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紅杉資本 Michael Moritz 表示「矽谷應跟隨中國節奏」?

感謝 @宋一松 在想法裡面提到,覺得這篇文章特別有意思,中英文都看了一遍。也想更深入的探討一下相關問題。

補充問題還有:如何看待中美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環境的差異,國內科技互聯網公司和國外公司特別突出的對比有哪些?

國內科技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創業公司)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國外的科技互聯網公司為什麼節奏慢?

謝回答。

以下是相關背景資料:

Michael Moritz在 Financial Times 上發表的文章標題是 「SILICON VALLEY WOULD BE WISE TO FOLLOW CHINA』S LEAD」 即「跟隨中國的領導或將是矽谷的明智選擇」。

po 一段這位紅杉大佬的原文:

These topics are absent in China』s technology companies, where the pace of work is furious. Here, top managers show up for work at about 8am and frequently don』t leave until 10pm. Most of them will do this six days a week —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examples of people who do this for seven. Engineers have slightly different habits: they will appear about 10am and leave at midnight. Beyond the week-long breaks for Chinese new year and the October national holiday, most will just steal an additional handful of vacation days. Some technology companies also provide a rental subsidy to employees who choose to live close to corporate HQ.

翻譯版本(簡略版)批評矽谷熱衷「不合時宜的討論」,美科技投資大佬贊中企敬業


工人無國界。

美國人寫代碼,中國人寫代碼,都是寫代碼,有什麼區別?中國人薪資低,保護工人差,資本家就會把工作遷移到中國。換句話說美國程序員的工資是由中國程序員決定的。

中國也貴了?那就遷移到印度。同理,美國人擰螺絲,中國人擰螺絲,有什麼區別?所以美國的製造業已經因此崩潰了,下面是IT產業?

資本家總會找到更低工資、保護工人更差的國家和地區開公司,降低他們分配給工人的比例,最後吃虧的還是全體工薪階級。

所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高級管理人員早八晚十,每周6天,甚至7天。」

「工程師就來不了這麼早,早上10點到公司,午夜就離開了。」

「對於周末加班,沒有任何員工會因為錯過了看一場比賽或者會友而有所抱怨。」

「很多女性員工每天只會見她們的孩子幾分鐘,其他時間都是祖父母在照顧孩子。」

「一些老公只能帶著老婆一起出差,從而保持親密關係。」

「中國員工通常只需要8到10平米的辦公區域,而矽谷一般是2到3倍。」

「出差經常就是經濟艙,到了酒店還會幾人合住。」

「到了冬天,員工們會穿上大衣,戴上圍脖,在辦公桌前勤奮工作,為公司節省取暖費。」

這就是矽谷的風投大佬口中的「中國節奏」以及對於矽谷工作環境的期許。各位,你們的屁股要往哪邊坐就自己好好想想吧。

我以為中國的那些員工之所以那麼拚命,那麼湊和,那麼委屈,恰恰是為了以後不再過那樣的生活。大概我就是典型的燕雀不知鴻鵠之志吧。

我還以為高科技是為了讓人們生活的更加美好,矽谷大佬告訴我,我懂個屁。

==================================

這位矽谷大佬上次上知乎是這個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44653/answer/107005075

所以我猜他的邏輯是這樣。特朗普想把工作挪回美國,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那時候一定要把特朗普搞臭,讓他絕對不能當選。現在既然已經當選了,把工作挪回美國這件事似乎也搞得越來越像真的。郭台銘,庫克,馬爸爸都給特朗普捧哏,這要是搞成了,金融資本家不就虧大發了?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咱們可以把美國的工作環境搞成中國那樣啊。工作雖然回來了,可是待遇搞下去了,這不,資本家又笑了。

打倒特朗普這個走修正資本主義的當權派!


關於矽谷從業者被寵壞了,我想起來一個故事,故事很長,聽我慢慢講。

某領域有兩家大企業,A公司和B公司,他們壟斷了某個產品的全球絕大部分份額。其中A公司佔了八成,B公司佔了兩成。該領域還有其他若干小公司,但A和B都是佔據主導地位。雖然這兩家公司都不在矽谷,但都是小公司,而且承接了灣區startup的做事風格。

這個領域是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從工業級到消費級的電子產品的生產中,都需要用到這種解決方案,所以大大小小的電子廠商、器件廠商都會購買。在2008年以前,世界上只有日本、台灣等幾家公司能在這個領域銷售這種解決方案,但是中國是沒有可能的。同時,A和B在當時已經積累了深厚的技術積累,他們的代碼庫中擁有各種公開的專利和非公開的商業機密,同時擁有著非常完善的客服和銷售渠道,當時似乎很難打破他們的壟斷。

之前為了解決生產效率問題,中國廠商也會大量購買A和B公司的產品。然而最近幾年,中國廠商C也提供該解決方案,而且價格只有A和B公司產品的零頭。A和B公司高昂的升級費用、設備支持費用,在C公司上都是免費的。當然,結果就是,他們支持的設備數量,以及速度和精度上,趕不上A和B公司的產品。但中國存在大量粗獷生產的小企業,比如製造低端玩具、微波爐、熱水器、電視遙控器的工廠,並不需要嚴格保證零故障率,也不需要極高的速度來加快生產進度,於是小企業們開始購買C公司的產品。整個中國區A和B公司的市場份額開始大量降低。

但是,顯然C公司在技術積累上是遠遠不及A和B公司的,於是A公司的大亞洲區銷售經理跟CEO討論對策,CEO決定在中國建立分公司和團隊,基於該公司之前高端產品,生產廉價的、低端的、性能沒那麼好的產品,而且在中國成立了生產線,但成本上依然比不上C公司那麼低廉,於是中國低端廠商們依然傾向於選擇C公司產品,但越來越多高端工廠開始考慮A公司產品。

