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一句「紙幣是欠條」,也好意思笑宋鴻兵?

這幾天被一批自稱金融專家的網友批判,緣起是我這個回答:

人民幣印了這麼多,為什麼銀行還會發生「錢荒」?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而這個回答又是之前一篇長文的縮寫: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否存在必然性規律? -馬前卒的回答-知乎

各路專家上來,基本上第一句就是「你個外行!民科!知不知道貨幣是央行的負債?!」,貼心一點的話,還會通俗化地解釋,告訴大家紙幣是央行的欠條。比如這個回答:

人民幣印了這麼多,為什麼銀行還會發生「錢荒」? - 王海的回答 - 知乎

實際上恰恰相反,央行發行的貨幣是對全國人民的負債!發行貨幣,相當於央行用一個自己發行的信用憑證,去購買老百姓手中真實的資產。也就是說貨幣相當於央行向出售資產的老百姓打的借條!而在我國,央行用人民幣這種特殊借條換來的資產,主要是老百姓手中的美元。

而貨幣這個借條,央行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只有央行把借條再借給商業銀行,這才叫貸款給商業銀行。實際上這一部分只佔了銀行全部資產負債表的5%不到。

又比如說這個回答:

人民幣印了這麼多,為什麼銀行還會發生「錢荒」? - RONINmind 的回答 - 知乎

@馬前卒 的回答可以看成是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經典範例了吧?人們為何就不能答答自己擅長的領域呢?比如土木?

「全社會對央行負債」的理論,第一是政治內涵居心叵測,人民群眾辛辛苦苦創造勞務和物質產品,央行居然撒點幣就可以說成是人民欠央行的了?Interesting。

很多人疑惑的點在於,我手上不曾任何時候有過美元,可我卻能天天使用人民幣,這是為什麼呢?我沒跟央行換過錢啊?

如此看來,他們來拍我,第一件必做的事就是展示自己知道這樣一個概念:

「紙幣是央行的負債」

第二件事才是展示對馬前卒的憤怒:

「你居然敢說錢是央行借給社會的!撕碎這個搶劫大家財富的五毛!」

然而,煽情沒有用,只會說所謂的常識也沒什麼用處,據我所知,社會上有很多人也知道紙幣是欠條,而且基本上是被宋鴻兵先生做的科普。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簡單重複,拿著字面意思去批馬前卒,那水平還不如《貨幣戰爭》,起碼人家寫的通俗好看,能用來消遣。

《貨幣戰爭》4------宋鴻兵_圍觀也是一種力量

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的同時被銷毀。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在所有貨幣中,金銀貨幣意味著「實際擁有」,而法幣則代表「欠條+許諾」。

有鑒於這幾天來的專家都是用這句話批馬前卒,我這裡就做一點經濟史科普,談談為什麼「紙幣是銀行的負債」說可以成立,再解釋一下為什麼現在的紙幣(包括非實體存款)應該是銀行借給全社會的。

首先,什麼是債務?這個詞由「債」和「務」組成。所謂債,右半邊是責任的「責」;而務,就是義務。所謂債務,就是你有義務,有責任向別人付出一定的利益——注意這裡的定義是債務人付出利益,而不是他之前得到過錢。因為你還債不一定向借錢方還債,人家可以把借條賣給第三方,然後第三方找你討債,也是同樣的法律效力。你必須付出利益,才能消除「債」這個(義)「務」。

那麼,債務關係如何確認呢?當然是通過一張欠條。別人持有欠條,就能找你要債。前面說的債權賣給第三方,其實就是賣了一張欠條。你借了債,就有義務去銷毀這張欠條。怎麼銷毀呢?當然是通過給對方利益來銷毀。

言歸正傳,說貨幣是債務,說紙幣是欠條,因為發行他的人有義務「銷毀」他。現代金融體系可能比較複雜了,我用古代社會的紙幣來解釋,這個問題就清晰的多:

南宋紙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在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基礎是政府收稅的時候要認啊。政府往外花錢的時候付鈔票,收錢的時候只要金銀銅幣,那就算制度再嚴苛,也沒人承認一張紙是錢。不信美國政府哪天要是說到美國買東西只能用金幣,不收美元,就算美國航母從10艘變成20艘,200艘,難道外國還有人會收美元?

