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年人往往心理上非常懶惰, 拒絕嘗試新事物,哪怕這個新事物及其簡單而且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

和父母相處有感。

父母都是工程師,退休前都主持過大工程的。現在卻變得及其懶惰(思想上)。

常說的話:

「我懶得想」

「太複雜了」(其實非常簡單,而且我很願意幫助他們)

「你來給我弄一下」

「我老了, 學不會」

他們經常埋怨生活單調,想給他們找點事做,則得到如上回答。

問題:

1. 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是否普遍?

2. 如果是,為什麼?我們老了也會這樣嗎?

3. 如果不普遍,我父母為什麼這樣?

4. 如何讓他們的生活更充實一點,至少,抱怨得少一點?


「等你回來教我怎麼弄。」

「女兒你別走,你看我操作一遍。」

「是不是點擊這裡就可以用微信打車?」

爸爸媽媽時常這樣問我,我說:「好的,可以,沒錯,你真厲害。」

我堅信長輩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都是因為子女不好。偶爾他們表現出「咦,這個怎麼弄」的時候,很多兒女往往會回答「你知道這個也沒用」,或者是敷衍地說「聊天的」。

你以為這沒有什麼,但這都是扼殺他們對於新事物的探索心,他們會下意識里認為:這個東西很麻煩、這個東西很難、這是年輕人才用的、如果我弄不好會給子女造成麻煩……

」女兒,你在幹什麼?「

彼時我正在用微信,於是我回答:「聊天呀~」

「這樣啊。」爸爸說。

但是事情不應該在此時就停止,你應該接上:「現在好多人都在用微信,很方便的,我也幫你下載一個好了,這樣你就可以在微信上找我了。」

「不用不用,好麻煩,發簡訊也一樣的。」然而我依然自顧自地把爸爸的手機搶過去幫他下載好了微信,火速幫他弄了個帳號並且添加了自己。

我說:「好了,你點這個框框就可以找我了。」考慮到爸爸漢語拼音學得有點渣,我又說:「你點擊這個圖標就可以用手寫了。」

我先示範了一遍,寫了一個「你好」……發送~我的手機就響了,上面有個「你好」,我得意洋洋地把手機給爸爸看:「是不是很方便呢~」

「好像是的,我來試試。」爸爸自己輸入「zai gan ma」……

我回復:「在教爸爸用微信。」

多花時間陪伴長輩,主動和他們講這個東西很簡單,大家都在用,很流行的。重點是:永遠別說你怎麼這個都弄不好,或者敷衍地說:這個很難的。

時常想不明白,為什麼大家對於喜歡的女生這麼主動,卻不願意對深愛的父母邁出一小步;更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大家對自己的兒女那麼有耐心,卻不願意稍微分點溫柔給父母。

大家往往花時間研究「如何不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卻不想知道「如何不扼殺老年人的好奇心」;大家往往知道「要對孩子實施鼓勵教育」,卻不知道「長輩也需要你的鼓勵」。

外婆一般在老家,不太和我們見面,之前媽媽把她接到家裡來了,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她對這裡的無所適從。

因為不會開電視,所以她從不看;因為不認識路,所以她不出門;因為不會使用微波爐,所以她在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吃冷飯。