而B公司呢?他們選擇放棄中國「爆米花式」市場,滿足老客戶們的一切可能滿足的要求,收費提供各種複雜特性,並且不斷地鞏固在高端市場的優勢,比如Tesla為了生產Model 3而選擇了用B公司方案的代工廠加工的設備,而越來越多的無人駕駛公司也成為了B公司的合作夥伴。

而與此同時呢?C公司的解決方案,因為價格太便宜,以及客服的完善、銷售的擴張,開始在整個亞洲地區打得A和B公司找不到北。

B公司的模式也很有意思。B公司的CEO實際上就是CTO,所有技術細節都要親自掌握過問。在工程管理上,因為需要海量的元器件支持,每個元器件都需要完整支持且保證速度和精度,因此這個公司是這麼做的:把前端分離出一門語言L,實現L的編譯器。RD不僅要實現整套系統,還要確保編譯器可靠,以及不斷支持L語言的新特性;另一支隊伍是設備支持團隊,用L語言去實現海量設備的支持,每當客戶有新的需求,設備支持團隊就要在2周內用L語言去實現所有演算法。

帶來的結果就是,RD團隊的薪水很高(坐標小鎮但薪水堪比灣區),但人員流動很少,都是多年經驗的老員工;設備支持團隊工資很低,而且人員流動快,很多人幹了兩三年就離開了,不過因為L語言有完整的文檔,因此招new grad並且培訓上崗的成本也相當低——這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整個工程的魯棒性。

後來,B公司亞洲區銷售主管看不下去了,說我們設備支持團隊每個case需要2周,他們的年薪是7萬刀,而中國的C公司支持每個case只需要48小時,他們的工資卻只有摺合美元不到2萬刀。咱們的生產線上的工人的成本,更是比中國C公司的工人不知道貴到哪裡去了。因此主管建議成立中國分公司,並且生產和設備支持兩支隊伍全部轉移到中國,改用愛加班且工資更低的中國工程師。

但是原先設備支持團隊的manager們紛紛表示反對,不願意裁掉手下的工程師,這件事也就這麼擱置下來了。好在B公司高端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並且搭上了無人駕駛的順風車,因此短期內無需擔憂用人成本。

C公司雖然佔據了東亞大部分銷售份額,但是因為售價遠低於B公司,再加上他們免費支持新設備,免費升級固件,導致他們利潤率很低。因此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對部分產品限定使用次數,當達到一定次數後,強制要求客戶購買並更換部件。雖然這增加了客戶的成本,但是對於中國的小批量生產、加工的小企業、小工廠,這個按次購買的方法比高價購買昂貴設備、無限使用更加划算,因此C公司越來越受到小工廠的歡迎。

我想表達的觀點是:

1. 中國科技公司的最高水平,發展得比大部分人想像得要快得多;

2. 中國公司在技術上已經不亞於美國科技公司了,一大批擁有灣區startup基因的公司正在中國生根發芽,一堆有多年經驗的中國工程師和科學家們正把中國企業的上限快速追平到北美startup的水平;

3. 技術壁壘依然是存在的,人力成本差距也是存在的。中國公司把該領域的專業人士挖來中國,是不現實的,而自己摸索顯然依然需要很長時間;

4. 對於面向消費級的產品,技術向的startup門檻不高,面向商業客戶的產品,銷售和服務顯然是至關重要的;

5. 歐美企業也會利用中國廉價的人力成本進行研發工作,而中國和歐美頂級技術人才的成本差距正在越來越小。


Michael Moritz的這篇文章是個標題黨,原文在這 Financial Times

作為紅杉的知名合伙人之一,Michael之前做過很多年的記者。VC是一個靠影響力說話的行業,在製造影響力上,Michael深諳其道。任何VC說的話,尤其是標題,都需要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

仔細看看他寫的文章的內容主要是覺得矽谷的人過於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了,長期來看肯能會影響矽谷的競爭力。但是這話有對的也有不對的。比如很多創業公司在起規模以後,很容出現VIP(vest in peace)的情況,就是不怎麼努力幹活卻能一直兌現自己的股份。這點上需要從激勵機制上來解決。作為VC,不喜歡看到這個,可以理解。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VIP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給公司帶來的危害。

但說從長遠來看,因為矽谷的人不996就衰落了,這個就只能呵呵了。日本富裕起來之前的那幾代人都是很拚命的,但是崛起以後後代為啥不拚命了。廣大承受996的人是出於自願還是沒有選擇?經濟發展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這個996的風格能否保持住?

如果真的只是靠拚命和勤勞就能領先和致富,那農民大概應該是最領先,最富有的階層。


前公司印象筆記是矽谷曾經的獨角獸Evernote在北京的分公司,從我觀察到的角度對比一下矽谷和北京互聯網公司在工作節奏,產品迭代速度,工具和流程,文化方面的區別:

1. 工作時間節奏和產品迭代速度矽谷非常明顯慢於北京;

國內互聯網很多領域處於開荒搶地盤的階段,比如團購,打車,直播,內容付費,共享單車和最近的答題直播,大家拼的就是速度和執行力,一邊是投資人拚命給錢,一邊是團隊拚命往前沖,基本一年左右每個領域留下前兩名,再過兩年有些前兩名也合併了,其他則全部死掉。反觀矽谷幾個巨頭經過多年布局,留給創業公司的餘地已經不多,像Snapchat這樣萬幸走到上市的公司還是被Facebook打(抄)得一度跌破發行價。