具體到宋朝,按照現代社會的標準,其實鈔法也不怎麼好,但總的來說,還是肯用稅收回收紙幣的,至少允許一半稅收用紙幣抵償,因此維持了很大的信用,能夠一期又一期地發行紙幣,調動民間財富為政府所用,算是給半壁江山續命的重要手段。

南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銀行,甚至沒有央行,但是有紙幣。那麼,在一個全世界通用金銀銅貨幣的時代,宋朝憑什麼就能讓普通人承認紙幣的價值呢?

關鍵原因在於宋朝政府承諾了「銷毀」貨幣的義務,而且是用利益交換來銷毀。這個利益就是抵稅——本來交稅都是用銀子銅錢的,現在你交上同樣數額的紙幣,也就算完稅了。宋朝皇帝付出了「完稅證明」的利益,宋朝老百姓把紙幣交回政府銷毀(字面意義上的,南宋紙幣分屆),這就完成了紙幣的信用建設。可見紙幣的確是欠條,價值是通過政府(當時沒有央行)願意拿出利益銷毀紙幣而確立的。

宋朝很快亡國了,後面明朝也有樣學樣,跟著搞了一把紙幣,也就是寶鈔。但是明朝政府就不承認有銷毀紙幣的義務,發行的時候暴力兌付,收稅的時候只要銀子銅錢,結果就是明朝寶鈔迅速貶成廢紙。中國再發行紙幣,已經是學著西方體系,搞新一套「欠條」規則了。

新的規則首先是通過金(銀)本位確立的。官方銀行控制一大筆準備金——字面意義上的準備「金」,金庫里是真的堆著金條銀幣的。英國在17世紀之後逐漸控制世界海權,全世界的貨物都要他過手,全世界的金礦它都要抽頭,最後終於聚斂起足夠的資本,開始玩貨幣遊戲——推出金本位紙幣。

所謂金本位紙幣,就是每一張英鎊都規定了含金量。你拿到英格蘭銀行,無條件給你換黃金,有多少換多少。即英國央行有義務用黃金來「銷毀」你的紙幣(可兌換銀行券)。這樣紙幣就成了必須用黃金來償還的欠條,債務人就是英國央行。

欠條的適用性決定了欠條的流通範圍。前面說宋朝紙幣的基礎在於政府願意用完稅證明來銷毀它,所以大宋國境之內可以通行。到了19世紀中期,雖然不是全世界的人口都需要向英國交稅,但大家都是一樣的喜歡黃金。經過幾十年的疑慮,發現英國央行的確樂意兌付黃金之後,大家都接受了英鎊,而且也不是拿到英鎊就直奔英格蘭銀行去換金條。

這意味著大英帝國可以用一倍的黃金來支配幾倍、十幾倍的財富,金本位信用貨幣就此產生。而英國每發出一張紙幣,就要在銀行賬目記錄一筆欠債,提醒自己放了多少欠條出去,免得欠債太多,把遊戲玩脫了。這就是為什麼上面幾位朋友第一句話必然是「紙幣是央行的債務」。

回來說歷史,既然發行金本位貨幣實際上可以得好處,這好處就人人想得。英國佔了100多年的便宜,被兩次世界大戰打下神壇,在1931年放棄金本位,新的霸主是美國人,又拿美元建立了自己的金本位貨幣體系。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紙幣是欠條」這句話都是成立的,誰不信就可以拿金條拍他的臉。

然而,然而!這個時代過去了!美國為了扶植盟友,對抗蘇聯,統治世界不僅讓出了太多的利益,還放棄了不少市場,只能印美元來撐場面。本來印美元換物資填補逆差也是個美事,不料自己的盟友們先看到了金本位的漏洞,紛紛把賺到的美元拿到美國本土換黃金,美國只好關閉金庫,食言而肥,放棄了金本位。其他國家的金本位制度大多是通過美元建立的,現在也一併崩盤。到了1999年,就連老財主瑞士也放棄了半金本位制,可以說各國紙幣都喪失了一大半欠條的功能,因為沒人承諾無條件兌黃金了。

