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的平安長大,變成一件如此艱難的事情

文/金融八卦女主創

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 黃新玉

這幾天,一部關於性侵兒童的電影《嘉年華》上映了。電影講述了兩個12歲少女被性侵後的遭遇。

深夜,小學生小文和新新被一個中年男人帶至酒店實施了性侵,這個男人是新新的乾爹,在當地有權有勢。

事發後,新新的父母願意接受這位乾爹的私下解決,但一旦接受,父母們就不能繼續追究。

性侵案發的賓館老闆為了避免惹是生非,將視頻證據扣下;

警察隊長迫於上面的壓力,找到小文爸爸的上司間接施壓;

醫院兩次對小文檢查,先後得出了不一樣的結果,第一次說小文失貞,第二次由於被收買,說小文的身體完好無損。並不顧小文的感受,在媒體面前公開發表檢查結果……

小文的媽媽不但不撫慰小文受傷的心靈,反而剪掉了小文的頭髮,罵她:「叫你穿那些不三不四的!」

這是電影嗎?眼熟嗎?這更像是每年高度相似的新聞濃縮版。

提到「兒童性侵」,我們會馬上想起韓國電影《熔爐》。

2000年開始,韓國光州仁和聾啞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連同十多名老師,對校內多名聾啞學生進行了長達5年的虐待和性侵。案發後,對他們的處罰很輕,實際上就是沒有實質性的處罰。

2009年,女作家孔枝泳以此事件為原型,創作了小說《熔爐》。

2011年,《熔爐》被改編成電影,上映21天,觀影人次就超過了400萬(2011年的韓國總人口不到5000萬)。

影片在民眾中掀起巨大反響,超過一百萬人在網路上共同簽名要求政府重啟熔爐案的調查。

在民眾呼聲和輿論壓力下,韓國光州警方組成特別調查組,再次著手對「仁和學校事件」進行調查,相關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也陸續修改並通過了一系列有關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法案。

2011年10月28日,韓國國會通過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也就是韓國民間俗稱的「熔爐法」。

2012年7月5日,熔爐案最主要的當事人,仁和學校前行政室長金某被判12年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後繼續戴電子追蹤儀10年,身份信息公開10年。

影片中的他,讓人毛骨悚然

改變韓國的,不是一部電影,而是看完電影后不再旁觀的韓國民眾。

而現實是,《嘉年華》今天在全國的排片僅有1.2%,即使你想看,也未必看得到。

如果不是這兩天,朋友圈在刷「救救孩子」的海報,可能關注到它的人會更少。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現實生活中兒童遭遇性侵的事件比電影還要殘酷。

這樣的兒童性侵事件就像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

據新華網不完全統計,2013~2015年三年間,全國各地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共968起,受害兒童超過1790人,這一數據尚不包括表述為"多名兒童"等概數的情況。

公開曝光的案件中,一人對多名未成年人施害的案件比例從2014年的15.51%攀升至2015年的28%。

而這,僅僅是基於公開報道的數據。還有些兒童性侵案,都因為種種的主客觀因素而未能公開。

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害,隱案比例是1:7,換言之,一起性侵兒童新聞的曝光,或許意味著7起案件已然發生

那些不被聽到的聲音都被這些偏見掩蓋了:

「兒童性侵不是只對女童的嗎?」

「不是吧,城市的孩子也會遇到?」

「校園性侵案多在民辦學校吧,公立學校怎麼可能?」

「性侵實施者都是男的!」

「性侵的大多是陌生人吧。」

……

但性侵作為困擾世界各國的社會難題,從來不因階層等級而隔離,不因經濟發展而消亡,不因性別角色而免疫。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調研的數據,全球範圍內在18歲以前遭遇性侵或者性騷擾的女孩子比例高達10%!同樣,男孩子遭遇性侵的概率也很高。

▲十八歲以下,六個男孩中有一個就遭受著性騷擾,四個女孩中就有一個遭受性騷擾

兒童性侵事件,我們之所以覺得遙遠,是因為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甚至故意視而不見。

而許多悲劇是可以通過關於性侵的預防教育避免的,性教育不應羞於啟齒。

性教育永遠不會太早,因為壞人不會嫌你孩子太小!

性教育有多重要?有性教育的孩子和沒性教育的孩子差別有多大?在家長在場的情況下,人類實驗室做了一個小測試:這則視頻真實反映了孩子對於性侵前兆的反應,值得每一位家長觀看與反思。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為了讓孩子了解男女身體的不同構造及原理,甚至以開放、科學的心態,以自己為模板,在她第二次懷孕產檢的時候,允許只有好奇的五歲大兒子進入產房,觀摩她接受產檢,從而近距離了解子宮,孕育知識。

坦然面對孩子的身體變化,男女不同的生理結構,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作為家長,你坦然孩子就會坦然。而只有讓孩子正確、健康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會真的懂得如何去保護自己。

傷害可以避免!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們該如何避免每個孩子都可能面臨的性侵風險?

