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哪些普通人應該了解的投資理財風險?

有沒有什麼容易理解,簡單實用的理論?


在被英國殖民的時代,印度德里城裡有很多的眼鏡蛇,蛇患四伏,危害人畜。於是,政府就拿出賞金,懸賞死蛇,希望可以發動群眾來消滅毒蛇。

剛開始,懸賞政策效果顯著,眼鏡蛇數量大為減少,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捕蛇的賞金獵人。但是,很快就有人發現,搜捕野蛇既辛苦又低效,不如養蛇來換賞錢。於是,捕蛇人紛紛轉業養蛇。

可是這樣一來,政府雖然收到大量的死蛇,蛇患卻沒有減輕。養蛇場在城裡遍地開花,問了問歐陽鋒也不在附近,政府再傻也明白過來了,於是趕緊取消了賞金,打算另想辦法。

政策一變,養殖場里的蛇都變的一文不值,廠長紛紛帶著小姨子跑路,工人們難以為繼,只好把蛇都給放生。一時間,德里城內滿城毒蛇,百姓和牲畜傷於蛇口的比往年還多,蛇患反而更加嚴重了。

毒蛇太多,以至於吹笛子逗蛇成了街頭雜耍,也算是實體經濟失敗之後升級到文化產業。其實,如果養蛇人知道在東方的神秘國度有一個叫做廣東的地方,他們可能會上中央七套《致富經》。

總之後來,金融學中就把這種錯位的激勵措施稱為「眼鏡蛇效應」。

柳宗元《捕蛇者說》里的捕蛇人應該沒學過金融。祖上幾代都死於蛇口,他卻還老老實實去抓野生蛇抵稅,根本沒想到還有印度人這種操作,看來中國人確實老實淳樸。

這裡之所以談到眼鏡蛇效應,其實是因為前陣子投資界的一樁公案。

兩個多月前,巴菲特一如既往的公布了今年的年報。除了照例恭維一下客戶,誇獎一下團隊以外,今年的年報還有段特殊內容,是關於一場長達十年的賭局。

2007年,巴菲特曾經炮轟整個對沖基金行業,扔出100萬美金籌碼,要跟對沖基金的業內人士對賭。賭局的內容是,以10年為期,看看到底是對沖基金的收益高還是標普500的尋常基金收益高。

所謂對沖基金,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高富帥的投資機構,其人才實力比頂尖投行更深厚。這裡聚集著世界上最優秀的數學家,經濟學家,交易員。不光入行的門檻高,連客戶都要經過篩選。美國的對沖基金,不光要求客戶要有高凈值,還要求20萬美金的年收入(已婚的30萬)。總之,就是從裡到外都是一副精英俱樂部的樣子。

反觀標普500指數基金,基本上就是把標普500隻股票按同等比例每隻都買一點,雨露均沾,也不需要啥算計,就是相信人類文明會持續進步。有錢不知道放哪的時候就可以買點,跟餘額寶差不多意思。

巴菲特的這場賭局,就像是拿尋常鐵劍叫板別人的祖傳寶刀。但是,起初對沖基金沒人敢去揭榜,畢竟輸了就砸了招牌。後來,一個叫做Protégé的基金決定跟注,選出5支對沖基金來參賭。

到了今年,賭局到期,結果跟各位讀者猜的一樣,高高在上的對沖基金輸給了普通的指數基金,而且是一敗塗地。 Protégé 選的5支對沖基金居然全部敗給普通的指數基金。標普基金10年收益為65.67%,5支對沖基金平均只有21.87%的收益,還沒有馬爸爸的餘額寶收益高,簡直丟人現眼。

要說對沖基金的頂尖人才都很蠢,我是不信的。我有不少同學和朋友在做這一行,各個都是風刀霜劍里混出的人精,光憑簡歷就可以讓任何丈母娘點頭那種。

但是,這樣高大上的投資機構,收益怎麼會這麼低呢?

尋常的指數基金,每年不過收個0.5%的管理費,而對沖基金的收益模式叫做2/20。也就是說,不管是賺是虧,都要收2%的管理費,畢竟名校學費很貴,總不能白給你干。然後,在超預期的利潤里(超過4%的部分)要付20%作為紅包。看起來,投資回報越高,基金賺得越多,投資者和基金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這實際上是個標準的「眼鏡蛇事件」。

我們假設你把錢交給對沖基金經理小張,小張偷懶不幹活,存進餘額寶,一年到頭賺了4%。按事先商議的,小張可以拿到2%的管理費。但是,在你取錢的前一天,小張帶著錢跑去了澳門賭場,用俄羅斯輪盤賭賭大小。

