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隨筆】'股評家'卸任, '破壞者'上台

今天是美國總統權力正式交接的日子。上任者是一個被主流輿論批為『滿嘴跑火車的瘋子』。

他的前任剛上台時的名聲也好不到哪去,被冠以『即將毀掉美國經濟的社會主義者』。

熟悉我的人應該知道,我喜歡舊聞勝過新聞。

八年前,奧巴馬剛上任時,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華爾街都不看好他任期下的美國經濟前景。當時廣受歡迎的金融新聞評論員譏諷道:奧巴馬並不是面對經濟下滑,而是他導致了經濟下滑。Obama is not facing a sinking economy. He』s not facing a sinking economy. That』s exactly right. He』s causing it! He is causing the sinking economy.

數月之後,對奧巴馬的負面情緒依然主導了華爾街,以至於紐約時報專門詢問奧巴馬對股票市場的看法。

政治和金融同樣變幻莫測 。不過,政治可以和稀泥,但金融數字不撒謊。珍惜自己政治資本的歷屆總統們都像躲避瘟疫一樣拒絕預測股票市場,但奧巴馬還是以金融外行人的角度談到:「股票市場每天或漲或跌,如果你整天對此憂慮,這或許是你的長期策略出現了問題。如果你具有長期視野,當今的市場估值使得購買股票成為一個很好的潛在投資機會。

(此處的P&E也許是口誤,在這裡權且換成Price to Earnings)

不出所料,奧巴馬的此番講話被華爾街當做重磅笑料,對奧巴馬早已意見頗大的基金經理們集體嘲諷:『現在買股票?你對市場的了解比你對治理國家的了解還少』

白宮的業餘股評師奧巴馬 vs. 華爾街的專業對沖基金經理。八年後,結果我們早已後見之明,成敗顯而易見。

奧巴馬呼籲那些陷入到每日股價波動的基金經理們應有一個長期的投資視角。即使基金從業者或許都有自己的長期視角,但作為一個行業,他們花費大量精力搭建起的複雜投資系統並未給投資人帶來長期利益

比如說,在金融危機後成為對沖基金行業最大客戶的公共養老金們,收益大幅跑輸大市。這使得遭受人口結構巨變及固定市場收益率持續走低之苦的公共養老基金們離危機又近了一步(這個話題太大,之後再談)

最符合外行奧巴馬所提到的長期投資視野的,莫過於巴菲特。他所鍾愛的用於判斷市場總體估值的總市值/GDP指標,雖然簡單粗暴,但在歷次周期中被證明是有效的。

當然,上一輪美股牛市的主要功臣應該是鴿派美聯儲的兩位主席,奧巴馬剛好在上任時趕上低潮,離任時趕上高潮。不過奧巴馬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重要金融措施,包括支持拯救汽車產業,尤其是支持了伯南克的量化寬鬆政策,而在彼時,大多數共和黨議員反對貨幣、金融和財政等為了解決危機的重大措施。這麼看來,奧巴馬任期內的美國經濟復甦並全非周期使然,美國政府勝於歐洲同行的表現也能佐證這一點。

今天,剛剛在頂級學術期刊連發三篇論文的奧巴馬博士 (J.D.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博士Dr.)正式卸任,留給同樣飽受爭議的特朗普一個已經漲幅三倍的高估值股市以及長期超低但即將反彈的聯邦基準利率,這給特朗普擺了一道難題。

八年前新總統上任時,股價極度便宜,但基金經理們集體看熊後市,認為靠左治國的奧巴馬上任會讓市場進一步崩壞

八年後的今天,金融資產已絕不便宜,但基金人變得普遍樂觀,認為靠右放炮的特朗普上任會開啟牛市新一波

此文只是一篇關於總統權力和平交接的隨筆,不涉及具體投資標的。

雖然我們在大選前就是特朗普交易牛市派的一員(參見過往文章),短期內也依然維持Risk-On的傾向,但希望自己能在不確定的未來里保持謙卑、警惕,能在牛市當中隨時留意可能的風險點,同時也希望各位熱心讀者能夠一如既往的給予批評、指正。