曾經看見外婆想開電視,但是不知道怎麼開,表姐就過去說:「你自己別亂開,要弄壞的。」然後開了電視就走了。

那時我就在想,這個世界對待老年人實在是太不溫柔了。

我看她長坐在客廳里,百般寂寥的樣子,常提出:「我陪你去散步吧。」

她說:「好啊。」

我牽著她的手走在公園中,問:「外婆,你為什麼不自己出來逛逛,在家裡多無聊?」

「迷路了回不去了咋辦。算了算了,一大把年紀了。」

這種時候我總是特別傷心,因為肯定有人才曾對她說過:你迷路了怎麼辦?我們找你找了半天……

我說:「沒事呀,你和保安說你迷路了,然後報上電話號碼,他們就會送你回家的。」「咱家是2棟,因為媽媽名字里有個『愛』字,所以是2棟哦~」

只要對長輩報以對孩子那樣的耐心,他們也會願意探索新的世界。

「女兒,怎麼把這個『w』發到別人郵箱?」爸爸又這樣問我。

我說這樣,這樣,這樣……「附帶的文件簡稱附件,所以你只要點擊『添加附件』,這個『w』就在右鍵里了。然後就像寫信一樣加上收件人,點『發送』放進郵筒,這樣別人就能收到啦!」

「原來如此,你看我操作一遍。」爸爸現在已經要必須自己操作一遍才放我走了。

現在爸爸媽媽常說:

「你這樣和我說不行的,你必須看我操作一遍才可以。」

「光你會有什麼用,我們自己不會,你要把詳細的方法告訴我們啊,讓大家都會。」

「活到老,學到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嬸嬸想要加我微信,但是她不會,她說:「算了算了,你加我好了。」

我說:「沒事,超容易的,現在掃掃二維碼就可以加了。」

我教她點開「+」號掃~然後「你點這個添加就有了」。

嬸嬸很驚訝,「你哥經常說很麻煩的他幫我加就可以了,沒想到原來這麼容易?」

我說「是的」。

人往往不被事實打敗,而被自己的想像打敗;懼怕的不是學習,而是兒女的話——「你不可以的」;擔心的不是弄壞,而是別人說——「你別弄了,弄壞了咋整」。

真是讓人迷茫哪,大家都知道不是給兒女吃食就是「愛」了,卻總以為自己已經夠「愛」父母了。

我已經發現,所有對新事物不太了解的長輩,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子女;正如所有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負責的家長一樣。


感謝邀請

首先,我想說的是,對於中國的兒女來說關注這種問題的人還算少數。要表揚題主的細心和科學照顧父母的覺悟,給你點個贊!

其次,這個問題是不是重要呢?重要!非常重要!阿爾茨海默綜合征(老年痴呆)的病因中,較為主要的一個病因就是:老來不動腦!老年痴呆多發生於高知家庭(工程師,大學教師等用腦量較大的工作),尤其是在高知老人剛剛退休時期,是老年痴呆症的高風險期。因此,讓你的父母在退休之後身體和大腦一起動起來可以直接延長他們的壽命,更重要的是這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第三,老人在退休之後,很可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會無法進入改變的生活狀態。表現可能有很多,比如早起之後感覺無所事事在家裡瞎逛,把同住的兒女吵醒,比如一整個白天都盼著兒孫回家,稍有應酬無法回家吃飯就會嘮叨半天等等。這些都是不健康的,老人是焦慮的,兒女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生活質量會大大降低。畢竟,苟且萬年不如快活一日,咱做兒女的一定要想辦法把還沒進入退休狀態的父母從新的生活狀態中找到動力和歡樂。

有什麼方法呢?我這裡分享幾個,看看能否幫到題主:

一、多給老人布置任務——兒女很需要你們

老人退出工作之後,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不如以前,感覺自己是個無用之人。這時候子女的需要可能是他們最重視的成就感的來源。如果子女表現的很依賴父母,那麼父母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當世界都拋棄我的時候,我還能為我的子女而活。子女不要因為孝順而怕麻煩父母,相反,這時候他們很希望你們麻煩他們。

