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說|電影,一樣的專業,不一樣的feel

「阿基里斯是希臘神話里有名的勇士,他和烏龜賽跑。烏龜1秒只能前進1米,阿基里斯1秒內可以前進10米。作為在阿基里斯前面9米處的烏龜,你認為能追得上烏龜嗎?」

哲學家芝諾認為阿基里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因為從理論上來講,阿基里斯要追上烏龜的位置需要花0.9秒,而在這期間,烏龜就前進了0.9米。當阿基里斯再去到烏龜所在的9.9米處時,烏龜在這段時間裡又向前爬了。因此阿基里斯雖然越追越接近,無限接近烏龜了,卻又永遠追不上烏龜。他們永遠不可能在同一點上重逢。

這就是有名的芝諾悖論中比較有名的一個例子——阿基里斯與龜

導演北野武曾以藝術為名導演過這場了不起的悖論——《阿基里斯與龜》。

這部電影作為北野武「反省三部曲」的終章,也是入圍了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的單元作品。

在這個故事裡,主人公真知壽從小就喜歡畫畫。他從來沒有學過畫畫,他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在畫畫。雖然線條簡單,但也可愛溫暖。他一心想成為一個畫家。成年以後,他也依然如故。直到有一天,畫廊老闆告訴他,你的畫太普通,應該多學習一些繪畫方面的知識。於是,他開始努力打工,上繪畫學校,用盡各種怪招來創造藝術。

兒時真知壽得到一頂畫家帽子,別人相贈之物成了他一生枷鎖。不顧一切地想要成為畫家,匪夷所思地瘋狂創作,然而戴著畫家帽子的真知壽卻根本沒有了自我。

為了嘗試極端繪畫,影片中真知壽讓妻子把自己溺斃在浴缸里,搞得妻子差點成了殺人犯。她提出分手。不久之後,女兒死了,兩夫妻在停屍房再次相遇。望著死去女兒蒼白的臉,真知壽拿出妻子的口紅給女兒塗嘴唇,幸子百感交集,但這種感動只維持了不到一秒,因為真知壽突然癲狂地將口紅塗滿女兒的臉,並用白手帕在上面拓下一張紅色面孔——他又情不自禁搞起了「創作」。

幸子深受刺激,大罵他精神病,離他而去。失去妻女的真知壽在一次自殺未遂後,嘗試在自焚中繪畫,但他沒有被燒死,倒讓醫生包成木乃伊形,轟出了醫院。出院後真知壽在路邊撿到箇舊可樂罐,跑到跳蚤市場標價20萬日元。

有的人說這是北野武在借用這個著名的悖論毫無防備的嘲笑了藝術,這一點小編持保留意見,畢竟在一部電影中觀眾們每一雙不同的眼中倒映出來東西的都是不同的。

這到底是屬於北野武式的黑色幽默還是真的在「嘲諷」藝術呢?又或者只是一部最直觀最完備的描述一個藝術家「作死」的一生的作品。這些都等你看完這部《阿基里斯與龜》再來細細品味吧!

如果你看過很多北野武,那麼你會發現,一如既往地北野武選擇了殺死自己,比如《Brother》比如《花火》等等,在影片中他慣性的殺死了一個有著導演身份的北野武,《阿基里斯與烏龜》里便處理成了「真人遺像」和尋死不得的面目全非。這樣解釋聽上去矛盾不已,但只要留意北野武採用真名與藝名(彼得武)的做法,就能明白他有意在創作過程中與電影保持距離,並且他的電影也秉承了一貫的奇異與和諧共存的風格。

北野武對自己畫作有過一文不值的評價,然而一個人只要有點審美能力,定會認為片中的眾多畫作能賣個不錯的價錢——可能它們真的不錯,又可能它們只是出自北野武之手。

北野武是一位演員同樣也是一位導演,把畫家換成導演,把賣畫老闆換成電影節選片人,《阿基里斯與烏龜》更藏有話外之音。

關於導演和電影這事兒,不是專業的評價起來也似是而非,但今天同學們請了位「外援」,讓她,和我們一起聊聊那些導演和電影那些事兒吧~

2013年前往歐洲進修,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影像專業本科畢業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電影系導演專業畢業作品《暖潮》獲得第24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短片及2012 First take觀眾最喜愛獎。

