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自由和約束之間來回擺動 —《金融投機史》讀書筆記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作者:陶武彬 北京大學理學學士,中科院理學碩士 來源:Rothschild

導語:投機也能做出一番成就?

一 、何謂投機?投機成敗關鍵在哪?

「在我年輕時,人們都說我是賭徒。隨我手中操作的資金規模不斷擴大,我成了人們口口相傳的投機者。現在大家尊敬的叫我銀行家。事實上,我一直做同樣的事情。」(Ernest Cassell. 是愛德華七世的私人銀行家)。

開宗明義,《金融投機史》(愛德華.錢塞勒 Edward Chancellor.中文版本於機械出版社2013年出版)一書如何定義投機者?

傳統定義,「從市場價格的變動中獲利的企圖」,為了預期的資本收益而放棄經常性收入,這被認為是投機。(按這個定義,所有的收藏,藝術品投資,字畫古董,翡翠寶石,都是投機,沒有經常性現金流啊。)

按知名經濟學家熊皮特的觀點:「投資者與投機者的區別可以定義為是否存在「交易」的企圖,即是否打算從價格波動中獲利。」

幽默的華爾街有個說法,想澄清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就像跟苦惱的青少年解釋愛和激情是不同的兩樣東西。他意識到它們不一樣,但它們的差別似乎不夠明顯啊,不足以消除他心中的困惑」

更有人宣稱,可以根據目的來區分投資和投機,「投機是讓一點點錢變成一大筆錢,可能會失敗。投資是防止一大筆錢變成一點點錢,應該會成功」。

這麼說,當下中國的萬眾創業,大眾創新,本質就是想讓一點點錢變成一大筆錢,就是徹底的投機事業啊。那麼成功的賭博,就是偉大的投資;失敗的投資,就是拙劣的投機?

我一向尊重的美國金融大鱷,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回憶說,「沒有任何風險,不帶絲毫賭博性質,這樣的投資根本不存在」

再來一個我少年時熱愛過的俄國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 罪與罰 文學界評論其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的原話,大文豪也好賭,他曾經給妻子寫信,談如何賭博,「其實非常無聊而又簡單,就是要在賭局的各個階段不停的控制自己,防止自己變得興奮。」

扯到興奮,我覺得道出了投機的操作精髓,就是讓別人興奮,讓大眾狂熱,而自己在大眾高潮到來時及時抽身而退。

最後來一段19世紀美國著名交易員James Keene的表述,給投機精神定性:「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投機,投機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而金融投機,無非是建立在人類喜歡交易(交換資源)和喜歡預測未來(預測大部分是錯的,但人類樂此不疲)的人性上的,這兩種天性融合,就構成了永恆的金融投機。

下面我們分析一個此書中提供的1720年英國南海計劃,看看大眾是如何被挑逗,情慾熾熱時會發生什麼。

二、「南海計劃」(一):一場收購引發的熾熱

投機如山嶽般古老。史料表明,古羅馬帝國,已經出現了類似證券交易的行為和市場。中世紀的義大利,則開始發行政府公債和交易。荷蘭人整合了這些資源,1610年成立了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提供了貨幣,大宗商品,外匯,股權,海上運輸保險等多種金融產品的投機交易。已經有了和現代會計,財務和金融制度對應的體系。

但又如何? 信息產生的不對稱,信息解讀的不對稱,是永遠困惑人類內部的。大同世界只會是一個烏托邦的理想。我們從物理學家牛頓驚慌失措的南海公司股票談談。

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成立於1710年,當時英國國運正隆,南海公司上市不久後接下了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並將其轉換成了自己的股票(類似於A股的增發收購,即股票支付收購對價)。作為回報,南海公司按年向政府收取利息,並且壟斷英國和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不久南海公司又取得了在南美洲販賣奴隸的專營權。儘管公司的貿易活動一直顯示虧損,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卻很成功。看到這裡,不禁掩卷嘆息,如果穿越到18世紀初的英國,機構投資者和散戶們,是不是應該下重注於這樣一家國際化,背景深厚,一路一帶龍頭,金融創新大拿的股票呢?「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南海公司就是這樣一位深諳政治,一曲「上帝保佑女王」感天動地的偉大公司。