舉個例子:我的奶奶每周最期盼的就是我的父母周末去她家裡看她(我一般在外地,不常回家)。每次都會提前好幾天打電話問:「這周日想吃啥?」我爸媽之前都是怕她一個80多歲的老人再去做飯會很麻煩和危險,就都說:「家裡有啥吃啥,隨便。」但每次奶奶都還是費盡心思去很遠但是很大的菜市場買她認為他們喜歡吃的菜,還要問我父母菜做的如何,父親囑咐她不要去那麼遠的菜市場買菜,大年紀的不安全,奶奶偏不聽。有一次和父親電話閑聊的時候我知道了這件事情,我就說:「你想讓奶奶更開心一點的話,不如你試試每周主動給她報上菜單,挑一些流程簡單食材好採購的菜品,告訴她你想吃,反正她都要麻煩,不如讓她覺得你更需要她,還不會讓她太累。」父親照做了,總是讓奶奶做在家旁邊菜市場就能買到的簡單食材的菜,硬說自己愛吃這些,吃了之後還老誇奶奶。果然,奶奶沒有以前那麼緊張做菜這個問題了,也不會經常去捨近求遠跑更遠更大的菜市場買菜了。與勞累相比,感覺到被兒女需要才是老人們能看到的活下來的價值。

二、給他們的忠告他們不聽?孫子孫女出馬!

隔代親可以給他們額外的動力。往往子女的勸誡他們不會聽的,因為總會有個思維定式:「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我還要聽你的?!」不過如果這些勸導是從孫兒嘴裡說的就不一樣了,隔代親可以讓老人無條件的服從這些勸導。

所以很多時候,不用去和老人硬碰硬,把自己的孩子(如果有的話)搬出來賣一下萌,可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抽煙問題,老人不願意出去參加家庭遠足,老人不願意吃藥等等。孫子孫女一出馬,可能一句話就讓老人乖乖聽話。「孩子是家庭很好的催化劑。」這句話不光適用於夫妻之間,也適用於父子、母女之間。

三、多鼓勵老人——你做的很棒,你還是不減當年!

很多時候父母最怕孩子說:「你不懂"、」你這想法過時啦!「,一聽到類似這種話,老人就會越發覺得自己沒用,雖然那不是真的,但是老人也會很反感。所以耐心的幫助老人學習他們需要的東西是很必要的,而不是不耐煩的一兩句話搪塞開去做自己的事情。畢竟,他們在我們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耐心的教育愚蠢無知的我們十幾年呢!~

同時,還要多去給老人「洗腦」,告訴老人他們還有機會學習新鮮事物,而且這些對他們非常重要!比如:「你看,隔壁王大爺都會用微信了,跟孫子聊天可開心了!你比他聰明多了吧,肯定一學就會!來,我教您!」

四、在上面幾點的基礎上,跟老人一起培養一個愛好

可能你會說沒時間要工作,可能你會覺得很難培養,父親母親是個老頑固。那麼首先我們跳出這個圈子,跳出這個定勢思維,將老人當做自己的朋友一樣,邀請他/她一次,不去,那麼就尊重一下,不去就不去,下一次再邀請。多邀請幾次,而不是老人一不去就給貼上標籤:「你怎麼那麼不願意出去玩啊!你這樣不行啊!」請將他們當做真正的朋友去對待,去尊重。不要拿孝敬和愛作為自己蠻橫的借口。

人生就像一個圈,而家人之間就像環環相扣的圈,父母走過的路自己也可能將走一遍,將心比心,彼此才能活的更輕鬆和幸福。

以上是一些簡單的方法,具體問題還需要具體分析,如果題主有哪點不理解或者沒有解決您的問題,可以給我私信或者評論,我們再慢慢研究。


題主描述的情況在我身邊也有發生。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本質不在於「長輩」或「老人」這個身份,而在於人本身思維的慣性和惰性以及心理、生理和環境因素造成的影響。拒絕嘗試新事物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廣泛存在的現象。就算對我們來說,坦誠接受新事物有時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經歷了社會突變的長輩呢。

我能列出的有可能不願意學習新事物的原因如下(以下老年人指的是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老年人):

1、旁觀者看來非常簡單的東西對老年人來說並不簡單,具體原因太多,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混雜(比如過去接觸類似事物時遭遇挫敗,傳授新技能的人有意無意地打壓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學習者過於自卑覺得自己肯定掌握不了這個技能,等等);