2. 從效率來講矽谷公司是高於大部分國內公司,主要是因為流程和工具。

大部分國內互聯網公司工作基本上靠微信群溝通,矽谷用slack+郵件;文檔協作矽谷最基本都有G suit套件,國內少部分公司在用石墨,功能還是差很遠,大部分還是在微信群里發Office和截圖;矽谷公司都有用日曆提前約定開會時間和Zoom遠程會議習慣,國內公司幾乎沒人用日曆,開會很少準時開始和結束。其他還有項目管理矽谷用Jira,CRM用Salesforce,HR用workday,還有很多好用的插件,且各個系統間API介面非常開放,一個工具裡面可以綁定連接大部分其他工具。

大部分國內公司工作的狀態是白天被各種工作微信群轟炸,還有各種臨時安排的會議打亂計劃,每次開完會打開微信滿屏未讀消息,晚上深夜到家還要再看看微信群里有沒有老闆的消息。

3. 最後一點文化上矽谷公司扁平透明,普通員工和CEO之間的距離和層級比國內小,公司的大部分重大決策過程會和所有人同步。國內公司再小的團隊基層員工接觸到的信息非常有限。透明扁平的文化可以很好的調動基層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動力。

如果可以結合兩邊的優點,快節奏+高速度+好的流程+協作工具+扁平透明文化,未來這樣的公司一定會勝出


互聯網人才變得越來不稀缺,好的互聯網人才變得越來越稀缺,能跟著資本能喝上湯的條件越來苛刻,等人工智慧時代連湯你都喝不上了。

大部分就是普通人,不追求家庭生活工作平衡,那麼連唯一能持有的財富_家庭也要失去。

資本當然希望你奮鬥逼了,問題是你是為自己奮鬥為自己家庭奮鬥還是為老闆多掙一分錢奮鬥?要心裡清楚。


美國資本家:你們無產階級怎麼不學學中國無產階級奮鬥逼?

美國無產階級:咁你娘老牧。

溫酒:你們無產階級怎麼不學學美國無產階級人權鬥士?

中國無產階級:咁你娘老牧。


我在 @宋一松 的答案下面有一個評論,雖然有不少贊,但其實沒有說的非常清楚。借著這個問題,我稍微把我的想法展開論述一下。

我的觀點是傾向於認為美國的 Startup Community 穿越了好幾個科技發展階段以後,現在的狀態是一種經過沉澱的思考和選擇。這種選擇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對「進步」和「幸福」的和中國有不同的理解
  • 領頭羊的「比較優勢」體現在尋找新路徑上

一、對「進步」和「幸福」的和中國有不同的理解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歷史的教訓》,美國歷史學家杜蘭特夫婦的著作。在本書的第十三章里,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真有進步嗎?」。

若以國家、道德和宗教興亡的全貌為背景,「進步」的觀念本身就是可疑的。但是,進步難道只是每一代自詡「現代」的人,徒勞無益、習慣性的吹噓嗎?從歷史的過程中,我們認為,人類的本性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所有的技術成就,都不得不被看成是用新方法完成舊目標——取得財貨、追求異性(或者同性),在競爭中取勝、發動戰爭……相比於今天我們一再努力擴大我們的手段而不去改善我們的目標,中世紀的時期的人們重在強調神話和藝術,而不是科學和力量,其做法顯然更為明智。

然後,他們對「進步」進行了定義:

這裡,我們想把「進步」定義為增加對生活環境的控制。

於是答案是非常明了的,我們對「生活環境的控制」與美國人的理解不同,畢竟美國是一個富有了好幾代人的國家,而我們還處於發展的過程中。就好比說,一個富二代的心境、對幸福的追求標準,和未曾富裕過的人一定是不同的。

我認為,當前我們嚴重對「生活環境的控制」受到近期歷史經驗的制約,不免是以「取得整體力量的強大」、「鞏固生活水平」為目標的,所以我們才能聽見「保衛我們的現代生活」這種討論。

而「改造自然式」控制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陷,那麼就是這種控制是無止境的,這讓當前這個時點的你無法感到真正的、全然的幸福。

而一個對「現代生活」、「物質富裕」習以為常的群體,你很難要求他有如中國人一般的焦慮和惶恐,他們眼中對「生活環境的控制」,必然更著眼於個體的幸福、感情的維繫(因為整體的強大在他們看來是習以為常的)。

於是我們在「人生意義」或者說「人生目標」上就出現了根本性的分化而只強調手段,不思考目的是無意義的。不用說,你也知道美國人的生活狀態是更好的,但是很多人對此產生輕蔑想法的來源是,美在經濟高度發達之後失去了奮鬥的動力,然後發展停止,最後會被勤勞的中國人超越。但實際上,美國這個國家的神奇之處在於,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歐洲發達國家不同的發展體系,以至於歐洲的衰落幾乎是必然的,而美國是否會衰落,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領頭羊的「比較優勢」體現在尋找新路徑上

這種體系的優勢就在於,美國是一個可以自己推動歷史進程的國家,而如果全世界永遠跟著美國的發展節奏,沿著美國的進步路徑來發展,作為追隨者,你永遠無法打敗它。

就好比說,在跑步比賽中,第一名和第二名到最後一名是有本質區別的,後者的進步依賴於對第一名的優勢的研究和複製,以期盼可以趕上第一名。但如果你只是跟著第一名的方法走,你還是無法超過第一名。

而美國作為世界的領頭羊,用數百年的時間,結合天時地利,孕育了一套獨有的創新氛圍和文化。這種創新不僅僅體現在矽谷實體的企業中,而且體現在美國各個方面的方面。

舉個例子,保證多樣性,就是其中一個關鍵點。有很多人會好奇,美國人所謂的「多樣性」,到底是表面上做樣子,或者保持多民族狀態下的社會穩定,還有什麼作用嗎?實際上,「多樣性」對於創新的推進作用是很大的。

只有人和人之間的「理所當然」進行碰撞,才能在世界觀、方法論的底層邏輯上產生懷疑,進而產生了更多的發展的可能性。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後,由市場機制再對其進行選擇,最後找到一條更新的發展路徑。

而中國是否具備這種潛力呢?我認為當前是沒有的。試問有多少人對我們的一些「顯而易見」「理所當然」的東西有所反思呢?比如,階級流動性強就是一件好事嗎?生命價值一定至上嗎?延遲滿足式的享受就比毒品式的享受要更高級嗎?