對你來說,下注100,輸了就虧100,贏了只賺80,因為要給小張20塊的利潤。這買賣實在不划算。

但是對小張來說,他每下注100元,他輸錢只輸2塊錢管理費,贏了呢,就能賺20塊錢。

這樣一來,小張根本沒有規避風險的意願,只要他有一點機會,就會去以小博大,刀尖舔血,富貴險中求。

所以,對沖基金看似收益低,風險大,實際上是對基金經理最有利的選擇。至於投資人呢,在一開始被精英們說服之後,就註定要承擔風險了。

沒錯,對沖基金里有很多聰明人,可是不是誰都能駕馭的了他們。沒腦子的話,你就不是客戶,只是他們的產品。

然而,與其花功夫跟這幫人精勾心鬥角,還真不如買點安穩的理財產品省心。

就比如上文中跟巴菲特對賭的基金經理Jeff Tarrant,他難道不知道對沖基金是個什麼熊樣嗎?他知道,但是他在一開始就說了,他根本不在乎這區區一百萬。跟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拍賣價格都已經不止於此,他卻跟巴菲特吃過好幾次飯,再加上這次賭局帶來的知名度,誰還在在乎輸贏呢?

所以,當你把錢交給別人處理,特別是交給你比聰明的人時,都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看看有沒有錯位的動機讓你們利益衝突。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面由心生,心地帥良。

------------------------------------------------------------------------------------------------------------------------------

上知乎兩周年了,時間好快!前陣子看到群里有公關公司的人做自媒體廣告報價,我特別好奇的去問我的賬號報價是多少,人家回答說「你受眾太理性了,不值錢」。

我真不知道該為你們高興還是心塞。好在從來不打算用網路變現,最開心的還是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

我經常會更新日常生活在微博:老實人Blake


普通人實在想玩股票,一定要投資指數基金,不要投資個股。

這個不是我說的,巴菲特勸了好幾十年了。老生常談。

高票答案說的是管理人有舞弊徇私的可能性。

其實這個還好,畢竟人的事情,可以通過各種條款約束。

而且現在投資人也沒那麼傻,國內的私募基金100萬起投,能拿幾百萬出來理財人群中,傻子也少一些。比如我們去募集資金的時候,就有人提出,如果基金不掙錢,應當退回管理費的條款等等。

巴菲特之所以敢拿這個打賭,其實主要是因為主動投資基金的管理費問題。

即,即便所有管理人都是勤勉盡責的,我們仍應該選擇被動型基金。

而且這個不是一個經驗或感覺,而是可以嚴格證明的。

證明過程其實也很簡單,下面我用儘可能簡單的語言來一步步推論一下。

首先說明一下管理費。

目前基金可以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

我們常說的指數基金就是被動型,因為管理人只是「被動」地追蹤大盤或別的什麼目標指數,讓基金波動儘可能和大盤走勢一樣。

而所謂的大盤,就是一個平均指數,你就理解成市場的平均業績就好。

大盤漲他也漲,大盤跌他也跌,就差不多對了。

相反,主動型就是不考慮大盤,管理人主動選股,試圖跑贏大盤。

容易理解,主動型當然要多收點管理費嘛。

你被動型的基金經理,只要大盤包含哪些股票,你跟著買就是了,不用做什麼研究。

我主動型的又是盡調又是估值的,多麻煩,當然要多收點管理費了。

市場上主動基金最傳統的收法是,管理費按年2%,基金收益超過基準收益(比如年化8%)的後端超額收益部分管理者收20%。

=================================

好,現在在我們市場上,比如說有一大堆基金和投資者,統稱投資者。

他們的平均業績,就是市場的平均業績,也就是大盤。

此時,如果我們把被動型和主動型投資者分成兩撥人,那麼他們各自的平均業績是怎麼樣的呢?

易知,被動型那堆投資者的平均業績就是市場平均業績。

為什麼?因為被動投資本來就是追著大盤走的呀。

如果他們沒有什麼太大錯誤的話,業績就應該差不多等於市場平均業績。

那麼,基於平均的原理,另外那一堆——主動投資人——的平均業績也必然正好等於市場平均業績,即大盤業績。(這段如果理解不了,多想想就明白了,其實很簡單~~)

於是,由於主動型基金的管理費用(即管理人抽成)更高,所以投資於被動型基金的投資人的最終平均收益(到手)必然大於投資於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

證明完畢。

是不是很神奇?

=================================

那麼有人要問了,那主動型基金為什麼會存在?

答案是,因為有巴菲特這些人,這些能常年跑贏大盤的變態,

以及……額……更多的以為自己能常年跑贏大盤的韭菜。

這一個掙錢一個虧錢,一平均,就得到市場平均業績了。

而且,根據2-8原理,20%的人掙了80%的錢。

所以從數量上說,就有了那句經典的「90%的基金經理跑不過大盤」。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你很難判斷哪個基金經理是韭菜哪個是大神。

而且平均來看,你投資他們能獲得的業績就是市場平均業績——再減去他們收取的管理費和業績報酬。

所以,為什麼不投資於指數基金呢?

=================================

可能有的朋友馬上想到了。

誰說我分辨不出哪個是大神?

