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人都缺乏自我意識?

看《超脫》裡面提到的,後來自己想了想,的確是這樣。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呢?


試著回答一下。

首先,一個人的自我是在和他人的互動中完成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我某種程度上是被別人(群體和他人)塑造的。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女性,那麼從小你就會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 外界環境的特殊對待,別人會像對待一個女孩子一樣對待你,並且對你有符合女性角色的各種期待,於是這種對待方式就塑造了你具有了女性的自我意識。

然後,你的自我意識也與你接受的觀念有關,如果你接受女性主義的影響比較多,那麼你可能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你的自我意識就會比較獨立自主和開放。但是形成比較穩定的自我意識需要深入的學習思考,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價值觀念,但是這對於快速迭代的現代社會來說,是很難的。

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是被流行文化裹挾的,大眾媒體傳播什麼,公眾就相信什麼,大眾媒體拋棄什麼,公眾也跟著拋棄。流行文化本身就是淺薄的 ,缺乏歷史深度和知識的深度,這些都不適合一個人形成完整連續的世界觀,而這些對於自我意識都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個人的自我(個性)就在於對某一比較系統性的觀念的堅持。

再然後,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是由身份決定的。現在的問題是,每個人具有的身份越來越多樣化,因為社會複雜性提高需要人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比如說,一個人同時有N個社交網路賬號,然後同時又和N個人交往,而在這些交往和角色扮演中,因為對象和環境的差異,我們的自我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目,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我們放棄某一種同一的自我意識。當然還有我們現在人際關係,生活際遇變化都非常快,這些都在改變我們相信的觀念(構成自我的要素),按照流行的說法就是,三觀經常被毀。

-------------------------------------------

下面這段摘自我在別處的評論,供參考:

  自我的瓦解

  一個人的自我是什麼,我覺得自我只是一種觀念,一個沒有自我觀念的人,他就沒有自我。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越來越不在乎自己的同一性,比如說,可能他今天是這樣的看法,過幾天又是那樣的看法,但是他自己不覺得這裡面有任何的問題,不存在的自我辯解的需要。我觀察到很多這樣的情況,也就是人們逐漸對自己的身份失去了認同,但是同時又不覺得這裡面有任何問題。簡單說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的,是由一系列歷史事件,加上自己認定的一些個性決定的,比如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曾經怎樣,我現在怎樣,我將來想怎樣。這裡面有一種敘事的結構,就像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原因有結果,有起點有終點。現在的問題是,因為信息環境的改變太快,還有選擇的自由,都導致了我們所有構成自我的因素都在急速變化,你可能今天喜歡這個人,明天就把他忘了,後天又把現在喜歡的人忘了,如果你喜歡過幾十個人或更多,你還會記得這裡面所有的故事嗎,信息過載導致的結果是遺忘。

  但更嚴重的問題是,它也會消解掉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當我們接受過多的信息之後,大腦很難進行一種邏輯的分析和梳理,結果導致的就是走馬觀花,只能看到表象,而且很難進行有效的記憶。信息過載可以解釋很多的現象,比如像《淺薄》裡面觀點,認為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大腦結構,而且把我們變得淺薄。我是覺得一旦信息過載之後,可能會導致大腦構建自己的同一性越來越困難,久而久之就會放棄這種努力。如果你今天接受這樣的觀點,明天又接受相反的觀點,根據認知失調理論,這會導致大腦的過載,我覺得當這種情況出現次數過多之後,我們會自動的選擇迴避。

  我們可能會變化的越來越快,快到過幾年就面目全非,我們只能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而且也不能去思考很複雜的問題,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會逐漸適應這種變化,不再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

為什麼最好的相機就是你手上的那一部 (評論: 論攝影)


推薦閱讀:

「沒有情緒」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嗎?
心塞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喜極生悲的事情通常是怎麼發生的?
Scalers:當我煩躁的時候,我怎麼收拾自己?
身邊有個情商低的朋友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情感 | 情緒 | 意識 | 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