目前,只有美國才能產生這樣的環境。這種促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移民國家、周邊領國衝突少、耕地資源豐富、兩面臨海、沒有封建歷史等等。

所以對於美國來說,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他意識到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做全人類的實驗場,在實驗場里的確也會犯錯,就像美國在近代也做過很多被歷史拋棄的選擇,但是總會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所以說,美國人在思考創新和尋找新路徑這件事上,從我的觀察來看,是一點都不懶惰的,甚至可以說比中國人要勤奮。這種新路徑不僅僅是公司戰略的大方向,也包括很多小方面,比如前端設計的潮流、如何做Growth Hacking、屏幕上一個按鈕應該放在哪兒等等,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而我國在當前的歷史階段,不得不說,還是在跟隨美國的節奏在走。我完全不否認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中,或者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上,中國在某些地方走到了前面。但是沒開心多久,你看,我們又開始要接美國人在區塊鏈、在虛擬貨幣上的盤了...

所以亦步亦趨的發展節奏讓我們可以埋著頭往前沖,甚至在這段路上要超過美國人,但是有時候在歷史的岔路口上,美國人已經拐彎了,我們就衝進路邊的草地上去了。等回過神,在新的路徑上,美國人又領先了一截,沒辦法,又只能開始追隨他們的腳步走上新的一條路了...

我並不是在宣揚美國有多麼偉大。而是首先我們要試圖完全了解一件事的真相,這對我們的有好處。風險投資從業者都了解一個邏輯:如果你有一個覺得絕世無雙的好點子,先想想為什麼別人沒有去做,是別人被蒙蔽了雙眼,還是你比別人牛逼能夠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還是別人想過了發現有問題所以沒做,而這個問題,你卻還沒有發現?

Ray Dalio 又雲,「我們要不惜以羞辱自己的代價獲得真相」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 Michael Moritz 這篇文章對 SV Startup Community 來說,很有意義,這是鼓勵矽谷人有更廣闊的視野,如果矽谷人拒絕看世界,那麼他們絕對錯了。

然而,我們如果對此錯誤理解成,我們對了,矽谷錯了,那幫人就是傲慢與偏見的產物,那麼對於我們的發展來說沒有太大意義。我們應該想到的是,SV的投資領袖都能夠睜眼看中國,承認中國的發展成果,我們更應該保持冷靜,不要認為矽谷已經沒什麼好學的了。

總得來說,對於中國的創業者而言,it is still a long way to cover,保持冷靜,猥瑣發育,別浪。


屁股決定腦袋。

在莫里茨的筆下,中國的科技企業忙碌而有序——每周工作6-7天、每天工作14個小時是常見的狀態,每天的工作晚餐後往往還有2-3個會議安排,每年只有春節和國慶兩個長假,沒有人會抱怨因周末加班而缺席比賽直播,企業會補貼員工以便後者住得離公司更近,而員工也常常利用午休時間趴在桌上補覺……

這帶來的是單位時間的薪水降低、整體幸福感、身體健康水平的降低,因為資方可以向員工索取更多的時間。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人才雲集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矽谷,「朋友圈」中充滿了對公司「不公制度」喋喋不休的討論。莫里茨寫到,近幾個月來,有人抱怨被邀請來的演講嘉賓講話內容政治敏感,有人爭論著適宜的陪產假長度和如何平衡生活與工作,有人提議稱需要為音樂演奏會設置專門的空間。「這些社會關切似乎正變得不合時宜。」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比,矽谷更有人權。

不僅如此,在莫里茨看來,中國科技企業中女性更容易獲得尊重與認可,員工也更關注實際工作而非辦公室的設備、出差條件等。在每個員工的工作空間方面,矽谷企業是中國企業的2-3倍。

這個投資人想削減員工的福利條件。

此次已非莫里茨首次挑戰矽谷的「政治正確」。2015年12月2日晚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莫里茨稱「我們不會為僱用女性而降低我們的標準。」儘管莫里茨隨即補充道,「如果有超級聰明、極為上進的女性確實對技術感興趣,她們非常渴望成功,並能滿足我們的標準,我們會全天候的恭候」,但是,他的言論依然在推特上引起軒然大波,批評人士稱其思維陳舊,並未能努力地促成一個多元化的夥伴關係。

無限抬高女性入職門檻(產假等福利),方便榨取更多底層員工的價值。


中國節奏是啥??白天划水,晚上拚命幹活??

你們都 out 了,最新的中國節奏是佛系。

一幫外國佬永遠學不到實質。


因為現在中國才是根正苗紅的資本主義啊。

我們已經走資本主義的路,讓資本主義無路可走了。


矽谷也要 996 了?


