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中隔扇、隔扇門、推拉門有什麼區別?日式障子和以上三者又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古代並沒有確切證據推拉門起源於我國,那隔扇或隔扇門是可以推拉的嗎?還有格子門跟隔扇又有什麼區別?日式障子又跟他們有什麼區別?


隔扇通常來講就是指隔扇門,不過南方一些稱呼中檻窗也可以叫做隔扇。格子門是隔扇門的一種,屬於簡單版本,隔心及枋框無太多裝飾的,算是比較古老的做法。國內這些隔扇(門)通常為平開,傳統工藝中幾無推拉做法;而隔扇檻窗則除平開外還有支、摘、掛等開啟方式。

日本傳統建築中常見門窗大概有障子、蔀戶及唐門幾類,此外茶室中還有躪口等特殊做法。

其中,蔀戶實際上更接近大陸的支摘窗扇,構造工藝上也與格子門相近。打開方式上:摘窗的開法是相同的,拿下即可。但上懸部分則不用支的方式,而更多是靠從天花垂下的鉤子或繩子懸掛,且與大陸只朝外開不同,日本內外兩種方式都存在;

蔀戶

唐門則就是大陸平開的板門,區別只在於其雞棲木伏兔等固定構件安置於室外,門朝外開。出於工藝較精等級較高及外開擋緣側(檐廊)處通行等原因,通常為儀式性門,平時不開啟;

躪口做法則據說從船而來,工藝較奔放,兩塊半的板拼接組成,推拉開啟。尺寸較小,需要跪地彎腰進入,意義上為茶道開始前保持謙恭的心境,實際在早期設計目的或許還有防止來客帶腰刀等進入的作用(茶室中空間較小,人與人之間距離十分親密,雖然要求在此互相平等,但高位者還是需要做些防範)。

躪口

前面這幾類是標準意義的門窗。

障子,無論明障子與奧障子,從空間與構造意義同時看,或許更應傾向於將其看作可打開的牆

障子可以連續使用以完成對空間的分隔或包裹,此其空間意義。

具體做法與中國傳統建築中四白落地時牆體旁所附加木格裱糊類似;同時對於日本高床式建築(干闌,底層架空)來講,架空意味著其上方不大會再出現磚與土牆,而全部是木邏輯的牆體建造,此其構造意義。

至於障子與隔扇之間的區別,除門窗與牆體的空間邏輯區別外,還可概括為兩點:即開啟方式的區別和寬高比的區別。

開啟方式區別具體表現是:隔扇(門)通常平開,而障子為推拉或拆卸。這兩者區別成因在另一題曾回答過:知乎用戶:為什麼中國的古代建築沒有日本或韓國樣式的推拉門?,在此複製:

牆地關係

大陸地區由於與其他文化交流較多,逐漸推廣的胡椅胡凳胡床等高足坐具,使得對地面要求不高,門檻/地栿等構件並非作為建築之必需(門軸固定方式並不必然需要地栿),牆體也可以持續土作或者磚作的邏輯,牆體因其構造特徵而難以與推拉門相適應;而在日本,寢殿造書院造兩種類型最大特點是其高床特徵,即架空的地面層——這一架空屬性意味著,在地面需要大量的木方承重,這也為十分需要門下框/敷居(滑槽)的推拉門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架空也意味著其上方不大會再出現磚與土牆,而全部是木邏輯的牆體建造。而若如前面答主所引用的考古復原,木骨泥牆中出現推拉門的情況,即便可能出現過,也因其過於異於損壞(門框的固定關係、門框在泥牆中的防腐措施總歸不如純木構架空的建築邏輯)而不會被大量選擇。

樑柱關係

寢殿造與書院造因其空間觀念或朝向庭園的特徵,建築室內呈現出極為乾淨的狀態,在解決傢具問題時,所有棚/架/儲藏等均布置於空間中與風景相對的一側,甚至集中至建築空間的中心並進行與建築共同設計製作的操作,這就使得建築結構被拆分,樑柱尺度傢具化

為更好地與各個方向的木構件相交接,最終放棄了圓柱抱框的方式而選擇了與日本前期以及中國不同的方形截面柱子,這也更利於推拉門的出現及使用;

而後,鴨居與長押居於其外,形成立面上與中國不同的強枋弱柱的形態,也使推拉扇越過柱位靈活使用成為可能。而中國建築或者日本早期建築中,圓柱與細枋等特徵對於推拉門而言並不適用。