當然,你在朋友圈裡,在酒桌上,在拍馬前卒的文章里,還可以反覆強調「紙幣是欠條」,用來炫耀自己讀過金融學課程,至少也可以證明自己讀過宋鴻兵。但是,這句話的滋味已經丟了一多半。因為歷史退回了宋朝,政府對銷毀紙幣的最終承諾又只剩下了抵稅,別的義務一概沒有。你拿著紙幣,說這是欠條,找政府去「兌換」,政府一句話就給你拍回來。

政府用什麼話拍你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章16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看到沒,一切「公共和私人的債務」都可以用人民幣償付。就算你手裡的百元人民幣是欠條,代表100元的債務,政府也可以用另一張百元人民幣來消掉這個債務。實際上,舊幣換新幣這個事情,政府是樂意乾的,只是已經承包給了工商銀行,你隨便找個網點就可以。但這又如何算還債呢?用另一張欠條還你?

所以,你不必炫耀自己在玩手機的同時上過金融課。就算知道央行發鈔如何體現於資產負債表也沒啥可嘚瑟的,那隻能說明你懂一點點會計規則,但絲毫不能說明你懂經濟學。而我今天在談經濟學。

那麼下一個問題,既然不是靠黃金的信用來推行鈔票了,鈔票是怎麼分發到每個人手裡的?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那我上一個回答已經足以解決問題了:

人民幣印了這麼多,為什麼銀行還會發生「錢荒」?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央行以較低的利率把錢借付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加一點利息再往外貸款,一直貸到企業和個人。

……央行放錢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簡單的放一波錢等著吃利息。上一波放了一億,回收1.1億,下一波可能就要放1.2億,回收1.3億。總之,每一波放款之後,全社會欠了央行一筆債,就等著用央行下一波更大的放款來還債。一波波放下去,社會上每個人就都有錢了。

即放款的前提是社會上有足夠的「抵押物」。這些抵押物當然也包括真金白銀,但金銀不會生出更多的金銀,之所以抵押物越來越多,鈔票也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大多數抵押物其實是機器,是工廠,是技術人員們的智慧集合,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機器可以造更多更好的機器,工廠可以造出新工廠的生產線,技術人員可以教會更多的技術人員,當然可以去銀行抵押出更多的錢,讓每個人更富有,買得起社會上的實體財富。

但是,既然國家不承認紙幣是黃金欠條了,為什麼大家一定要拿自己的資產為抵押,去銀行借錢呢?

這個事情的第一動力毫無疑問是國家機器的暴力,不允許你用其他的錢。但用過一次暴力之後,只要國家經濟不出大問題,就不必二次強迫了,因為你發現其他人也在用這個錢交換,這種紙片真的可以拿來付貨款發工資。換句話說,信用貨幣在這裡的「信用」是社會自身建立的,國家只負責監督。如果說貨幣的價值有什麼保障,那就是工業社會的生產能力和增長潛力。國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刺激這兩種能力,然後發行和這兩種能力對應的鈔票。在很長的時間內,人民幣的最主要來源就是央行的貸款(在金融界稱「再貸款」)。不信可以看人民銀行自己的資料:

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功能演變與前景探討

國信證券-宏觀日報:再貸款的前世今生

1985 年-1994 年,再貸款成為我國最重要、也是運用最多的貨幣政策工具,期間再貸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在供應總量中平均保持在70%以上。

然而,世界上不止中國一個國家,國際之間有貿易,大多數國家不肯要人民幣,外貿企業賺到的錢也基本上不是人民幣。既然中國市場不能和世界市場隔離,就必須解釋清楚外匯和人民幣的關係。