連續兩年獲得新加坡電影署資金資助,曾與新加坡國寶級演員白?言合作,拍攝第?一部紀錄當地傳統戲曲的公益短片,現由新加坡國立圖書館收藏。實驗影像作品《慾望Ⅰ-Ⅴ》曾於日本東京大學和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展出。2011年至2013年在北京水晶石影視傳媒擔任策劃職務,參與制作多個國內大型商業項目及影視項目,合作客戶包括奧特萊斯中國、嘉德拍賣、銀河 SOHO、龍湖地產、保利地產、北京國際電影節等。

導師說|Veronica

  • Q:你個人對影像和電影這個專業的理解是怎麼樣的?

A: 本科學的是電影導演,輔修是編劇,我覺得電影首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學科,它需要我們對很多的藝術方面都有一些了解,比如說文學,攝影,音樂,包括演員的表演,所以它是一個要求還蠻高的學科。

  • Q:我們知道你在除了是SIA的藝術導師以外同時也是一位編劇和導演,你的創作靈感通常是來自哪呢?

A: 平時的時候我有很多創作靈感是從新聞中來的,我的本科是在新加坡讀的,我剛去新加坡的時候,本來是想學新聞專業的,然後我是進了大學之後轉讀的藝術,所以我可能一直有一點新聞理想吧,所以我做的東西都是偏社會紀實、人文關懷的一點的那種主題的短片,然後我比較希望做出來的片子是可以對社會產生一些影響力的,而不僅僅是娛樂,這個是我的一個方向吧。

A: 我在皇家藝術學院的畢業作品就是跟中國的留守老人和老人的自殺問題有關的一個偏社會紀實類的一個電影短片。

當時開始做自己的最後的畢業課題時,我和我的導師們講了中國老人自殺這個問題,他們覺得很震撼,就鼓勵我去做一些調研,然後我12月份放寒假的時候回了中國,我先去了武漢大學拜訪了一位專門研究這方面的專家,他寫過了一本書就叫《中國老年人自殺現狀》,然後他就給我介紹了他書中描寫的村子到底在什麼地方,其實他書中的用的全部是化名,我一開始很傻,拿著那本書去找地方,找了半天也沒發現到底在哪,後來他告訴了我在哪之後我就一下就找到了,找到了之後我大概拍攝了幾百張照片然後做了一個影像作業和一本書。

在皇家藝術學院展了,當時反響還很不錯,之後就開始寫劇本到四月份,準備的都差不多了之後,我就回國拍攝,拍攝的時候攝影師是一位在北京電影學院讀研究生的法國人,他既了解歐洲人的觀念,然後又知道中國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現狀,所以我就跟他合作拍攝了這個短片,片子拍完了之後參加了一些電影節得了一些獎,現在我把它放到了新片場上面,下面的回復也都還不錯,很欣慰的是大家還都看懂了,我一開始以為這個話題太隱晦,不能說的太直白,會不會有很多觀眾理解不了我在拍什麼,但我後來發現所有的細節觀眾都看到了,這個還讓我蠻驚訝的。

「我們是相當幸運的不幸——電影人楊德昌"

  • Q:你個人喜歡的藝術家或導演是誰?他對你創作會不會有什麼影響或者啟發?

A: 我挺喜歡導演楊德昌的,他可以把社會現實的一些東西很深刻的一些東西和娛樂融合的很好,他的片子在我看來,一點都不悶,而且挺有娛樂性的,尤其是像《獨立時代》《麻將》這些片子,我都看的很歡樂,但是其實他反映的現狀又非常的深刻,他大概是我未來希望走的一個方向吧。

然後李安我也特別喜歡,我覺得他的很多片子我覺得已經拍到一個極致了,比如說像《色戒》這種片子,已經堪稱完美。

這裡有一個小插曲,熟悉的人很多都知道楊德昌導演執導的「《一一》」這部曾被很多人評為「最優秀的華語電影」的作品,這部作品在海外市場非常成功也在紐約放映了大概有大半年,但是卻並沒有第一時間在台灣上映,很多人都非常不解,那麼在一次採訪中楊德昌導演就針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如果現在問我,做過那麼多電影,現在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尤其是做完《一一》以後,我更加肯定:『我們相當幸運的不幸』(笑)。

