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你的痕迹,你的進步。——簡述與新海誠先前各作的關聯遞進(略有劇透)

作者 @wildgun

我看完了《你的名字。》這部由新海誠編劇並執導,堪稱社會現象級作品的動畫電影。用我的一條微博來簡述我的想法:「《你的名字。》可以說,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新海誠導演《星之聲》到《十字路口》之間所有作品的痕迹,是延續與集大成,也有相當的突破。不過我想像中期待的最後三葉以巫女神樂引領大家避難,這倒是沒有,僅此小小的遺憾。」

很巧,今年不僅是新海誠的收穫之年,也是我的「新海誠年」。怎麼說呢?因為辦下了日本三年觀光簽證,今年夏天就對新海誠的幾部作品進行了聖地巡禮——我住了種子島的栄旅館的205室,也獨自走過青森縣蟹田站的鐵軌,還參加了東京的《宙展》。當然在出發進行聖地巡禮之前,也一定會重看新海誠的作品,並閱讀小說——對了,種子島栄旅館205房間里現在應該放著一本中文的《秒速五厘米》小說,那就是我放的。

說回本文的正題——電影《你的名字。》。熟悉新海誠導演作品的愛好者,一定能感受到其中充滿了新海誠先前各作的元素與主題,可以說是一種新海誠風格。將這些主題整合到今年的這部新作中,就已經能讓愛好者大飽眼福。在此之上,還能看到新海誠引入了先前未曾嘗試過的元素。下面就來逐一比較《你的名字。》與之前作品的異同。

對比《星之聲》與《十字路口》

《星之聲》開啟了新海誠「異地戀」的個人風格,作為重要的通訊方式,手機簡訊也在本篇中登場。此外,伴隨「異地戀」的,還有男、女主角不同的生活狀態——女主角是作為航天器的駕駛人員,被發送至遙遠的外太空並不斷遠離地球,而男主角則在地球上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在這一部作品中,異地戀的兩人只是互相關切、彼此問候卻也漸行漸遠。是一部將異地戀作為既定事實去接納,而描述角色思念與疏離情緒的動畫作品。

跳開中間幾部長篇的作品,看2014年其為教育機構「Z會」所製作的廣告宣傳短片《十字路口》(クロスロード)。儘管只有短短的120秒,但經過桐山成人擴寫為同名小說《十字路口(in their cases)》便可了解故事梗概。這個故事中同樣是異地,但卻非戀情,而是講身處東京與偏僻離島的男女主角學生兩人,努力複習迎考(接受Z會的函授教育)為了實現各自考上大學的心愿。在《十字路口》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地區差異狀態不是作為既定事實去被動接受,而是作為一種可以被克服的環境因素,擺到了男女主角面前。通過自己的努力向著自己的夢想之處前進,以消弭地區差異的影響,成為了故事的主題。不過因為《十字路口》是教育機構廣告,而非異地戀題材,因此少了戀愛與思念的元素,改為了升入大學夢想的元素。與多年前的《星之夢》相比,男女主角之間是互相接近的,但只是彼此並不知情。

以此觀點來解析《你的名字。》,這部作品中,顯然克服地區差異是主題——甚至還擴增了克服三年時間的差異。並且也加以「互換身體」的幻想元素,以使男女主角之間從最初好奇、慌張,而越發變得彼此感謝與信任——最終因為天災,而產生了思念與思戀。就「異地戀」方面來看,《你的名字。》圓滿地調和並繼承了從《星之聲》到《十字路口》的這一題材,男女主角兩人之間的客觀時空距離及彼此心靈的距離,都有鮮明可辨的逐步接近的軌跡。

對比《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對《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的繼承,我想是放在了科幻、多重時空的觀念上。這部作品基於這樣一個科幻假設:宇宙是多重的,而生物大腦中的腦電波多多少少能進行某種選擇,n n從而影響到局部區域呈現出的空間樣態。故事描繪的世界,處於二戰後日本本州島與北海道分別隸屬於兩個國際陣營的宇宙時空中,因此本州島與北海道互相隔絕不相往來,而女主角佐由理的腦電波恰好與在蝦夷(北海道)建造的用來置換部分平行宇宙空間的高塔頻率相同,因此陷入了深度而漫長的沉眠。片中有一句經典的感嘆是:「宇宙也會做夢啊?」而在《你的名字。》中,夢顯然就作為了男女主角最初理解彼此互換身體狀態的解釋,也常常被三葉的外婆所提及。而三年前的彗星臨近究竟是否造成了糸守町的滅頂之災,也構成了是與否的兩個平行宇宙。至於最終究竟能否將町民們獲救的宇宙成為現實共同經歷的宇宙,則成了本片中後期三葉與瀧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也牽動著觀眾們的心。

如果說《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只是將兩個不同的宇宙——本州與北海道分治的宇宙,或是合一的宇宙——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時代背景來交代,而將關注點聚焦在佐由理能否醒來的問題上。那麼《你的名字。》則經過巧妙設計,將這個多重宇宙可能性的選擇,變成了一個性命攸關、決定町民們生死,乃至決定女主角宮水三葉本人生死的關鍵問題。