2、在老年人的主觀意識中,新事物帶來的便利不是必需的;

3、在老年人的主觀意識中,新事物帶來的便利與他學習新事物所必須的付出是不對等的;

4、老年人不喜歡這個新事物,不想嘗試。

人有思維定勢。可怕的是,接觸的新事物越困難,就越可能不願意接觸新事物,大腦就越不容易學習新事物,再遇到新事物就覺得接觸新事物越難。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腦子是越用越活的。

所以答主能給出的建議就是,題主可以多和父母溝通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需求,比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希望你為他們做些什麼。如果得到了一絲有用的信息,就可以想辦法用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去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接觸理想。

因為不管是父母還是什麼人,選擇生活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這是旁人無法替他們決定的。他們如果真的想要改變,那就會改變,就算特別困難,也多少會付出點行動,而為了改變而付出行動有可能造就不枯燥的生活。

另外,這種問題最適合中老年知友來現身說法了。

以下是我對題主標題的一段分析。不是學哲學的,不是學倫理的,不是學邏輯的,以下推理已盡我所能,如有錯誤歡迎指正,有其他觀點歡迎交流。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老年人往往心理上非常懶惰, 拒絕嘗試新事物,哪怕這個新事物及其簡單而且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

換成陳述句就是:哪怕有一個新事物極其簡單且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老年人也往往心理上非常懶惰、拒絕嘗試它。

其中主體是老人,客體是新事物。

此題中老人具有以下特點:

  1. 心理上非常懶惰;

  2. 拒絕嘗試新事物。

此題所選新事物具有以下特點(對不簡單的或不能對生活帶來方便的不予討論):

  1. 旁觀者認為這個新事物極其簡單;

  2. 旁觀者認為這個新事物能給生活帶來很大方便;

顯然老人不全否符合其特點,且除了老年人之外的群體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將範圍從「老年人」縮小為「有些老年人」再擴大為「有些人」,先考慮這類人做出此行為的普遍原因,再考慮老年人群體的特殊原因。

把陳述句改成:

哪怕一個新事物極其簡單且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有些人也往往心理上非常懶惰、拒絕嘗試它。

這句話隱含著一個條件:如果旁觀者認為一個新事物極其簡單且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那麼作為主體的人就不會心理上懶惰,會願意嘗試它。

顯然這句話是不成立的。原因如下:

旁觀者的主觀感受不可代表主體的主觀感受;

即使一個新事物對主體而言極其簡單且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作為主體的人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心理上懶惰,不願意嘗試它。

因此,人們是否接受新事物與新事物的容易與否、能否給生活帶來方便並不完全相關。

建立一個新命題:有些人不願意嘗試新事物。

可以肯定的因素:

人本身具有心理定勢,更傾向於使用已知的、熟練的方法解決問題。

考慮可能的原因:

1、旁觀者看來非常簡單的東西對主體來說並不簡單,具體原因太多,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混雜;

2、在主體的主觀意識中,新事物帶來的便利不是必需的;

3、在主體的主觀意識中,新事物帶來的便利與他學習新事物所必須的付出是不對等的;

4、主體不喜歡這個新事物,不想嘗試。

這是我目前能夠想到的幾個原因,如果有其他想法歡迎評論討論。

以上原因放在老年人身上是成立的。如果學習新事物變得困難,人們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萌生退意。生理原因可能和大腦可塑性有關,推薦閱讀大腦的可塑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差嗎? - 心理學 - 知乎中This Is Not Tina的答案;心理因素涉及的更複雜,和主體的性格、經歷、身處的環境都有關係。

最後反對高票所說

我堅信長輩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都是因為子女不好。

題主在問題中有說到他和父母具體是如何相處的嗎?沒有,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有這幾句對話而已,根本不能判斷題主態度如何。