南海計劃於1720年1月正式出台,南海公司的董事會提出大規模接管英國的各種養老金國債,對價是以南海公司的增發股票支付。回報則是英國政府支付5%左右的票面利息。這個以今天的眼光看,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無非是上市公司增發收購類似高速公路,或購買固定收益類的債權,或委託貸款收取利息的行為。

魔鬼在細節。

首先呢,養老金國債的持有人是各類機構和個人,政府並不能強迫他們出手持有的大約有5%票面利率的債券。南海公司必須誘惑他們出手,怎麼誘惑呢,就是你把真金白銀高信用的債券給南海公司,南海公司給你一張股票,這股票有持續多年5%分紅嗎?顯然沒有,但是,這張紙如果天天在漲呢?

第二,南海公司的股票為什麼一定能漲呢?交易結構就在這裡,外面流通的大約票面3100萬英鎊的債券,理論上南海公司要拿出3100萬的股票來交換(每股100英鎊則是31萬股)。可是,交換價格是按股票的市價來計算的,就是說,如果股票漲到300英鎊一股,則只需要支付大約10萬股就可以了。

第三,會計規則上的瑕疵。現代會計和財務制度,新股溢價發行的超出面值部分金額,一般歸入資本公積金,是增厚了每股凈資產,但是不可以直接計入當期利潤表,只是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項目增加了。但是,當時的會計規定,新股溢價發行部分,是可以計算入當期利潤表的,這樣,新股發行價格越高,當期利潤反而越高。

這樣,上市公司,股票持有人,政府,債券持有人(被收購方),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利益共同體,就是股票一漲解千愁,人人發財人人樂。

先說結果,在南海計劃中計劃接管的3100萬英鎊債券中,確實有2600萬英鎊的債券持有人把自己的債券換成了850萬英鎊的股票(約8.5萬股),就是有接近85%的持有人選擇了與泡沫共舞。公司本來計劃發行31萬股的,多出來的股票還可以額外賣給市場,溢價部分都是利潤,凈利潤啊。每股EPS暴漲,機構和散戶還不蜂擁而入?股價越漲,凈利潤越高,天底下真有這樣的好事?

是的,當時《飛郵時報》(Flying Post)的一位通訊記者就如此描述,「南海公司的股價越高,購買者獲得的利益就會越大。當股價為300英鎊時,股票的內在價值是448鎊;當股價為600英鎊時,股票就值880英鎊」。

這個邏輯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拿我們熟悉的A股為例,一個市值100億的公司,漲到300億市值(股本不變),增發300億收購了300億的優質資產(假設利潤為30億);一下子這公司600億市值,即使原來沒有一分錢利潤,也只有20倍市盈率。再炒到1000億市值,也只有50倍市盈率,再增發1000億,收購100億凈利潤的公司(可以承諾業績啊),市值2000億,凈利潤130億+,也還在合理範圍啊,繼續炒到4000億市值,再增發4000億,收購承諾業績400億的公司,就是8000億市值,對應業績承諾是530億+,你看,還是低估了吧,才十幾倍市盈率啊,高增長,特許專營權啊。這個邏輯是不是通的?國內某知名的**網是不是這樣一個玩法?1萬億市值,不夠,必須是1萬億美金,全生態,全方位,全世界布局的公司,沒有一萬億美金,怎麼好意思呢?當然,前面假設中,第一批股東獲利十幾倍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這個炒高股價,高價股票增發,收購「優質」資產,再炒高,再收購,循環反覆的資本遊戲,即使在今日,也是屢見不鮮,時時刻刻在上演。但這個邏輯有兩個障礙:

障礙一:

有沒有這麼多這麼好的資產讓你以一個相對低估的價格收購進來?而且是以股票支付,不給現金。

所以呢,A股炒小市值的道理就在此。沒業績的公司,裝個幾千萬,一兩個億利潤的公司,概率還有不小的,動機嘛,不說自明。何況A股審批制周期太長,風險不小。但公司大到一定規模,到哪找可以匹配的優質資產?何況那麼大規模的優質資產,必然會掌握在有話語權的機構或自然人手裡,你看,萬科股權爭奪,王石先生都表現得那麼激烈,面紅耳赤,赤膊上證,收購有那麼容易么?

把優質資產給你,你給我一張說不清楚,價格波動巨大的股票紙,交易對手會那麼傻嗎?

障礙二:

任何一個市場,總是有監管部門的,監管部門不可能對大規模的市場泡沫視若無物。

可惜,每次金融危機,事後分析都會發現監管部門確實茫然無措一段時間,何況這裡面利益巨大,即使有人心知肚明,也會放任自流,先發財再說,哪管以後洪水滔天。

南海計劃以及醞釀出的泡沫,顯然短期內突破這兩個障礙。優質資產,是個相對概念,英國國債,海外經營特許權,都是優質資產,而且給人以可持續的印象。

當時這個南海計劃需要英國內閣批准。下議院討論期間,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經突破300英鎊,部分議員提出要修改轉換條件,希望確定南海股份的股票價值(筆者理解,就是A股定增里說的鎖價發行)。然而,史料是這麼說的,出於不為公眾所知的理由,內閣反對這項議案。一些內閣大臣,包括國王的情婦小蜜,私下都收到了南海公司承諾的送股承諾,這些送出的股票不需要保證金,類似現代意義上的股票期權,行權時大賺一筆,不行權也沒損失,在這種背景下,內閣中居廟堂之高者,也如小散戶一樣一心盼股票上漲,根本不管整個國家和市場需要支付多大的代價。1720年3月,內閣的高層意志佔了上風,授權南海公司可以自行決定轉換條件(即A股所謂的純市場化定價,能發多高發多高)

至此,一切前期鋪墊和準備工作就緒,就等股票暴漲了。

南海計劃的操盤手叫南海公司的出納員(原書如此,疑為翻譯失誤,筆者猜測是總會計師)羅伯特.奈特。是南海公司的創辦董事之一,後來有匿名知情人寫了本《南海計劃秘史》,根據此人描述,布倫特的座右銘就是:「不惜一切的炒高股價,這是公司謀取利益的唯一方法」。注意,是唯一方法。

操盤手法和當代各路莊家主力大股東同出一撤。

先是試盤,1720年4月7日,南海計劃獲得國王批准後,當即宣布放開南海股票的公眾認購(此後一年內,還有三次現金認購),票面200萬英鎊(2萬股),認購價格是票面三倍,即300英鎊一股。民眾非常熱情,不到一個小時搶購一空。

布倫特的第二條座右銘是「他們越糊塗越好,一定要讓他們蒙在鼓裡,這樣他們就會更加渴望參加我們的計劃,實施計劃是我們的任務,整個歐洲都在看著我們。」

吸引現金認購,增加股票吸引力的大招出來了,信用交易和槓桿交易,認購者只需要20%的保證金,餘款可以再接下來的16個月內分八次付清。這一大招,本來只能買一股的,一下子可以買5股了,需求自然大增。還有另一大招,就是南海公司可以向股東提供貸款,抵押物自然是南海公司股票。這樣,認購者的錢前門進去,後門又出來,理論上可以創造出無窮無盡的股票需求來。

布倫特還故意拖延支付給養老金國債持有人轉換的股票,目的就是減少市場上可交易股票的數量,達到快速拉高股價的目的。(讓定增的股票鎖倉)