空間關係

繼續說高床建築,因席地起居,對地面材質要求則越發高,不同於中國曾經席地起居時的筵席制度,日本在這基礎上室內直接徹底走向滿鋪榻榻米,室內各個空間都受榻榻米模數影響,且全部為榻榻米的空間——這使得方柱出現更為必要,否則會出現榻榻米與圓柱交接問題;同時,若為平開門,其與榻榻米交接之處席子必然產生大量磨損,且因相鄰空間均為榻榻米房間,平開方向的選擇顯得尤為困難;此外,為適應起居特徵及接觸與保護榻榻米,人們進入室內的必要程序是脫鞋,這便限制了人活動的區域——在希望接觸室外時,檐廊/緣側處空間也同樣為木地板,但因其上方屋頂出挑距離限制,緣側處寬度不大,這也令平開門的使用十分尷尬——朝內開磨席子,朝外開擋路。所以在光凈院客殿中,外面兩處唐門的使用帶有十分儀式性的特徵,而平時均用推拉門活動。

上述為推拉與平開之成因區別,可拆卸之成因則在於,障子本身的做法如前文所言,為白紙裱糊的做法。這就意味著需不定期維護——重新裱糊修整,同時還可更換障子上的書畫等。而可拆卸的好處在於,首先可以將不同障子分別進行維護,而不必破壞整體;其次,對於裱糊工藝本身,拆下來放平裱糊也比作為門或牆豎立著進行裱糊操作更易於控制。

推拉與榻榻米關係

拆卸障子除開取景外另一層意義也在於對障子本身裱糊的維護工作

而隔扇與障子之間寬高比之區別(隔扇寬高比通常為1:3及以上,障子則通常更接近方形甚至呈扁寬狀),通常會被認為是兩種審美差異帶來的空間趣味,即日本更強調水平性特徵。

但這種解釋過於蒼白,只能解釋後來為什麼一直這麼做了而無法解釋憑什麼一開始選擇這麼做。

依然可以從打開方式及材料性質方面將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中國的平開隔扇,由於懼怕磨損,所以通常置於門框之上與地面並不接觸,這就意味著其打開後相當於懸臂,所以可以高但不能寬,否則難以保證強度;而日本的障子,由於是推拉,移動時為水平方向用力,所以可以盡量寬而不能高,否則中部強度不足容易損壞。這樣,兩者的區別便產生了。

此外,對於日本建築來說,無論內法制還是真制從柱網開始設計,建築中細的方柱本身高細比問題需要解決,解決方式就是加橫貫連接從而加強整體剛度。同時又要便於出入,於是長押高度基本也就固定了,即在人身高以上一點。逐漸,這個高度會趨同形成固定數值以便工匠施工計算。

門框高度固定後,障子高度才跟隨著固定,這是一個使用-結構-使用的設計過程,而不是直接先固定門的高度而反推結構的過程。

@老九葉老師答案中對障子的巧妙利用描述得很清楚,但還是需要糾正一下該答案中的第二段,目的和結果不應搞混,即:

這並不是以抗災為目的的模塊化設計,而是它本就已經是模塊化的,在災時剛好可以臨時使用

——高度相同的幾個障子,寬度即便稍有不同,總能圍合出一些臨時區域。

畢竟它本來就是牆。


沒有具體研究過。說一個前幾天上課學到的點吧,有點關係。

其實這是一個很巧妙的,可以循環利用的,以抗災為目的的模塊化設計。

日本用可拆障子門的一個原因是:

發生地震的時候好跑出去,可能的話同時順手把門拆下來帶出去,如果來不及就地震結束後回來拆;

地震之後如果房屋損壞,無法繼續居住,可以用障子門搭成簡易板房,也可以當做床板;

之後的災後重建中會先把大家的障子集中起來,建幾個大型的臨時居所(老師當時給我們看的圖裡還有洗澡間,男女混用畫面不堪直視);

在每家每戶完成自家房屋重建後,就把臨時居所拆除,各自把障子拿回家,裝在自己的新房上。

以上,

過幾天去看一看能不能找到那張圖。


推薦閱讀:

日本現代建築是如何繼承傳統與融合地域性特色的?

TAG:中國建築 | 古建築 | 中國古建築 | 日本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