就算在年輕人里,拒絕接觸新事物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且其中很多人也並不是被別人的不耐煩打壓了積極性。不願意接觸新事物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是單純哪一方的問題;小輩煩於教長輩新事物的情況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您覺得都是小輩的錯誤,這帽子恐怕也扣的太大了些。


那是因為老年人的圖式已經很好地解釋他所認識的大部分世界,他覺得你的圖式沒有明顯地優於他原有的圖式,就沒有必要去經歷迷茫和痛苦來改變已有的圖式。


人都是趨向於做自己擅長做的事,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越來越懂得自己擅長哪些東西。

我小時候,北方還沒有集中供暖,家家還必須自己生爐子,我父親常對我講:生爐子是一個生活必備的技能,你不會你就得自己挨凍。而「生爐子」這項技能,對於我來說就是新鮮事物,然而我並不願意去學習,我認為,作為學生,主要任務是學好語數外,而對於「生爐子」,第一,我不擅長,第二,我也不想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北方開始集中供暖,家裡也再也不用生爐子,這項技能也就這麼淘汰掉了,這當然都是後話。

後來,家裡的電腦漸漸變得卡頓,需要重裝系統,我父親不會,求助於我,在當時,GHOST系統已經橫行,我已經給他備份好了一份系統,內裝的他炒股所需的所有軟體,重裝系統只需要把盤放在光碟機里,點2-3個鍵,其他的都默認自動安裝,如此簡單,我教了我父親不下10遍,他到現在也沒能學會,因為他就不擅長。

我父親精通汽車,後來我買車的時候他給我普及了很多汽車知識,包括汽車歷史、汽車構造、汽車動力等等,我不想學,也不願意聽,於是乾脆把錢給他讓他幫我選,我父親給我選的車,開到今年是第四年,沒出過一次問題,他果然擅長這個領域。

所以,與其去逼他們去接觸不擅長的東西,倒不如用你自己擅長的事情去多幫幫他們。

嗯,沒錯,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媽也是這樣的,我教她什麼,她都說她老了學習能力差學不會的,事實上她才46歲啊,可這句話她已經說了十年了。


很多時候並不是老年人拒絕接受新鮮的事情,而是新鮮的事情能不能帶給他們帶來什麼顯而易見的好處,

1. 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是否普遍?

我認為,還是相當普通的。可是可是,君不見,12。12馬雲叔叔家的大活動,當中參加的中老年人不少啊,而且參加的中老年人占的人數比年青人還要多。為什麼啊為什麼啊。不能說這不是新鮮的事情吧。

2. 如果是,為什麼?我們老了也會這樣嗎?

我腳著很有可能我會變成這樣呢,今天和朋友去KTV,想想我一個80後,每次去KTV點的歌也就那麼幾個明星的,基本上變的可能性都極少極少,現在流行的吳亦凡啊,TFBOYS,也就聽說過他們,完全就沒有聽過他們的歌啊,我很多時候,人在年青的時候,接受的新鮮的事物快,學的也快,但年齡一點一點的變大,就漸漸的,U KNOW。

3. 如果不普遍,我父母為什麼這樣?

4. 如何讓他們的生活更充實一點,至少,抱怨得少一點?

要讓他們意識到在短的時候內會有成效,然而其實,我也不知道,可能他們需要的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和結果。

以上,讓大家見笑了。


1,2:當你奮鬥累了,坐在躺椅上曬太陽時,你兒子覺得你懶,想讓你出去跑兩圈,或者叫你做點智力遊戲鍛煉大腦,你作何感想?

3:你父母你都不了解,我們如何能了解?

