:福音好像種子,撒在人心裡。有的土是好土,就長出生命,結實百倍。有的土很淺,底下是石頭,紮根不深,很快就死了。有的心很硬,種子進不去,很快被飛鳥叼走了。這也是基督徒真實的寫照,同樣接受了一個信仰,但活出來的生命仍然有不同。要讓心變成好土,信仰才真正能紮根。至於為什麼有人能堅守信仰?也許在外人看來是「堅」,但對他們來說卻是不難,因為他活著就是基督,他這樣去做是自然而然,實際上不需要人外面的教導,有基督的平安在他們裡面做仲裁。越遵循這個內心的平安去行,良心就越敏銳,越有神的同在。而基督徒所追求的獎賞也並不是外在的,就是這個神的同在,就是基督自己。這成為他們堅持、堅守的動力也是能力本身。


我認為信仰主要分為三個類別:宗教、社會道義、個人理想。它們能夠約束和創造人的行為,賦予人做的每一件事所謂意義與道理。


信仰無褒貶,是一部分人的原則底線,又是另一部分人的遮羞布……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一下什麼是信仰?很多人單純的認為信仰就是宗教。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比如共產主義就是一種信仰。

我認為信仰是一套自成體系的準則,也可以簡稱為三觀。信仰能給一個人的,是內心的平安與依靠,可以減少自己做人做事的糾結。顧名思義,信就是相信,仰是仰望。

一個人的真正信仰是他每天行事為人的準則,他不會因為什麼事情對自己有利就輕易改變了自己的準則,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有mother Theresa,她可以為印度窮人奉獻一生,自己一輩子沒有什麼物質追求。解放前的共產黨員可以為中國解放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信仰有沒有好壞之分呢?當然有! 看看中東Isis恐怖分子,他們也是有信仰的,只不過他們的信仰是要把一切不信他們信仰的人趕盡殺絕。所以找到正確的信仰並且追隨一生至為關鍵。當信仰淪為利益的交換,就失去了意義。


沒有絕對的信仰,它是可以轉變的,與人的經歷和認知能力有關。因此,它對同一個體的影響也不是亘古不變的,討論這個話題,最好放在具體環境中研究。
暫時以信仰不變為前提,既然是思維層面的東西,它的影響首先是作用於人的思維意識。積極的方面,由於神經系統對生理系統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強化人的自制力、忍耐力,等等。換句話說,可以提高肉體的耐受極限。
消極方面,會干擾降低感性和理性思維效率,簡單地說,可能讓人缺乏人性。不用舉例了,看看關於集權政府的書,虛構的,非虛構的,例子有的是。需要推薦的話,《1984》《切爾諾貝利的悲鳴》都是。


信仰,意味著選擇了某種世界觀和價值觀,並排斥其他不同種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好壞,對錯,應該還是不應該的評判標準。所以價值觀直接參与了一個人行為的決策。

所以, 信仰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謝邀。以下僅是個人理解,歡迎指正,但噴子請移步。

對別的信仰不太了解,就以基督信仰為例吧。從哲學角度上看,人類從根本上趨向於追求同一個最終目標,在我們的信仰中,這個目標即"天主", 他是最高的善,一切的終極。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就比較好理解信仰對行為的影響。

信仰能讓我們相對清晰地"看到"這個最終目標以及通向他的道路,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在每一個岔路口(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決定中)選擇會將我們導向他的道路。與之相對的是現在成為主流價值觀的利己主義。真正實踐信仰的人(不得不說,真的是極少數)在做決定的時候並不是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益"為出發點,而是基於那個最終目標(天主)。

至於消極影響,其實就在於濫用。信仰並不違背理性,但超越理性,也就是說,人的理性是有極限的,因此不可能完全理解這個最終目標(天主)。而這個我們無法理解的部分極易被別有居心之人利用,打著信仰的旗號做一些齷齪之事。解決之法就是多動動腦子,多問問為什麼,常常自省。


從宗教看,信仰對人行為的影響是極其全面和深刻的。從歐洲到中東,那麼多次為了信仰衝突而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就足見由信仰不同而導致的利益衝突,進而發展為戰爭。但在同一信仰籠罩下內部爆發的戰爭也很頻繁,由此我們懷疑是不是利益衝突才是最根本的,所謂信仰就是對利益的表觀化重述。放棄信仰可能是擋不住利益的誘惑或為了存活下去,堅守信仰就是把理想中的世界當作了最大的利益且不願放棄它。我覺得信仰的背後還是利益,只是在利益的社會普惠性程度,以及由誰佔有利益和由誰支配利益上存在不同。個人視角下利的大小不同也就決定了對其行為驅動力的不同。


首先,信仰和宗教是有差別的,應該說宗教信仰算是信仰的一種。那麼信仰究竟是什麼呢?通俗點講就是一個人堅信不疑的,指導其個體行為方式的三觀。信仰是個中性詞,它對人行為的影響,概括的講就是保持其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為了信仰去救人,有些人為了信仰去殺人。個體的信仰未必與普世價值觀下的道德,因此在自身的信仰指導下犯下的罪行,是犯罪者是不會懺悔的,而若是做了違背自己信仰的事,反而會在內心產生扭曲。


我覺得信仰是人相信並賴以生存、生活的基本觀念。有積極引導和支持的正向作用,也會有束縛思想行為的可能和局限性。


好大的話題。我想,信仰使人內心堅定不移吧,有希望,願意為信仰付出。因此,信仰什麼很重要。


信仰是行為的根基和支柱,尤其是在涉及道德倫理的問題上。做好事可以歸根於信仰的力量,做錯事也可以以信仰為解釋,這就是行善的虔誠信徒和極端分子的區別。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信仰代表著你認為什麼最重要,你的生命中有一個排名次序,行事為人就是在反映這個排名表。


我覺得吧,信仰影響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影響人的行為。


我的信仰源於對生活的熱愛與和對自我思考的印證。好處是生命有了意義想要更加努力的學習豐富自己的信仰,不好的地方嘛總想著怎麼死的漂亮。謝謝你的邀請。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