至於輿論宣傳,公司股票分紅比例提高,各種配合炒作,毋庸多言。

反對的聲音一直都存在。當時頗有金融頭腦的理查德.史迪爾爵士表達了一個觀點:「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人,喪失了所有的常識和理智,因為這等於把錢送給原來的股東及轉換過來的養老金持有人。他警告說,「如果這項計劃不以交易為基礎,而且沒有看得見的盈利方法,那麼考慮到不可預見的意外,它肯定會失敗,它只不過是一個龐大的幻影而已。」

三.南海計劃(二):眾神的狂歡

有識之士是見好就收。1720年4月,一個知名的炒家,也是一個文具批發商托馬斯.蓋伊就開始拋售自己持有的南海股票,賣得23.4萬英鎊。這位炒家晚年心有不安,捐出部分收益在倫敦建了一家以他命名的醫院。

差不多同一時間,經典物理學教父,時任英國鑄幣局局長的牛頓,就是那個被蘋果砸暈了發明萬有引力的牛頓,開始拋售自己持有的面值7000英鎊的南海公司股票。據說,當有人問他,後市如何?牛頓的回答是「我能算準天體的運動,但是算不準民眾的狂熱。」

1720年5月,都柏林的大主教威廉.金,發表觀點,「這件事的大多數參與者都很清楚,這個計劃終將失敗,但他們都打算在股價下跌前脫手。」

南海公司內部人事後發聲,稱「很多購買者其實知道公司的長期前景毫無希望,如意算盤是到擁擠的交易衚衕去,把股票轉手賣給那些比自己更輕信的傻子」

投資者失去理性,市場整體失去理性,眾神的狂歡開始了,表演者並不是單單一個南海公司。1720年的這個夏天,各種商業冒險公司不斷上市,上市方法很簡單,現在報紙上刊登啟示,然後在倫敦商業區找一家咖啡館接受認購。這些公司的願景千奇百怪,有的從事金融服務,比如某一家公司主營業務就是「我們是一家買賣南海公司和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司」;有的從事海外拓展,比如船長維爾布說,「我們是一家倫敦探險者公司,在南方大陸從事貿易和殖民開拓」(需要筆者註明的是,五十多年後,庫克船長才發現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業務超前也是牛逼);還有一種新技術公司,宣稱能把活魚運到倫敦市場的專利船設計。

泡沫成為主流,兩大保險公司皇家交易保險和倫敦保險的市值,分別達到了其實繳資本的25倍和64倍。前面說的魚塘公司首日發行大漲160%;還有一家打算生產帆布的公司,尚未成立就每股70英鎊交易,

這一輪泡沫牛市中,老牌公司一樣上漲,比如東印度公司從100英鎊到445英鎊,皇家非洲公司從23英鎊直接到200;百萬銀行從100英鎊漲到440英鎊。在1720年夏季,倫敦股市市值超過5億英鎊,大約是1695年的100倍(原書P64)

相比當時史料記錄,南海公司這個泡沫還是相當靠譜的,不靠譜的高科技公司和新業務公司有:一家公司業務是騰出英格蘭所有廁所來存放硝石;一家公司在全國範圍內提供葬禮服務;一家公司宣傳從鉛裡面提煉銀;一家公司可以把水銀變成黃金;一家公司準備造一個機械把給大腦安裝一個氣泵。還有能治癒性病的公司,買賣人發的公司,最牛逼的是一家號稱能賺大錢但沒人知道他們到底幹什麼的公司。

是的,這些當時荒唐的想法,若干年後,很多年後,都陸續實現了,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就是投機力量的積極的一面;但是,當時1720年設立的190家公司中,最後活下來的只有4家,存活率2%。其中兩家保險公司後來確實發達壯大了。

那這些荒唐的股票怎麼賣出去了呢?只能說大多數創辦公司的聰明人,利用了投機者(注意,筆者這裡不用投資這個詞)的輕信和玩世不恭,他們購買這些熱門股票的目的不是長期投機,而是打算轉手給比自己更傻的蠢蛋,可是,他們很快發現,市場中已經沒有比他們更蠢的蠢蛋了。

