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1》的大殺器:淺談裝甲列車與列車炮

《戰地1》的大殺器:淺談裝甲列車與列車炮

可怕的野蠻兵器,一邊開火車一邊打仗,就問你怕是不怕?

  科隆遊戲展期間,EA DICE《戰地1》憑藉一段極為火爆震撼的宣傳片讓每位玩家都熱血沸騰,軍刀戰馬、MK1坦克、老式螺旋槳戰鬥機等等各種一戰兵器軍備紛紛上鏡,而最為搶眼的莫過於那列馳騁中炮火不斷的裝甲列車了。

▲《戰地1》科隆宣傳片出現的大殺器載具——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即「Armoured train」,是一種武裝化的火車,活躍於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它依靠鐵路移動,由多節裝有火炮、機槍和裝甲的車廂組成。由於它火力強大、防禦性能優越、機動性強,且有極高的運載能力,在坦克發展成熟之前是陸地戰爭中的重要武器,被稱為「陸地巡洋艦」。而它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過度依賴鐵軌,對後勤要求較高。即便如此,裝甲列車仍是導彈和陸地戰車發展成熟之前的重要軍備。

  一輛裝甲列車包括很多組成部分,除了一般的動力車、炮裝車、指揮車外還設有用於收容運輸士兵的輕裝甲車、用於防止地雷的無人車和備有高射炮的防空火力車。為最大化減少受損程度,提供動力的蒸汽機車廂通常位於列車的中央位置。武器方面自然是機槍、火炮、反坦克炮與高射炮,簡裝的裝甲列車甚至直接將坦克改裝後置於平板列車之上,以坦克主炮作為主要火力輸出。

▲一列裝甲列車包括很多節不同功能的車廂

  通常情況,裝甲列車是作為兩軍交戰的先頭部隊,偵察敵情、掩護友軍、提供火力支持和安全運輸步兵都是它的主要用途。由於可提供不間斷火力、便於集中射擊,且具有一定的防禦能力,以一列裝甲列車作為據點進行獨立戰鬥也是可行戰術。

  裝甲列車的首次出現於1861~1865的美國內戰時期,在蒸汽機車頭前加裝一節武裝列車,用於保護列車工人、應戰騎兵。1870年普法戰爭和1899年英國的兩次布爾戰爭期間也有裝甲列車出戰。此時的裝甲列車主要作用並非作戰,而是保護列車運輸的貨物。

▲美國內戰時的裝甲列車雛形

  在一戰時,俄國、奧匈帝國和英國都曾使用裝甲列車。

  俄國因陸地面積大、鐵路覆蓋廣而成為使用裝甲列車最多的國家——俄國鐵路從西面的烏拉爾山脈,貫穿西伯利亞延伸至海參崴,可以說是經濟命脈一樣的存在,掌握了鐵路必然會在戰鬥中佔據極大優勢。戰鬥民族一直以來就以粗獷豪放聞名於世,這種奔放型的兵器自然是毛族最喜歡的類型。可惜的是戰鬥民族在設計方面幾乎毫無天賦,只想著要讓炮管又大又粗,卻忘了炮台的限制:很多俄軍的列車火炮由於設計缺陷無法360°旋轉,只能在側面進行有限角度的射擊,以至於無法很好保護車內乘員,數次發生整車被德國全數繳獲的悲慘歷史。

  直到1915年俄國與德國交戰時,由法國技師監製的重型裝甲列車出現,終於配上了全形度旋轉基座。然而此時的俄軍士氣幾乎被德國消耗殆盡,依舊難逃被繳獲的命運。

▲一戰時期俄國裝甲列車「Orlik」號,與《戰地1》宣傳片出現的裝甲列車非常相似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內戰期間先後有上百輛裝甲列車參與戰鬥。當時的紅軍條件有限,很多裝甲列車是在普通車廂開出機槍孔、架設野戰炮之後,並用沙包、枕木進行加固;甚至還有直接把坦克開上平板火車,用炮台做火力輸出的野蠻打法。

  二戰期間,蘇聯裝甲列車逐步進入規範化生產,很多地方設立了專門的試驗基地與培訓機關,俄國進入了裝甲列車的鼎盛時期。1945年斯大林參加波茨坦時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既不是專機也不是轎車,而是一輛豪華的裝甲列車——確實非常符合戰鬥民族的做事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二三十年代也曾使用裝甲列車,比較著名的如奉系軍閥張宗昌所建立的重型鐵甲列車部隊,是中華民國早期不可忽視的一股戰力,張宗昌因此也被稱為「中國鐵甲列車之父」。1931年日軍入侵我國東北,張學良將軍也曾率領東北軍在錦州地區與日軍進行了數次使用裝甲列車的戰鬥——這也是歷史記載中為數不多的裝甲列車之間對轟的作戰。

