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榮耀和權柄----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七節/共十三節

第七節 神的榮耀和權柄

7.1 具足(基督教---神的恩賜)

在本章第五節自然慾望的潔凈和滿足中,已經講清楚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食慾和性慾,生來就具備滿足的條件。這裡再來看看基督教的教義:

馬太福音 6.25~6.26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么,身體不勝於衣裳么。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6.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6.0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耶穌說神養活飛鳥,而人類處於自然界食物鏈的最高層次,神同樣養活人類。飛鳥不種不收也不積蓄,人類也無需工作,神創造的自然循環養活所有的生物。人類無需向神再禱告求什麼,而是應該發現,自己需要的一切本來已經具足了。

再看佛教的教義:

南傳《大本經》 3.12 世尊!我等歸依世尊、(歸依)法。願世尊攝受我等,於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壇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具足戒」的意思是:正是因為人類生而具足,所以才不會作惡,從而達到遵守律法的作用。而佛陀出生故事中,《大本經》則按教義記載釋迦一切具足,但是對於具足的理解卻是錯誤的。《大本經》中記載的具足:「其大小肢體諸根具足無缺」,「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具備七寶」。這些額外的「相和寶」都是後人對於具足的錯誤理解:人們總是認為人生來一無所有,擁有額外的東西才算具足;其實人天生擁有身體和靈魂,天生處於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最高層,這些都是上帝的恩賜。老子對此也有相似的論述:

《道德經》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人類生而具足,本來應該無需任何「操勞」,即可獲得慾望滿足。可是人類卻為了擁有物質在世間勞累,「眾人皆有以」就是指人類都以為物質是自己的,可是物質本質上是屬於神的。「貴求食於母」,就是指只接受神的恩賜,無需操勞。我們回顧第一章看不見的頂層,就會知道人類社會最高層次的人就是不工作,而只接受來自父母的遺產。而實際上所有人類都可以只接受神的恩賜,就能快樂滿足,從而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獲得「不操勞」的自由。

7.2 解脫(基督教---自由)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自由的問題:

約翰福音 8.31~8.32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壇經》 識自本心,即本解脫。

耶穌要人們自由,卻同時要人們遵守他的道;而慧能認為解脫是認識到本心,也即遵循本心生活。這看似矛盾,需要遵守道或本心,不是就有了束縛嗎?

看看哲學家對自由的解讀:

叔本華 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他不能決定自己想做什麼。/自由本身就是針對意志來說的,要自由,又要意志立法,這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是違反意志本質的。/這才是真正的意志自由,甚至可以說意志是萬能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人的行為,說明不同的行為原則,而不是「為自由立法「。

康德 人只有服從絕對命令才能夠幸福。/自由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你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盧梭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

薩特 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

孔子 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人類生來並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擁有身體和靈魂;而慾望就是神通過身體強加給靈魂的,是神的意志,也是神的恩賜。人生從出生開始就有食慾,需要吃喝;而到了青春期後開始有性慾,需要做愛。食慾和性慾都是人類無法拒絕的,人類可以選擇絕食,但不可能沒能食慾;人類可以選擇禁慾,但不可能沒有性慾。人類的靈魂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是卻受束縛於肉體;肉體所強加給靈魂的食慾和性慾,人類無法拒絕。慾望就是康德所形容的「絕對命令」,(當然康德自己錯誤地將道德視作「絕對命令」,這導致他推出「上帝是因道德而懸設」的錯誤理解)人類所需要的自由,就是能夠自由地滿足神賜予的慾望,就能達到幸福。

正如康德認識到人類無法用理性來理解「空間」,「時間」,「邏輯」的本質,在這裡我們發現人類用理性去理解「自由」時,也會發生矛盾。對人來說追求自由,是因為慾望的滿足受到了限制;追求自由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無法拒絕的慾望。也即人類追求的自由,本質上是服從「絕對命令」。

叔本華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自由,而且有時候在某些行為中,也確實相對自由,但是就整個生命體驗而言,人會驚異地發現自己並不自由,還要服從必然性。

所以絕對的自由只屬於神,而人類需要的自由就是指自由地享受自己的慾望,也即順從神意志的自由。盧梭所說的「枷鎖」就是指妨礙人類順從自己慾望的限制,那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原罪。原罪使得人類被迫違背自己的本心生活,而這也是一種自由。但當人類拒絕神的意志,自由地選擇虛假的道德榮耀時,就產生了薩特所形容的「自由之苦」。