南海公司第三次現金認購是1720年6月15日,發行股票數量沒有限制,保證金只要10%。財政部秘書查爾斯.斯塔霍普,偷偷的賣掉了受賄來的股票,獲利24.9萬英鎊(看上去比牛頓有錢多了)。有趣的是,就在同一天,財政大臣艾斯拉比試圖說服國王喬治一世賣掉南海公司股票,國王賣掉了一部分南海公司股票,可是轉頭又拿賣得的現金申購了更多的股票(注意,申購新股可以保證金交易,可以申購多幾倍)。

國王帶頭,能讓領導虧錢嗎?民眾這種思維古今中外,莫不例外,5000萬面值的南海股票幾個小時售罄。發行價1000英鎊一股,是面值的十倍,比當時二級市場還貴30%左右。(筆者註:這就是10%保證金的威力,反正只要付10%,多買點。二級市場沒有那麼大槓桿,反而價格低)

當然,如前所述,股票馬上可以作為抵押物,又拿出錢來。據說當天南海公司就發放了300萬英鎊的貸款。

到8月4日第四次現金認購的時候,南海公司發行股票的票面市值超過7500萬英鎊,發放的抵押貸款超過1200萬英鎊。(前面說過真正換股換回英國養老金國債的只有850萬面值)

神殿空蕩蕩,眾魔在地獄。這個夏天,南海公司的操盤手布倫特,注意到新設立公司越來越多,資金分流現象明顯,於是他說服國會,通過《泡沫法案》(Bubble Act),規定未經國會批准不能成立新公司,試圖繼續壟斷自己的泡沫遊戲。該法案於當年6月9日獲得國王批准。布倫特也於同一天獲准男爵封號。但是,法案執行難,新公司設立雨後春筍。南海公司不甘心後來者後來居上,請求司法部長對三家新泡沫公司以超範圍運營發出知令狀。並且宣布,南海公司當年分紅30%(以票面100計算),並承諾未來12年內,分紅不低於50%。這麼說,如果每年分紅50英鎊,1000英鎊的價格並不能算多大的泡沫了。

可惜,市場鄱然醒悟。6月末,南海公司股價最高1050英鎊,不到六個月漲了8倍,但是,8月就跌到850英鎊,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南海公司給另外三家公司發知令狀嚇壞了市場,市場應聲下跌,一家開發地產的水務公司,收到知令狀後從305英鎊跌到30英鎊,前述兩家保險公司的股票跌幅也超過75%。由於槓桿交易存在,投機者被迫賣出南海公司的股票來補倉其他暴跌的股票,引發連鎖反應。南海公司的慷慨承諾50英鎊的分紅並不能提振股票信心,一來大家都靠交易,二來,真沒幾個人相信所謂承諾,能連續12年分紅50英鎊。

另據此書介紹,當時市場貸款利率高達20%,倫敦的銀行界和南海公司,自己沒有啥錢可以拿出來提供股票貸款了。簡單的說,不需要導火索,這個遊戲由於資金鏈跟不上,已經沒法繼續了。

9月,南海公司股票跌破800英鎊,由於銀行抵押價格是600英鎊,大家開始平倉還錢,跌勢加速。9月底,跌破200英鎊。這些,我天朝A股股民最近兩年都見識過,毋庸多言。不就是跌了75%嗎,A股里去年高峰下來,跌幅超過75%的真不少見。

最後補充一下,南海公司的股票,部分專業人士的公允價格是150英鎊,後來跌到這個位置後逐步企穩,這是後話了。

四 南海計劃(四):尋找替罪羊

南海股票的崩盤引發的民眾公怒,在英國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憤怒的矛頭直指南海公司的董事們。其次是黑心的政客。(民眾自己呢?民眾永遠是不會錯的,政治正確,對不?)