畢竟,人們不願意看到現實的全部,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他們想看的部分 -- 尤里烏斯 ? 凱撒

凱撒的這句話在金融業的實際應用里解釋得最好的莫過於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的創始人Howard Marks,他對在投資過程中應如何處理與媒體、專家、社交網路關係的闡述很有啟發意義,感興趣的朋友請直接在倫敦交易員公眾號下拉菜單中的讀者福利中點擊橡樹資本自主下載PDF原文件。

由於是一篇新年隨筆,我也就此問題簡單談幾句自己的看法。除了某些實地調查的深度報道和重大/細節簡訊,個人平時很少關注金融類新聞,大部分標榜為快感又專業的金融訊息我通常是以信息娛樂業(Infortainment)的態度去對待,理由其實挺簡單:

a. 如果感到自己掌握了足夠多的事實,人們會對自己的投資決策感到更加自信;

b. 每日追蹤熱點訊息會給人以充分參與並掌握事實的感覺。但繁複雜亂的事實常常是信息噪音,很難幫助讀者系統性的形成知識框架;

c. 媒體的本質追求是閱讀量(單篇收益)*持續關注(時間單位)=注意力收益(總收益)。除了標題黨、熱度導向而非重要性導向、對事實的過度聯想和曲解炒作、專業性妥協等單篇因素,更消耗讀者時間精力的是大眾媒體持續性地熱炒話題以長時間的吸引關注度的本能。

d. 大眾每天數小時的暴露在無孔不入的新聞媒體的大喇叭下,但掌握的有效事實尤其是成體系的知識框架並未建立。新聞讀者本質上成為時間(個人認為時間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源)和智力資源的消費者而券商、交易平台、甚至是投行們每日推送的研究資訊本質上也是為了鼓勵投資者根據所謂的新增事實頻繁交易,成為來回刷單貢獻手續費的礦工

e. 內容製作的同質化。高度模式化的媒體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大同小異,短平快的內容缺乏專業深度,把意見包裝成事實,且同錯率高(比如去年的脫歐公投和美國大選)。

f. 內容傳播的同質化。社交網路的建立使得人們可以更容易的追蹤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人、話題。人們天然傾向於消費符合自己觀點的內容,看似百花爭鳴的朋友圈背後實際上是個人意見 (偏見)的自我強化

g. 這些因素使得當今的投資者自我感覺越發良好,但大部分人的實際收益並未因此提高。

我們關注的是中長期的高不對稱收益的風險機遇,這個公眾號其實是為應對無孔不入的信息噪音的產物。對於確定性高的風險機遇,通常我們在分享給研習社的各位專業社員進行對抗性討論過後,大部分都可以直接落實行動並長期的堅定執行。

而對於那些有一定把握但依然心存疑慮的風險機遇,我和幾位發起這個研習社的倫敦基金同行,會把核心觀點、邏輯、想法發布在這個公眾號上,供各位專業讀者批評、指正、提出反例。

就像前文提到的。這類書面材料的作用不是用於驗證自己過去有多麼先見之明。而是幫助自己在烏七八糟的新聞噪音中感到迷茫不敢堅持觀點/倉位的時候,把過去的分析框架翻出來帶入到新環境中,看論點是否依然成立。若觀點邏輯無誤且假設依然維持,則繼續堅持;若發現邏輯有誤或先決條件已不成立,則認輸走人。

美劇《西部世界》反覆講述了一個淺顯的道理:『進化是由一串串的錯誤所驅動的,正是由於個體的差異,或者某種情況下形成了「錯誤」,進化才得以發生』。不再發生錯誤,則意味著進化停止了。

所謂科學的研究方法,其實本質上就是可證偽,或是能實實在在地坦誠我錯了並深究為什麼錯了。那些讓你清晰地明白過去決策的成敗根由、並予以優化改進的機會,才是投資過程中積累的最大財富。

推薦閱讀:

【尋找黑天鵝】日元的不對稱機遇
滬上十二少:交易的戰爭性 | 交易者說
全球頂級交易員推薦的17個外匯交易技巧
崔陵渝:既然進來了,你就是個戰士 | 交易者說
原來我的愛情值一套房

TAG:金融 | 交易 | 资本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