順從神強加給人的意志,達到的效果並不是神奴役了人類,人類失去自由痛苦不堪,反而是人類獲得了自由和快樂,這正是「自由」奇妙的地方。

馬太福音 11.29~11.30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多馬福音 90 耶穌說:「到我這裡來,因為我的軛是輕的,我的駕馭是溫和的,而且你們會找到休息躺卧的所在。」

《無量壽經》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神要求人類順從他的意志,但是這種「駕馭」是溫和的,而不是強迫的。神在給予絕對命令「慾望」的同時,給予了人類靈魂的自由,也給予了人類滿足慾望的條件。人類自己自由地主動選擇遵從慾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佛教對於自由的理解,則是「解脫」。

《大本經》彼觀察五取蘊之生滅而住,不久則由無取著,心解脫諸煩惱。

《壇經》識自本心,即本解脫。?

佛教的解脫是指從煩擾中解脫出來,得到快樂。而人類的快樂來自慾望的滿足,而這隻要人們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就行。佛教的自由就是不違背自己本心生活的自由,順從自己的本心,就是自由。而人的本心就來自於神,神規定了人的本心。

7.3真本(基督教---小孩子的式樣)

如果人類不按神賜予的本心生活,會是怎麼樣的呢?看看聖經如何描述:

馬可福音 8.22~8.24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多馬福音 28 耶穌說:「我立於世間,我用身體向他們顯現。我發現世人皆醉;我發現沒有人感到口渴。因為世人-我靈魂變得困擾,因為他們的心靈是瞎眼的而且沒有光;他們雙手空空地來到人世,又試圖雙手空空地離開人世。在這期間他們沉醉不醒。只要他們丟下他們的酒,他們就會悔改了。」

馬太福音 23.27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

好像樹木,並且行走?粉飾的墳墓?如果我們被善惡和戒律所束縛,從來沒有活過一天自己自己內心真正想活的日子,我們就是「行走的樹木」!如果我們為了外表的道德而使自己的慾望不滿足,內心痛苦,那我們就是「粉飾的墳墓」,只是外面好看。如果我們勞累辛苦積累地上的財富,到最後又兩手空空地離開世界,糊裡糊塗地死去,那我們就是「沉醉不醒」。

馬太福音 8.21~8.22 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

這裡的第二個「死人」就是指已經死去的父親,而第一個「死人」指的是埋葬父親的「活人」。但是這個「活人」在耶穌眼裡是「死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按照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過過一天,每天都在虛偽中度過,並且他們確實是要死亡的。

看看哲學家如何描述人們自欺欺人的心理:

弗洛伊德 《夢的解析》n以理性意識為中心的精神生活圖畫是自欺欺人,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來自於鮮為人知的潛意識領域。

海德格爾 在喪失我們的真實性這一意義上,我們沉淪了。即陷入非真本的生存。在我非本真的生存中,我一直在試圖做不可能的事,即試圖掩蓋我的有限性和暫時性這一事實。

當人們沒有按自己內心來生活,那我們所看到的人的一切行為和語言就都是虛偽的。而人類最自欺欺人的就是死亡,老年人希望通過鍛煉身體來獲得長壽,可是鍛煉身體本身就在流逝時間。而在死亡到來時,人們「正常的反應」卻是盡量迴避它。

海德格爾 有所掩蓋而在死面前閃避,這種情形頑強地統治著日常生活,乃至在共處中的「親人們」恰恰還經常勸「臨終者」相信他將逃脫死亡,不久將重返他所操勞的世界,繼續安定的日常生活。

人們就這樣迴避死亡,最終卻又不得不獨自面對它。

再看佛教的描述:

《金剛經》n「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人的一切行為和語言,佛教把它稱作「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說人沒有識自本心,按本心的真實想法來生活時,外表的一切都是虛妄的。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也就明白佛時怎樣的了。如果你能發現一切都是「清凈的」,從而按「實相」生活,則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7.3.1 瞎子和聾子

如果看不清人的外在虛妄的行為和語言呢?你就是瞎子和聾子。看看聖經中關於聾子和瞎子經文:

馬太福音 13.13~13.16 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迴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15.14 當時、門徒進前來對他說、法利賽人聽見這話、不服、你知道么。〔不服原文作跌倒〕耶穌回答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

馬可福音 4.09 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4.23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7.16 〔有古卷在此有〕〔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8.17~8.18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么。你們的心還是愚頑么。你們有眼睛、看不見么、有耳朵、聽不見么,也不記得么。

約翰福音 9.39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同他在那裡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么。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

耶穌清清楚楚地說法利賽人是「瞎眼領路的」,並且「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百姓「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所以耶穌使瞎子能看見,並不是真的將眼睛治好,而是指讓人看清楚人們真實的內心想法。下面這段經文尤其突出了這點:

馬可福音 8.22~8.24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上文已經講過,這就是比喻人不按自己內心生活,而被社會束縛失去自由。「我看見人了」就是指我真正看清楚了人的內心。

而對於聾子,則是聽不懂人們的話語,不能從人們的謊言中看出內心真正的想法。

約翰福音 8.44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8.55 你們未曾認識他,我卻認識他。我若說不認識他、我就是說謊的、像你們一樣、但我認識他、也遵守他的道。

耶穌指出人們因私慾而說謊,比如為了爭奪權力而鼓勵別人「善良」,這樣自己的權力就不會被侵犯。但是當人們自己按本心生活時,就能發現別人謊言背後真實的意圖。

7.4 愛

到底什麼是愛?中國的墨子提倡「兼愛」,認為應該無區別的愛人;而孟子則認為這樣無差別的愛,是「無父無母,禽獸也。」我們來看看耶穌如何看待愛:

馬太福音 5.45~5.48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么。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么。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路加福音 6.35~6.36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馬太福音 22.09~22.10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耶穌指出要像上帝一樣完全地愛,不僅愛好人,也愛歹人;不僅愛義人,也愛不義的人;筵席選人時也是善惡均召。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其實都是一樣的,都因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因慾望而為善或作惡。當人們發現一切都是潔凈時,就能充分享受神的慾望,不再假冒為善或者作惡。而只有慾望滿足,人類才能相愛。馬斯洛需求理論將性慾食慾等自然慾望放在第一層,而將愛放在第三層。也即在自然慾望滿足的條件下,人類才有能力去愛。人類正是因為原罪而失去了性的自由,同時也失去了愛的自由;人類不再相愛而是相互競爭,而競爭導致了人類的痛苦。性慾的滿足和自由,最終是為了成全愛。

那完全的性自由,不是使人變得和禽獸一樣嗎?我們如何看待孟子的批評呢?

多馬福音 07 耶穌說:「有福的是那獅子,被人類吃掉,好使獅子成為人類。可惡的是那人類被獅子吃掉,那獅子仍將成為人類。」

這句的意思就是:人的野性是好的,人類應該用文明包容野性,使得野性和文明結合。可惡的是文明被野性吃掉,也就是霍布斯所恐懼的無政府狀態下的混亂局面。人們不是因相愛而慾望滿足,而是在競爭中相互爭鬥。

《論語》 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本質勝過文明就太野了,而文明勝過本質就太古板了,本質和文明旗鼓相當,這才是君子的樣子。

盧梭 高貴的野蠻人

盧梭認為處於自然狀態下的野蠻人是高貴的,只接受自然的恩賜,相愛而自由;而處於現代社會的人們卻因競爭而精神緊張壓抑。

最後來看看普通人認為的愛,人類在結婚時常用的祝福語就是「相親相愛,白頭偕老」。人們認為相愛就應該是只和一個人在一起一輩子,實際上婚姻的本質是權力。男女希望對方一生僅僅屬於自己,自己完全佔有對方的性權力。這使得夫妻都失去了性自由的權力,夫妻間的關係變成了一種相互監視的狀態。女人放棄了自己的性自由,來獲得男人的物質;而男人用物質換取女人的性權力。所以在女人看來,出軌使得自己的權力被侵佔,男人的物質給予了其他女人;而在男人看來,出軌也使得自己的權力被侵佔,女人的性權力被其他男人奪去。所以這樣的男女關係並不是相愛,而是相互的束縛和權力鬥爭。

