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車戰略,中國高層又定了一個超級目標

文 | 君臨團隊(公眾號:junlin_1980)

上半年,中國汽車產業風雲突變。

本來形勢大好的SUV市場,忽然主客之勢逆轉。1月份的時候,自主品牌還在SUV前十名中牢牢佔據著七個席位。但是到了7月份,優勢已經下降到了不足一半,除了長城、廣汽、江淮和五菱以外,其他悉數跌出榜外。

比如去年風頭一時無兩的長安汽車,其當家SUV車型銷量連續下挫,至於眾泰、北汽幻速等小品牌更是打著望遠鏡都找不著了。

中國的汽車產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答案落在日系車身上。7月份的榜單,與自主品牌的落寞相比,日系車佔據了四個席位,其中本田一家就佔了三個車型。在本田的車型中,XRV和繽智的最低報價都在12萬元左右,與自主品牌們形成了正面對決。

關心汽車的人都知道,自主品牌在近年來能夠風生水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發現了小型SUV的市場需求,以8-10萬元左右的低價切入,成功擄走了一塊大蛋糕。這種成功,靠的是市場嗅覺,而不是產品競爭力,就類似於電影市場上拍青春片的跟風者一樣,影迷之所以買單,只是沒有更好的競品選擇而已。

於是當外資品牌也開始參與進來,並展示肌肉的時候,部分缺乏產品力的自主品牌就迅速潰敗了。這一幕是那麼的熟悉,五到八年前,同樣是因為擅長經濟型小車的本田,推出了飛度等低價暢銷小車,將一眾自主品牌的轎車大本營沖的七零八落。

難道SUV戰場又將重蹈轎車的覆轍?

答案只能留待歷史去回答,但我們看到的一個潮流是:自主品牌們正在逃離,說的好聽點,就是一場新的長征,戰略大轉移。

比亞迪

是最決絕的一個,完全放棄了傳統燃油車,任由其斷崖式下滑,而將所有資源投入到新能源車的開拓中去。上半年燃油車下滑了30%,而新能源車則暴漲了130%

吉利雖然在新款SUV博越的推動下,傳統車銷量正在迎來最好的時光,但是在其2020戰略中,已經明確了「要在未來五年將新能源車的銷量佔比提升到90%以上。」

長城雖然還坐著本土SUV老大的位子,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們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之上。隨著高端SUV項目的慘敗,外資頻頻加碼的價格壓力,魏建軍最終還是下了決心,融資168億元砸向新能源車的研發。

長安自主品牌新科冠軍的頭銜還沒戴穩,銷量就全線滑坡。傳統車的水太深了,未來的出路同樣落在新能源車,在其2025戰略中,規划了180億元的34款新能源車項目,氣吞山河。

…………

這場向新能源車遷徙的浪潮,既是無奈,也是開創新歷史的機會。就像中世紀的歐洲人,因為被奧斯曼帝國壟斷了舊航路,被迫向茫茫大洋進發,雖然生死未卜,卻在最終開闢了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在中國高層的宏圖裡,汽車產業的困境始終是一塊心病。這個產業太龐大了,產值佔比大約達到了機械工業的一半,可謂真正的國之柱石。然而這麼一個關鍵產業,大部分市場都被外資霸佔著,本土企業始終只能在邊緣里啃些骨頭。高層意識到,追趕的路已經不可能走下去了,要想獲得產業升級只能去開闢新大陸。

2015年初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新能源車被定位為關鍵的著力點之一,目標是到2020年自主新能源車銷量突破100萬輛,2025年銷量突破300萬輛,以此建立一個全球最先進的新能源車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外資車基本不可能染指,本土企業將得以孕育出一個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這是中國汽車工業邁向高端自主的驚險一跳。

這個宏偉藍圖有可能獲得成功嗎?勝負手的邏輯又在哪裡?