發行其實是台灣電影最糟糕的一環。做了很多建設性的事情,可是因為發行上有很多不合理的規定,即使我們的電影很受歡迎,也仍然難以生存。這是很扭曲的生態。比如很簡單,《一一》獲得戛納提名的時候,我的助理打電話去「新聞局」申請旅費補助。「新聞局」第一個回答就是「你們這個不是台灣電影。真的很令人會心。我拍電影最沮喪的時刻都不是遇到什麼困難,而是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做這個工作已經二十年了,卻得到這樣的響應,我還能說什麼?

一部好的電影,它從靈感產生時到最後拍攝完成剪輯完成再到面世,這一整個過程中都是屬於這個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僅用世俗的眼光或者現有的不完善的制度去看待某部電影或者某部電影中的片段來判斷它是否該不該上映,該不該被剪,對於在背後付出了心血的導演來說算是一種讓人很無奈的「不被尊重感」吧,對熱愛電影的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羅旻老師在拍這些紀實題材的作品實際上也是很容易踩雷的,有些題材為了讓大眾更容易接受所以在表現手法上要相對隱晦,這對編劇來說也是十分不易的,但是即使大環境並不能完全配合她的創作,羅旻老師依舊直言「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電影」。

  • Q:你的創作風格以後也會一直往紀實的方向來發展嗎?

A: 我現在還很年輕嘛,你要說我有個人風格我不敢說,我其實是在創作中尋找自己的一個方向,然後我現在也在做商業片的嘗試,嘗試歸嘗試,但是還是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夠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電影,不過現階段我覺得如果能有商業上試手的機會,我也是非常珍惜的。

  • Q:你本科學的是導演,進入皇藝為什麼選擇學影像設計呢?

A: 我本科畢業之後我進了水晶石,一個做影像的公司,比如說電影特效啊,大型的展覽展示啊,然後一些大型的像舞台啊這些,比如說像08年的奧運會都是這個公司的項目,然後倫敦奧運會也是,包括春晚的舞台,多媒體舞台,都是這個公司做的,我覺得我在那邊的最大的一個收穫就是其實我接觸到了很多最新的影像技術,它讓我覺得這個是一個未來大的趨勢,我就對影像非常感興趣了,因為我以前做的只是純粹的畫面,其實你會發現畫面在這些科技面前,就變成科技是載體畫面是內容,但是這些科技可以把這畫面托的更高,做的更有意思,然後我就,研究生的時候就選了影像專業。

  • Q:為什麼單單選擇皇藝讀影像呢?

A: 我這個人信奉的一個教條就是「先拿到機會再做選擇」,在拿到機會面前你說你做選擇都是白選,我當時申了三個學校,UCL還有LSE還有RCA,然後我拿到了兩個offer,還有UCL的一個面試的機會,但是面試我沒去,UCL最後就把我給拒了,並且我當時還拿到了倫敦政經的新聞專業,因為我其實一直有新聞理想嘛,我還是到最後還是沒學過新聞,最後呢我就在皇藝的offer和LSE的offer裡面做選擇,就是內心可能還是趨向於一個藝術家把,最後我就選擇了RCA。

「我比較希望去一個人文精神比較強比較純粹的國家」

  • Q: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去英國讀研究生而不是美國?