這不就一直有一個嗎?巴菲特啊。

這個當然也有人想到啦。

最近有一個說法就是「買股票不如買指數,買指數不如買伯克希爾哈撒韋 」。

伯克希爾哈撒韋,就是巴菲特的公司。

=================================

補充一些好玩的內容。

有小夥伴提到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是25萬美金一股,是真的嗎?

是真的。

至少BRK.A是這個價:

最高的時候,一股需要266445美金。

按今天的匯率1 美元 = 6.8556 人民幣,每股需要183萬元人民幣

如果按國內至少要買一手(100股)來算的話,則最高點買一手BRK.A至少需要人民幣1.83億元

驚喜不驚喜???

不過,這是美股,而且是BRK.A...

所以小夥伴們不用緊張,想買的話,我們可以……

誒~~~算了~~~~~就留給感興趣的小夥伴自己找到方法吧~~~~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1、機會成本。

小明好不容易攢足了幾百萬夠首付的錢,現在到底該不該在北京買房?小明的父母和各路親戚表示,買,必須買!房價只會漲不會跌,豈有不買的道理!

且不說中國的房價是不是鐵定不會跌,就算不會跌,傲視紐約倫敦的大北京的房價,在政府嚴控和雄安分流的大背景下,還能有多少上漲空間?

相反,如果小明花些心思,把這筆錢好好做理財,取得年化10%的收益或許不是難事。運氣好的話,給身邊靠譜的創業的朋友做一筆天使投資,那筆錢或許能翻上幾倍(幾十倍、幾百倍...)。

所以,即使房價真的不跌,把自己全部積蓄押在首付,而錯過了10%或者更高的投資收益,這中間的潛在損失,就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隱性成本,不會造成直觀的損失,但不容小視。對於我們每個人,我們所擁有的資金,其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我們所擁有和可調配的資源。投資,也可以看成是對這些資源進行配置。

對於小明來說,除了投資房地產和金融資產,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投資自己。念一個有含金量的MBA,完成那個自己渴望已久的職業轉型;相比起將全部家產「套牢」在首付里,每月辛苦供貸,失去了「環遊世界」的機會,或在想辭職時可以毅然說聲「老子不幹了」的資本,哪個選擇對小明的人生更有意義呢?

對於許多打拚在一二線城市、心懷夢想的「小明」來說,財富的原始積累不僅僅是錢的賬面增值,而是提高自己賺錢的能力。前者是標,後者是本,做投資時要想想自己有沒有本末倒置。

2、噪音處理。

P2P理財產品還可以買嗎?一定有人告訴你千萬別買啊。某某平台卷錢跑路的故事難道你沒聽過嗎?

但我說可以買。尤其是在出現了平台跑路,政府加強監管和行業整改後。那些股東背景雄厚、拿全了牌照、風控能力過硬、預期回報合理的平台,是值得信賴的。7%-10%的收益、便捷的操作流程,相比只有4%-5%的銀行理財產品(底層資產還往往很曖昧),絕對有投資價值。只要做到適當配置,不投入過多資金,不集中只投在一個平台上,風險相當可控。

再比如,你的理財顧問跟你強推xx基金,說基金管理人歷史業績如何優秀、這款產品如何熱銷,你這一分鐘不買可能就錯過了。但這些可能都不是有價值的信息:

(1)歷史業績優秀可能是處在一個水漲船高的市場,而現在市場已經變了。又或者你看到的業績是該管理人另一個策略的回報,而你投的這款產品是他們新建的團隊做的新策略,兩者沒半毛錢關係。

(2)產品熱銷有很多種原因:可能是管理人機構大牌,吸引許多小白投資者,並不代表實際操盤的團隊的投資能力。亦或者,該基金給的銷售分成給得特別高,理財顧問都傾力推薦,所以賣得好。什麼樣的基金會給高銷售提成呢?往往不是那些真正優秀、不愁募資的基金。

用以上的例子就是要說明,投資本質上是基於我們獲得的信息進行判斷。要做好投資,可以從兩個方面提高:一是提高信息質量,辨別和過濾低質或低效的信息;二是增強判斷的準確度。

後者需要經過長期鍛煉和結果反饋,是專業投資人擔心的事。但作為業餘投資人,可以花些精力在前者。因為我們所獲得的信息往往是散漫的、非系統性的,因此尤其需要降噪。凡事多想想為什麼,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有一個知名的基金經理說他做投資有一個「反向指標「:他有一個完全不懂投資、僅憑」道聽途說「買股票的姨媽。所以每次當他姨媽跟他熱情推薦某股票時,他就會回去做空這支股票。雖是玩笑話,但希望大家都不要做那個姨媽:)


普通人投資,信任銀行,證券公司等這些公司的產品。一定要區分什麼是他們公司的產品,什麼是代銷的產品。


先說普遍真理:

一、關於收益率

1、風險和收益成正比

2、風險和期限(靈活性)成反比

3、結合上述兩條:收益和期限(靈活性)成反比

簡而言之,期限越短,收益應該越低;風險越低,收益應該越低。

普通人可以把「餘額寶」收益作為一條活期產品的最高基準線,這款產品風險非常低(但不等於0),再以餘額寶為基準來判斷是否值得嘗試。比如說某寶現在3.9%,活期,那其他宣稱活期的,理論上來說收益率不會相差太大,如果相差較大,比如5%以上的活期,那麼一定在體驗上也做不到相同,比如說可能需要一兩天的時間才能提現(也就是沒有餘額寶那麼靈活的產品可能能做到高一些的收益率)

二、關於保本保息

*請記住,按照現在的監管思路,任何理財產品都不得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的各類理財產品。

詳見2017年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三、關於理財本質

*整個金融行業的邏輯是玩兒錢,投資人就是把自己的錢送給別人,別人再還一定的利息。

所以一定要多問幾句:請問底層資產是什麼(嗯,一定要這麼問,這樣顯得很懂行)

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特喵的不要給我吹表面的,你告訴我最終最終我的錢是投給誰了。

因為你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通常來說你只看到了表面的收益率,但是這個收益率和風險是不是對等的你是不清楚的。

假設他回答「投給一家很牛逼的基金」,那你請問他:這家基金最終又是去投什麼去了。投的什麼行業、什麼類型的東西。

假設最終他說:嗯這個資金最終是流向國家政策鼓勵的高科技企業了,比如...亂假設哈,人工智慧行業。

那麼你就去查這個行業是不是真的受國家鼓勵、前景如何。如果前景一片光明——那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這個行業這麼好,收益應該不會太高。

為什麼?又回到風險收益的問題了,一片光明的前景的行業,當然有很多金融機構都願意給他提供資金呀,還要用低貸款利率去搶呀,既然用低貸款利率去搶,當然不可能給到多高的理財收益咯。

再說個不普遍的歪理(但是有用,切記)

1、千萬不要被「錢生錢」這個邏輯套住

錢本身是不能生錢的!!!!

為什麼我要強調這個,是因為很多傳銷騙局就是打的這個旗號!以什麼MMM為主力。說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錢在流通中就是產生價值的!!你看你把錢存在銀行,銀行就把你的錢拿去流通了,銀行坐收暴利,只給你那麼一點點利息!銀行之所以不告訴你們這件事情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想讓窮人過得更好!!所以我幫你們的錢相互流通,就能創造價值,所以我們做的是公益,窮人們的錢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相互轉賬,在過程中就創造出了價值,大家都能獲得每月30%的收益

........放屁嘞!你倒是把你的錢從左手流通到右手再從右手流通到左手試試看能不能變多出來?滾犢子吧!錢必須要用於實際創造價值的事物上去才能有回報,光流通有個卵用。

2、...其實第二我還沒有組織好語言怎麼回答,等我想好了再來補充。

————————————————————(我是分割線)

第二點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應該叫...

「一眼望去就low爆的理財千萬不要碰吧」

給大家截取幾個例子

你就說,拋開驚人的收益率不說,就看風格,LOW 不LOW?浮誇不浮誇?丑不醜??

LOW到這種中老年字體、閃閃亮滿天飛的,不是傳銷就是騙子無疑。

那麼騙子為什麼不做高大上一點呢???

廢話,就跟簡訊詐騙「你兒子被綁架了速給我打錢」一樣,越是LOW的越能鑒別出易受騙人群,都這麼LOW了你還信了多看幾眼,立馬就能被盯梢上,再加上一些電話助攻什麼的,妥妥拿下人頭。

好吧,今天暫時寫到這裡,有什麼再想到的我會繼續補充。


如何擁抱理財中的風險

我們的小夥伴有一點好 ,勤快。

天天就抱著某寶某金所,看看基金,看看社區,偶爾還像模像樣地關注一下宏觀經濟新聞。

一旦有什麼活動的機會,那來得叫一個快。

不過,雖然看了那麼多,拖天遇到最多的問題還是:這個東西能投嗎?那個理財產品好不好?

難道玩理財都玩了那麼久,對哪種產品適合自己還沒有一點判斷嗎?

有的小夥伴說了,我知道自己適合風險不那麼高,相對穩定一點的產品,可問題是,什麼樣的風險才算是低風險呢?

這話確實也有道理。因為大部分理財產品重點都在標榜自己收益率多麼不錯,雖然有的寫了高風險三個字,可是實在看不出來這個風險有幾層樓高?