▲圖右一的白俄士兵戴著張宗昌的袖標,中間那位則是馮玉祥的部隊,注意身後的裝甲列車

  二戰後,由於空軍和陸地戰車的迅速發展,裝甲列車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更多的進入了各類軍事博物館。即便是俄羅斯也在21世紀初的車臣戰爭結束後,正式退役了最後一輛裝甲列車。但我們的友好鄰邦朝鮮至今仍在使用裝甲列車:金日成時代是來源於蘇聯的饋贈,而三胖將軍則是搭乘其來往中國與俄羅斯——因為他有飛行恐懼症。

  雖然對每一位荷爾蒙正常的漢子來說裝甲列車都是極為浪漫的存在,有生之年能玩一回這麼高端的兵器也是死而無憾,但實際上士兵在裝甲列車上的日子絕非上車打炮這麼簡單。通常大規模裝備裝甲列車的國家都是內陸國,氣候不是極寒就是酷熱,冬天至少還能在車廂里架起火爐,夏天就完蛋了——厚厚鋼板的車廂,狹窄的活動空間,更別說擠滿了穿著厚實軍裝的士兵了。另外每節車廂都有單獨的用途,多數是戰鬥用車,一般只有一列用於後勤,所以如果很不幸你被分配到車尾執行任務而忽然屎意盎然,嗯,請做好穿越大半個列車的心理準備。

  今年的四月番熱門《甲鐵城的卡巴內瑞》貫穿全劇的甲鐵城便是真實歷史中裝甲列車的科幻化產物。這部動畫告訴我們的是,裝甲列車的火力輸出除了炮台之外,還可以直接用車頭去撞,當然一般沒有人願意去鐵道上去懟裝甲列車就是了。

▲比如這樣

  遊戲作品中,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戰地1》之外,這種粗獷野蠻的鋼鐵猛獸自然也是廣大開發商喜聞樂見的設定。

  比如《戰地》系列的早期作品《戰地1942》,波蘭關卡就有裝甲列車出沒的鏡頭,不過它是玩家以偵查員的身份觀察到的敵方軍備,並沒有機會親自使用。

▲《戰地1942》波蘭關卡出現的裝甲列車

  2003年,CDV曾在PC平台發行過一款名為《閃電戰》的二戰題材即時戰略遊戲,相信很多老玩家都還記得這個名字。在遊戲中,玩家將會以同盟國、德國和蘇聯的身份參與戰爭,在其蘇聯戰役中裝甲列車數次出現,一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作戰單位。

▲《閃電戰》中出現的裝甲列車

  另外在SEGA的戰略遊戲名作《戰場女武神》某關卡也出現過一輛裝備有超誇張火炮的裝甲列車,可惜的是它依舊作為敵方武器,玩家的目標是摧毀列車即將通過的鐵橋。

▲《戰場女武神》敵方裝甲列車的攻擊動畫

  除了裝甲列車之外,另有一種通過軌道移動的威猛兵器稱之為「列車炮|Railway Artillery」(注意並非「軌道炮」),是架設於裝甲列車之上的大型火炮。通過鐵軌進行快速移動,克服了大型火炮機動性差的缺點。

  列車炮的概念第一次出現是在1847年,由俄國人古斯塔夫·科里提出。而首次投入實戰則是在美國內戰:1862年6月,北軍(聯邦)將一座滑膛炮搭載於火車上,用於轟擊南軍(邦聯)據點,轟完就跑。(打完就跑,是很刺激的)

▲同樣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初次投入使用的簡易列車炮

  一戰時,德軍在克魯伯380毫米艦載炮的基礎上設計了「威廉皇帝炮」,由於作用是轟擊法國巴黎,因此它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名稱——巴黎大炮。火炮安置於列車之上,重256噸,全長34米,口徑211毫米,僅僅一枚炮彈就有著125KG的驚人重量,每次裝填發射需要超過80人進行操作。巴黎炮的有效射程是130千米,可以將炮彈射到40千米之上的高空。(這枚炮彈因此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平流層的人類造物……= =)

  由於射程太遠,大炮在計算射擊目標時甚至要考慮到地球自轉對其的影響。據記載,巴黎炮一共發射了約320枚炮彈,只是準頭有限,僅僅造成了約250人死亡和600名傷員,在數據上並不是一個成功的武器,卻足以震懾法國人民。在協約國推進戰線後,慌張的德軍為了不讓超級武器落入敵人之手,自行銷毀了這門大炮。

▲巴黎大炮復原模型

  一戰後,協約國在《凡爾賽條約》中明令禁止德國設計重型列車炮,但在憤怒的元首上任後,德國更是陷入了典型的大炮主義狂潮,你不讓我造,我就造,不僅大量造,而且造得也要很大隻,這充分顯示了人類突破束縛之後的創造力。