謝邀。

看見標題,以為講中國互聯網發展比美國快。看完內容,原來是吐槽矽谷員工不勤奮。

Moritz的觀察是對的。中國科技行業在高速成長。甚至在某些領域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因為投資中國市場的原因,Moritz對此應該比別人的體驗尤為深刻。

不過,這番話在矽谷引發了很多批評。原因是犯了「政治不正確」的錯誤。其實,僅從他的表述看,Moritz本人屬於對「政治正確」不感冒的矽谷精英(同樣不感冒的還有Y Combinator 的Sam Altman)。在矽谷引發的對話中,性別平等占很大份量。連Google都顧及影響,解僱了這方面有不正確言論的員工。Moritz 卻在媒體上稱這不是大事,大家對「平等」之類的問題討論過度,是矽谷開始「掉鏈子」的表現。擺明和大眾價值觀作對 (Moritz是不是也考慮一下東家紅杉的感受?)。

另外,他的講話用了中國做背景。矽谷一向將中國科技行業視為跟隨者,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缺乏創新精神。市場固然龐大,但是競爭激烈,缺乏規範。尤其在人文關懷上,兩邊更不能相提並論。

毫無疑問,Moritz 的話非常容易引起爭議。兩個市場,形態、發展階段、文化環境差異很大。這種寬泛的比較,不太容易引起共鳴,被質疑很正常。也許Moritz希望藉此引發一些什麼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以現在每年美國的計算機專業本科+master+PhD的畢業人數來看,

  1. 未來3-5年矽谷會進入中國節奏,最起碼是996。
  2. 未來5-10年矽谷薪水會降到跟其他行業一樣的平均水平。那個時候預計PhD找工作難度和現在生化PhD一樣。

因為供大於求,學計算機的人太多啦~愛干不幹!

我這個答案放在這裡不動了,三年之後回來看。


那要看這矽谷是投資人的矽谷還是勞動者的矽谷。

投資人的矽谷希望降低人力成本並提高利潤,自然想要學習中國IT 的996。

勞動者的矽谷希望維持社會福利保障勞動者尊嚴,怎麼可能學習中國?

另外,對本文的評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屁股,是在資方還是勞方。


資本方是害怕美國最後一塊凈土,矽谷失守呀!

特朗普的女兒都替你們著急呀!

到底懂不懂呀!

中國程序員物美價廉,英語好。結實耐操,用到老。

你美國程序員可以不?

一提加班,你就要加班費。

一說調薪,你說財富自由。

一講奉獻,你認為屁股歪。

大哥,我只是為了保住你的工作呀!

越來越多的中國程序員尋找海外工作的機會,意圖在34歲之前退休,有感而發。


一天只有24個小時。中國的這種節奏能堅持多久是個問號。遲早要切換到美國模式,靠完善的系統來保證持續的增長而不是一味的苦幹多干(不知道這種表述準確不準確)。

現在鼓勵加班的往往都是70後80後,而現在回國創業的哥們已經發現招來的90後和00後聰明,做事能力比我們當年要強,但是要哄著幹活。也許這已經宣布了往後那種純粹宣傳苦幹的狼性文化的破產吧。

金庸在射鵰裡面說:「剛不可久,柔不可守」。也許光靠艱苦加班的「剛」也不是一個持續百年的手段。


資本家的目的一直很明確,降低成本,最大化利潤。

成本千千萬萬方面,你看日本連幾S都弄出來了,企圖降低成本到極致。

而成本之一,即為人力成本。

而勞動者的目的也很明確,花最少的能量時間,獲取最大化的報酬。

也就是說偷懶和高薪就是勞動者的最大目標。

看看,資本家和勞動者怎麼可能和平相處?

美國法律法規完善,工會勢力強大,員工自我保護意識強烈。

資本家當然一萬個不滿意。

所以大量工廠從本土往西歐四小龍,再往東歐四小虎,再往中國,再往亞非拉跑,也許未來還有免費的外星奴隸~

不過,因為美國的霸主地位,很多企業還是無法離開美國本土的,畢竟資本家也需要強力後台罩著。

但面對高企的成本,再看看大洋彼岸拿最低工資,無防護措施噴油漆都有人干,於是坐不住了。

他們開始指責美國人懶,福利制度製造出了懶人,對於資本家來說,美國人不配工作,只有勤勞聽話逆來順受的中國人,才適合擁有工作。

於是,就有了題主所說的那位資本家。

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很自傲,連美國矽谷都需要向中國人學習了,美帝的落敗指日可待。

我大中華重現大唐盛世,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祖國偉大,國民幸福。


這就是H1B存在的意義了。

如果工業屆H1B也像科研屆一樣,不限名額,並且不需要優先美國人,信不信每年新增供應50萬以上碼農,分分鐘把入門工資拉到5萬。


強烈同意 @豆子彩虹爸 的回答,也認同 @一萬年以後 的評論。

你說的都對,競爭將導致全世界都學習中國模式,全民996,公司富了、國家強了,資本家官老爺的腰杆子硬了。可是普通百姓呢,錢多了又如何,沒時間花、沒時間陪老婆帶孩子,沒時間贍養父母,甚至沒時間睡覺,生活質量反而降低了。多出來的錢去買房子,房價越買越高,猶如抱薪救火。房價高能怪國家么?34歲在華為就被辭退了,40歲的工程師跳樓,怪公司么?怪我們自己的勤奮,勤奮的員工造就了狼性的企業,結果競爭對手都被打死了,對手都死了還往哪跳槽?老闆不怕你跳槽,還不使勁壓榨你。

工人階級鬥爭了半個世紀爭取來的8小時工作制就要葬送在我們這代人手裡了。體面的生活不是年薪百萬,比財務自由更重要的是時間的自由。精英、資本家、官老爺,當然在中國舒服,有特權啊,全社會都被洗腦、崇尚加班文化。普通工人自然是歐美舒服,賺錢不多,但是平等不會被歧視,下班後的時間完全自由,這是法律保護的。

加班、拼搏、不計報酬地奮鬥,閑暇時間用來學習、提升自己,這是精英階層的價值觀,它不應該被用來要求普通民眾。如果全民996,不努力就被看不起,錢雖然多了,生活質量卻倒退了,這是全社會的悲哀。如果說精英的努力是為了社會進步、百姓富足,高薪是他們的回報。那麼普通民眾都被要求如此努力,這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是養了一幫大老爺出去揮金如土,還是養了一群狼性企業,出去把那些原本對工人好的公司都打死,然後大家一起996?