而且,同樣一個產品,對於你來說是風險高,但有可能換個人來又算是穩的。

比如,對於只會玩貨基的萌新,股票基金起碼算得上是中等風險以上了。但對於搞過配資炒股的大佬而言,股票基金起的作用卻是拉低平均風險。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對產品的風險收益比進行量化。

通常說到風險偏好,就是籠統地高、中、低,然而這樣並不足以指導我們的理財實戰。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嘗試把概念具體化到兩個數據上,風險收益比損失額度

所謂風險偏好,可以理解為你喜歡穩定安全地慢慢增值,還是喜歡拼著虧損的可能博取高收益。

注意這裡並沒有說短期還是長期,因為期限並不影響是否冒著炮火去賺錢的本質差異。正如在貨幣基金里放幾天賺點穩當的小錢,比較適合算作低風險偏好行為一樣,一口氣把錢扔進股市指望下一波牛市直接翻個幾番的想法,無論如何也不能叫穩吧。

所以,一個具體點的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量化出風險偏好,叫做風險收益比

含義是,願意為了1塊錢的收益,最大願意承擔多少錢損失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當投資的產品出現損失的時候,認為多少幅度是可以承受的,就能判斷它在不在風險接受範圍之內,或者說是否符合風險偏好了。

在現有的風險調查問卷里,通常也有這麼一個問題:當本金損失多少時,會出現明顯焦慮?其本質,就是在判斷投資者對風險收益比的承受度。

但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為了1塊錢收益可能願意承擔1塊錢損失,但為了100塊收益,可能就不敢想像損失到同樣的金額了。

再具體一點,花1000塊買基金,和花10000塊去買,心境肯定是不一樣的。

1000塊虧個50%,可能多半咬咬牙也就認了。要是10000塊虧上一半,估計有的小夥伴睡覺都睡不踏實了。

所以,還要用上我們剛才提到的另外一個指標,損失額度。它指的是你在投資中能承受的具體損失金額。

這個概念就很簡單了,你能接受在這項投資里損失的具體金額。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能客觀看待已經給出的高、中、低風險評級,從模糊的評級到具體的數字,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起碼你不會聽到一個低風險就興沖沖地投錢進去了。

在投資之前,能做到先算一下風險收益比,再根據自己投資的金額劃個底線,就已經算是有初步的量化思維了。

有了上面的基礎,我們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討論了。

我們經常聽到所謂風險和收益成正比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成立。

所以,就算你的風險偏好是高風險型,也要注意所選擇的產品是不是能提供與所冒風險相適應的收益。

因為高收益通常伴隨著高風險的說法是沒錯,但反過來卻不一定哦。

有這樣一種情況,雖然風險很高,但其實拿不到相應的高收益。用我們剛才說的風險收益比來說,就是面對著賺1塊錢的幾率,也許會損失2塊或者更多。

舉個不那麼恰當的栗子,假如咱們去炒股,走短線的路子,想好了一旦出現10%的下跌就該止損,那麼一般來說在10%的上漲時就該獲利了結,這樣風險收益比才是平衡的。

但如果沒有嚴格止損,就容易演變成長期套牢,這樣不僅損失的額度更大,資金被佔用期間還無法產生收益。

最重要的是,損失一旦變大就需要更高的盈利才能實現風險收益的平衡。而收益往往是無法控制的。這樣演變下去,要麼損益比會超過之前想好的損失額度,要麼最終損失必定超過收益。

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就是,當面對高收益的時候我們往往能警惕其中是否有高風險,但面對高風險操作時我們最好也評判一下它是否能提供高收益。

一個產品如果存在本金損失的可能性,那麼它一定要有比較高的收益期望才值得我們去投資。這才是風險和收益對等的完整含義。

有聰明的小夥伴會問了,按這樣的想法推導,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性,風險低但收益卻很高???

別急,還真有。

這個事情,其實正是一部分投資者天天琢磨的東西,叫作套利操作

原理很好理解,就是利用某種規則空檔,或者消息不對稱的機會,實現與所冒風險不相稱的超額收益。

注意這個超額,不是傳說中那種翻著跟頭賺錢的神話,而是超過同等風險水平的投資產品的意思。要是抱著無本萬利的想法去,那一定會失望。

而且,通常來說套利要求的是資金量大,操作頻繁,我們普通理財者去弄的話,不一定牛逼到哪裡去。

如果一定要舉個有操作性的例子,那就非貨幣基金套利莫屬了。具體怎麼操作,這裡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小夥伴請移步拖天的歷史文章。

總結一下,今天咱們其實聊了個這個圖出來:

所有的投資都能裝進這個圖的某一個格子,而我們在掏出腰包投入真金白銀之前要做的事情,按以下三步走就好:

1,判斷有沒有掉入高風險低收益的陷阱。

2,明確風險收益比:希望賺多少比例,最多承受賠多少比例。

3,明確損失額度:按具體能承受多少錢,確定自己的最終投資金額。


我覺得至少有以下三個知識:

一、高收益必然高風險。

目前銀行的一年期貸款LPR是4.3%、長期貸款是4.9%,優質的貸款項目還要下浮,國債也在4、5%之間,貨幣基金目前在4%以下,上面這些是市場上的一些低風險資產價格,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通常是投資於此類資產,收益率自然在4%上下,這才是真正的低風險產品。

市面上那些動輒7%、8%的固定收益「保本」理財產品,你就可以想見,背後的資產項目至少要9%、10%。現在真的是只要像樣點的企業都能從銀行拿到貸款,迫不得已用10%的成本從各種「平台」融資的項目,這得有多麼大的風險…

