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與『藝術』背後的投資故事

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一位挪威交易員對成功投資的精彩展示。

----

關注倫敦交易員的讀者想必都清楚巴菲特基於撲克牌局的投資忠告。

然而,在日常的投資活動中,對於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我們卻常常感到很難成功應用。

在華爾街的傳言蜚語及媒體的節選轉載、二道翻譯面前,投資者常常會輕易陷入到"當下"。讓自己最寶貴的財富 -- 時間,淪為信息娛樂產業(infotainment -- 當今大部分自稱嚴肅的新聞報告其實都可以歸到用於打發時間或是追尋社會存在的信息娛樂業)下的消耗品,卻鮮有心思考慮市場的長期遠景,或忘記推敲誰才是這些流言之後的真正受益者。

關於預見性(foresight),近期一部描寫美國政治說客的電影《斯隆女士》用其開場白對其作了闡述(請看英文字幕;鏈接還是按照老規矩附在了文末):

上個月有一位聰慧的新讀者給我寫了一封長郵件,闡述他對金融市場運作本質的深刻理解。他完全沒把重心放在閱讀每天的頭條新聞上,而是將心思花在利用當前信息不斷的印證、優化、體系化他的思考框架,並以此計算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無論是金融投資還是理論物理,能經過時間檢驗的優秀體系不是某天靈光一閃一拍腦門就想出來的,它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積累,直到"開竅"的那一天。這位新讀者可能在剛開始的幾年甚至是十幾年都連續出錯,但通過不斷的"驗錯求真"一步步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方向。

優秀的投資者就像苦學幾十年悟通棋道的圍棋大師,應該不被眼前的表象、噪音所迷惑。相反,他們能通過那些吸引眼球的快餐新聞和它所反映的社會趨勢,及時洞悉其對未來市場的意義。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則石油與藝術的故事。

1960年代中期的挪威只是一個普通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以農、林、漁等農業經濟為主要支撐。人們安居樂業,生活雖很美好但也平淡無奇,除了能讓你天天吃到撐的鱈魚大餐。

然而,就在1969年的夏天,當西方世界的目光都被嬉皮士的博愛所吸引時(參考《海盜電台》 的劇情),一座名叫海洋維京號(Ocean Viking)的鑽井平台開始在北海作業,這讓挪威在1970年代到來之前成功晉身為坐擁億萬財富的石油國家。

圖:英國和挪威在北海油氣區的分界圖

一時間,熱錢不斷湧入挪威,競逐那將創造出巨大財富的海上鑽探權。財富的願景充溢在投資者的腦海,油氣公司的股價隨之飆升,盛況空前。就像是20年後互聯網泡沫(DotCome boom)的預演,區別只在於當時的主角是如今已看起來"過氣"了的油氣公司。

隨著油氣開採量的年年飆漲(下圖),市場認識到挪威將在今後幾十年成為世界又一重要產油國。

當時的挪威政府能通過拍賣油氣鑽探區域獲取大量收入,並對石油收入形成了高度依賴(見下圖)。

當時,大多數交易員都專註於投資最有可能從北海油田這個巨大財富創造進程中受益的公司。他們先是瞄準了直接受益的能源企業,然後是間接受益的消費、地產、金融等下遊行業。

然而很快,市場就對此做出了反應,石油所帶來的』意外之財』很快就被充分priced in。反而,由於市場對石油財富的預期過高,使得這些明星企業很難再滿足投資者不斷增大的盈利要求。

此時,我們故事的主人公登場了。

這位聰明的仁兄在初期靠提前布局石油公司大賺一筆之後,又通過買入間接受益的其他行業賺了第二桶金。

不過,面對已經高漲的股市,他決定不再像多數投資者那樣跟風於市場頭條新聞繼續追高,而是花時間認真思考這個從天而降的經濟餡餅將如何影響挪威今後的社會發展。

事實上,幾乎在一夜之間,挪威創造了一大批因提前布局石油資源而賺得盆滿缽滿的百萬富翁(在當時,百萬富翁也能算非常有錢了)以及更多的因巨大的石油財富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傳導而間接富有的新興中產階級。

由於缺乏挪威高收入家庭財富的數據,在此權且通過一些側面數據一探端倪:

1.在石油經濟的帶動下,挪威勞動力成本快速飆升,其增速甩開其他北歐國家;