所以耶穌強調「憐憫」:看到人們的慾望不滿足而痛苦,而產生「憐憫」之心,給予對方慾望滿足,同時自己也慾望滿足。耶穌同時強調「完全」,給予對方性自由,自己也得到性自由;完全即是指愛所有人,而不再因道德的束縛被迫只愛一個人。而佛教的「大慈大悲」則和基督教「憐憫」的意思是一致的。

7.5 拋棄人的榮耀,選擇神的榮耀

以上就是人的榮耀和權柄,與神的榮耀和權柄的對比,我們先來總結一下:

物質的榮耀:人類誤以為物質是屬於自己的,實際上物質是屬於神的。人類只有使用物質的權力,而沒有擁有物質的權力。

權力的榮耀:人類誤以為權力是需要自己追求才能得到的,實際上追求權力使得人類相互限制,相互競爭,共同陷入了勞累和痛苦;人類的權力是神賜予的,人類天生就處於自然界的最高層次。人類不需要額外的權力來控制和奴隸同類,而是應該享受神賜予的權力,獲得自由和慾望的滿足。

道德的榮耀:人類誤以為道德有榮耀,實際上道德都是虛假的,它使得人類因慾望不滿足而痛苦。而人類應該拋棄虛偽的道德,而按真本來生活,而人的真本來自於神。

所以耶穌明確提出要放棄人的榮耀,而選擇神的榮耀。

約翰福音 5.41~5.44 我不受從人來的榮耀。但我知道你們心裡、沒有神的愛。我奉我父的名來、你們並不接待我.若有別人奉自己的名來、你們倒要接待他。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7.18 憑著自己說、是求自己的榮耀。惟有求那差他來者的榮耀、這人是真的、在他心裡沒有不義。/8.54 耶穌回答說、我若榮耀自己、我的榮耀就算不得甚麼。榮耀我的乃是我的父、就是你們所說是你們的神。/12.28 父阿、願你榮耀你的名。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

人們相互受榮耀,但是「物質的榮耀,道德的榮耀,權力的榮耀」使得人類操勞,痛苦。而選擇神的榮耀,「自由,真本,慾望的滿足」才能使人快樂,人生來所擁有的權力就是神規定的。完全遵循自己內心生活,擁有愛與自由,就是最高榮耀。

看看耶穌關於選擇天國的教義:

馬太福音 13.44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里,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13.45~13.46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這裡的比喻都是講拋棄自己以為擁有的「寶貝」,也即地上的財產,道德的榮耀,去換取真正的「寶貝」,即內心慾望的滿足和自由。

馬太福音 19.29 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有古卷添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

所以耶穌說要拋下「地上的,看似是固定資產的」房子和田地,撇下道德倫理,得百倍的是什麼呢?是神賜予的食和色上百倍的享受,是自由與快樂。而佛教與之對應的有:

《大本經》 諸比丘!王子騫荼與帝師之子提舍,於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

佛教的出家和基督教「撇下弟兄、姐妹、父親、母親、兒女」意思是一樣的,是指拋棄倫理道德。人類的倫理道德都是建立在原罪的基礎之上,這使得人類失去了自由。而拋棄倫理道德,並不是指斷絕關係,而是指超越倫理道德,人們彼此相愛。

7.6 公義

上帝的公義就顯現在這裡,選擇「物質的榮耀」,死亡會使你離開物質;選擇「道德的榮耀」,自己慾望不滿足,自己受苦;選擇「權力的榮耀」,控制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失去了自由。來看聖經中的描述:

馬太福音 6.02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馬太福音 6.0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人類已經為爭奪道德和權力,付出了代價,得到了「賞賜」。拒絕神賜予的慾望的人們,自己因慾望不滿足而痛苦。而這就是神的公義,聖經中多次提到公義:

約翰福音 7.18人憑著自己說、是求自己的榮耀。惟有求那差他來者的榮耀、這人是真的、在他心裡沒有不義。/16.08 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17.25 公義的父阿、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來。

人類在死亡到來時,會自己責備自己;自己本可以自由快樂地生活,卻為了不屬於自己的物質作惡和受苦。可是人們在活著時,卻沒能覺悟到這點,不認識神的公義。而當人們認識到神的公義後,就會理解神,明白天國的含義。