有人說了,簽的合同里是「保本」啊!好啊,保本…誰給你保本…

當然了,銀行發售或代銷的各類產品中,有一部分是投向於基金、對沖基金的浮動收益產品,可能會搏一點高收益。但是銀行現在的銷售管理十分嚴格,明確要求向客戶充分揭示風險、通過風險評估、年齡限制、歷史投資經驗等方面篩選客戶,並且通常要求全程錄音錄像。絕不會稀里糊塗的把高風險產品當低風險的買給客戶。至於最近某股份制商業銀行沸沸揚揚的飛單私售事件,那屬於嚴重違規了,不在此討論。

二、有些產品打著「私募」的旗號。

既然是「私募」就要有「私募」的樣子:

1、不能大張旗鼓的滿世界發單子貼廣告找客戶去;

2、不能5萬、10萬的扒拉扒拉腦袋就算一個,正規的私募投資起點很高的,起點通常在300W(還是100?)以上。

3、通常對客戶的投資經驗要求很高,連什麼是「理財產品」都不懂的大爺大媽絕不是正規私募的目標客戶。

那些打著「私募」旗號上述這些勾當的事情,實際上涉嫌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者「集資詐騙罪」

三、關於股票和股市的「價值」。

股票我不玩,技術分析啥的都不太懂,但是我清楚的認識到一點:

舉個栗子:市場上一共就1隻股票,一共有100股,十個人每人10股、每股10塊錢,這樣算下來市值1000塊錢,每人身價100塊。這時候來了個傻貨,用11塊錢買了1股,就這麼一件屁事,你猜發生了什麼事?股指漲了10%啊!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賺了10%、身價變成110塊錢啊!!其實股市的總價值就tm多了1塊錢,股票的市值跟吃瓜群眾一毛錢關係都沒有!賺錢的只有賣了1股的股票的那個人賺了1塊錢,其他人都覺得high的不行啊!

股票、股市賺錢,賺的就是先進來那些人、收割後面進來的眼兒熱的吃瓜群眾。

我不是說資本市場不好,我覺得自己得清楚自己幾斤幾兩:

1、風險偏好沒那麼強的,就選兩隻好基金/基金定投,專業的基金經理選時選股的能力無論如何要比吃瓜群眾強不少,就算賠了也比大多數人自己炒強。

2、願意炒的,也別指著股市一夜暴富。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拿出一部分錢參與市場就可以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有,一夜身敗的可能更多。

3、不要借錢炒股。

以上三點是最最基礎的,也是挺多人都不明白的事情,希望幫到你。


普通人投資兩條金科:

1 凡是收益高到讓你很動心的,風險一定大到你承擔不起。

2 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智商是絕不可能得到或者發現比周圍人更好的投資項目的。


簡單實用的就是繁華大街上或者深藏在某些商業大樓里的某些看起來很像銀行的某某投資公司,某某財富公司,只要結尾不是銀行結尾的,不管他給你10%還是20%還是25%或者更高的利息,哪怕誰誰誰已經拿了幾個月利息的,千萬不要相信,千萬別買。哪怕人家又是請你吃飯,又是請你旅遊,又是送你禮物,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尤其你假如年滿55周歲,尤其你兒女進入適婚年齡,賺錢不容易,棺材本一定要留著。

包括一部分會明確告訴你,我們的錢用來投資在河北某某科技公司,深圳某某高科技材料公司,北京某某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之類牛逼哄哄的好像很有錢途的名字。基本上都是空殼公司。

以上種種基本上就是給了幾個月利息就跑路的。


國有銀行投行部。雖然做過的項目不多,但我們乾的就是大家買的銀行的理財資金由我們去投放。

所以,買理財,請務必了解你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最終的投向是哪裡,這是了解一款理財產品風險的最有效的辦法。


說一個反常識的吧,周圍人都說好的,可能特別不好。

無論是做生意還是做投資,歸根結底都是一個低買高賣的過程,而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簡單的說熱門的東西需求量過大,尤其是短時期突然熱門起來的,由於沒有長期穩定的大量供給,價格一定是會虛高的,也就是突然間或者段時間特別火熱的東西,價格是虛高的,價高了要賣,千萬別買。舉個例子,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當時你能接觸到所有炒股的朋友當時都說股市好,大牛市,股市極其火熱,很多人用槓桿炒股。但是,當時進入股市的,現在基本都腰斬著呢。再舉個例子,12年左右我們當地非法集資頂峰時期,月息號稱7分(月息7%),高利息加上之前差不多兩年實際兌付的鋪墊,短時間迅速火熱起來,短短半年時間,從全市百分之十的人,迅速達到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投資,甚至於部分人砸鍋賣鐵的投。很明顯,現在都血本無歸。