希望以後矽谷不要真的也變成國內的樣子啊......不然轉CS留美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不過說的就好像失敗專業人士除了轉CS留美以外有更好的出路一樣)


全人類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的門檻其實很低,也就3萬歐元一年。

Are You in the Top One Percent of the World?www.investopedia.com圖標

Ranking by Income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Rich List, a website that brings awareness to worldwide income disparities, an income of $32,400 a year will allow you to make the cut. $32,400 amounts to roughly:

30,250 Euros

2 million Indian rupees, or

223,000 Chinese yuan

或者按照資產算,72萬歐元/530萬人民幣就能成為全人類個人資產最高的1%了

Ranking by Wealth

The threshol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f you look at the top percentile by wealth instead of income. To reach that status, you』d have to possess $770,000 in net worth, which includes everything from the equity in your home to the value of your investments. That』s equal to roughly:

720,000 Euros

49.8 million Indian rupees or

5.3 million Chinese yuan

而在知乎看來這麼低門檻的1%,已經佔有了全人類所有財富的82%。

Worlds richest 1% get 82% of the wealthwww.bbc.com圖標

簡單點說,程序員現在雖然趕上了好時候,拿到了超出top1%的收入,但畢竟本質上只是個暫時供不應求的技術工種。隨著人才供需的改善,必然會跌落回普通人的收入水平的。你不想干,第三世界國家有60億人搶著想干這個。

而且作為服務業,代碼恰恰是最容易全球協作全球生產全球交付的。。。


老闆/投資人:我工作的目標是讓員工好好/拚命工作。

員工:我工作的目標是不工作。


轉帖想法


C2C(Copy to China) 到 CfC(Copy from China)的轉變!


難道現在美國雞湯要這麼寫了:

在美國人晚上睡覺的時候,中國人正在認真的努力工作!!


一大堆人噴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加班的。我恍惚記得,比爾蓋茨是在一個周末,遇到了剛下班的梅琳達。


從國內來美國讀CS找實習之後我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憑什麼一樣的水平,寫著差不多的程序,在美國實習比在中國實習的薪資要高出5-10倍呢?(刨除物價的成本也大概有3倍左右的差距),考慮到國內996,如果算上時薪可能更高。難道是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從newgrad和intern的角度講說產出為負都算一般情況,因為新人要耗費mentor 大量的時間去review 糟糕的代碼。

不太懂經濟學,但是除了供需關係以外,我找不到任何合理的解釋。每年的人才供給就這麼多,如果有一家拒絕提供這樣的條件(降低薪資,提高工時),勞動者完全可以扭頭去其競爭對手的公司。雖然新人初始產出為負,但intern轉正或者並積累一定經驗之後,考慮到單位產出比,公司並沒有虧損。這個情況是不以什麼culture 為轉移的,因此這個作者提出的建議對資本家妙雖妙,但應該沒有任何一家矽谷公司去落實下去,畢竟考慮到員工流失率與招聘成本,不賺還得賠錢。另外和工會什麼的也沒有關係(矽谷沒有工會)。反觀中國,考慮到每年的畢業生基數,勞動者的議價能力大大受限,996的工作你不幹別人搶著去干,30多歲髮際線後退了健康不如從前但如果職位沒有提升的話,還得咬牙996,因為不這麼做的公司完全可以踢出你替換為年輕的畢業生。

至於996一類的做法究竟對這個產業有沒有好處呢?它雖然傷害勞動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我不得不同意文中的觀點,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整個國家的IT產業卻是有好處的。畢竟考慮到我國互聯網的後發開端,對十餘年間(BAT等的)部分技術達到了和美國矽谷對手類似甚至更高的水平,如果說沒有中國從業者(相對)低薪高工時的努力,我是不相信的。我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能否在未來超越美國也很有信心,甚至很驕傲,只能慚愧作為勞動者似乎屁股坐的有點歪。到那時才會有矽谷真正的產業萎縮,工作環境惡化才會出現。中國在三十幾年前就是靠著無數辛勤的農民工實現了數億人脫貧與綜合國力彎道超車,搶走了美國產業工人的飯碗,到了將來同樣的境況發生在了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勞動者的身上,估計對於我們這批赴美留學工作的一批人估計也很難令人接受吧(苦笑)。

話又說回來,作為勞動者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學歷,經驗etc),當和你一樣水平的applicant pool越來越少時,就越難被資本家壓榨,正所謂人少力量大。從另一個方面可以看到,中國互聯網經過產業積累後也產生了一些相對高端的崗位以至於國內的人才無法完全滿足其需求,也逐漸前往美國開設研發分部並開出match FLG的薪資並逐漸適應矽谷的工作方式,我了解到的企業有BAT,頭條滴滴以及多個無人駕駛創業公司。至於自己,感覺還是少點996多活幾年比較重要,畢業後繼續為美國科技企業奉獻青春吧。


果然不愧是資本,資本啊。中國節奏個屁,不就是指望吃的少,拉的好…不對,是幹得好。低成本用人還想要加班不花錢,半夜十二點發個微信還得員工秒回,比皇上的軍機處還孫子呢,就差沒跪奏筆錄了,充分滿足資本想當大爺壓榨剝削的野心。資本家的本質沒變,還是一樣的味道,這紅杉資本不錯,屁股不歪


說明這個資本家屁股不歪


我反正是越來越信馬克思了。。。。。。


這就好像以前國內幹部出國考察,學些表面糟粕一樣。中國互聯網的精華在於創新,而不是996.