  因此大口徑火炮的研發從未止步,接下來介紹的幾門比戰鬥民族裝甲列車還要生猛的武器均是出自德國之手。

▲元首如是說 其實來自於《血源詛咒》里的組織

  935年,克魯伯公司在現有列車的基礎上搭載283mm口徑火炮,多方測試後被德軍採用,並定名「K5列車炮」。K5的整體重量約218噸,全長30米,炮管約22米,射程60千米,比巴黎炮先進的是K5擁有極為精準的射控系統。有K5參加著名戰役如1944年義大利的安齊奧戰役,數門藏匿於內陸的K5列車炮將美國盧卡斯將軍的部隊在岸邊的灘頭堡圍困了4個月之久。西線戰場方面,大西洋壁壘之後也安置了大量K5列車炮,轟擊那些在多福爾海峽登陸的盟軍。據統計,在戰場上出現的K5約28門,但至今只有2門被保留下來,分別保存在法國與美國的博物館中。

▲法國托德炮台博物館內存放的克魯伯K5列車炮

  另一方面,為了攻克馬基諾防線上的要塞,希特勒繼續委託克魯伯公司設計火力更猛的大口徑列車炮,而成品便是攻克了黑海沿岸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主要功臣——古斯塔夫重炮與多拉重炮,被譽為有史以來人類最大可移動大炮的怪物。

  這兩門炮於1934年起進行研發,1941年正式服役。之所以是兩門是因為克魯伯公司的武器一向有買一送一的銷售政策,其中「古斯塔夫」的名字來源於公司領導人福瑞德的父親「古斯塔夫·克魯伯」(他同時也是上一任的公司領導),而「多拉」則是福瑞德的妻子。

  該重炮重量為1350噸,炮管長約33米,最大射程48千米,僅僅是完成組裝便需要250人幹上三天三夜,這還是沒算鋪設鐵路的前提下。經過數月的長途跋涉,古斯塔夫重炮與1942年5月進入克里米亞戰場,對薩瓦斯托波爾市進行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的圍城之戰,共發射了48枚炮彈,磨光了重炮的膛線,結果是塞市淪為廢墟。古斯塔夫重炮的第二個目標是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不過已組裝完畢的重炮卻因行動取消而失去了用武之地,最終被德軍自毀。另一門多拉重炮的命運與之相似,在進攻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時險些被蘇聯圍困,為了避免重炮被蘇軍繳獲,德國只能將之迅速拆解並秘密運回本土——只是運輸過程中損耗過大,基本淪為廢鐵。

▲古斯塔夫重炮大小對比圖,紅色部分是普通裝甲車大小

▲多拉重炮復原模型

  與裝甲列車的境遇類似,由於對鐵路的依賴性過高以及V2火箭炮等新式武器的出現,列車炮等大口徑火炮的實戰意義逐漸降低,最終被定位精確、射程更遠的導彈所替代,只有在影視娛樂作品和歷史典籍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其實仔細想想,像列車炮這種每次開火都要準備好幾個月的武器,既不經濟實用又不綠色環保,確實不符合極簡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

▲多拉重炮的彈藥,右側是T34坦克,你們感受一下有多浪費資源

  而對於列車炮這種如此乾脆直接純爺們的大炮,遊戲作品更不會錯過。

  在《紅色警戒2》中,最為強大的陸地防守建築便是「巨炮(Grand Cannon)」了。雖然不像現實歷史中架設在軌道之上,而且並非德國的科技,但僅憑巨炮是法國的專屬兵器這一點,就足以說明西木頭的用意所在。

▲巨炮設定圖,遊戲中實際採用的模型是單炮筒

  另一部經典即時戰略遊戲《英雄連2》中也有列車炮,不過是類似場外支援的存在,作為德軍的轟炸技能出現,冷卻時間為1分鐘。

▲《英雄連2》作為場外支援技能的列車炮威力驚人

  在XBOX360的一款Arcade遊戲《玩具士兵|Toy Soldiers》中,藏匿於山洞中列車炮便是上文提到的K5,歷史中也有將其隱藏在隧道中避免飛機轟炸的記載,不過遊戲中的步兵僅僅使用定時炸彈就摧毀了K5,這個設定就有點扯了……

▲《玩具士兵》隧道中駛出的列車炮

  除了電子遊戲之外,著名的卡牌遊戲《遊戲王》也有列車炮的存在,動畫《遊戲王Zexal》的神月安奈使用過一張名為「古斯塔夫最大炮」的10階XYZ怪獸卡,消耗XYZ素材後可在回合內給予對方2000傷害,是消耗和傷害都很高的一張卡片,非常符合三次元的實際情況。

▲《遊戲王》卡牌:古斯塔夫最大炮

  雖然以上這些只看到圖片就會讓男人們熱血沸騰的大傢伙們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在歷史進程中它們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文章的末尾,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戰地1》上市之後,希望你們在聯機時別和我搶裝甲列車,謝謝各位。

遊戲時光VGtime已經可以開通機構帳號 → 遊戲時光VGtime ,歡迎大家關注訂閱。

推薦閱讀:

忘記過去意味著重蹈覆轍
想喝40度以下的原裝威士忌有可能嗎?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各國外交和戰後的各國外交有什麼不同?
一戰時,如果義大利沒有叛變到協約國集團,對戰局有何影響?
現代PLA穿越到一戰會如何?

TAG:战地游戏|Battlefield | 战地3游戏|Battlefield3 | 第一次世界大战 |