對比《秒速五厘米》

與其說是對比,不如應該這樣讚賞:《你的名字。》結尾是對《秒速五厘米》的再現與更新,它是新海誠導演向因被《秒速五厘米》結尾致郁的觀眾交出的一份漂亮的新答卷。

《秒速五厘米》結尾是這樣的:長大後來到東京的貴樹,在跨越與兒時相同的電車軌道時,感覺迎面走來的女性正是青梅竹馬的明裡。就在遲疑時軌道上兩輛列車相向飛馳而過,待車輛開過後那位女性卻已不見蹤影。貴樹在片刻猶豫之後,向前邁開了一步。在這個結尾中,貴樹似乎是釋然了,但是觀眾呢?或許有的已經釋然,有的還處於持續的致郁狀態中。不管怎麼說,《秒速五厘米》經典的主題曲《Onen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歌詞里唱出「雖然明明知道你不可能在那裡/如果願望能夠實現 n我願馬上去到你身邊/已經沒有什麼是我做不到的了/我會放下一切抱緊你」。但是,顯然貴樹並不如歌中所唱,而是選擇了一種釋懷與接受。

看《你的名字。》結尾一幕,在橫向天橋上,三葉與瀧擦肩而過,不正是對前作的再現嗎?看到這一幕我還不禁感慨:還真是新海誠的「異地戀終將負憾」理念。甚至在電影院里的我,還期望影片的發展就這麼繼續擦肩而過下去。在我看來,如果兩人相擁抱在一起哭哭啼啼恩恩愛愛,反倒敗壞了新海誠的文藝風格了呢!

《你的名字。》妙就妙在,之後又安排了一場在斜坡階梯上男女主角相遇的場面。最後兩人回頭相見,並懷著日本人的那種矜持感,小心翼翼卻異口同聲地詢問了一句:「你的名字是?」——至此、點題,影片劇終,給觀眾以充分的遐想空間,也未敗壞新海誠的小清新文藝風格。真可謂是對《秒速五厘米》結尾的再現與更新演繹呀!

對比《追逐繁星的孩子》及《言葉之庭》

《追逐繁星的孩子》在我看來是新海誠嘗試轉向吉卜力那樣傳統童話奇幻題材的故事,但這次轉型卻不怎麼成功。引入了偏歐洲甚至是埃及(?)風格的神話,顯得有些不知所謂。而《你的名字。》同樣是引入了彷彿寓言故事般的元素,這次則是選擇了更有親近感的日本神道——這在新海誠以往的作品中似乎是罕見的。本次作品中期出現了大量日本神道傳統元素:神社、祭典、巫女神樂、神酒乃至以自然現象(古代彗星隕落)為本尊的崇拜對象「御神體」。這樣的日系傳統元素自然是更能得到日本文化愛好者的青睞。《你的名字。》中「隱世」的理念,倒也與《追逐繁星的孩子》相仿。此外,選用日本傳統文化,也使作品得以進一步與日本當地觀光產業相結合,並推動「聖地巡禮」活動及相關企劃的落實。

還是要說一句:如果影片能詳細描述三葉是如何引導人們避難,例如在虛假電台廣播被識破的情況下,用以巫女裝束的威信來引導眾人避難,那麼這部作品我會打上100分里的120分!

再看《言葉之庭》,雖然從故事正題架構上,《你的名字。》對《言葉之庭》的延續並不多,但三葉的那位語文老師,應該就是前作中的雪野老師,因為課程內容《萬葉集》清晰地暗示了這一點。

總結

其實我在起筆寫這篇文章之前,也只是對《你的名字。》是新海誠風格系列作品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但經過本文寫作並對前作逐一比較,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你的名字。》較之於新海誠導演先前的各部作品而言,將「異地差異」由一個被動接受的既定狀態,變成了主角必須直面和力圖扭轉的現狀——即「途徑」;也將「多重宇宙」這樣的科幻元素,從背景設定變為了男女主角與觀眾一道力求達成的結果——即「目標」;加上具有文化親和力的日本傳統元素:鄉村民俗生活,以及動畫中百看不厭的主題:校園生活戀情——以上兩點充實成為了本作故事的「背景」;並從中引出「絲線、紐帶、時間、關係」等貫穿始終的主題,在東京與飛騨兩地,在地區各自相異日常生活形態與抬頭共同可見的天文現象之間,編寫出了一整個絢爛精彩、幽默而深刻,處處引人入勝的故事;最終,以結尾向前作致敬,再現並重新演繹出二人邂逅相識的結局,以此再度確立並彰顯了新海誠導演個人特徵鮮明的敘事風格,成就了如此一部社會現象級的動畫電影佳作。

由此看來,《你的名字。》既是新海誠你的痕迹,更是你的進步。

附:中國大陸已出版的相關小說購買鏈接

《星之聲》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秒速五厘米》(沒錯,我就是把這本小說放在了新海誠在種子島取材時住過的栄旅館205房間。)

《秒速五厘米 One more side》

《追逐繁星的孩子》

《言葉之庭》

《十字路口(in their cases)》

以及2016年12月預售並即將出版的:

《你的名字。》

(題圖引自《你的名字。》動畫官網)


推薦閱讀:

5部法國動畫電影,一起來找回童心
如何評價《我嫁了個怪蜀黍》(I Married a Strange Person! )?
《大護法》影評:非常優異的反烏托邦作品
今年不想再錯過好動畫?客官裡面請
《俠嵐》電影投資五千萬,《綠樹林的故事》1000萬保底,動畫電影也有了這些花樣

TAG:你的名字。动画电影 | 新海诚 | 动画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