4:抱怨,來自於生活中對其他什麼的長期依賴,以至於自己缺乏足夠的主動性去創造。但,有時候家裡抱怨兩句,是一種生活樂趣,是情緒的發泄而已。

至於你家什麼情況,自己再看看,再想想吧,盡量用現實發生的什麼事情說話,而不要拿一堆自己的主觀看法扔出來以為這就是事實。


缺乏控制力量會讓人畏懼


老年人的流體智力下降,表現為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東西的能力不及過往。在學習新東西時常常體驗到挫敗感,所以不願意做您說的那些事。這是老年期發展的普遍規律,當然也有極少數的長輩不一樣。

您說的怎樣讓父母晚年期的生活更高,可以看看父母以前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是什麼,從此處著手為其建立新的社交圈子。


做作的隨感11.21

今天是在金融行業上班的第二個季度的某一天,工作了,好像時間也就隨著被分成了四個季度,工作、生活中滿滿充斥著的都是按季度分下來的任務。

最近的工作任務是——給商戶免費做二維碼收款。

起初,新任務下來時,曾在腦子裡短暫地過了一遍二維碼收款的優勢。感覺,比起勸人把錢放到銀行做產品,這個「二維碼」還是簡單的多。一個理由是緊跟時代步伐,形式快捷方便,站在「支付寶」、「微信」,這些前人的肩膀上,做起來總是容易些。另一大亮點是:免費!免費辦理、免費的卡、免費的簡訊息提示。後來,慢慢才發現,一切都是我自以為了!

先來說說這自以為的「快捷方便」和「站在前人肩膀上」。支付寶、微信這些第三方支付形式的形象早已在群眾心中根深蒂固了,好像所有的理由都不再是理由,他們拒絕接受更多「二維碼」的出現,即便是銀行。曾經認為免費的東西,誰不愛,但現在社會太亂,人們的警惕性,也就隨之猛漲。只有真正需要的人,「免費」對他們來說才能散發出它應有的光環。否則,更多的時候,人們還是很理智的。其實後來想想這些也都能理解。

做了一段時間的二維碼了,雖然一次次被拒絕,也會生氣、懷疑自己。但冷靜下來想想,那一張張無知而又固執的臉才更讓人害怕。社會在發展、在進步,但是與之相對的,總有那麼一撥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與其說他們是被社會拋棄,還不如說是他們拒絕了社會。他們中大部分的人,都會自怨自憐,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甚至自嘲自己是「文盲」、「殘疾人」。但是否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這樣嗎?在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們總是喜歡說,有些學生,吊在懸崖上,就快要摔下去,不爭氣,自己不要好,別人怎麼拉,也救不了你。反觀現代社會,那些吊在懸崖上想要往下跳的,默默地都已經換了一批新的主角。我們去做二維碼,自己也會先過濾一遍人選,這樣可以增加成功率,提高工作效率。往往看起來年齡偏大的人,他們普遍偏保守,接受度低,這是被我們直接放棄掉的主要原因。我們一開始也並沒有這麼高的「覺悟」,總是秉著不放棄的原則,挨家挨戶地問,但時間長了,被拒絕的多了,也就慢慢總結出來了。在拒絕我們時,他們是佔據了主動權的,但如果直接被人忽略掉,不知這些叔叔阿姨會不會有那麼一刻有被世界拋棄的感覺。今天因為這個理由被忽略,明天是否會因為其他更多的理由,慢慢被世界遺忘。就好像,你給路上的每一個人發一束花,但是,偏偏毫無預示的跳過了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內心是否會感到奇怪和懷疑。路人甲乙丙丁的遺忘,也許並無大礙,但是每當這些年長的父母,意識到手機的重要性,想要讓兒女教其使用時,大部分的子女心裡早在某種層面放棄了他們,得到的基本上都是,「唉,你不會的,別亂點,」、「沒時間」等推托之詞,想到這裡,不由讓人覺得心寒。

社會不是動物世界,它是公平的,適者生存,它從不因年齡而定義生存者。那些拒絕新鮮事物的、新活法的人,五六十歲的中年人卻佔據了很大的比例。他們往往一聽說使用手機,還沒弄明白原委,就拒絕聽到更多的話,無論這件事是否為你節約更多的時間、金錢。