2.僅有500萬人口的小國挪威的主權基金總資產甚至高於13.7億人的中國(不過中國主權基金的統計數據可能不全)。

在意識到巨額財富已經被成功創造並再分配,且市場已把股價推高到一個與其說是投資不如說是賭博的泡沫時,我們耐心的男主開始了他的第三次交易。

他想到一旦這些新興「土豪」不再如先前一般關注石油投資,而是將興趣轉移到如何處置這些新獲得的財富,他們一定會想要買點什麼犒勞下自己。

毋庸置疑,他們可能會投資房地產、買豪車、度長假、享受美酒與奢侈品,或是挪威人喜歡的遊艇。但地產、金融資管、奢侈品及休閑娛樂等北海油田的間接受益行業已經在他先前的第二輪交易中考慮過了。

藝術品怎麼樣?他想到。

從歷史上的經驗來看,新興的上層社會似乎有各種各樣的動機步入藝術品收藏市場。

但這是一個高度專業、小眾、流動性極差、交易成本高的複雜領域。而且哪一類藝術家的作品具有高回報潛力連業內專家都很難鬧明白,他一個門外漢又怎能說得清呢?

直到他發現了一個現象。

當代藝術品市場非常有趣。聲名遠播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們引領著國際藝術品市場。而在規模更小且財富快速積累的國家,具有主導作用的卻往往是受眾面更小的本土畫家。

比如,很少有加拿大以外的人聽說過七人畫派(the Group of Seven,見下圖), 然而他們的標誌性畫作常被一大群加拿大新貴爭相搶購(見上圖)。

這些本土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與這一小撮本土精英的財富直接相關。

甚至是就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前幾年,本土的「當代藝術家」也在新貴們的追捧中被市場暴炒。當時,中國一些以「流水線形式」創作出來的當代藝術品價格甚至高於不少公認的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我們的那位挪威交易員在近半個世紀前也意識到相似的事情也將會發生在他的國家。不同於削尖腦袋投資石油公司和間接受益的行業股票,他開始悄悄地遍訪當地畫廊屯購挪威本土藝術家的作品。當其他人還沉浸在關於最新發現的石油資源的頭條新聞的時候,他已購買下挪威本土畫家幾乎所有的頂尖代表作。

就如預料中的那樣,在接下來的幾年,挪威本土藝術品市場隨著新晉百萬富翁們對於『品味』和『身份』的追求,競相爭購大家所熟知的本土藝術家的最優秀作品。

由於僧多粥少,本土藝術品的價格也隨著競標戰而水漲船高。而此時,我們精明的男主早已欣然恭候新貴們對其藝術品庫存的報價。由於處於賣方行情,藝術品的低流動性「弊端」反過頭來成為男主的優勢。

終於,關於挪威藝術品市場異常興旺的消息開始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而我們的主人公在變現之後早已開始了其下一輪的投資方向。

盛世興收藏,亂世買黃金似乎是一個全球通行的投資準則。

放大了來看,把世界(Global)當做一個大的本土(Local),國際藝術品市場不也是同全球快速膨脹的金融財富和央行放水下的經濟繁榮相掛鉤么?

蘇富比是全球藝術品市場的領導者,其利潤與熱錢追捧的藝術品兮兮相惜。去年1月提到的蘇富比交易機會目前也已接近150%的收益率(不過對於這些我不認為我最擅長的風險機會,我只會出於個人興趣解剖下,並不敢深入參與)。如今央行們開始逐漸收緊錢袋子,紐交所掛牌的蘇富比和它未上市的同行佳士得在未來的好日子還會繼續下去么?

交易是一場艱難的博弈。你隨時在與市場中那些最最聰明的人競爭。

也許有聰明的讀者認為故事主人公的「三板斧」自己也能想到並落實,但後見之明(backsight)與先見之明(foresight)不同,能在現實中做到文首《斯隆女士》的告白那樣是十分困難的。

況且,這則投資故事發生在40多年前,類似於他當初的投資思路已在漫漫歲月中被業界同行廣泛借鑒,如今已是普遍的分析方法。

畢竟,「真理」被社會廣泛接受之後,也就逐漸成為了「常理」

如果把我放到40年前,我絕沒有能力構想出故事中男主那樣聰明絕妙的「三板斧」,但我知道每天跟風於那些顯而易見的頭條新聞不會是解決方案。

我一直將這個已忘記了名字的挪威交易員的故事牢記於心,時常提醒自己:明天,他會怎麼做?

在倫敦交易員公眾號後台回復關鍵字:『 挪威 』 獲得本文提到的相關附件:1.挪威全國高解析度油氣鑽井分布圖(包含具體坐標、開採公司、油氣種類)。語言:挪威語,但懂英語的朋友應該能猜懂。2.《斯隆女士》高清(中英字幕)。

推薦閱讀:

思考:6個簡單有趣的投資數學
人最容易把過去的經驗用來展望未來
你以為你在分散投資,其實在堆積風險!
關於高送轉的一些思考

TAG:石油 | 投资 | 艺术品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