在其他的產業升級系列文章中,君臨團隊(公眾號:junlin_1980)已經詳細分析過,中國政府在大飛機、半導體的一系列大手筆。而在本文中,我們將為你揭示即將啟動的又一個超級目標。

在中國產業升級的征程中,國務院一直扮演著指揮棒的角色,最近十年布下的幾手棋局,如今都已開花結果。

第一局:央企整合

改開初年,缺兵少糧無技術的國企實行全面合資的策略,但是這種美好的願望最後卻被冰冷的現實擊得粉碎。最典型的就是車企,上汽、一汽、東風等全部變成了外資的代工廠,卻沒有學到一丁點的技術,讓國民失望之極。這種低層次的合資直到高鐵年代才迎來了反轉,高層忽然意識到,合資不是問題,問題出在談判主體的權力整合。

在那些高端關鍵的行業,只有將本土企業捏成一家,才有足夠的份量去要求外資轉讓技術。於是在高鐵之後,大飛機戰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另一個由央企統一主導的項目。

第二局:風險基金

並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央企主導的,這種策略只適合技術相對成熟的傳統行業,而在創新技術更密集的領域,更好的選擇則是風險基金模式。

2014年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是這種思路的手筆,其目標就是通過遴選有潛質的人才和項目,重金支持,不但扶上馬送一程,還沿路保駕護航,直達西方取經地。

第三局:政策補貼

大基金模式針對的是有市場,但是缺乏本土實力選手的科技行業,而針對更前端,連市場都還沒有形成的領域,高層選擇了「政策補貼」模式——先把市場吹大。

這種模式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領域,比如前幾年的光伏太陽能、風電,這幾年的新能源汽車,都是如此。政策補貼曾經被輿論詬病頗多,但是即使是西方的互聯網行業,何嘗不是在一輪一輪的風投泡沫中毀滅與新生的。還有誰記得谷歌、亞馬遜背後,那些從納斯達克的市夢率巔峰摔下來的夢想者呢?

沒有人能夠保證一定成功的,後遺症也註定很多,但是毋容置疑的是,補貼過後,無論風電還是光伏,金風、協鑫這樣的本土巨頭已經被催熟。新能源汽車也將經歷這個過程,這是一段註定波折崎嶇,卻又必須經歷的探索。

第四局:制定標準

有沒有比政策補貼更重要的事情?當然有,那只是針對已經有了技術,只是缺市場的行業而言,這個時候,國與國之間爭的是速度,補貼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更高層級的競爭手段,則是標準的主導權之爭。

就像今日的世界,由於英國文化率先佔領了北美大陸,並藉此輻射全球,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標準。其他國家的國民,要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去學習英語、英美法律、規則制度等等,競爭形勢上天然就處於劣勢。這種標準壁壘是非常恐怖的,也是許多英美企業能夠在全球建立統治地位,獲得更高利潤率的原因之一。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標準的主導權呢?

關鍵是「早+大」,更早動手出台標準,更大的市場規模輻射,後來者就只能認命跟隨了。當年中國的3G通信標準之爭,就是因為出來的太晚,而失去了全球輻射的能力,最後處處被動。

2016年中,消息顯示,由國務院工信部牽頭設計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路線圖」正在緊鑼密鼓的部署中,擇日發布。這份路線圖的核心,就是「智能車戰略」的全球標準之戰。

什麼是智能車?

沒有人能說得清,至少現在還是一個朦朧的概念。在車企之中也是眾說紛紜,起碼業內歐洲派和美國派的發展路徑就南轅北轍。

歐洲派傾向於人工智慧輔助。比如賓士,他們研發了一套「魔力車身控制系統」,可以自動調整懸架系統的軟硬程度,更多車廠則發展了主動安全技術,像盲點監測、泊車輔助、車道偏離警告、自動剎車等等。

這些技術就需求而言,都有著極大的前景,但升級卻是小心謹慎的,在現有的機械框架里一點點進化。畢竟他們的優勢就在機械,任何自我顛覆式的創新都是不可想像的。

這就給了美國派們窺視的機會。對於谷歌、蘋果、優步、特斯拉這樣的巨頭來說,「不革命,毋寧死」,只有完全的技術顛覆,才能重構整個行業的利潤分配。於是對於他們來說,將互聯網技術植入汽車的大腦,發展出無人駕駛的智能車才是使命所在。這個過程註定是漫長的,如今仍然不過是在黑屋子裡摸索大門在哪裡的階段。