按照人民銀行法,國內貿易應該儘可能用人民幣來進行。所以,人民銀行強制結匯,按照官方牌價,收購外貿企業賺進來的所有外匯。這個收購么,自然是用人民幣來付款,等於把人民幣放給了外貿企業,進而散布到整個社會。這也等於「發行」了人民幣。由於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對世界尤其是對美國積累了巨大的順差,這樣產生的人民幣佔了發行量的大部分,甚至反過來消滅了一些「再貸款」。

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功能演變與前景探討

這個時候再看人民幣的性質,可以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復興」了欠條的職能,即持有人民幣意味著國家欠你美元。你出國的時候,可以拿著人民幣去銀行換美元帶上;你想從國外進口東西,也可以到銀行換一定量的美元。這和當年拿英鎊美元換黃金很像,所以有人會堅持說人民幣是欠條,欠的東西就是美元。(雖然政府從未立法承諾無條件換匯,比如這幾天……)

但是!但是!但是!這樣做是有巨大問題的。我在之前那個長篇回答中,很靠前的內容給「美元本位」的造幣方式做了定性: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否存在必然性規律? -馬前卒的回答-知乎

其次要說最不合體統、卻是最近十幾年最重要的發鈔方式——購匯。中國企業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從國外弄到了足夠多的外匯(主要是美元)。拿到國內,央行指示外匯管理局一律收兌,按照牌價換給你人民幣。等到需要進口的時候,企業再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去支付。

為什麼說不合體統呢?因為鑄幣稅被美國拿走了!

所謂鑄幣稅就是政府從發行鈔票中獲得收益。雖然鈔票在央行流進流出,但如果沒什麼大問題,市場上流通總量是穩定的,還會隨著經濟發展穩定增加。國家(央行)把紙幣投放到市場上,等於向實體經濟收了一筆稅,至少也可以通過對銀行的債權收利息(央行利潤)。現在大家都用美元換人民幣,是用紙幣交換紙幣,國家沒有得到鑄幣稅,或者說鑄幣稅都轉移到了美國——就是外貿企業賣出去的商品價值。這樣發鈔也可以讓新增的美元對應我們新增的外貿生產力,但畢竟佔便宜的是美國。

當然,美國是世界老大,艦隊往來巡邏,控制著世界商路,保證你有美元一定可以買到東西,所以大家都對美元比較放心。但這並不是心甘情願交稅的理由啊。各國央行還是躍躍欲試地想自己造錢,只是社會上的工業生產力都已經被現有貨幣抵償掉了,把錢憑空放出去不是製造泡沫就是製造通脹,所以只能忍著。

忍到什麼時候呢?

第一種情況是沒有更多的美元可以造幣了。

比如說2008年,經濟大危機,外貿訂單暴跌,流入的美元迅速減少,市面上新增的貨幣(央行兌換的人民幣)也隨之減少。但中國工業增長的潛力並沒有陪著西方一起下降啊,所以中國也因為缺乏貨幣而出現了恐慌。

這個時候就有「四萬億」出來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央行(往往是通過國開行)的再貸款。我對「四萬億」本身的投入方向和使用方式也有很大的抱怨,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墜好的——中國人自己沒忘了怎麼造錢,沒忘了要給生產力配上合適的貨幣,更沒忘了鑄幣稅應該抓在自己手裡。

第二種情況是,或許我們已經不那麼需要更多的美元了。

當年需要美元,是因為我們和美國的生產力有天壤之別,用美元能買的美國貨,比人民幣能買的中國貨多得多。所以我們自己也不是很有底氣,也知道國際貿易需要很多美元做流動資金。但是現在,我們雖然還落後於美國,但工業規模已經超過去了,許多國家需要中國貨——買中國貨是可以用人民幣的!

所以,在國際貿易中,即便我們生意越做越大,也不一定需要更多的美元。中國和哪個國家做生意,大家搞個貨幣互換,我給你發點人民幣貸款,不就有交易方式了嗎?既然中國的生產能力可以為人民幣提供信用,為什麼一定要讓美國賺這個鑄幣稅呢?