中國在人力上的競爭優勢是客觀存在的。

這可以用人口紅利來解釋。比其他國家紮實得多的理工科教育下,我們產出了更多合格的工程師。以至於在矽谷工程師金貴,在中國工程師從低級到高級都很便宜。

老實說沒人喜歡加班和低福利,我們也羨慕矽谷那些人啊。但是中國人太多了,能做同樣事情的人也太多了,很難像矽谷工程師那樣坐地起價。

未來?會改變的,一個是出生人口,一個是讀書無用論。

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然後去和未來年輕人競爭吧,會很輕鬆的。


一周前在斯坦福大學參加了一個矽谷華人創業者交流會。然後一群創業大佬上去輪流發言談方法談情懷談經驗談balabala。

就記得有一個老闆上去發言時說了這麼翻話,

「創業這麼多年,還是能感覺中國的氛圍好,你看國內弟兄各種奮鬥,996,007什麼的。但在矽谷,你千萬別和人談什麼996,不然你會被告。」

你體會體會。


矽谷也是有明白人的:Michael Moritz is right: Silicon Valley should be terrified of China

作者是一個在矽谷做婚紗電商的美國女性 CEO,常年在矽谷和上海工作。

簡單總結:

  1. 我們這一代人是文革後的第一代人(嘛,算主力的 80 後)
  2. 國內科技公司的員工的工作態度是出於(對經濟、生活水平的)樂觀期望,而不是出於(對企業主的)恐懼。是父輩所沒有的奮鬥機會
  3. 國內企業對待女性員工的態度要比灣區平等

其實無論是對國內還是矽谷的工程師,這一篇文章都寫得更清晰也更能讓人接受。Moritz 的文章確實讓人感覺就是在鼓吹 996 給自己省錢而已。我個人也不贊同目前國內的 996 工作制。確實是不可持續。還有公司沒暖氣啥的……

但根據 Moritz 舉的例子,確實矽谷也是把太多精力放在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吧。

利益相關:在歐洲的軟體工程師。


站在勞動者的角度,感覺這裡所說的中國企業的優勢不都是劣勢嗎?


這些東西真的應該多給那些支持華為百度這種無底線的狼性大廠的傻子看看。你以為自己的無休止的努力奮鬥,可以實現階層躍升,過上美帝的腐朽生活?大錯特錯,資本家是沒有國界的。你的奮鬥不但不能提升自己,反而會把別人本來很高的底線,拉低到你現在悲慘生活的水平。資本家永遠不會因為你努力奮鬥而感動,反倒會抱怨旁人為什麼不能一樣的無私奉獻。資本家的節操永遠向下,就像重力一樣。不去反抗這種不斷墮落的人性,反而拚命工作去支持它,此類行為基本上相當於黑人支持奴隸制了。


嗯 中國正在走根正苗紅的資本主義,已經讓資本主義無路可走 很贊同


再牛逼的企業,沒有用戶也瞎掰,中國的人口總量和購買力擺在那裡,都想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


雖然紅杉資本在矽谷很有名,但並不代表整個矽谷。另一方面,中國在世界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一點對全世界的各個方面都會產生影響,這是大背景。同時,中國的創新能力在不斷加強,與矽谷(同樣是創新集中地)在很多方面是共性的,所以在共同發展中會相互感受到彼此的跳動,相互呼應。例如百度當初就是得到紅杉資本的投資。


只能說中國的經濟還發展,靠的還是老百姓的血汗


美國打算對中國程序員放寬移民?


嗯⊙?⊙!你說的對,世界都該跟隨中國的步伐


沒去過矽谷,所以也不太了解矽谷。

但是有一點,好的公司是不需要管理的,或者說未來的公司是不需要管理的,未來的國家也是不需要管理的。

我見過很多優秀的人才是被無能的管理人才弄死的,還還見過很多優秀的學生是被無能的老師弄殘廢的,比如最近的紅黃藍和攜程幼兒園,從小就把學生打殘廢,怎麼為人師,你說老師本身都需要被管理和被教育,怎麼管理和教育學生。還有很多有很好的國家也是被不良的領導人給那個的,比如我到東南亞,發現很多可以塑造的國家硬是很窮。整個國家管理亂七八糟,比如中東某國,那個地區有著世界上最好的旅遊資源,但是硬是把外國人的簽證弄的很難,那人民怎麼提高收入。

所以我覺得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很多國家,錯誤的人教育學生,無能的人管理企業.。

所以最好的管理和教育必須把管理人員的水平和素質提高上去,比如新加坡,李光耀以其說是偉大的領袖,不如說是偉大的文化改善和教育家。

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後就插上騰飛的翅膀,把馬來西亞遠遠甩在後面,基本上李光耀的功勞佔領70%以上。

李光耀有個理念,就是精英治國,其實你不用聽李光耀演講,隨便新加坡一個外交官,一個副處級的演講,你就知道他的團隊很厲害了!

李光耀還經常說,美國人不是世界上個最聰明的人。

所以說什麼,無論那個企業,基本上在未來都必須進入大數據管理的時代,也就是現在方向要對,不要在代工上,工資上計較,或者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在中國某個依山傍水的小城鎮,不用每天擠地鐵,不用每天朝9晚5,不用住在高樓大廈的城市,就可以管理整個世界,就可以管理整個人才。那就完美了!


其實這個大佬的說辭反應部分問題,國內的和灣區的都不要急著噴

首先默認一個觀點,這個其實是錢的問題。

為啥矽谷的工程師要比,別說天朝,美國其他地方都要貴一截?