下議院成立秘密委員會,調查南海公司董事的內幕交易。此後,四位擔任南海公司董事的下議院議員都被逐出議會,財政大臣艾斯拉比以及另幾位南海公司董事被關進倫敦塔服刑。(去年股災後,我們證監會的某主席助理和某大證券公司的CEO,民間遊資總舵主,一干人等,在哪服刑呢?)

議會沒收了南海公司董事在1720年的非法獲利,總額超過200萬英鎊。其中包括愛德華.吉本名下的價值9.6萬英鎊的地產。他的孫子,中文翻譯也叫愛德華吉本,是近代英國最出名的歷史學家,皇皇巨著《羅馬帝國興亡史》的作者。他強烈譴責這條具有追溯性的法令,說它是「對自由的嚴重侵犯」。筆者是個規則擁護者,規則一旦確定,利用規則獲利並無不妥。但是,眾怒難犯,英國政府也要找個替罪羊啊。可類比看看中國去年股災後的處理方式。

前面說過經典物理學教父,牛頓先生,早在1720年4月就賣出了持有的南海公司股票。但是,看到周圍的權貴,公知紛紛大發其財,終於按耐不住,於最高點又買入了南海公司股票,最終損失了兩萬英鎊。考慮到前面說的他持有7000英鎊面值的股票(市值大約是2萬英鎊,假設他於300英鎊賣出),牛頓爵士這一戰,損失了他的金融資產的大部分。據說以後只要有人當面提到南海,牛頓爵士就會被嚇得臉色蒼白。其他破產或損失慘重的知名人士,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

儘管輸家們哀嚎震天,如同去年今年幾次A股股災,但金融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的打擊並沒有想像那麼大。儘管南海公司股票最終跌到了150鎊附近,絕對跌幅達到了85%,但同一時期英格蘭銀行股票和東印度公司股票也跌去了接近2/3,算是一次大型股災。不過根據統計,1721年(股災後一年),破產的商家數目並沒有顯著增加,英國經濟也逐漸復甦了。

古典經濟學鼻祖,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對整個南海事件不屑一顧,認為它沒什麼影響,不過是對密西西比泡沫的蒼白模仿,最終演變成一場純粹的騙局。

亞當斯密此後出版的國富論中,認為,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即現代所謂 委託-代理衝突),會讓股份公司深受其害,「在這種公司的管理當中,肯定永遠會存在程度不同的疏忽和浪費。」(說說最熱門的萬科股權爭奪以及衍生的口水戰,萬科管理層顯然不可能沒有疏忽和浪費,甚至利益輸送。

五. 做一個謙遜的投機者

通讀金融投機史一書,深感人類認知的局限,感受到其中的荒唐,亦體會到想像的力量。任何一種新想法,新概念,沒有投機資本的追逐,是難以成就的。投機本身沒有道德高低之分。但是有水平高低之分。

假設,一個中國孩子,小學畢業,提出成立一個月球開發公司,大家都會覺得荒謬。

如果,特斯拉公司,或者過世的喬布斯,提出開發月球並公開融資,有沒有人追捧呢?我覺得會有。

一個江湖游醫,說他要發明治療一切癌症的藥物,你不信?有人信。可以融資不?當然可以。

正如此書所言,「投機的幽靈是無政府主義者,不敬神明,不奉等級,它喜歡自由,討厭偽善的說教。從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社團,到二十世紀後期的互聯網投資俱樂部,投機已經成為最通俗的經濟活動,儘管極度世俗,但投機卻不只是貪婪。投機者的本質仍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渴望自由和平等,以平衡現代經濟制度下單調乏味的理性注意和物質主義,打破不可避免的財富不平等。縱觀它的歷次表現,投機狂熱至今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狂歡節,是傻瓜的盛宴。」