A: 我之前就是工作的時候去過美國也去過英國,然後我又是在新加坡一個物慾橫流的地方讀的本科,所以我比較希望去一個人文精神比較強比較純粹的國家,我就比較偏向於歐洲,因為美國對我來說,它給我的感覺很自由,但是它的人文底蘊不夠,我在新加坡這種沒有歷史的地方成長了5年,我對一個地方的人文啊,歷史啊,它的整個氛圍的需求一直擺在那,但是沒有得到滿足,我當時離開新加坡基本上是逃一樣的離開了,因為我覺得那個地方除了shopping mall,購物商場就沒有別的東西了,然後現在又建了賭場,可能更誇張了吧,之0後我就去了歐洲。

去了歐洲之後我覺得我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我真的太喜歡歐洲了,我覺得不要說是什麼這個地方好,那個地方不好,我覺得都不分,我覺得它就是一個氛圍,這個氛圍是無價的,尤其是我第一次去羅馬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這個城市給我帶來了很深很深的震撼,顛覆了我整個對世界的一個以前的認知,原來世界上還會有這麼神奇的一個存在,我真的是被人類的歷史所折服的那種感覺,所以如果是比較嚮往這種藝術環境,或者是人文氛圍的,我推薦歐洲,但如果你追求自由,推崇街頭文化、多種族融合的話,我覺得美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 Q:在皇藝學習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A: 其實我現在回想一下我覺得時間過得挺快的,尤其是第一年的第一個學期,因為你剛進去之後你會發現皇藝的活動非常多,而且它有很多跨專業的活動,你做著做著,玩著玩著,第一個學期基本就是玩兒沒的,一下子就過了,然後又開始要做作業,然後又考試了,然後第二個學期開始寫論文啊,然後準備第三個學期的考試啊什麼,節奏完全就不一樣了,然後皇藝有很多舞會啊什麼的,我覺得它還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然後每年看畢業展的時候,會碰到一些皇室的人啊什麼的,我覺得這個學校也是個神奇的存在,雖然它非常的小,在倫敦躲在一個小角落裡,不太有人知道,然後呢皇藝的,就我了解,皇藝的服裝專業,我感覺他們還挺不錯的,然後服裝、然後純藝,產品設計,交互這一塊兒都是蠻強的,我也很慶幸認識了這一幫朋友,我覺得雖然我不是做這些的,但是以後肯定有合作的機會。

  • Q:皇藝在整個排名裡面都排名在第一位,你覺得它能夠一直在這個第一名的位置上的原因是什麼?

A: 這個我沒有比較過,但是因為它是一個純研究生的學府,它的很多方面做得比較純粹,沒有這麼多商業 化,也沒有這麼多所謂的實習機會,但是我發現所有的同學都在獲獎,都在不停的得各種大的比賽的很知名的比賽的獎,我覺得這可能就是皇藝一直位列前位的原因,就是可能它招的學生是最優秀的,這是它為什麼會名列前茅的原因。

  • Q:如果是想申請影像類的研究生你會比較推薦哪些院校?

A: 我自己就申了最好的學校,我會比較推薦皇家藝術學院還有UCL,UCL的純藝是我覺得是除了皇藝之外在英國最強的,它跟皇藝的純藝是不相上下的。

  • Q:從你的角度推薦一下想去申請電影或者影像的一個學生,可以去學習或者去儲備的一些網站、資源、或者圖書?

A: 這些倒沒有,因為我希望學生跟我一樣比較雜,做一個雜家,積極去了解社會的各個方面,比如平時養成閱讀的習慣,看一些人文類,心理學,各種類型的書,歷史書什麼的都看一下,因為做電影的就必須要什麼都懂,我們沒有辦法像人家學別的專業,學音樂的話你就好好懂你的音樂就可以了,但學電影的話你音樂也要懂,因為你要做配樂,然後你畫面也要懂,所以就必須去看一些攝影畫冊,去了解一些社會上的攝影大家,然後你要指導演員,指導演員就要多看電影,好的演員是怎麼演的,偶爾自己也要幫同學去演一演,體會一下演員的感受,然後還要學會告訴別人怎麼做剪輯,做剪輯考驗的是一個感覺和分寸感,你得去了解社會的一些尖端科技,多去看一些平時的展覽,從各個地方吸取養分來輔助你的創作。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去導演一場屬於你自己的精彩電影吧!


推薦閱讀:

我想拍一部關於洞的電影,7年之後我拍了《火鍋英雄》
日版的《深夜食堂2》在中國上了,有什麼期待么?
比較評價死亡詩社和浪潮兩部電影?
一場細思極恐的種族陰謀設想

TAG:艺术留学 | 电影 | 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