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組局「鬥地主」,WTO或將被邊緣化

國際貿易是 「義大利麵條碗」,混雜繁複,一點也不賞心悅目。

作者:政見觀察員 @宿亮

TPP 是什麼?TTIP 呢?RCEP 呢?

這些可不是字母的簡單排列組合,它們可能關乎今後幾十年的國際政治經濟版圖。

這些字母組合,是正在醞釀中的幾個宏大的地區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經濟學者說,國際貿易是 「義大利麵條碗」,混雜繁複,一點也不賞心悅目。無數雙邊或地區自由貿易協定在全世界做著 「連線遊戲」,各種或交叉或排斥的自貿區把國際貿易變成專業律師的技巧競賽。

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各國經濟周期就像女性生理周期,不僅難以阻止,還很難調整同步。那些處在經濟動蕩期的國家,穩定國內局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指責外國人。因此,成員國眾多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將近 20 年才勉強達成一個協議。

多邊自由貿易?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還記得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嗎?好像聽說過,據說還沒有談完。知道談了幾年了嗎?才 15 年呢,不急,不急……可是你們現在聊 15 年前準備聊的事情,還趕趟嗎?

國際多邊貿易體系是什麼東西?簡單說,做生意得守規矩,不能只看結果。國家之間的貿易不是玩 「大航海時代」 買低賣高那麼簡單,政府既得給出口商求福利,也不能不顧國內製造商的利益。要實現共贏,就得設計一套大家接受的規則,在此基礎上降低貿易成本。

規則是什麼?說起來也不過幾個要點:貿易不歧視原則,在准入問題上施行最惠國待遇,在國內市場引入國民待遇;另外,貿易政策要透明、要互惠、要有彈性,發生衝突得有地兒說理;最後,多邊體系決策基於全體一致原則。

從 1947 年到 1960 年,三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打通貿易管道。諸如貨幣兌換等 「基礎設施」 就是在這些談判中實現戰後重建的。從 1960 年到 1972 年,老革命遇上新問題,歐洲一體化產生的貿易轉移讓美國坐不住。通過兩回合談判降低關稅,試圖實現地區主義和多邊主義攜手共進。1973 年,面對歐共體擴大、石油危機,東京回合談判啟動減稅和降低貿易壁壘談判。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烏拉圭回合談判經歷了 8 年磋商,終於創立了世貿組織。 多哈回合談了 15 年,還是勉強得出一個旨在確保快速通關的巴厘島一攬子協定。一定程度上填補了 1995 年以來國際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留下的貿易規則空白。 從這些成果來看,多邊貿易體系的確減少了貿易成本。不過,多邊貿易體系的作用就像一個拋物線,隨著外界 「風阻」 增大,越來越顯得舉步維艱。不少經濟學者認為,從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全球化進程就開始原地徘徊。經濟衰退讓多數國家開始警惕全球化,購買國貨的聲音在不少國家內出現;油價波動和中國勞動力成本提升也讓傳統意義上的全球化面臨困難。向比 2006 年,今天全球化生產的比例實際上並沒有明顯增加。

全球化遇阻,地區化卻蓬勃發展。截至 2014 年,全球有 585 個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九成是自由貿易協定。說得通俗一點,當下政府外貿政策不提自貿協定,似乎就土的掉渣。相比之下,多邊自由貿易就像退居二線的老領導,門前冷落車馬稀。

區域化是多邊自由貿易的 「孵化器」?

在經濟動蕩時期,很少有人會計算大量從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進口會產生什麼機遇,而是關注國內就業崗位和選票。於是,「抱團取暖」,用區域協定的方式固定貿易利益就顯得理所當然。

支持者宣揚,區域貿易安排與全球化並行不悖,是多邊貿易的孵化器和訓練場,會在一定時間內擴大成所有人得益的多變系統。但是,傷害也同樣明顯。區域一體化帶來的複雜貿易規則實際上增加了貿易和管理成本;區域經濟保護主義也會自然而然地代表地區利益集團,反對進一步推進自由化。