沒有千千萬萬投機於中國股市的人們,中國社會這二十年的變化不會這麼顯著。儘管監管層一直在倡導所謂「價值投資」,但沒有投機力量的活躍,這世界就會缺乏變化,就會單調乏味,人類失去了聯想,將會變成怎樣?所以,對於備受爭議的樂視網,個人一直持中性偏樂觀的態度,只要在法律範圍內融資和經營,就讓它去發揮吧。

不破不立的國企改革,前期熱議的債轉股,如果沒有一個「理性的泡沫」行情來支持股價,我看是很難。隆重建議廟堂之高的諸位領導,看看南海計劃,看看古老的英倫貴族們是怎麼解決戰爭債務和養老金債務問題的。南海計劃的本質,就是把分散的養老金國債甚至戰爭債務一攬子轉換成可交易,可流通的股票,而且是必須漲的股票,才能吸引投機者加入。

南海公司泡沫中,英國政府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南海公司系統性的有計劃的賄賂整個監管層(下議院和財政部),除了公開的750萬英鎊的權利金外,更是暗箱操作,對關鍵人物私人行賄,收買了他們的權力,得以自行決定轉換英國國債的價格。否則按公允價格150英鎊轉換,這個泡沫很有可能就吹不起來。可惜的是,下議院和財政部的紳士們,見利忘義,最終也落得鋃鐺入獄的後果。除此以外,英國政府公開支持南海計劃,國王帶頭在1000英鎊高價入貨南海公司股票,都對泡沫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參見去年人民網 5000點是新一輪牛市的起點的權威文章)

商人和民眾天性是逐利的,一旦發現這個交易有跟風的可能性,而且跟風看上去短期不會有損失,就會蜂擁而入。這樣一個「理性的泡沫」自發形成和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了。

1720年,倫敦銀行家約翰,馬丁在夏天初興高采烈的宣傳:「當被人都發瘋的時候,我們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他們」。這就是中國A股一度流行的打板策略,美國股市曾經流行的勢頭投資,其實都是博傻投資,都是依靠流動性,交易量來博傻。可惜的是,這位銀行家沒能在崩盤前賣出手裡的股票,損失慘重,最後哀嘆。「不該誤聽別人的建議。」

理性泡沫的邏輯在於流動性,也就是說市場中始終存在足夠多的買盤和賣盤。可惜的是,去年A股股災中,千股跌停,今年一月份熔斷機制中,又再來一次流動性瞬間消失的過程,個人喜歡金剛經里這一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一書中,宣稱,國家對外匯交易的管制,是「邁向極權主義和壓制個人自由的決定性一步」。哈耶克還認為,混合經濟註定會走向社會主義。但是,歷史已經證明哈耶克是錯的,他的分析遠遠低估了投機的力量,即使是半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中,投機也能把社會拉向相反的方向。投機破壞了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隨後又摧毀了日本的國家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無政府主義的力量,投機必然招致政府的持續管制和關注。但它終將如洪水決堤,橫行肆掠。而整個世界,就如鐘擺一樣,在自由和約束之間來回擺動。(原書結尾P320, 筆者略有修改和加工)

從業二十年,筆者已經從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者演化為一個不可知論者,價值趨勢交易者。無他,世道即人心,人心是盲目的,不可測的。而投機史告訴我們,要想把一點點錢變大,就得在合法合規前提下,準確的投機。

歷史告訴我們,太陽底下沒新鮮事,深情總是靠不住,套路向來得人心。下一個泡泡,大泡沫,會在哪裡呢?別急,慢慢看,慢慢等,保持敏感,保持專註,保持爆發力。

做一個謙遜的投機者。與諸位共勉。


推薦閱讀:

交易隨筆(八):已形成與正在形成第三類買點的品種
巴菲特是如何選擇股票的?
交易中如何訓練克服時刻想看盤的衝動?
一個「非上帝投機者」的無奈自贖
第十二本書 《炒股的智慧》

TAG:投机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