1、家長層面:

提高警惕,擯棄那些會給孩子帶來危險的潛意識。比如無論男孩、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遭遇性侵,比如性侵不僅僅發生在農村,比如侵犯者更多是熟人……

除此之外,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要科學、坦然地面對孩子對於成長階段的不同問題,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有選擇地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了解自己的身體及名稱、明確接觸的界線、理解善意與非善意的接觸、學會基本的應對常識……

更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對孩子今後與他人的互動影響深遠,也決定著孩子是否願意與家長分享困擾。比如坦蕩蕩面對性相關的問題,正確回答孩子因為好奇提出的關於成長,生理方面的問題,包容孩子的一切,欣賞孩子對家長坦言的勇氣,與孩子同共面對困擾,而不是責備、羞辱……

2、學校層面:

不要讓性教育繼續成為擺設。

在一個談性色變的社會,正視性安全教育問題才是根本。

因為唯有正視,才能真正因材施教。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設置不同的性安全議題,通過適宜的教材、受過培訓的老師、足夠的課時,大大方方,坦坦蕩蕩地教導孩子關注性安全問題,才是最根本的預防。

3、社會層面:

1)凈化媒介信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性侵有關(明示或暗示)的信息越來越充斥各種媒介,有毒信息的泛濫遠超過你的想像。

作為每一個有社會責任的個人、組織,都應自覺抵制、停止製作和傳播這些毒害社會環境、導致兒童性早熟、美化或合理化性侵的廣告、文字、圖片、遊戲與影視作品等。

2)期待更完善的法律制度

慶幸的是,目前我國對於兒童性侵的判罰已經有從嚴、從重的趨勢。例如在最高法公布的案件判決中:

2013年5月,利用教師身份數十次性侵7名未成年幼女的鮑某某被判處死刑;

2014年1月,性侵9人( 其中5人不滿14周歲 )的案犯呂善交因強姦罪被判處死刑。

然而,對於兒童性侵案的嚴罰重判,依然還需要完善。

比如性侵女童的淫魔——「百色助學網」王傑因為提級審判未被批准,只被地方法院判徒刑16年,所有受害者沒有補償。

還有,2015年曝光的「福建6個月大女嬰遭25歲堂叔性侵」案件,最後堂叔只被判了5年……

看著這些數據,也許正視兒童性侵的危害,對兒童性侵零容忍才是當務之急。

此外,除了加大犯罪成本,增加對受害者的賠償外,借鑒國外公開犯罪人員的前科信息,讓他出獄後時刻被社會緊盯也是有效措施。比如韓國,對性侵者佩戴「腳環」,進行監控。

效果也是很顯著的——韓國性侵案複發率由14.1%降低到1.7%

3)謹防二次傷害

社會機構需要加強保護受害者。

如果說性教育的缺失助長了性侵的發生,那麼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則讓性侵的痛楚成倍增加!

就如《嘉年華》電影導演的那句「最令人膽寒的犯罪並不是那個夜晚發生的事情,而是事件之後,旁觀者對待這些女孩的做法。」這種傷害不只來自男性,同樣來自女性。

電影中小文的母親得知女兒被性侵後,打開小文的衣櫃,罵道:「我讓你穿這些不三不四的」。

同時把小文拖到廁所將小文的頭髮剪短。

對性侵受害者的二次傷害中,最常見的是「蕩婦羞辱」,也就是所謂的「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受害者會因此認為,被侵害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如因此困擾一生,無處排解而走上絕路的美女作家房思琪;

廣西百色性侵案發後,因為部分不良媒體的非法圖片運用,為遠離村民的非議,不得不遠走他鄉的相關受害者及家人……

4)加大性侵預防宣傳教育

除了家長,學校,法律,鼓勵專業公益組織在性侵預防的宣傳教育方面,如性侵預防,性侵創傷治療等。

4、孩子層面:

作為性侵預防的主體、保護自己的主人,教會孩子知道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何保護隱私、分辨接觸的界線、接觸的善意與否、如何應對等基本原則,孩子如果能夠通過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掌握人際交往與性安全的基本理念、常識、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能防範、可應對、會求助,不傷已、不害人為重中之重。

說了這麼多,你也許要問,我們每個人到底能做什麼?你也許要問,出了事就學習防侵害手冊,這樣的自我調整不是會讓施暴者更肆無忌憚嗎?

《嘉年華》電影導演文晏說:「我這個片子中,性侵是故事的一個起點,但不是一個終點。我覺得整個社會都在失職,他們是一整個鏈條,哪怕任何一個鏈條中有人做到了他該做的事情,這個事情就有可能被停止、被禁止,這些孩子們就能得到保護。」

性侵、虐童、毒奶粉……不要讓孩子的平安長大,變成一件如此艱難的事情。

我們每個旁觀者,都有責任。因為每個角色,隨時都會轉換。


推薦閱讀:

愛娃心切被當猥褻,網友的玻璃心得治
《素媛》觀影體驗
那些被性侵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玫瑰】性侵之後,以放蕩為名長大的女孩
「未來」真的會來么?

TAG:猥亵儿童 | 儿童性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