所以,自從2008年危機後,外匯儲備的增加也逐步放緩,甚至開始上下波動,不是單調增加了。這期間中國經濟還在增長,央行就用老辦法發鈔。變化的幅度可以從數據里看出來。(下面兩張圖都是批我的專家提供的)

先看@王海的答案:

人民幣印了這麼多,為什麼銀行還會發生「錢荒」? - 王海的回答 - 知乎

看到沒?下表中馬前卒所謂的「央行發行貨幣就是借錢給商業銀行」(對其存款性公司債權),實際上只佔了央行貨幣發行總量(總負債)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看到沒?下表中馬前卒所謂的「央行發行貨幣就是借錢給商業銀行」(對其存款性公司債權),實際上只佔了央行貨幣發行總量(總負債)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再看@RONINmind的答案:

@馬前卒 的回答可以看成是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經典範例了吧?人們為何就不能答答自己擅長的領域呢?比如土木?

「全社會對央行負債」的理論,第一是政治內涵居心叵測,人民群眾辛辛苦苦創造勞務和物質產品,央行居然撒點幣就可以說成是人民欠央行的了?Interesting。

第二是和當前實際情況截然相反,你不會告訴我你資產負債表也不會看吧?

「錢荒」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是「居民沒錢消費了」,實際上這種情況和普通居民的消費關係不大,而是對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的影響比較大。

拋開這二位喜歡罵人的習俗不說,他倆最大的問題就是數據只敢引用到2011年。之後的呢?

之後的我這個業餘人員來找吧:

這麼多年,人民幣你拿什麼抵押給人民?

這是2016年6月的數據。裡面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深藍色——外匯。但是面積第二大的淺藍色也不可忽視了,已經快速成長到17%了!誰還抱著5%的數字不放?誰再說一句「可以忽視」我聽聽?

(17%不意味著再貸款佔新創造貨幣的17%,因為深藍色是過去十幾年沉澱的外匯存量。實際上最近幾年新發行的貨幣幾乎都是再貸款創造的,即100%的增量貨幣是本國造。下面還有公開調研報告證明這一點。)

人民幣印了這麼多,為什麼銀行還會發生「錢荒」? - 王海的回答 - 知乎

而貨幣這個借條,央行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只有央行把借條再借給商業銀行,這才叫貸款給商業銀行。實際上這一部分只佔了銀行全部資產負債表的5%不到

淺藍色的是「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也就是對銀行的債權。這個債權,就是通過「再貸款」等方式實現的,也就是央行借給其他銀行的錢。金融危機深化僅僅幾年,人民幣再貸款的創造方式已經重新上升到總量的17%,(在增量中幾乎是100%)再想想之前曾經佔過70%的比例,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專業人士」要用2011年的數據,我這個業餘愛好者倒是要看2016的數據了吧。

然後我給大家看一個2016年3月的總結,中金公司做的,和「專業人士」相比誰更可靠,大家可以自己判斷:

中金: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近期變化

第2個結論,@王海@RONINmind同學有沒有勇氣大聲朗讀一下?

2、再貸款已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最主要渠道

在過去,基礎貨幣擴張主要由央行購買外匯所驅動。同時,央行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沖銷外匯流入的影響,並運用再貸款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對流動性狀況進行微調。當國內資產的增長未能彌補外匯資產放緩的影響時,基礎貨幣的擴張就會受到拖累。然而,外匯購買與再貸款的角色最近發生了逆轉。

特別地,過去兩個月央行對存款性公司債權創紀錄地激增 2.6 萬億元,相當於新增貸款的 80.3%,抵消外匯流出而有餘。這一項目的變化主要是再貸款操作的結果,不能完全用季節性因素來解釋。

第3個呢?

3、這些變化的背後是央行打造並提升了各種再貸款工具

央行近年推出了一系列新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以及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去年 10 月,央行擴大了可接受銀行合格抵押品範圍,進一步加強了再貸款工具。 在前兩個月提供的中央銀行信用中,42%(1.1 萬億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主要是逆回購;6.9%(1,790 億元)通過 PSL 投放,通常用來向政策性銀行提供直 接有效的資金支持,以用於基礎設施投資和棚戶區改造;25.6%(6,660 億元)通過 MLF 投放,向銀行提供中期流動性。

最後的總結呢?