多邊自由貿易為什麼失敗?世貿組織為什麼無效?相比前幾回合談判,參與成員從十幾個國家擴大到 159 國,全體一致的表決方式就像在幾乎所有政府間國際組織里一樣變得越來越不顯示。傳統談判中,歐美日三方達成一致基本就定下了多邊貿易的大框架,發展中國家往往樂於搭便車;如今,新興經濟體同樣算計精明,憑藉不斷增長的重要性維護自身權益。另外,談判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多,農業、知識產權等領域都遇到困難,碎片化發展的服務業比工業產品貿易談判更加複雜。

在公共服務領域,國際商業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形成矛盾,政府的行為可能會挑戰國際多邊貿易協定的規定。例如,政府希望通過教育讓本國年輕人認識自己的歷史,或植入國家意識形態,但這與全球化的教育產業目標相違背,因為全球化的教育產業希望培養去國家化的人,到最後可能導致青年人無法流利使用本國語言或本國字母。 這些因素給政府合理理由產生懷疑:國際貿易的發展真的是由於世貿組織代表的多邊貿易體系嗎?還是因為生產率提高、物流成本降低、國際資本流動性增加等客觀因素造成的。既然可以雙邊談貿易或建立區域貿易壁壘,多邊貿易談判真的必要繼續嗎?

這邊沒聊完,那邊已經鬥上地主了……

比較而言,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在當今區域貿易合作中最出名。這個剛剛完成簽字的協議在今後兩年時間裡還會不時出現在媒體筆端。就算所有 12 國均通過協議,也少不了大規模的遊街抗議。TPP 試圖建立一個亞太自由貿易區。從涉及內容看,主導 TPP 的美國關注的不是產品買賣,而是供應鏈和服務。TPP 之所以招致不少反對,也正是因為如此:關注專利權保護,是不是在維護製藥企業的利益?關注知識產權,是要保護好萊塢?關注環境標準,是在兜售環保技術?這樣做是不是在把權力拱手交給跨國企業?

眾所周知,TPP 不包括太平洋地區的重要經濟體中國。有經濟學者認為,這種情況是 「在王子不在場的情況下排演哈姆雷特」。要知道,中國可能成為美國之後最願意捍衛自由貿易的國家。如果中國日後一起 「踢屁屁」,就意味著接受美國在世貿體系之外製定的標準。這個不太可能。中國也可以學習美國創造另外一個 「平行宇宙」 嘛。

另一個 「平行宇宙」 可能是區域全面合作夥伴協議(RCEP)。RCEP 正在加緊談判,但問題在於類似日本這樣 「腳踩兩隻船」 的經濟體,雙重成員身份可能成為政治經濟要挾的籌碼;而東盟國家中會不會因為這兩個經濟合作協定分裂成親 TPP 陣營和親 RCEP 陣營。另外,談判中加入印度真的不會影響進展嗎? 除了 「踢屁屁」,美國還在推動 「經濟北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可惜,這個貿易談判兩頭不討好。歐洲可能會因為 TTIP 獲得 0.025%至 0.05%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也就是每個人每年增加 2.6 歐元:一杯咖啡錢。這一協定可能導致歐盟成員國內部分化也是不得不考量的風險。在美國,大量製造業工作崗位可能因為 TTIP 流失。而所謂 「投資者—政府爭端解決機制」 更傾向於跨國企業利益,在大西洋兩岸都不討喜。

此前,沒有一個規模類似於 TPP、RCEP 或 TTIP 的區域貿易安排成功。對於世貿組織而言,這種大國組局 「鬥地主」 比叢生的自貿協定還危險。多邊自由貿易機構存在的價值是保護弱國,而在雙邊或區域一體化中,小國的集體談判能力受到限制。在後多哈回合時代,世貿組織很可能面臨邊緣化的命運。

參考文獻

Jovanovi? M.N., & Damnjanovi? J.(2015). Saving multilateralism in a higgledy-piggledy Trading System,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30(1), 29-65.

Baldwin R.(2016),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multilateralism,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0(1), 95-115.

推薦閱讀:

關於美聯儲加息、縮表的8個問題,夠你看到年底了
有什麼東西在外國是一次性的,在中國卻被反覆使用?
大家可以談談自己所知道的關於技術分析裡面的缺口理論?
貨幣互換是什麼?
如何在鐵未來商賽中獲取最大利潤/引發一場經濟危機?

TAG:经济 | 全球经济 | 世界贸易组织W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