如果說新能源車相當於汽車行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智能車則是在此基礎上的IT革命,一場是心臟的競爭,一場是大腦的顛覆,無論哪一場都輸不起。尤其在智能車領域,技術門檻更高,對於未來的全球汽車格局註定產生深遠影響。

這場關鍵性領域的競爭,一切還在混沌階段,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如果中國能夠及時出手,主導行業標準的建立,則國之大幸矣。

我國高層研判後認為,智能車的競爭核心在於「車聯網通信標準」。今年5月份,一輛特斯拉S電動車在實行自動駕駛模式時,與一輛白色卡車迎面相撞。這是全球第一例自動駕駛汽車的車禍,核心問題就在於,兩輛車之間未能建立通信協議,一旦遇上光線問題感測器失靈,車禍就發生了。

要保證無人駕駛車的安全,車與車之間,車與基礎設施之間必須有一個統一調度的大腦。就像天空中的飛機一樣,如何保證彼此在高速、看不見對方的情況下不會相撞?由航管部門統一規劃路線,統一協調飛行速度,是其中的關鍵。

這正是車聯網通信協議的巨大價值所在,而在此領域,我國高層認為,由於目前我國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完全有機會一戰。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就技術路線而言,全球目前有兩大派系,一個是美國主導的「DSRC標準」,一個是中國主導的「LTE-V標準」。

DSRC標準發展更早,1990年代已經開始構思,2014年完成標準制定,但是由於歐洲、日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因此並未能在全球流行,更何況實用性商品也還沒有出來。這個技術的特點是採用「分散式設計」,在每條道路兩旁,首先要布置大量的基礎設施,就跟燈塔一樣,車與基礎設施之間點對點交流,因為距離比較近,所以反應速度會很快,安全性比較好。

但缺點也是明顯的:成本高昂,覆蓋和更新緩慢。

另一方面,中國推動的「LTE-V車聯網技術」,雖然是後來者,卻是由全球最大通信設備商華為研發的,並且得到了高通、LG、大唐的支持。這項技術的特點是「集中式設計」,就是有一個統一調度路線的雲台,點對多交流。這種技術,一方面對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支持會更好,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兼容通信運營商的現有設備,升級起來要快得多。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美國路線相當於藍牙,中國路線相當於現有的4G網路。哪種技術更好呢?我們不做評判,至少華為已經開始了在全球的部署推廣,上半年幫助德意志電信搭建了一套LTE-V系統,和奧迪、豐田等車廠開展了多輪的測試。

不管怎樣,我國政府已是鐵了心,要在這場車聯網標準的全球爭奪中與美國一較高下。以目前的節奏來看,LTE-V標準下半年就將落定,明年有測試晶元和車輛出來,後年就可以逐步推廣試用了,正式的大規模商用預計在2019-2020年前後。只要能比美國更快的落實,形成產業鏈,就有機會向全球輻射,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

這套標準一旦勝出,就將像互聯網的底層協議一樣,成為所有車與車之間對話的語言,也將為中國的智能車產業提供巨大的競爭優勢。不客氣的說,這是一個價值萬億元的超級目標。【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君臨(junlin_1980)】

利益聲明:

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招聘公告:

君臨團隊急聘數名記者/ 文案/ 編輯,重點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文字老練。待遇從優,前景廣闊,工作地點在廣州,有興趣的朋友請將你的簡歷和作品發到這個郵箱:junlinhr@163.com,長期有效。


推薦閱讀:

無人駕駛汽車上路?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亞馬遜終於進軍無人駕駛,當然還是為了送貨著想
CES2017-固態激光會轉向
5月7日發生的死亡事故,為何特斯拉現在才對外宣布?

TAG:智能汽车 | 无人驾驶车 | 汽车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