然而目前國人的習慣,還是相信"口碑"。一個人跟你說股市好,你壓根不會搭理他。兩個人說股市好,你留心了一點。三個人說股市好,你決定考察一下,等四個人,五個人跟你說股市好的,你也考察完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投進去,千萬不要投進去,千萬不要投進去。類似股市,非法集資,民間借貸之類的姑且叫金融產品吧,當周圍人都在做的時候並且快速傳播的時候,千萬要謹慎,請你相信你收到信息的時候,已經是大量傳播過的,價格已經是虛高很多很多的。這個時候請管好自己的貪心。前幾個可能是真賺錢了,但是到你這兒,基本只剩下接盤俠的位置了。


看完上面的答案,好像年化百分之十是一件隨便什麼普通人都可以輕鬆獲得的回報率呢,但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幾年全中國最有權勢和智慧的人群,拼盡全力甚至不惜弄虛作假的成績是什麼?

gdp保八!!!


對於投資理財來說,真正對你負責的只有你自己,所以需要多學習理財知識,掌握各類投資品種的風險收益特徵,那麼哪些是普通人應該了解的投資風險呢?

1、道德風險。目前銀行理財經理、券商投顧、信託經理、第三方財富公司的客戶經理,都有考核和業績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推薦的是對自身機構和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產品,真正根據投資者的情況進行量身訂做的太少太少了,不然他們的高額提成從哪裡來,真正有職業道德的業務人員太少太少了,所以當你看到各類金融金融機構的人員時,不管他們對你多麼熱情,送什麼禮品給你,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

2、流動性風險。一般情況下,投資產品越靈活,流動性越好,收益應該是越低,不存在收益高、風險小,流動性好的產品,所以在做投資之前,應該對自己未來的現金使用狀況有充分的估計,目前一些貨幣基金等現金管理工具的流動性最好,固定期限銀行理財、信託等產品的流動性較差,而且一般不能中途退出,需要預防流動性風險。

3、市場風險。市場上各類金融產品都有相應的風險收益特徵,在作出投資決策前,應充分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並且了解投資該類資產可能的最大損失,我搜集了一些資料,把市場上主要的投資品種做了個總結,看完這張表,會有更直觀的認識:

4、信息不對稱風險。目前各類投資產品說明書都存在專業辭彙較多,普通投資者一般感覺晦澀難懂,不管多麼複雜,都應該清楚了解該產品的具體投向,知道底層資產是什麼。

5、資產集中化風險。美國一項研究表明,真正決定投資績效的關鍵因素是資產配置,可以按照個人風險承受水平,按照流動性、風險水平等維度進行合理的配置,例如普通家庭可以按照現金管理類資產20%,保障類資產10%,固定收益類資產40%,股票等權益類資產30%進行配置,當然這個比例可以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避免全部資金集中投資某一類資產。

6、法律和政策風險。一定要投資監管層鼓勵,有正規金融牌照,在法律許可的金融產品,所以市場上各類不知名交易所,各類第三方財富公司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謹慎謹慎再謹慎。

歡迎參加本人的LIVE投資理財:金融產品全梳理


說個常識

任何企業都是要通過販賣商品或提供服務來換取報酬的。

不管什麼理財公司和你說的多好聽,你就問一句話,你們怎麼盈利。什麼上來就是我們是國家還是什麼協會支持的,我們的產品科學有前景什麼的。都不如告訴你,我們是借錢開魚池,最後賣魚靠譜。

其次市場決定價格,不是產品本身價值決定市場。最近崔永元的那個什麼(那幾個字我沒記住),高價的牛肉,這裡不說理財了,直接說傳銷,明顯高於市場價的產品,不管是真有高附加值還是就是傳銷,基本都沒市場,中國沒到誰一個月工資賣一斤米的地步呢。

還有一種就是相互抵押,這裡普及個事,不知道國家出於什麼考慮,你看見的營業執照上,註冊資金100億,也可能那人只是實繳100萬。現在註冊資金分認繳和實繳。這裡具體我也沒操作過。簡單說動不動就什麼具備賠付能力給你看執照或者什麼抵押的,真的別信了。

http://weixin.qq.com/r/KSjYwA3EuFDHrUmj9307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必要了解系統風險、政策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之類的,以為一你根本不想看風險提示書里一段段的文字,二你知道了也很難去理解這些風險的運作方式。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兩點比較實用的風險注意點:一,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當然也存在例外,比如無風險套利,但是一般人捕捉不到。如果你對風險的識別夠充分,那麼可以通過挑選來獲得風險收益比最高的產品。如果無法充分識別潛在風險,那麼記住:收益越高的的東西風險越高。二,要有投資組合的意識,既然不同的產品收益與風險都不同,那麼最簡單對衝掉風險的方式就是將不同風險敞口的產品組合起來,投資一個組合,可以在適中的風險下獲得適中的收益。如果你不能準確衡量各個資產的配置比例,那麼記住:高風險的產品配置比例要低。在這兩個原則下去挑選理財產品更加適合普通人的風險偏好。


普通人的投資風險。。。亂聽知乎投資建議的風險算么?