馬太福音 6.33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5.20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就是世間規則的正義。為了維護表面上的正義,人類結婚以使性行為合法,使人壓制性慾,使人表面上純潔公義。而耶穌的義,是使人遵循自己的本性,遵循慾望滿足的原則,自由快樂地生活。所以耶穌的正義勝過了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正義。而對於律法,也是一樣的道理,耶穌的正義成全了律法的正義,而不是破壞律法的正義。

7.7 耶穌的權柄來自於神

我們來看看耶穌的權柄的問題:

馬可福音 1.22 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

大家都想知道耶穌的權柄來自於哪裡,當時的祭司長就提出了質疑:

馬可福音20.01~20.08 有一天耶穌在殿里教訓百姓、講福音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上前來、問他說、你告訴我們、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且告訴我。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說你們為甚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百姓都要用石頭打死我們,因為他們信約翰是先知。於是回答說、不知道是從那裡來的。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

耶穌知道如果承認權柄來自神,祭司長就得了把柄來定耶穌的罪。所以經文中耶穌採用了反問的方式。在其他經文中,耶穌早已說明權柄來自神:

馬太福音 11.26~11.27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

約翰福音 5.19~5.22 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父愛子、將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

耶穌明確地說:一切都是我父交付我的。也即耶穌要人榮耀父,也即榮耀自己的本心。而本心是神給予的,所以耶穌的教義之所以能夠被人接受,是因為所有人的本心都是相同的。

我們再來看看《聖經》中磐石的問題:

馬太福音 16.15~16.19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權柄原文作門〕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馬太福音中最著名的一段,被稱為天主教教皇權柄的來源,這段文字只有馬太福音有。我們知道彼得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教會,馬太福音是一部向猶太人傳教的福音書,所以馬太專門加上這段來突出彼得的地位,也即耶穌親口給予天國的鑰匙和教會的權柄給聖彼得。

約翰福音還特地解釋了,彼得的意思就是磯法,而當時磯法的意思就是磐石。

1.42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約翰馬太十六章十七節稱約拿〕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約翰福音當時面臨的情況就是各種其他教義不斷,約翰福音需要加強耶穌的教義,所以他也特地突出了彼得的正統地位。

在彼得認耶穌為神的兒子之後,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人們認為耶穌所說的磐石就是指彼得。其實耶穌所說的磐石是指神賦予人的公理,公理永遠都不會改變,所以就像是「磐石」一樣牢固。而舊式宗教的「磐石」是虛偽的道德「假冒為善」,所以舊式宗教的磐石遇到神給予人的公理,一定會「稀爛」。

路加福音 20.17~20.19耶穌看著他們說、經上記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甚麼意思呢。凡掉在那石頭上的、必要跌碎。那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文士和祭司長、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當時就想要下手拿他。只是懼怕百姓。

當然由舊式宗教的錯誤理論基石而建立的殿宇,雖然宏大美觀,也一定會被拆毀。

馬可福音 13.01~13.02 耶穌從殿里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大殿宇么。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路加福音 21.05~21.06 有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耶穌就說、論到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正因耶穌的權柄建立在神制定的如「磐石」一樣的公理之上,所以它才能一直流傳,直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盡頭。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而當人類覺悟到神的公義,就會拋棄人的榮耀,選擇神的榮耀,重新按照神的公義來生活。而這就是基督教的「重生」,下一節我們探討重生和涅槃。

上一篇:人的榮耀和權柄(物質,權力和道德)----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六節/共十三節 - 知乎專欄

下一篇:重生和涅槃----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八節/共十三節 - 知乎專欄

回到目錄:《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書籍和專欄介紹--永久置頂 - 知乎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上半冊(宗旨和基督教部分)已完成,下半冊(佛教與哲學部分)脈絡已完成,正在寫作中。全書約100萬字,售價100元;僅有電子圖片版,通過郵箱發送,沒有紙質實體書。僅購上半冊57萬字,售價50元。購書請加微信號sunonefly,不購書請勿擾,交流可用私信知乎。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書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版權所有,轉載務必經過作者本人同意。


推薦閱讀:

禱告不蒙應允(一)罪之攔阻
關於基督徒的義務?
學哲學,對宗教了解蠻透徹,幾年後忽然信教了,會是出於怎樣的一種原因?
身为一个基督徒,在不明确神的旨意的时候,可以用抽签的方式吗?
關於基督教上帝是否全能全知?

TAG:基督 | 基督教 | 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