總之,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近期信貸擴張很大程度上源於央行動作。同時,基礎貨幣投放方式也正發生重要轉變。憑藉升級的再貸款工具,央行擴張貨幣總量的能力似乎已經改善。

事實擺在這裡,我再重複一下我前面的結論——國家不依賴於外匯,自己發行鈔票,才是最標準的發鈔方式。而發鈔必須和實體經濟的增長相配合——如果實體經濟出了問題,無法造出更多的抵押物,你就算扔進去再多的錢,也無法在實體經濟中留住,最終還會裹挾著更多的基礎貨幣回到央行。即錢荒不是金融部門自己能解決的。

最後,為什麼@王海@RONINmind等人不肯面對中國已經恢復了自行造幣的現實呢?(實際上外儲下降,新增貨幣幾乎全是再貸款)為什麼他們堅持說人民幣是欠條,而且幾乎特指為美元的欠條呢?

這倒也真的不怪他們倆,甚至不能主要歸咎於他們炫耀會計知識的虛榮心。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最近十幾年的經濟發展,是在美國霸權的陰影下做到的。從1997年——也就是知乎上大多數人開始讀中學、讀大學的時間開始,中國基礎貨幣的增長的確是通過輸入美元實現。這一點很「湊巧」和教科書上殘留的金本位時代遺迹——紙幣欠條論相對應,讓他們感受到了理論和現實的結合,因此絕不接受其他的說法,即便換個說法解釋現實更清晰。可以說,這兩個人,以及那個回答下面許多抱著最基本的會計知識自稱專家的人,他們是時代的縮影,靈魂裡面有美國霸權的烙印,對此我表示同情和理解。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是感性因素——把紙幣說成欠條,讓普通人以為自己真是央行的債主,非常有利於煽動民粹主義情緒。而指出「再貸款」是造幣的主要方式,恰恰容易被攻擊——「你竟敢說我們的錢是央行借出來的!」。這種說法在那個話題下面非常普遍。雖然無論哪種描述方式都無法改變普通人的生活,但我也知道,凡是感受到這種力量的人,都很難抵禦借民粹力量增加聲勢的誘惑。畢竟帶著民眾批政府,是可以批出自信心和道德感的:

人民幣印了這麼多,為什麼銀行還會發生「錢荒」? - RONINmind 的回答 - 知乎

@馬前卒 的回答可以看成是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經典範例了吧?人們為何就不能答答自己擅長的領域呢?比如土木?

「全社會對央行負債」的理論,第一是政治內涵居心叵測,人民群眾辛辛苦苦創造勞務和物質產品,央行居然撒點幣就可以說成是人民欠央行的了?Interesting。

「居心叵測」、「人民群眾」、「辛辛苦苦」,這麼帥的專業名詞,都被專業人士用上了哈。

然而,民粹道德感和「專業人士」的組合是最差的一種組合,要不他們怎麼會笑話宋鴻兵呢。可見還是有自覺性的。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最後補充一下,文中提到的貨幣,基本都是指基礎貨幣。通過信貸乘數效應也可以影響實際貨幣波動,但那是另一個問題,也不可能發揮長期影響,畢竟存款準備金是不能無限增加或者減少的。此外@王海同學一再指責我修改答案,可是我原文都在啊,只增加了內容,沒有刪掉任何東西。如果他堅持針對所謂「最初的答案」批判,我也請他列一下原文字句(他自稱存檔了),看看我哪些被刪掉的文字是黑點。

2016 12 15 上午10點15更新:@王海已經對本文寫出了回應,網址如下:

讓你們見識一下馬前卒的民科經濟學

2016 12 18 上午11:35更新:@RONINmind對本文做出了回應,鏈接如下:

到底什麼是實體經濟?


推薦閱讀:

資本主義與自由:米爾頓·弗里德曼論貨幣的控制
"00後"金融入學指南
陸金所實際收益有多高?
90年代10萬元什麼概念?
「熟練使用 Factset」到底需要多熟練?熟練哪些內容?

TAG:经济 | 金融 | 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