這是這個問題的回答。

我不是討論買房是不是好的投資方式,只是覺得不能盲目認同吧?

1.每年10%的投資收益。聽起來很少,其實你能確保找到每年10%投資收益的項目么?大企業都不一定能,要是這個收益率的投資項目那麼好找,且確保這個收益水平,且一般投資者能投。我覺得很多企業就不要做了,投資這個項目好了。

2.投資給盆友天使投資幾倍,幾十倍,幾百倍。。。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吐槽。那拿不回來錢的概率呢?

3.楞要說機會成本。一般人哪有什麼作用大槓桿的機會。貸款買房的話,可以利用槓桿。房租,房租升值這些如果不買房也獲得不了,算不算機會成本?

不是說人家回答的就沒有可取之處,只是看個名頭就迷信也是一種風險。而且,你們天天都被騙的不知不覺。


那就圖文並茂,簡單實用告訴你。

風險,是所有投資里最常出現的詞。風險很好理解,就是有會發生損失的可能性。用投資的專業術語來說,風險就是可能影響一項投資的期終價值的不確定性。

就好比你買了個西瓜,也許不會擔心什麼。但是假如你買了一大車西瓜,你可能就會擔心這車西瓜會不會都是壞的?會不會一半是生的?萬一賣不出去怎麼辦?

而這些,就是你買這一車西瓜所帶來的風險。投資往往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正在投資或正在考慮投資的盆友,這裡有6大投資風險是不容忽視的。 一、市場風險還是買西瓜,假如你剛進購一卡車西瓜回來,就發現市場上到處都開始賣西瓜,導致西瓜價格下降,你這一卡車西瓜只能賤賣。這就是—市場基金供求情況影響投資工具的價格所帶來的風險。

二、公司風險A公司以製作小強葯出名,大家紛紛購買他家的股票。結果有一天,A公司被爆料出小強葯制假,根本殺不死小強。

導致A公司在市場上出售的小強葯都賣不出去,甚至投訴不斷,最後公司出現財務危機,而大家的股票值也就大量縮水了。這就是—一些負面的發展以致給其股價帶來不利的影響。

三、違約拖欠(信貸)風險這就是我們上期提到的債券風險。買了皮革廠的債券,結果老闆帶著小姨子跑路了,你說氣不氣人。這就是發出債務的人無法支付利息和本金的違約拖欠風險。

四、變現風險王小聰是有名的富二代,平時愛好就是收藏各類古董,既是收藏也是投資。

直到有一天(故事的套路都是這樣的),王小聰他爹的集團垮了,急需償還一大筆債務。

王小聰立刻想到賣古董還債,但是,古董這玩意不是想賣就能馬上賣出去的,找拍賣所又需要花費一大筆錢,無法直接變現。

五、兌換(貨幣)風險簡單理解就是,當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9比1的時候開始囤美元,結果囤了兩年人民幣兌美元變成了7比1了。再把美元兌回人民幣,那就縮水的不只一點半點了。

六、主權或政治風險這個理解起來更簡單,你買了S國的基金。結果沒過幾天S國發生戰爭,你的基金自然當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風險不可控,但是還是要記住:投資就像買雞蛋,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沒事做。隨便敲一段。

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是認清自己。

認清自己的需要

認清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超過自己能力圈去追求不需要的財富。

多可惜?

回到理財具體本身,最大風險我覺得是通脹。

中國的奇葩通脹一般每年6個點左右。

沿海地區達到15個點。

從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就是很多人逃離北上廣的原因。自己財富膨脹不敵通脹速度。

如果你為了保值增值那麼基本上要做投資而不是一般意義的理財。比如股權 地產 大宗 貴金屬等等

任何一個你能長期做到年化20以上的項目都是值得一生追求和學習的方向。

股權投資最複雜,需要一點點天賦。而且要早入行。主要風險在於一 央行如何在平衡貨幣供應和外匯壓力。二 實體經濟增速

地產 從供求關係入手 很容易解釋大部分的現象

貴金屬沒沒接觸過 略

大宗是玄學 美聯儲的態度是個黑體

當然,最最大的風險就是把投機當做投資或理財。如果你眼裡只有錢,那就比較危險了。

以上


個人的理解:金融的核心是風險定價。

簡單說就是,有一個投資品,其收益是百分之二十年化,同樣也有比較高的風險,你對它風險的評估是你是否購買的關鍵。

如果年化百分之百,肯定風險也相當,就看你對風險的估量和偏好。

非金融專業,請批評指正。


我就說一句,高收益等於高風險,低投入等於低回報。

現在國內的人太急功近利了。


推薦閱讀:

一筆投資告別窮游,讓說走就走更有逼格!
新聞說房產稅真的來了?你得看清這1個字… 丨周報
為80/90後開啟的下一個財富風口在哪裡?
最簡單快速判斷理財平台安全性的小竅門
你和伴侶為錢吵過嗎?這是一個詳細的情侶談錢攻略

TAG:投資 | 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