那必然是從歷史來看,在這裡招到的工程師質量高,產出高。

不過互聯網在這麼多年的雲服務化浪潮中,矽谷高工資的溢價和產出似乎開始不成正比了。以前每個公司都要自己造的輪子,資料庫分片啊,或者負載均衡這些東西,都被大公司打包出來賣了。能不能秒殺所有需求,我覺得不好說,但是覆蓋95%以上的需求應該是不誇張的。一個角度來說,碼農的工作被進一步包裝和簡化,變得越來越標準化,流水線化,可替代性越來越強了

矽谷曾經高聳的技術壁壘,已經基本被消磨掉了。

另一個方面,矽谷公司的員工的普遍心態卻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甚至有愈發驕縱的傾向。幹活兒的時間越來越少,要求卻越來越高。這還真不是給資本家說話,抱怨零食不好吃的,抱怨免費飯菜選擇不夠多的,抱怨不給提供免費健身房會員的。拿著當地普通人3-4倍的工資,和普通人承擔同樣的物價,卻依然認為自己才是被資本家剝奪的最狠的受害者。

顯而易見,這種認知上的差距長久來看會導致嚴重的問題,這次的抓馬不過只是把問題給暴露出來了而已。Moritz在這個議題上並不是孤家寡人,YC的Sam Altman也在幾乎同時提出同樣的觀點。說明什麼問題?資本家的耐心已經消失了。矽谷程序員的價值的頂點也差不多到頂了。已有的工資要降下去估計有難度,所以以後大概就是兩方面來擠水分:1.削減福利,2.淘汰尸位素餐者。雖說變成國內水平大概有難度,畢竟碼農也還沒有給到華爾街的工資,出賣靈魂不大可能,但是一年不如一年是可以預期的。

矽谷碼農,全員work hard的日子要帶來了。


資本家的剝削本性暴露無遺

但為啥我們才是被剝削的實踐者?


我去,扯什麼蛋,這是赤裸裸的挖苦啊,還讚揚,你怕是活在夢中吧。早上10點到午夜下班,一周工作六天,沒有多少帶薪休假,可不要太爽?這最多是內部資料,不可能會被拿到正式會議上來議論的,除非這個公司想被告到只剩褲衩子


掌握不了市場的人只能被壓迫,希望法律保護我!!!


我們之所以這麼拼,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待遇和環境能向你們看齊,千萬別學我們啊!


互聯網創業就是一個在有限的飛機跑道上讓一架飛機起飛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一家創業公司在有限的時間和資金下如何讓自己的公司以最大的市值成功退出的過程,這裡的退出包括,被收購或者IPO。

這裡面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個是跑道,跑道越短越可以儘早的退出,第二個,飛機的重量,重量越重代表市值越高,第三個,起飛,代表著退出,誰都不希望創業失敗。那麼根據這三個關鍵點來理解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做法就是在試圖用最短的時間內,讓公司的市值最大化並且退出。而996是一種可以滿足這種效果的比較有效的方式。如果,要是按照北美的早九晚五方式,那麼,這個跑道勢必就會變長,飛機的重量很難加重(同樣的工作量需要更多員工,增加支出),而中國有句老話,夜長夢多,跑道長了,就讓起飛變得更不確定,或者變成了溫水煮青蛙。

我要聲明一點,996不是一個健康的工作生活模式,但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就是用這種運轉方式來實現用最短的跑道上讓上百億美金級別的公司起飛的,而與此同時,北美還在掙扎在如何讓unicon(10億美金)的公司可以退出。

996是一種職業奉獻(風險),但是,這種風險難道不是每個行業都存在的么?華爾街,警察,醫生,消防員等等。人選擇一份職業是要看你最終需想要的收穫什麼,而過程中的痛苦是必然的,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天上掉餡餅的職業,不是么?


取其糟粕,去其精華。中國互聯網裡連貪玩藍月這種公司都能籌備上市,對用戶心理和體驗的研究那是比你們不知道高哪裡去了,加班難道不是因為男女比例失調,沒有女朋友么?


核心問題:如何讓一個公司永遠像一個創業公司一樣充滿活力和幹勁?

這個問題老闆很關心,比如比爾蓋茨沒事就喊狼來了: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比如溫文爾雅的李彥宏也開始呼喚狼性;比如一向狼性的華為還可以更狼性:淘汰中老年碼農,等等。

這個問題資本家也很關心啊,特別是風險投資家,這還需要講道理嗎?你員工安逸了我資本家怎麼賺大錢?

唯一不太關心這個問題的是,員工。干,就是為了不幹,猛干,就是為了更長時間的不幹。

顯然,資本家/老闆與員工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中國,特別是中國的互聯網IT公司,貌似表面上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甭管創業1年還是10年,統統996,哇塞,資本家激動啦。

然後,題主引述的炮文就這麼出來了。

看看就好。


資本根本不關心你健不健康,只關心你還能榨出多少錢~


世界工廠要把全世界變成工廠啦,快逃阿。


紅杉資本:矽谷,你應該跟隨中國節奏。

矽谷:哦,關你屁事。


一個投資人,大聲疾呼「你們要加班加班再加班,千萬不要糟蹋了我的錢!」各公司老大都沒吭聲,有啥好激動的。

擔心中國互聯網更沒啥必要,不過是給矽谷喊喊狼來了,實際上我國互聯網搞這麼辛苦還不是因為偽創新互相抄加速畫大餅,跑最前面的才能騙到錢,跑慢了羊毛都被人割完了,搞到最後一地雞毛沒留下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補貼完了才發現都是偽需求,人家好歹還是努力在創造價值


資本家最喜歡這種社畜了


【注重細節,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質】

無論是投資一家科技公司,或是餐館,或消費者服務公司,在所有行業里,我們傾慕有加的創業者,都是沉浸在各自領域的細節中的人。-----紅杉資本Michael Moritz


為資本家致富而努力,也!。


我搬磚的


我這學傳統工科做製造業的就不湊熱鬧了-中國互聯網行業千萬富翁與億萬富翁的戰爭


沒有什麼跟不跟隨,哪裡泡沫大哪裡投!


哪裡的資本更饑渴,更少制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李老鼠在38號直播時的言論?
韓寒《勸學篇》:既得利益階層的偽善和投機
為何靠直覺投資總出錯?
為什麼一線樓市中,我最看好她?
P2P變天了

TAG:公司 | 矽谷 | 互聯網 | 投資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