一個阿姨,跟我吐槽過她一個年齡較長的姐姐。凡是涉及到電子設備的東西,這個姐姐,一律排斥、拒絕。可是這個姐姐,卻未想過,她並不是下一秒甚至不是明天即將與世長辭,社會分分鐘都在變化,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殼裡,真的能以不變應不變嗎?也許結果只能是,身在都市,卻依然只能被動地與社會脫軌,與親朋好友疏遠。

很多年長的家長,總覺得與子女的共同話題和溝通越來越少,子女也總覺得與父母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有一天,父母拿著手機跟你討論刷微博,跟你展示新拍出來的照片,而不再是家長里短,也許會很大程度地減少一部分的代溝吧。

寫到這裡,只想說,好玩的東西那麼多,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玩?


其實他們只想和你多聊天,讓你多陪陪父母吧,他們需要你啊


我爸媽就很實際 在他們看來付出與看不到的回報 不如墨守成規 或許是與我們交談的又一個由頭


我的姥姥當年沒什麼事的時候,是我好友里QQ農場前20,當時QQ農場最火爆的時候我300個好友有250個在掛農場,包括黃鑽氪金用戶

我的姥爺和他的老夥伴們一直都是用QQ語音約,不用手機的原因是因為看不清


大腦退化了


小時候我們不懂有爸媽,有老師,有同學。

現在爸媽不懂,有誰?

可能是我說的不夠清楚吧!

我們小時候不懂,父母,老師都會接近全力的幫助我們,讓我們去學習。

等到後來,和朋友一起,學會了上網,之後很多都漸漸的懂了。

父母卻不能,他們沒有長輩去教他們了。

而同齡的人也大多不懂,他們甚至不知道該從何學起!

而我們呢?我們忙著生活,忙著休閑。我們對父母的關愛真的太少了。我們時常不耐煩,我們常常後悔沒有和父母說更多,沒有耐心去教導他們,最後卻還是死性不改。久而久之,他們也再也不願意問我們了。

對於天下的子女來說,虧欠太多,想去幫助的時候卻又時常的不耐煩,之後又時常後悔。

人本來就是如此糾結的生物,趁著父母還年輕,耐下自己的性子吧!


我覺得他們也許只是想撒個嬌...想獲得關心?之類的...


帶他們去體檢,看看腦部是不是有萎縮,老年人多少大腦都會存在缺氧問題的。

我媽也是一樣,以前我媽什麼事都難不倒可聰明了,智商高,心明眼亮八面玲瓏;現在。。。。今天還和我在電話里吵堅決不用網銀,說弄網銀錢會被偷走,而且我相信她也不會弄,應該教也學不會(和你說的非常的像,哪怕簡單的東西都不會弄,不願意弄,就要依賴我爸)。她現在和年輕的時候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我外婆老了輕度老年痴呆外公腦萎縮,他倆年輕時候都是知識分子,老了哎。。。我媽體檢出來大腦供血不足。。。

僅供你參考吧。


學習是件苦差事,需要愛好支持。辛苦一輩子了到老了被指使干這干那,這感覺跟小時候父母逼你去上所謂的興趣班一樣一樣的(風水輪流轉,終於輪到你們了,哇哈哈哈哈)。而且這其中最讓老人傷心的感受就是:不被尊重!題主您父母應該屬於高級知識分子,人家以前都是很牛x的人物,退休了如同虎落平陽被犬子(女)欺(在古板老人的心理,孩子再牛,也也是孩子……),說人家這也不行,那也不會,學學這,學學那,你覺得你爸媽是啥感覺呢。

對於高級知識分子,退休是道坎。

至於該怎麼做……天晚了,睡一覺明天再說。


推薦閱讀:

中國的養老體系具體是怎樣的,現階段的主要問題可能是什麼?

TAG:心理 | 老年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